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奥喆
一直以来,儿童视角都是教育实践的关键词。如何以儿童为本,打造涵养天性的乐园?北京市大兴区第二幼儿园在看见儿童、看见学习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并尝试着。通过聚焦生活话题,幼儿园聆听孩子的声音,深度解读孩子的行为,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让每个孩子都能释放天性,享受幸福的教育。
在活动区玩的时候,衷基告诉我,他要在美工区画一个大黄蜂机器人。想到他连续很多天都在玩具区利用雪花片拼插机器人,我决定留在美工区观察他的行为。
准备好所需材料后,衷基开始绘画。他很顺畅地在纸上画出圆形、方形还有一些线条。我指着两个不同位置的圆形问他“这些是机器人的什么部位”,他告诉我是胳膊和轱辘。机器人轮廓画完后,我发现他在机器人的每条腿上都加上了“X”样式的线条,于是好奇地问他想通过线条表达什么,他说这是机器人的“防护罩”,用来保护机器人不受伤害。
紧接着,他在机器人的外侧画出一个像向日葵一样的防护罩,将机器人画得“面目全非”。看着自己的作品,衷基还不满足,又拿起画笔在机器人的旁边加上了“蜘蛛怪”。
活动中,我看到了衷基超常的绘画水平,他可以大胆构思并表现自己心中的机器人,清晰感知大黄蜂的结构特征,并归纳成常见的图形表现出来。衷基还具有初步的艺术表现力。他在原有的机器人身上加上自己创造的“防护罩”,使想象力具有了初步的目的性,并在绘画开始前设想机器人应当具备哪些功能,然后根据设想内容进行想象绘画。即使机器人被画得“面目全非”,他仍可以清晰地向我介绍他的作品,让我理解作品背后的故事。利用图画和符号表达自己的想法,也说明他具有一定的前书写能力。
作为教师,“听”孩子画比“看”孩子作品更重要。一幅看似混乱的作品背后,可能蕴藏着孩子无限的想象力。教师应当倾听孩子画中所表达的故事,理解、关心、尊重孩子诉说的内容,鼓励孩子充分发挥想象力,不盲目将自己的观点强加于孩子。同时,评价也是非常重要的支持策略。教师对孩子强调“画什么”比讲解“怎么画”更重要,还可以将孩子的作品在课堂展示,引导其他孩子学会欣赏、发展想象力。
孩子在游戏中的行为表现是教师分析与研读的关键,只有解读好孩子的行为,教师才能进一步介入与指导孩子的游戏,支持孩子的学习。此次活动中,如果我没有深度解读衷基的行为,只看到他最后的作品,可能就会阻碍他的学习和探索。
很多教师在让孩子绘画的时候,只注重孩子最后画出来的作品是否干净整洁,其实教师应该抛开“画得怎么样”的观念,努力做到“听”孩子画。孩子们会以自己熟悉的表现手法,用点、线等图形记录生活经验或所见所想。比如衷基画得像向日葵一样的防护罩,虽然损壞了画面的整洁度,却展现了他日常生活中的细心观察:能够正确认识向日葵的形状和细节,用图形和线条表现出来。而且,他充分发挥想象力,尽全力把自己心中机器人的形象呈现出来。
教师作为孩子活动的支持者,要善于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细致地观察孩子的活动,倾听孩子的想法、发现和问题,在适当的时候提供支持,发挥助推成长的作用。
责任编辑:王妍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