善用教学资源助推思政课改革创新

2022-02-28 03:10王付欣
上海教师 2022年3期
关键词:教育资源教学资源思政

王付欣 程 颖

(中国海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山东青岛 266100)

教学资源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和改革创新至关重要。教学资源即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所利用的各种资料、材料、素材、案例等要素,是服务教育者完成既定教学目标、达成既定教学任务的所有资源的总称。教育资源也称教育要素,此要素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即指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即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可被教育者开发利用,且有益于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实现的各种要素的总和。[1]即能够被纳入思政课教师的视野,能够被思政课教师捕捉到、捕获到,而且能够分析、鉴别、整理、加工、分类、应用的教学资源,都称为思想政治教学资源。思想政治教学资源是教育教学活动顺利开展的助推器,也是达成课堂目标、升华教学效果的根本保障。

按照资源发挥作用的手段和方法,教学资源可以划分为显性教学资源和隐性教学资源。所谓显性教育,是指教育双方处于有意识的状态下,教育者遵照社会教育目标和要求,采取直接公开的传授方式,将明确的教育内容施加给教育对象的手段和方式。显性教学资源主要指的是在显性教育过程中,教育主客体所利用的明确的教育教学资料,例如教科书、党的理论政策以及各种道德规范等。

隐性教育是相对于显性教育而言的,是在教育一方或双方不明确教学目的的情况下进行的潜移默化的教育,其教育效果无法提前预估,而且所采取的方法灵活多样,并非局限于课堂,主要采取间接深入、环境陶冶、切身经历等看似无意教育的方式进行。隐性教学资源即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无意识的、非直接的、不知不觉的方式对受教育者产生潜在影响的教育资源的总称。思想政治教育隐性资源即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通过间接深入、环境陶冶等潜移默化的影响方式,辅助其达成既定教学目标,完成相应教学任务的各种潜在的教学资源的统称,如其他学科中蕴藏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自然科学中的科学家精神等人文元素)、受教育者日常生活中潜在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以及社会实践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等。

在思政课教学中,教师既要合理规划和统筹发挥思想政治教育显性资源的功能,又要注意培养自身擅用隐性资源的意识,注重捕捉潜藏于生活中的有关理想信仰、价值观念、道德素质等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力求两者的相互衔接和资源优势互补,进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资政育人的目的。

一、 思政课教师应树立教学资源意识

(一) 思政课教师树立资源意识的重要性

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意识是教育者为了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而积极关注具有道德教育价值的事物,并能主动而敏锐地对其进行捕捉和利用的一种主观意向性思维活动。[2]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开展实际上是立德树人过程的开展,是塑造学生“三观”的开展,也是培养社会所需的德才兼备的人才的开展,此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和某些资源的利用密切相关。思政课教师树立自觉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意识,主动挖掘为己所用的教育资源,是保障教学活动有效推进以及教育目标顺利实现的必然环节,也是实现教育资源合理优化配置的重要条件。

1. 思政课教师资源意识是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优化利用的前提条件

树立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意识,是保障有限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有效开发和发挥作用的重要前提。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是客观存在的,但并非用之不竭,而是具有自身的稀缺有限性和结构的混乱性。知是行的前提,思政课教师若没有一定的资源意识,也就无法驾驭和运用资源去开展相应的教育教学活动。教育资源的稀缺有限性要求思政课教师具有灵巧的资源敏锐度以及对待资源的积极态度,根据教育目的和教学内容,善于捕捉并利用好教育资源,进而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整体实现资源的客观效果。资源结构的混乱性则对思政课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教育者不仅要树立资源意识,还需培养科学且系统的资源意识。

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意识,有助于教育者合理搭配有限的教育资源,实现教育资源和教学内容的相互融合、相得益彰,这对于改变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杂乱状态,促进资源的统合及其价值的真正发挥起到关键作用。尤其是当前思政课教学环节中,受教育者直接接触的大多数为教材、政策方针等资源,这类资源对于受教育者道德素质的提升、专业素养的升华具有基础性作用,而潜藏在学习和生活中的其他隐性教育资源同样对受教育者综合素养的提升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思政课教师树立敏锐的教育资源意识对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具有关键影响。

