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地制宜优化劳动力配置

2022-02-28 05:59苑鹏
中国合作经济 2022年1期
关键词:劳动力人才大学生

受访专家:苑鹏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副所长、二级研究员,兼任中国国外农业经济学会会长、中国农村合作经济管理学会副会长、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专家监事。研究方向为农村合作经济、农村组织与制度。

我国劳动年龄人口的数量和比重已连续多年出现“双降”。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结果显示,2020年15岁—64岁劳动年龄人口规模比2010年下降3162万人,占比下降6.8个百分点。劳动年龄人口的减少,意味着劳动力供给的萎缩。我国正处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时期,劳动力供给的萎缩不可避免地对劳动密集型产业产生多重影响。

与此同时,也要看到我国劳动力的整体素质在不断提升,劳动力的受教育结构正在明显改善,特别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劳动力比重有明显提高。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结果显示,每10 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数量,已由2010年的8930人上升为2020年的15467人。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全国人口中15 岁及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由9.08年提高至9.91年。

由此可见,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老龄化、少子化趋势的加速,劳动力短缺、农业劳动力老龄化、供求错位是一种大趋势,并且这种趋势是不可逆的。

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改善劳动力的供给,解决合作社劳动力短缺尤其是年轻劳动力、技术型专业人才的短缺问题?合作社及主管/指导部门一定要有宏观的大视野,立足国内劳动力大市场,创新发展产学研全供应链,建立健全市场化的激励机制。

第一,坚持“外引”“内培”两条“腿”走路。“内培”即合作社通过各种方式进行内部培养和人才孵化;“外引”即劳动力的配置可以在全国范围内着眼,充分发挥广东在全国的区位优势,比如利用东西部对口帮扶协作机制,为不同地区的年轻劳动力提供更为多样的就业机会,实现劳动力外部转移和引进。

第二,从产学研全供应链进行创新。农业要成为有竞争力的行业,同样要求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尤其像罗汉松这样的品类,对种植、造型等技术要求也非常高,要把人才储备培养放在产学研全供应链。当前我国的职业教育特别强调精准,合作社目前和当地的仲恺农业工程学院等进行合作,范围还可以进一步扩大,比如可以和广东、福建、浙江、江苏等全国各地的农林相关院校或专业,建立院企长期合作的机制,实现产学研一体化,既可以为院校免费提供实验基地,开展新品种研制,培育科研队伍,同时也可以为合作社进行专业人才储备和源源不断地注入新活力。

第三,建立健全人才激励机制。合作社要为核心人才算好经济账,靠市场机制吸引人才。考虑到年轻劳动力,尤其是“80后”“90后”的工作生活需求和长期人生规划,尽可能为其配套更为完善的办公条件和合理的收入、保险等,可结合罗汉松的种植周期等设置短期、中长期人才激励机制,比如采用入股等方式,在激励机制上向核心人员倾斜,吸引更多年轻人参与创业,让其真正感受到农业是有奔头的产业。

第四,加快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和主要环节机械化程度。从过去粗放的要素投入支撑经济增长的方式向以创新为驱动的经济发展转变,进一步提升全要素劳动力生产率,从而弥补劳动力数量下降带来的影响,加快推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的有机衔接,在更大的范围内配置劳动力资源。

第五,加强合作社文化建设。合作社要形成自己的文化,让年轻劳动力有话语权,有归属感,有实现感,真正感到自己是这个组织不可或缺的一分子。通过合作社的文化建设,对劳动力形成凝聚力,比如每年评出罗汉松造型“十大能手”,邀请电视台、农业局、供销合作社等相关部门参与;组织技术、销售等方面的比赛,充分发挥年轻人运用新媒体的能力及品牌宣传和销售的能力,在这一过程中形成合作社文化,让劳动力获得社会认同和自我认同。

合作社的本质,是通过联合、集体行动的形式带动广大农户增收致富,所以合作社和农户、劳动力的关系是平等、合作、互利共赢的。所有的工作都要立足于这一本质再出发。

合作社移栽罗汉松。

他山之石

给高薪不如给平台——江苏南京溧水华成蔬菜专业合作社经验介绍

一说起种地,人们总是联想到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老农民,而农村的年轻人更多选择外出打工,不愿回家种田。可在江苏省南京市溧水区和凤镇华成蔬菜专业合作社,却活跃着18名大学生。

华成合作社成立于2009年4月,是一家集蔬菜种植、物流配送、销售及农业科技研究与服务为一体的合作经济组织。合作社理事长路晓华在蔬菜种植、销售领域摸爬滚打了约20年,是个“老把式”。在他看来,合作社要想种出优质蔬菜,不能总是依靠当地的老农民,必须引进有能力、有想法的年轻人。

从2011年开始,合作社先后引进南京农业大学、金陵科技大学的毕业生,但招聘的同时也遭遇了同行普遍存在的苦恼:农业合作社招人易、留人难,好不容易招来的大学生,干一段时间就离开了。怎么才能留住这些大学生?他们究竟在想什么?又需要什么?

