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子茶
周杰伦有首歌叫《爷爷泡的茶》,里面唱道:“陆羽泡的茶/像幅泼墨的山水画/唐朝千年的风沙/现在还在刮。”
歌词中提到的唐朝人陆羽,编撰了世界上第一本茶叶百科全书《茶经》,被世人尊为“茶圣”。茶作为“国民饮品”,更是在中华大地上流传了千年,人们习惯饮茶来提神、解渴、清心。但你知道吗,茶叶除了饮用之外,还有许多有趣的玩法,而茶水“像幅泼墨的山水画”也不只是歌曲的艺术加工。在古人的斗茶游戏中,—切皆有可能。
古人喝茶那些事儿
想要玩斗茶,先得知道古人是怎么喝茶的。
陆羽在《茶经》中写到:“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传说神农在野外遍尝百草,有一次用釜煮水时,恰好掉进几片叶子,结果煮出来的水微微泛黄,入口生津止渴、提神醒脑,还能解毒,因此被神农判定为一种草药,这是有关中国饮茶起源的常见说法。
不管传说有几分真假,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的确是把茶当作一种药来饮用的。就算到了初唐,因为茶树多长在南方,长安等北方地区更流行乳制品,平日里喝个酸奶还算正常,想要喝到茶还真有点难度。要是实在想喝茶,可以去寺院里碰碰运气。唐朝佛教兴盛,僧人们讲究坐禅修行,经常盘腿一坐就是小半天,为了补充体力、保持头脑清醒,他们就会喝茶来提神,和我们今天喝功能性饮料差不多。因此,僧人是较早拥有饮茶习惯的群体之一。
直到唐玄宗时期,喝茶的习惯才大范围流行开来,在街边小店和寻常人家也能讨一碗茶喝了。不过,这时候的人们喝的可不是清茶,里面还要加调味料的。盐自然必不可少,还有什么橘皮、薄荷、桂皮,甚至葱、姜、花椒通通往里放,煮出来黏黏稠稠的,更像汤或者粥,难怪叫作“吃茶”呢。
唐朝人喝茶是将茶叶碾成粉后饮用,类似今天的抹茶,宋朝延续了这种方式,不过和唐朝往锅里撒茶粉煎茶不同,宋朝流行的点茶法更讲究:先将茶粉放在碗里,倒入少量沸水调成糊状,再一边注入沸水,一边用茶筅击打搅动茶汤。因为茶粉不像今天的咖啡粉那样能速溶在水里,所以茶面上会飘着一层浮沫,为斗茶游戏留下了发挥的空间。
宋朝人吴自牧曾写《梦粱录》来介绍南宋都城临安的风貌,其中提到:“盖人家每日不可阙者,柴米油盐酱醋茶。”从这时开始,饮茶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咖啡拉花?都是斗茶玩剩下的
宋朝人爱喝茶,斗茶之风也极盛。人们闲暇时坐在一起,拿出各自珍藏的好茶,烹煮品评,一较高下。
市井百姓间流行的斗茶,主要评判茶品优劣和点茶技术,又称为“茗战”。斗茶时,先看茶汤的色泽,要是汤色纯白,说明茶叶鲜嫩,采制技艺高超;再看茶汤表面扬起的浮沫,如果茶粉研碾得细腻,点茶、搅动恰到好处,这层浮沫就会久聚不散,甚至紧紧“咬”着茶盏,这就赢定了。反之,要是茶汤泛青泛灰,或是浮沫很快消散,马上露出了茶盏内壁的水痕,那必输无疑。
范仲淹曾将斗茶的景象写进诗里:“胜若登仙不可攀,输同降将无穷耻。”输赢可不止关乎好胜心,斗茶赢家的茶叶往往名声更大、销量更好,还能作为御茶进贡,有机会升官发财,大家自然很有积极性。
名流雅士间的玩法更有技术含量一些,他们喜欢作茶百戏,又叫分茶。“主角”依旧是点茶过程中形成的那层浮沫,分茶高手能运用技巧,在上面显现出栩栩如生的图案,比如花鸟虫鱼、云雾山水,和如今咖啡店里的咖啡拉花有异曲同工之妙。但浮沫消散的速度比奶泡要快得多,所以茶百戏的难度也非常大,没点高超的点茶技巧是玩不成的。
赌书斗茶,乐极“翻杯”
还有一种更适合聚会的游戏——斗茶令。《中国风俗辞典>中描述了具体玩法:“饮茶时以一人令官,饮者皆听其号令,令官出难题,要求人解答执行,做不到者以茶为赏罚。”
才女李清照就是斗茶令的資深玩家。她和丈夫赵明诚每次吃完饭后,就会在归来堂中烹茶、斗茶令。一人指着成堆的书籍,要对方说出某一典故出自哪本书的第几卷、第几页甚至第几行,说中的人为赢家,可以先喝一杯茶。李清照记性好,经常获胜。一次赢了比赛,她乐得举杯大笑,结果乐极“翻杯”,泼了自己一身的茶水。这段往事被她写在《金石录后序》中,后来又因纳兰容若一句“赌书消得泼茶香”而广为流传。
明朝之后,人们发明了炒青制茶法,冲泡清饮的喝法一直流传到了今天,曾经风靡一时的斗茶游戏却渐渐消失在茶香之中。我们也只能通过博物馆里穿越千年的茶具茶盏,和史书上的寥寥几笔,去窥探古人活色生香的生活片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