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安赛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运行机制灵活,服务直接,与农民利益连接更紧密,可以让大伙儿产生‘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意识。”
截至目前,北京灵之秀大村山茶种植专业合作社已连续分红11年。
“虽然近两年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但是为了让农户们踏实过日子,合作社还是按原价收购农户的黄芩芽儿。”灵之秀合作社理事长张建民说。
这是记者第二次采访张建民,未见其人时,大老远便传来了她爽朗的笑声,走近看,她还是容光焕发,风采依旧。明黄色围巾绕过脖颈自然垂下,头发梳得干净利落,腰板挺直,指甲染成淡粉色,浑身散发着浓厚的艺术气息。正如记者所感受的那样,她除了拥有市人大代表、灵之秀合作社理事长、北京灵之秀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等身份外,她还是一名艺术家,门头沟区文联音乐家协会主席,人称“京西百灵鸟”。
自她开拓京西山茶市场至今已有近二十年,从一名舞台上的艺术家,到在田间带领农户发展茶产业的“三农”人,她表示,一切都源于热爱。
黄芩属于草本植物,在门头沟的山上随意生长,村民们平常也饮用它,并称它为野山茶,从唐末至今已有上千年的饮用史。但是近年来,它在市场上“销声匿迹”,直到遇见张建民。
说起与黄芩茶的缘分,冥冥之中总有一种无形的力量,将她与黄芩茶缠绕在一起。
自张建民有记忆以来,父亲经常带着她到山上采黄芩芽儿,制成茶来喝,自小便有了喝茶的爱好。长大后,她产生了开一间茶馆的想法。2001年,灵之秀茶艺馆顺利开张,北京灵之秀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成立。
在一次与家人的聊天中,张建民了解到自己与黄芩茶的缘分不止于此,自己的老太爷正是北京老字号“荣德泰”的创始人张德泰。“清代时,老太爷对黄芩茶的加工技艺进行改良,对黄芩茶晾晒的器具也制定了标准,如今‘荣德泰’的旧址仍在。”张建民表示,自此,她与黄芩茶产生了不可分割的关系。2005年7月,她牵头成立了北京市门头沟区灵之秀野山茶协会,并在清水镇瓦窑沟成功试种黄芩,之后开始在全区推广黄芩人工驯化种植技术。
起初,张建民只是采收黄芩芽儿,找加工厂代加工成茶来销售,时间一长,她发现,品质难以保证,须从源头把控产品质量,建立标准化加工车间,训练一批专业的采茶工人和加工工人,只有规范化的生产,茶的口感、汤色才是标准统一的。四处走访、调研后,她将选址放在了雁翅镇大村高山盆地。
“2007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正式实施,区委、区政府鼓励我们以合作社的形式将农户组织起来一起做茶。”张建民回忆道,在仔细研读《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之后,她也认为成立合作社是非常可取的,“虽然我成立了公司,完全可以以公司的名义在每个村雇几名农户来采茶,但是这种方式与农户的联系不紧密,组织体系较为松散,成立合作社可以让大家有‘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意识。”
在雁翅镇政府的动员下,全镇80%的黄芩种植户加入了灵之秀合作社,合作社严格按照收购合同约定的标准进行统一收购,为社员统一配置采茶小篮、盛茶小筐、运输专用袋等,并配置了收购专用车,为此,张建民还编撰了“戴着小草帽儿,坐着小马扎儿,一手提小篮儿、一手采茶芽儿”的京西采茶民谣。自此首都北京涌现出了第一批爱山茶、爱种茶、爱采茶的特色茶农。
与其他合作社不同,灵之秀合作社没有流转土地来大面积种植黄芩,而是选择农户自己种、自己采,合作社指导、收购的方式。“黄芩不需要太高的生长条件和种植技术,洒下种子便能自己生长。”基于此,张建民决定还是让农户把土地“攥”在手里,由他们自行种植、采摘,采得多便赚得多。
张建民将茶艺表演带进学校。
黄芩茶在展会上受到外国人的欢迎。
“对于农户来说,能照顾家,又有钱赚,是非常重要的。”张建民说,这种采茶方式更加灵活,村民不受工作时间的限制,可以在任何时候上山采茶。
让张建民感叹茶文化拥有无限魅力,是在1996年去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演出时,傣家茶楼“三道茶”文化表演让她一时看入了神,她竟觉得自己一下子与“三道茶”、当地人民离得那么近。