2. 思政课教师资源意识是助推资源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效的关键环节

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展的过程就是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发挥和利用的过程,此过程的好坏、课程效果的优劣都与资源的作用发挥程度密切相关。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本身不会自发地对受教育者发挥现实的作用,其作用的发挥依靠教育者,尤其需要思政课教师发挥积极性、自觉性和主观能动性,去发现、运用、驾驭、掌握,将其转化成为己所用的思政课教学资源,对课程产生积极影响。思政课教师只有具备自觉的资源意识和资源敏感度,才会主动并善于甄别、挖掘、开发利用具有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资源,最后落实到受教育者即学生身上,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进而达成课堂实施的效果。

另外,思政课教师资源意识的确立,也有助于教育者积极感知和善于发现与受教育者实际生活相关的事物和环境,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向生活世界的复归,便于受教育者接受知识的熏陶与道德的涵养,进而无形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因为教育者自身素质高低深刻影响着教育资源能否发挥积极作用,所以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而言,树立思政课教学的资源意识至关重要。

(二) 思政课教师教学资源意识的构成

思政课教师只有具备资源意识,才能对促进和改善教学效果、实现和达到教学目的的思政资源保持敏感性和自觉性,并主动将资源要素运用到教学过程中,促进和优化教学活动,达成和实现教学效果。思政课教师的资源意识具有多方面的构成,包括对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资源的发觉意识、遴选意识、分类整合意识、应用意识等。

1. 教学资源发觉意识是基础

思政课教师的资源发觉意识即日常教学和生活中,教师具备将身边的资源与思政课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紧密联系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善于觉察发现有形的与潜在的资源,表现为对身边事物的高度敏感与对学科的高度责任感的心理倾向,是形成科学完备的思政课教师资源意识的首要环节。在现实的环节中,思政课教师面临的教学资源较为充实且丰富,这些资源或以明显直接的形式伴随在教师周围,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国家的大政方针等,或以隐形间接的形式蕴藏于周围环境中,如校园文化资源、实践资源、乡土文化资源等。在具体实践中,思政课教师应保持善于发现和觉察资源的自觉性,摆脱忽视隐性资源的习惯,开阔视野,扩充认知,充分利用身边的资源,以此发挥辅助教学、促进教育发展的功能。

2. 教学资源遴选意识是关键

思政课教师面临的教学资源是充实且丰富的,但同时也是杂乱无序的。许多教学资源的可信程度、利用价值以及实操性质都充满未知和不确定性,如有的资源可能适用于其他学科,但并不一定能产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同时,由于受教育者的时间精力和认知层次参差不齐,加之繁重的学业压力,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学习除思政课之外的专业课知识,其对所有资源进行深入思考、内化吸收的难度较大。因此,思政课教师在发觉充足的教学资源的基础上,关键还需进行资源的遴选。资源遴选意识即教师在发觉充足的思政课教学资源后,按照是否契合教学内容、是否适合学生实际特点、是否具有育人价值等标准,对所收集到的思政课教学资源进行筛查和甄选的意识。资源遴选意识要求思政课教师充分了解教学目标,主动关心学生需求,并且还要具备较强的信息识别能力,能在丰富多样的教学资源中取其精华,遴选出具有教育意义的、促进教育发展的教学资源。

