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底线问题提出“硬”要求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解读

2022-02-28 05:59
中国合作经济 2022年1期
关键词:三农耕地攻坚

2021年12月25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分析了当前“三农”工作面临的形势任务,研究部署了2022年“三农”工作。

2021年是“十四五”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开局之年,2022年将召开党的二十大。在这一重要的历史时点上,做好“三农”工作、稳住农业基本盘,对于保持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这次会议部署具体、措施周密,特别是对保障初级产品供给、牢牢守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等底线问题提出了“硬要求”。

2022年“三农”工作这么干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分析当前“三农”工作面临的形势任务,研究部署2022年“三农”工作。去年“三农”形势如何?今年“三农”重点工作有哪些?

2021年农业农村形势

农业生产保持稳中有进,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

脱贫攻坚成果得到巩固和拓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迈出坚实步伐。

农业农村改革发展取得的显著成效,对开新局、应变局、稳大局发挥了重要作用。

如何做好2022年的“三农”工作

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

坚持和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全面领导,牢牢守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两条底线。

扎实有序推进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重点工作,突出年度性任务、针对性举措、实效性导向。

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推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取得新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迈出新步伐。

2022年“三农”重点工作

要全力抓好粮食生产和重要农产品供给,稳定粮食面积,大力扩大大豆和油料生产,确保2022年粮食产量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

强化“菜篮子”市长负责制,稳定生猪生产,确保畜禽水产和蔬菜有效供给。

落实好耕地保护建设硬措施,严格耕地保护责任,加强耕地用途管制,建设1 亿亩高标准农田。

大力推进种源等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升农机装备研发应用水平,加快发展设施农业,强化农业科技支撑。

巩固拓展好脱贫攻坚成果,加大对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倾斜支持力度,抓紧完善和落实监测帮扶机制,加强产业和就业帮扶,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

聚焦产业促进乡村发展,深入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大力发展县域富民产业,推进农业农村绿色发展,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

扎实推进乡村建设,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为抓手,立足现有村庄基础,重点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加快县域内城乡融合发展,逐步使农村具备基本现代生活条件。

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创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有效平台载体,妥善解决农村矛盾纠纷,维护好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加强和改善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落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要求,强化乡村振兴要素保障。

2022年“三农”工作解析

看点一:

全力抓好粮食生产和重要农产品供给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要全力抓好粮食生产和重要农产品供给,稳定粮食面积,大力扩大大豆和油料生产,确保2022年粮食产量稳定在1.3 万亿斤以上。强化“菜篮子”市长负责制,稳定生猪生产,确保畜禽水产和蔬菜有效供给。落实好耕地保护建设硬措施,严格耕地保护责任,加强耕地用途管制,建设1 亿亩高标准农田。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 李国祥

2021年,国际粮价出现波动,对市场造成一定影响。2022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和供应链影响,国际粮价波动仍会延续。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要坚持“稳”字当头,以国内粮食市场稳定性的提升,应对国际环境不确定的影响。要着重稳定猪肉生产供应,确保蔬菜等农副产品供给安全。

要正确认识和把握初级产品供给保障,进一步采取硬措施,解决结构性矛盾。同时,依靠科技进一步提升粮食单产。我国粮食稳产增产仍有加大的潜力和空间。

中国农业大学农民问题研究所所长 朱启臻

耕地是保障粮食安全的基础,只有农田的数量和质量有了保证,粮食安全才能够得到保障,才能真正做到把“饭碗端在自己手里”。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 郑风田

牢牢守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两条底线,不仅是2022年“三农”工作的重点任务,也将是“十四五”时期的核心内容。其中,保障粮食安全方面,党政同责要真正见效。18 亿亩农田必须实至名归。要进一步强调土地增减挂钩问题,促进重点农产品供给保障。

中国浦东干部学院经济与工商管理教研部副主任、教授 余佶

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必须贯彻“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其中“地”是基础中的基础。一是要保证18 亿亩耕地数量不能少;二是要提升耕地质量,开展耕地污染治理和修复。通过建设高标准农田,真正实现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确保粮食生产能力稳定有保障。

保护耕地,既要把存量守好,也要拓展增量。要把黑土地保护作为一件大事来抓,把黑土地用好养好。要加强盐碱地综合治理利用,把盐碱地变废为宝成为土地增量。同时,还可以考虑建立耕地储备区和粮食生产储备区,形成“13 个粮食主产区+若干粮食生产后备区”的格局。