为了让人才能够长期留在合作社,路晓华经常与这些大学生交流,了解他们的需求和想法。经过一段时间深入交流,路晓华发现,这些大学生并不是不喜欢农村,也不是嫌种田不体面,而是认为缺少发展的平台和空间,没有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针对这一问题,合作社决定改变用人思路:给高薪不如给平台。以前大学生是合作社的员工,现在是项目团队负责人。毕业于南京农业大学的丁水旺是第一个入社的大学生,加入合作社后,他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在实践中研发了《南方地区野生水芹的大棚栽培方法》《南方芹菜夏季高产栽培方法》等3项专利科研成果,并在合作社蔬菜基地试种取得成功,为合作社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合作社营销团队负责人施小青认为,自从实行团队管理后,自己的专业知识有了用武之地,工资待遇也不比城里工作的同学低。

华成合作社的大学生团队正在基地查看蔬菜长势。

能让大学生长久留下,除了给予施展平台,合作社还将利润更多分配给了专业人才。合作社将生产项目利润的70%归人才,剩余的30%分配给农民,合作社只收取承包地租金;销售项目的利润50%归人才,20%给投资人,剩余30%作为合作社留存,用于持续发展。这些大学生团队项目负责人有的年终核算后,一般年收入在10万元—20万元,高一点的能达到30万元。

建设实用人才库——山西省山阴县惠牧源农牧专业合作社经验介绍

山西省山阴县惠牧源农牧专业合作社联合社是一家集奶牛养殖,牧草种植和特色富硒农作物种植、储存、加工、销售,农机服务,农技服务,技术培训,电商物流,农业休闲观光为一体的农业产业化综合企业。同燊之源罗汉松专业合作社一样,惠牧源农牧合作社也出现了人员结构老化的问题。对此,合作社实施了人才引进计划。合作社按照乡土人才的不同类型,分门别类进行登记造册,建设全县农村工作实用人才库,把农村的“土专家”“田秀才”、种植养殖能手等乡土人才纳入视线,便于对乡土人才的开发和利用,真正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2016年至今,借助人才引进计划,惠牧源农牧专业合作社先后了引入农业经济管理、财务管理、果蔬等领域的专业人才。目前,惠牧源农牧专业合作社共有职工35人,其中本科2人、大专5人;40岁以下人员占比近10%,40岁—50岁职工占比达71.4%。

此外,惠牧源农牧专业合作社还不断加大培养农民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和科技兴农带头人的力度,培育出了一批高端农业种植、农村电商等方面的人才。如今,惠牧源农牧专业合作社一改建立之初业务单一、人员稀缺的形象,采取“支部+联合社+协会+合作社”的方式,引领周边杨庄、来远、西双山、东双山、陈家岭等8个村的1.5万亩土地,吸纳社员2000 多户,形成了“种植—养殖—加工—采摘—销售”的内部循环和农牧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

为年轻人提供更多创业空间——安徽含山县绿野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经验介绍

安徽省含山县铜闸镇绿野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11年,以传统水稻种植为主,该合作社的理事长金晓雨正是一名“90后”,在她看来,发展人才是每个合作社必经的道路:“要想合作社的发展与时代接轨,就必须要引进接触新事物、有着创新思维的年轻人。”对此,近年来合作社积极在含山县人力社保局、网络招聘平台、各大院校等多渠道发布人员招聘信息,并向有关上级部门汇报合作社人才需求情况。

“农村各种条件比城市都差一些,初始薪资不高,工作杂、劳动强度大,真正坚持下来的人并不多。”金晓雨表示,几年内报名加入合作社的人不少,能固定留下来工作的年轻人却不多,内部人员流动较大。即便这样,合作社也没有放低招聘标准,应聘人员必须拥有大专以上学历。2019年,合作社陆续招来两名有下乡创业意愿的大学生,依靠合作社现有基础,金晓雨为两名大学生提供良好的创业平台,为年轻人申请参与当地政府组织的创业培训课程。

目前,金晓雨建立了自己的团队,团队共有23名成员,3名大学生,20 名拥有成熟农作物种植、机械驾驶技术的农户。在团队的一起努力下,绿野种植专业合作社的农产品插上了“网络科技”的翅膀,由线下转为线上,开启电商营销之路,并成功走进电商直播间。

(此部分文图由本刊资料库提供)

猜你喜欢
劳动力人才大学生
人才云
2020年河南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5.81万人
广东:实现贫困劳动力未就业动态清零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六旬老妇“养出”了个大学生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2013年第三届大学生演讲比赛圆满落幕
独联体各国的劳动力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