3. 教学资源分类整合意识是重点

精挑细选后的教学资源门类众多,其呈现形式、内容指向以及教育意义都有差别,往往对于学生的潜在影响也相差较大,这就需要思政课教师在掌握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需求的基础上,对混乱的教学资源进行目录分类,构建适合自己教学风格的资源文件夹,以便在备课时快速找到相应的资源,提高教学效率。若没有清晰且明确的教育资源分类意识,则思政课教师极易陷入“干着急却找不到有用资源”的困境,处于资源混乱状态,也就无法达到资政育人的目的。另外,系统性思维启示教育者在进行资源的遴选后,还应着重注意资源的整合。思想政治教育应是受教育者知情意信行协同并进的过程,也是受教育者各方面感官共同调动的过程,系统整合的知识组合相较于零散单一的知识更易得到学生的内化吸收。因此,教育者应掌握最前沿的教学理念,对相关类型的资源进行系统整合,实现资源之间的优势互补,有规律地呈现在课堂教学中,在资源的配置整合中力求实现最大合力。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学科优势,整合优化相关学科的资源。譬如,思政课教师将自身具备的价值观念等资源和违背道德的反面法学案例进行整合,利用正反两种资源,达到对学生进行知识传递和价值引领的双重目的。

4. 教学资源应用意识是归宿

思政课教师发觉、遴选、分类整合资源的最终归宿是进行资源的应用。日常教学中,思政课教师会收集遴选、分类整合多种教学资源。但是,一些教师对于各种教育资源基本是置若罔闻,不愿意去钻研。在这种情况下,教育资源再丰富,对于学科教学也毫无益处。[3]因此,思政课教师应充分意识到资源收集的目的是应用,树立浓厚的资源应用意识。教学资源应用意识即思政课教师基于自身的责任感和教学目标要求,将归纳整理好的思政课教学资源融入课堂教学,辅助提高受教育者思想道德素质的主动倾向,是教师责任感和主动性的体现,也是教师树立资源意识的逻辑终点。教学资源应用意识则要求思政课教师学会建立教学资源和教育内容的紧密联系,积极寻求已有资源和教育内容的契合点,并能制定教学资源融入课堂教学的合理路径。思政课教师只有培养起自觉的教学资源应用意识,才能使挖掘归纳好的资源服务学生发展,辅助教学任务的完成,真正发挥资源的效用,从而避免资源浪费,发挥资源的真正用处。

二、 思政课教师运用教学资源的困境与桎梏

当前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在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方面存在不平衡性,其主动性、自觉性,包括驾驭、操作和应用教学资源等,展现出不同的样态。部分教师存在缺乏主动自觉性、应用和驾驭教育资源的意识缺乏、忽视隐性教育资源等问题。

(一) 部分思政课教师对教学资源缺乏主动自觉性

思政课教师发觉资源的主动性是确保教学资源有效发挥价值的前提和基础。只有时刻保持对教学资源的高度敏感和自觉意识,教师才能看得到资源,并且主动将资源融入课堂教学中,也才能顺利完成从教学资源向教育发展动力的转换,实现教学资源价值的最优化。然而,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一些思政课教师在教学资源开发利用中欠缺主动自觉性。

一方面,教师对待资源的洞察力不足,不擅长发觉为我所用的教学资源。传统思政课教学观念比较注重教材的开发和使用,往往忽视其他资源的培植和保护。在传统课堂中,教师的课堂教学模式基本是按照教学大纲设计教案,把教案上的内容教给学生。一些教师囿于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视野较为狭窄,对于可利用的资源的认知局限于教材等小范围的资源中,往往不愿意主动发觉现实生活和社会中蕴藏的充足且实际的教学资源。如同辈群体榜样资源实质上是激发受教育者学习积极性、提高受教育者品行修养的优质资源,而在实际教学中,思政课教师或因对学生的关注度不足,或因认知局限,往往缺乏对此类资源的敏感性和洞察力。

另一方面,教师资源发掘的责任感较低。教师的责任感是点燃其教学热情的内在驱动力,也是鼓舞教师探寻教学资源主动性的助推器。在具体实践中,一些思政课教师由于责任感的缺乏,往往沿袭前人的教学方案,利用前人的现成资源开展授课教学,缺少自己的发现和创新,这样就会削弱资源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二) 部分思政课教师应用和驾驭教育资源的意识缺乏