山东淄博市供销合作社以消费帮扶和农产品产销对接为重点,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贡献力量。

看点二:

加大对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倾斜支持力度

会议指出,要巩固拓展好脱贫攻坚成果,加大对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倾斜支持力度,抓紧完善和落实监测帮扶机制,加强产业和就业帮扶,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 李国祥

2021年,脱贫攻坚成果得到巩固和拓展,但也要防止发生规模性返贫。一些困难群众虽摆脱了绝对意义上的贫困,但仍存在一定的脆弱性。在遇到经济下行、市场波动、自然灾害和临时灾难时,很可能出现返贫状况。对此,要及时予以帮扶,持续推进“动态清零”,还要进一步加强产业和就业帮扶。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 郑风田

2021年8月,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国家乡村振兴局公布了160 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名单。为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让脱贫基础更加稳固、成效更可持续,预计2022年,围绕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将进一步加大政策倾斜力度,出台具体的举措。

看点三:

聚焦产业促进乡村发展

会议指出,要聚焦产业促进乡村发展,深入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大力发展县域富民产业,推进农业农村绿色发展,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 李国祥

兴产业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重要举措,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要抓住产业、就业两个关键,做精做强特色优势主导产业,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数据显示,今年以来,乡村富民产业总体发展势头良好。前三季度,规模以上农副食品加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6%,休闲旅游业基本恢复到2019年同期水平,农产品网络零售保持两位数增长。

未来,产业扶贫不能光靠财政扶持,要让市场起决定性作用。一二三产业融合提高了农业的增值空间,要进一步建立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能够分享收益,感受到国家改革发展的成果。

中国浦东干部学院经济与工商管理教研部副主任、教授 余佶

发展产业、促进就业是脱贫的根本之策,也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主要途径。目前我国多个脱贫县都在集中打造2 个至3 个特色主导产业,要引导资金、技术、人才等各类要素集聚,促进这些地区立足特色资源,发展优势产业,为当地群众增加本地就业机会。同时,组织脱贫地区的人员外出务工,打造劳务输出品牌。

在异地搬迁群众后续帮扶方面,要帮助一户一人以上实现就业。对于因灾和因病返贫致贫风险大的人口,将其纳入常态化动态监测,实施倾斜保障政策。此外,在脱贫攻坚阶段时采取的一些有效手段,如电商扶贫、旅游扶贫、消费扶贫等,在巩固拓展阶段仍然可以继续使用。

湖北十堰市新合作超市有限公司在陕西省洛川市发展的苹果基地。

中 国供销集团所属中再生公司(商河)环卫有限公司推进城乡环卫一体化,打造美丽乡村。

看点四:

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迈出新步伐

会议强调,要“推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取得新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迈出新步伐”。

会议要求,要扎实推进乡村建设,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为抓手,立足现有村庄基础,重点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加快县域内城乡融合发展,逐步使农村具备基本现代生活条件。

中国人民大学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 郑风田

从整体目标上看,2022年推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取得新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迈出新步伐。在具体落实上,无论是粮食安全、产业振兴、乡村建设、乡村治理、公共服务,都会有具体任务和针对性举措,从而实现进一步见成效。

加快县域内城乡融合发展,逐步使农村具备基本现代生活条件,是会议的一大亮点。以往,农业现代化提的相对多,农村现代化提的相对少。客观来看,农村发展方面,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都离现代化比较远。要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为抓手,让农民生活品质更上一层楼。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 李国祥

推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取得新进展,还要在产业、文化、生态、组织等多方面下功夫。要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加快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进一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不断改善基本公共服务条件,还要充分激发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农民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文中观点由编辑根据经济参考网、新华网相关报道综合整理;文中图片来源于本刊资料库)

猜你喜欢
三农耕地攻坚
自然资源部:加强黑土耕地保护
我国将加快制定耕地保护法
数说2021“三农”新变化
商务部:多措并举惠“三农”
新增200亿元列入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支出
2020年“三农”十大新闻
既要继续攻坚 也要防止返贫
脱贫攻坚应及时清理“淤堵点”
耕地种田也能成为风景
40年,时光轴下的“三农”演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