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乡”社会实践对本科实践教学促进作用的探讨
——以广西医科大学医学实验技术专业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为例

2022-02-28 01:33李芳谢莹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22年24期
关键词:三下乡育人专业

李芳,谢莹

(广西医科大学生命科学研究院,广西南宁 530021)

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是大学生利用暑期将自己所学知识与农村经济、文化、教育、科技卫生建设结合起来,对农村进行服务的一种社会实践方式。它是高校实践育人的重要载体,在高校的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科学研究方面承担着重要的任务[1]。从教学角度来看,“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是高校实践教学的重要形式和有益补充,是促进学生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增长才干、培养技能的重要课堂,对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专业特色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环节,也是拓展专业素养的有效途径[2]。利用好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育人平台开展实践教学,提升第一、二课堂耦合度,突出专业特色,提高专业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成为新形势下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课题。

1 “三下乡”社会实践存在的问题

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三下乡”社会实践已基本形成了“团中央主导、高校组织、层级递进”的模式,为大学生提供了多种锻炼途径,起到了一定的育人效果。但是从实践教学的角度来看,部分高校的“三下乡”社会实践对于人才培养作用的发挥还远远不够。当前,部分高校组织的“三下乡”社会实践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1 思想上重视不够,育人合力体现不足

部分高校对于“三下乡”社会实践育人功能和意义还没有一个深刻的认识,对这一工作的开展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三下乡”社会实践一般由校团委部门管理,被当作学生管理工作,而非教学工作,与教育教学结合得不够紧密。负责“三下乡”社会实践的教师一般是学工教师,专业教师参与积极性不高,因此能够调动的资源有限,难以形成育人合力。

1.2 与专业结合少,专业教育效果不佳

大部分“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虽形式多样,但内容简单、较为基础,针对性不强,专业特色不鲜明,服务质量不高。开展过程中容易忽视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设置,缺乏专业教师指导,导致社会实践与专业特色逐步脱离,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社会实践的服务质量和育人功能[3]。

1.3 实践基地不稳定,实践效果打折扣

部分“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没有稳定的实践基地,实践周期短,缺乏连贯性,无法建立长期的联系,无法实现服务常态化发展。这样不仅增加了每一届学生和教师联系实践基地的难度,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活动主题的整体性和可控性[4]。学生对实践基地情况不熟悉,导致开展的活动不具有针对性,或者是缺乏相关的资源支持,导致活动不够深入,活动效果大打折扣。

2 广西医科大学医学实验技术专业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的做法和成效

医学实验技术专业属于医学技术门类下理学专业,致力于培养品德高尚、医学基础扎实、实验技能熟练、素质全面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应用型医学实验专门人才。广西医科大学生命科学研究院(简称生科院)于2016年获批该专业建设,为了充分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生科院高度重视实践教学,把“三下乡”社会实践作为实践教学的重要形式和有益补充,多措并举开展好“三下乡”社会实践,充分发挥其在实践教学方面的育人作用。

以2021年生科院“三下乡”为例,我院“三下乡”团队面向易地搬迁社区,充分利用“青空间”平台优势,发挥专业优势和学生特长,开展科学小实验、疾病预防知识宣传、普通话推广、“五四小优课堂”等实践活动,服务农村社区建设,扩大学生社会接触面,提高学识技能,展示生科院学子的风采,以实际行动迎接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团队荣获一系列荣誉:2021年广西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重点团队、广西医科大学2021年暑期社会实践重点团队、2021年广西医科大学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优秀团队二等奖。

2.1 活动特色

2.1.1 学院高度重视,提供充足组织保障

生科院在人、财、物各方面为“三下乡”社会实践提供充足组织保障。一是为“三下乡”社会实践指导教师发放一定的津贴,在年终绩效分配方面予以倾斜,提高教师参与积极性。二是在活动经费方面,学院根据学校拨款经费按照1:1 进行配套。三是积极做好传帮带,由上一届参与实践的师兄师姐传授实践经验,形成经验积累,不断提高实践育人效果。四是指导教师全程参与社会实践的选题、指导、监督和反馈等各个环节,并亲自带队全程参与实践,加强过程管理[5]。

2.1.2 充分发挥专业优势,积极服务社会

本次“三下乡”社会实践,发挥学生的专业特长和优势,注重引导学生将所学的专业知识应用到社会实践活动中,加深对专业知识社会价值的认识,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热情。团队对接广西桂平市南木镇南木老乡家园社区以及南木镇卫生院,紧密结合医学实验技术专业特征,针对性组织开展“科学小实验”活动,提高小朋友的科学素养和科学兴趣,并在南木镇卫生院面向居民开展地方性高发疾病预防知识宣传。