资源应用意识是思政课教师资源意识的归宿和落脚点,也是确保资源发挥价值的关键,而在实际教学中,却往往存在资源应用意识的匮乏或者资源驾驭意识的盲目等问题。一方面,缺乏资源应用的效益观。面临已知的丰富的教学资源,部分教师由于认知的浅显,往往只能意识到其中表面的、部分的价值,忽略教学资源背后更大的功能,存在资源流失、资源功能利用不足的现象。部分教师出于时间成本考虑,缺乏资源整合应用意识,备课时不思考将同类资源进行归纳以形成合力来实现资源的整体效益,只注重单一资源的应用。部分教师甚至对教学资源和教学内容的关联性不加以考虑,对资源的价值用途、学生的接受度也不加以思考,备课时随意选择或利用周围的资源,企图在教学内容中强行加入不相关的教学资源,使得资源的利用流于形式。

另一方面,与时俱进的意识不强。作为思维活跃的群体之一,当代大学生的自主意识较强,热爱社会中层出不穷的新鲜事物,具有强烈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这也要求思政课教师打破固有状态,与时俱进地更新资源意识。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仍然局限于传统教学观念,缺乏与时俱进更新教育资源的意识,不考虑探索符合学生兴趣的教学资源,跟不上学生的思想节奏,进而造成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度不足。如部分教师忽视挖掘网络中的教学资源,缺乏将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融入教学内容的意识,不注重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得教师驾驭资源的意识大为减弱。

(三) 部分思政课教师忽视隐性教育资源

思想政治教育显性资源与思想政治教育隐性资源虽然各自有其优点,但同时也存在某些不足。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这两种资源的开发利用应该是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缺一不可的。[4]思想政治教育隐性资源能否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首先取决于教育者是否具有正确且科学的隐性教育资源意识。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隐性资源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以及充分合理的运用。隐性教育资源的优势在于能在无形中减弱学生对直接灌输式教育的排斥,可以润物细无声地实现知识传授和道德升华的双重浸润,但其因本身具有内隐性和间接性,故往往得不到教育者应有的重视。

部分教师由于自身的阅历和教学经验不足,在选择课程资源时,对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直接相关的显性资源给予较多关注,而自动忽略那些与教学内容无直接联系但对学生的道德品质产生重大影响的隐性课程资源。如教师的言行举止、人格魅力对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乃至道德品质的提升具有潜在的影响,都是极为重要的隐性教育资源,但部分教师并未对此给予过多关注。部分教师甚至在教学过程中谈吐随意、行为失态,发表与思政课方向背离的不当言论,无形中对受教育者产生潜在的不良影响。教育者仅有显性资源意识,缺乏对隐性教育资源的足够重视,无形中会减弱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资源意识”的构建还存在着一些其他问题,例如在课程资源构建中对学生的忽视。在共同建构思政课教学课堂的过程中,学生本身也是资源,课堂开展的过程也是资源建构的过程,部分思政课教师对这些深层资源的发觉意识不够,重视程度也不足。

三、 善用教学资源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实践路径

在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背景下,教师的资源开发利用水平如何直接决定了教学效果的好坏、教学目标能否完成,更影响着学生的知识掌握与道德提升的效果。