2001年,在拥有一间自己的茶馆后,她选择以宣传特色茶文化来为“灵之秀”品牌赋能,她专门考取了茶艺师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组建了自己的茶艺表演队,并结合京西的山区特色,编排了多种特色野山茶茶艺表演。
“平时只要有单位请我唱歌,我就要求再表演一套茶艺,就这样把灵之秀茶艺表演成功搬上了舞台。”张建民开心地说,演员经历给了她很大的帮助。2002年7月2日,张建民独唱音乐会暨灵之秀牌野山茶新闻发布会成功举行。就这样,凭借着文艺表演、“荣德泰”老字号以及优质的产品,张建民的茶馆日趋红火。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组建开始让张建民感到肩上的担子变重了,如何让身后的223户茶农、20名加工厂工人拿到更多的收入?她陷入了思考。在沉默了一个星期后,她拿出“两上两进”的方案,即“产品上网、游客上山,宣传进展会、服务进社区”。
“在山区开茶馆,搞文化和特色的路子是对的,但是要找到一种更好的展现形式。”张建民向记者介绍,著名的京城茶叶一条街马连道中的茶企最多,但大部分都是坐商,灵之秀公司要想赢得市场,必须引入行商理念——“走出去、请进来”。
在市、区各政府部门、协会组织的帮助下,灵之秀合作社通过国际、国内会展,活动赞助,平面广告等形式,不断进行京西特色山茶产品推广,成功举办了“北方有嘉木——灵之秀京西山茶文化节”;2004年—2020年参加了17次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2009年先后参加了香港国际茶博会、北京妇儿国际博览会;2010年作为京西特产走进乌克兰大使馆、北京市园林局治沙成果展等国际、国内大型展销会;2017年走进“德国科隆中国节”。
与此同时,张建民带着她的团队走进社区,为社区居民讲解茶文化课,开展茶艺表演,让更多人接触、了解到京西山茶文化。“我们一年开展55 场进社区活动,有时候一天下来,没有多少人会来买我们的产品,但是在那样的情况下,我们还是坚持了七八年去宣传我们的茶文化。”提起那段艰苦的时光,张建民犹记在心。
游客上山也是“两上两进”中的一项,令张建民没有想到的是,自己当时打造“小镇”的想法,竟成为了现在各地发展区域文化特色的重点方式。2012年年初,张建民着手打造山茶小镇,开展了灵之秀大村农业园观光游活动,游客来小镇可以体验采摘黄芩茶、品山茶、赏茶艺,甚至还能够在山茶传统制作技师的指导下体验传统制茶工艺。张建民想以各种娱乐活动,来让游客了解京西山茶上千年的历史文化,让游客玩在其中、乐在其中、学在其中。
“靠着文化带动,我们的品牌一下打出去了,做得很扎实。”谈话间,张建民调侃道,以前人们不认识灵之秀,只知道张建民;现在不认识张建民,只知道灵之秀。
作为一名文艺工作者,张建民热爱传统文化艺术,同时,她又具有当下潮流、创新的思想。
“人必须要懂得创新,才能够赶上这个时代,不被时代所淘汰。”张建民说,艺术家的发散思维,为她带来了很多奇思妙想。她将舞台上的舞蹈动作、外科手术中的“无菌操作”原理融入到茶艺表演中,开创了独具特色的“灵之秀”风格。
说到自己旗下的产品,张建民表示,它们大部分也是在一个个奇思妙想下产生的,随即向记者展示了获得“北京礼物”“国家旅游商品”称号的茉莉黄芩茶。
茉莉黄芩茶是将茉莉花茶的制作技艺与黄芩茶的制作技艺结合而成的产品,将二者结合是张建民在茶馆营业,碰到很多前来询问是否有茉莉花茶的消费者时产生的想法,随后,她将黄芩茶运到广西横县北京张一元茶叶有限责任公司的窨花车间,在张一元老董事长王秀兰的监制下,制作出来了茉莉黄芩茶,改变了黄芩茶的传统口味,增添了茉莉清香。此后,张建民又研发了桂花黄芩茶、黄芩红茶、葵花桑叶茶、曲毫酸枣芽茶、球形野毛尖茶等。
在茉莉黄芩茶研发出来后,张建民思考什么样的包装才能突出产品特色,最后她尝试以葫芦作为装茶叶的器具,并请葫芦烙画张雷大师将民间传统工艺图案烙在葫芦上,后又请著名书法家张书范为产品题字。一个产品,饱含了张建民和另外3位大师的精心制作,上市后便颇受茶文化爱好者的青睐。
当下,张建民又在马不停蹄地为合作社社员所在的每个村设计相应的农家品牌,同时,为这些品牌设计不同的包装,动员大伙儿在各村口售卖灵之秀野山茶,共同打造一个有文化特色的山茶小镇。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茉莉黄芩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