2.1.3 紧密结合“青空间”功能与实际需求开展活动

广西“青空间”青少年综合服务平台是广西共青团组织使用管理的公益性、综合性服务场所,是在一定区域内团组织联系青少年、开展活动和整合各类资源的载体与依托。团队紧密结合“青空间”服务平台功能及当地居民需求,策划了一系列教育关爱活动,打造“五四小优课堂”“党史知识宣讲”“普通话推广宣传”等活动,促进青少年融入社区、健康成长。

2.2 育人成效

2.2.1 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文化素质

“三下乡”社会实践的顺利开展,需要掌握专业的知识、理论和技能,以及应用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在面向群众开展“科学小实验”、疾病预防知识宣传等专业相关活动时,能够检验专业知识,努力用专业能力去解决社会实际问题,从而发现专业价值,提高专业文化素质。当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发现所学知识和技能不能够很好地服务社会时,将重新学习和完善专业知识,从而深入理解专业知识和技能,将专业知识和实践相结合,促进大学生提高专业文化素质[6]。

2.2.2 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通过本次“三下乡”社会实践,学生在活动中培养了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努力拼搏的优良作风,提高了组织管理能力、协调能力、社交能力和团队精神,在实践行动中了解社会、认识社会、接触社会和服务社会[7],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在活动过程中,学生团结协作,分工细致,努力认真完成每一项任务,形成了良好的团队风貌。学生边实践边思考,边感悟边成长,在与社会的接触中各方面素质都得以发展和提高[8]。

2.2.3 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下乡”社会实践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是全新的体验,是充满未知和挑战的,为学生提供了学习和成长的机会和平台。学生通过深入社会、了解社会,在反复的实践活动中克服困难,解决问题,不断吸收新知识,适应新环境,从而拓宽了视野,激发了创新潜能,培养了创新意识,提高了创新能力。

3 将“三下乡”社会实践纳入实践教学的途径

为了充分发挥“三下乡”社会实践育人平台在实践教学方面的作用,高校应不断完善方式方法,建立诸多与之相适应的运行载体和制度,整合多方资源,健全管理制度,构建多主体协同育人平台,让学生在实践中丰富社会知识、提升专业能力、增强理想信念、推动全面发展。

3.1 加强顶层设计,建立教学管理与学生管理一体化机制

高校内部应将“三下乡”社会实践作为全局工作来抓,建立教学管理与学生管理一体化机制[9],充分联动教务处、学工处、校团委、科研处、思政部和二级学院等部门[10],整合各类资源,有效实现“三下乡”社会实践的预期目标和育人功能。在制度设计上,将“三下乡”社会实践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加入教学计划中,在学生成绩中纳入相关学分。教师方面可将社会实践的指导工作纳入教师的工作量统计[11],给予相应的激励。

3.2 创新活动形式,打造专业特色品牌

将社会实践与专业教育相结合,既有利于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有效衔接,从而保证理论教学的连续性和完整性,促进第一、第二课堂耦合,也有利于大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激发专业兴趣,巩固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技能,加快大学生从掌握知识到形成能力的快速转换。各单位在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时应与专业充分结合,应充分体现并凸显专业特色和专业要求,尤其在育人目标、内容、途径的设计和实施上要与大学生所学专业有机结合[12],建立具有专业特色的品牌活动,通过把活动与专业相结合,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活动的实效性,逐渐形成品牌活动,扩大影响[13]。

3.3 加强实践基地建设,构建多主体协同育人平台

良好稳定的实践基地是大学生进行“三下乡”社会实践的基础保障。高校应积极建立和完善社会实践教育基地,通过整合校内外资源,与地方政府、企业、村居和中小学校等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14],有针对性地打造定点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专业的实践场所和良好的实践环境,使学生充分发挥特长,保证实践的质量和效果。通过与社会团体建立广泛的联系,与相关单位通力合作、资源互享、互通有无、协同发展,构建多主体协同育人平台,打造社会实践育人共同体[15],提升社会实践育人成效,提高高校人才培养水平。

猜你喜欢
三下乡育人专业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家电使用及维修现状调研分析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展翅计划”与“三下乡”的比较与探讨
论学生党员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持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