(一) 着力提高思政课教师的资源意识和能力

一方面,增强思政课教师的资源意识,需从认识上突破,从根本上解决。从认识上突破,即从思想上促使教师孕育资源意识。对“资源意识”的认识和觉悟程度如何,直接决定了教学的艺术化程度,而教学水平的高低、教学品质的优劣对课程实效性和课程获得感都具有直接影响。孕育资源意识的首要前提是教师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因此,教师应首先明确自身担任的角色,不仅是理论知识的传授者,也是学生疑难困惑的解答者,更是学生价值塑造、道德升华的引航者。教师应在明确自身角色的基础上,形成心系学生的情怀,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教学资源,并主动联想到学生的实际,逐渐孕育并持久培养资源敏感性。从根本上解决,即通过教学手段和方法强化资源意识。有教学即有反思,反思是不断进步和提升的过程。通过反思,教育主体会深化对教育资源的认识,以前不属于思政课教学的资源可能现在要纳入教学资源中,以前陈旧的知识现在可能需要更新。反思的重要目的是实现自身资源的不断丰富、完善和发展。随着时代的变迁和课堂要求的变化,思政课教师应不断反思教学活动,不断重新认识教学资源,以此推动思政课的改革创新。这个过程需要思政课教学关键主体不断寻求突破,而对教学资源的突破就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另一方面,提高思政课教师的资源开发和利用能力。首先,提高资源搜集能力。在主动掌握教学目标、了解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教师应积极利用讲课、讲座以及外出参观等机会,尽可能搜集能用到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时刻保持对思政课教学资源的敏感度。如教师在参观教育基地时,可以捕捉并记录当地的传统民俗资源,同时也可以在与当地人的沟通交流中获取人文资源等,以方便日后教学时采纳并运用。其次,培养资源识别能力。教师资源识别能力的培养,不仅需要熟知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更重要的是储备丰富的理论知识。因此,教师应不断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夯实自身理论体系,利用深厚的学科积淀提升资源识别能力,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理论体系处理问题,为学生甄别并选取出优质资源。再次,提升资源利用能力。对于精选出来的资源,教师还应针对学生实际,结合教学环境,对其进行整合、优化并应用,使其发挥辅助开展教学、实现教学目的的作用。具体应用时,教师应坚持“物尽其用”的原则,通过与时俱进改善话语体系、接洽学生需求创设教学环境等方式,努力发挥资源的最大价值,真正实现教学资源和教学内容、学生需求的融会贯通。另外,教师还应明确课堂教学并非教师的“一言堂”,而是师生、生生有效互动的生动局面。因此,教师应注意调动学生参与资源讲解和运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自我教育。如教师通过课堂作业的形式,为学生提供相应的教学资源,鼓励学生选取对自身任务有用的教学资源,并进行课堂展示,不仅可以体会教学资源和教学内容相衔接的过程,也能达到自学知识、自我教育的双向互动。

(二) 明确教学资源挖掘的思维路向

识别并有针对性地挖掘出蕴藏在生活中的教学资源是思政课教师开展课堂教学的基础,也是发挥资源的思想政治教育效力的前提。基于此,教育者应首先明确资源挖掘的思维路向,按照“挖掘什么资源”“如何挖掘资源”的逻辑,做到心中有数,有规划地开展资源的挖掘。

一方面,明确“挖掘什么资源”。教学资源的挖掘没有固定的格式,凡是能辅助完成教学目标、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并能为教师驾驭的资源,都是可以挖掘的思政课教学资源。譬如,具体到每门学科中,可以有以下几种情形: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具有浓厚的人文性,其中蕴藏着丰富的德育资源,如哲学专业中的辩证思维和学术思维、法学专业中的“法纪安全”思维、政治学中的道德情操与价值理想、经济学中的“经世致用”理念、伦理学中的为人处世之道、文艺学中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态度等,都是可以挖掘的教学资源。这些资源在激发和调动学生心智、情感乃至行为等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作用,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价值观塑造、理想信念教育的优质素材。自然科学课程的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技能,增强学生的科学素养。自然科学课程中的许多理论知识渗透着科学家们超凡的智慧、高尚的精神,其课程本身就是典型的思政课教学资源。对于自然科学课程,教师可以重点挖掘科研人员和科研过程中体现的科学精神,如探索精神、求实精神、创新精神以及无私奉献的精神等,并将其融入思政课教学中,自觉转化为教学资源,于润物细无声中激发受教育者的担当感和使命感,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科研态度与科研价值观,真正做到教书与育人的统一。

另一方面,明确“如何挖掘资源”。合理设计资源的挖掘路径,是确保有效挖掘资源的关键。首先,根据学生实际进行个性化挖掘。由于学生的学识、性格、阅历以及需求具有差异,因此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认真识别资源的优劣,避免盲目性和随意性,有针对性地选取和挖掘适合自身的资源。譬如,文史类学生经常接受人文知识与道德价值的熏陶,缺少科学精神的涵养,由此教师可以积极借鉴理工类专业中的教学资源,将创新精神、探索精神与人文道德素养进行有效衔接;而对于理工类学生,教师则可以挖掘文史类专业中的理想信念、爱国主义、道德情操等资源,进行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相互激荡,共同发挥资源合力,助推学生良好品行的构建。其次,打开视野,进行广泛挖掘。教师应该开阔眼界,以开放心态挖掘周围的资源,并通过精美的教学设计将这些资源融入具体教学环节,努力延伸资源的用途和深度。日常生活中,教师应形成善于捕捉资源的观念,留意身边事物,网络中的各种信息、学生日常生活中的体验和疑惑都可以成为教学资源。另外,教师不能拘泥于已有资源或资源的已有价值,还应开阔眼界,积极探索此类资源的新功能,挖掘新价值。

(三) 有效激发教学资源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教学资源开发利用的关键是解决“如何有效激发资源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问题,而“激发资源的思想政治教育效力,需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探寻资源与课程内容的天然契合点,架构起‘融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于一体’的教学体系,使资源的育人价值内化为学生精神世界的一部分”[5]。为此,教师需要合理进行教学设计,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实现教学资源和教育内容的融会贯通,最大限度地激发资源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达到资政育人的目的。

一方面,探索教学资源与课程内容的天然契合点,在促进教学资源和教育内容的统一上下功夫。资源的挖掘是首要环节,而要真正激发资源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教师还需探索资源与课程内容的天然契合点,促使资源恰如其分、顺理成章地发挥作用,避免陷入“生搬硬套引发学生反感”的困境。教师在进行教学资源和教育内容的对接时,应该详细分析资源本身的特质、资源的应有价值以及资源发挥作用的可能路径,并根据教学目标、学生需求,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方式,建构教学资源和教育内容共同助推学生身心发展的合理体系。譬如,对处于封校状态的大学生,教师在开展思政课教学时,应充分考虑到此时教学资源和教育内容的天然契合点是学生的心理变化和精神需求,因此应选取振奋人心、鼓舞士气的教学资源,如疫情中彰显的制度优势、无私奉献的志愿者以及本校疫情防控措施等,以此达到鼓舞士气、辨别是非以及传授知识的多重浸润。

另一方面,实现教学资源与思政教育内容的有效融合,在彰显深度和精度上下功夫。思政课教师应根据德才兼备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将挖掘到的教学资源与教育内容进行深层次融合,全面揭示其本质与内涵,力避仅仅看到资源的表面价值。具体而言,对于挖掘到的自然科学中的教学资源,教师除剖析其蕴含的科学精神、科学方法以外,也应考虑到其潜在的学术道德、理想信念、人文关怀等更深层次的、更多方面的价值意蕴。譬如,面对医药专业的学生,思政课教师在开发利用专业本身蕴含的教学资源时,除了讲解医药科研中具有的科学精神、探索精神以及创新精神之外,还应深入挖掘专业课中道德层面的内容,比如诚信精神、社会责任感、爱国情怀、奉献精神等,实现此类资源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互融互通,促进专业知识向道德信仰的升华,进而助推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造就甘于奉献、服务人民的新时代医药人才。

在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背景下,思政课教师树立科学合理的资源意识是贯彻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目标的必然选择,也是助推资源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效的实然之举。思政课教师应深入挖掘蕴藏于课程及周围的教学资源,并将其自觉融入日常的课堂教学中,转变单纯的“知识传授”的教学理念,打造集知识传授、能力提升和价值塑造于一体的课堂,进而培养“信仰有高度、专业有深度、职业有温度”的人才。教学资源的探究是一项长期且系统的事业,积极挖掘符合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资源,运用巧妙且灵活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有效激发资源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力,需进一步探索和努力。

猜你喜欢
教育资源教学资源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丰富历史教学资源 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整合校外教育资源 做好青少年道德教育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高校冰上教学资源社会开放的意义及管理模式
初中语文数字化教学资源应用探索
面向数字化教育资源的Flash到HTML5转换研究
自主学习视角下的开放教育资源文献综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