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长清
喜欢问问题,对新事物充满好奇;能独立参与活动或游戏,且在过程中保持热情和投入;即使做一件事花费较长时间,也会努力尝试;爱思考,经常有新点子;善于总结,能解释自己的行为和决定。当幼儿具有以上这些表现,我们可以判断,幼儿具有良好的学习品质。
“学习品质”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美国著名幼教专家丽莲·凯兹教授于20世纪80年代关于“学习倾向”的论述中,后成为美国“入学准备”的重要领域之一。丽莲·凯兹指出,与学习知识与技能相比,“学习倾向”是相当持久的心智习性,或在不同场合情境下对事物或经验所表现出的典型回应方式,例如好奇的、幽默的、有创意的、和蔼的等。学习品质可以理解为个体在学习行为与态度中表现出的相对稳定的学习倾向、学习风格等,在学习过程中起到动力调控作用。它指向的不是具体的知识、技能、情绪情感,而是幼儿如何获得和运用这些知识技能,如记忆力、想象力、创造力、执行力、推理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等指向具体能力的内容要素,无法纳入幼儿学习品质。讨论学习品质时重点考虑以下要素,即对学习任务或挑战保持好奇心、主动性、专注性、坚持性,能够灵活解决问题,有运用知识和技能的积极倾向。
关乎先天禀赋,重在后天修为
幼儿的学习品质并非固有的人格特质,而是可塑的、能随时间改变的、依赖于生活背景变化的,是主客体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一项有关气质的研究表明,气质会影响个体的思考、感知、理解、判断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幼儿在童年早期便开始展露这些品质,并在后天环境中发展,这使得学习品质看上去似乎是一种先天倾向。例如,好奇是人的本能,幼儿天生具有好奇心,喜欢用口、鼻、手等探索周围事物。但是我们会发现,幼儿好奇心的强烈程度是存在差异的,并且会随环境的改变而改变。因此,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幼儿与生俱来的个体特点,如气质、学习风格、智力等,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学习品质的发展,导致幼儿在学习品质上存在差异,但并非是固定不变的,学习品质也可以通过后天习得。
亲子关系、父母教养方式、家庭背景、学校教育方式、文化模式与价值观等都会作用于幼儿,成为幼儿学习与发展变化的驱动力,对他们的学习品质产生影响。
拥有知识技能,不等于拥有学习品质
有的家长和教师对学习品质的内容把握困难、理解模糊,导致对学习品质的培养策略不明。我们要了解,学习品质和技能、知识不是一回事,学习品质不指向幼儿获得具体的知识、技能、情感及方法,而是强调学习过程中如何运用知识、技能和方法,两者不能混为一谈。
学习品质注重幼儿如何学习以及在学习中所表现出来的倾向性,如主动还是被动、坚持还是半途而废、灵活还是迟滞、专注还是涣散等。这些不是能学到的具体知识和习得的技能技巧,却间接影响着幼儿对知识和技能的使用及他们的学习过程及结果。例如,一位拥有超强听力(能听到很细微的或从远处传来的声音)的孩子,未必是好的倾听者;一个孩子年仅三岁,力气不够大,肢体动作也不太协调,却愿意与妈妈一起抬桌子、扫地,帮助妈妈做事。前者有相关知识、技能,却没有相应的品质;后者知识、技能有所欠缺,却有相应的品质。显然,只掌握知识与技能不代表幼儿能够很好地使用它们。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区别理解学习品质和知识技能。从内涵上看,知识由事实、概念、观念、词汇组成,幼儿从别人对他提出的问题的回答、解释、描述以及对事件的观察中获得知识。学习品质是决定行为独特性与倾向性的心理品质,是非智力因素在学习活动中的表现。从发展特点上看,知识和技能伴随学习与实践日益增长和积累,是后天获得的,在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教育教学活动中,知识与技能的获得与发展更有效率。从迁移特点上看,知识与技能的迁移范围相对狭窄,只在类似情境、行为、活动中迁移。但学习品质是在知识学习与技能训练过程中反映出来的个性特征,是具有一定概括化的动力系統,有较广泛的适应性与迁移性。比如,幼儿的好奇心、主动性等并不局限于某一领域或某一活动之中,在科学、语言、艺术领域中都能被观察到。此外,在各种类型的游戏、日常生活中也能发现幼儿的学习品质。从指向功能上看,知识与技能更多指向学习的内容和结果,对幼儿的学习与发展影响更显性和直接。技能可以通过观察模仿来学习,通过指导、重复练习和实践来提高。而学习品质指向学习过程,关注幼儿的学习态度和行为,是重要的内在机制。
是影响因素,而非决定因素
学习品质并不直接决定学业成就,它对学习结果和学业成就起着间接作用。在学习过程中,感知、记忆、思维、想象等智力因素是学习活动的操作系统,直接指向具体的知识、技能、情绪情感等学习内容和结果。兴趣、动机、意志等非智力因素指向幼儿如何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它在学习活动中起到启动、定向、引导、维持和调控功能。因此,不良的学习品质是一种风险因素,积极的学习品质是一种保护因素,学习品质对那些容易出现学习问题的幼儿能起到补偿性作用。
主动性、好奇心、坚持性、专注性、解决问题的灵活性等学习品质,在学习过程中具体体现为幼儿使用某种态度时所采取的行动的倾向或某一种行为表现的相对频率。判断幼儿是否拥有某一学习品质与其态度行为的强度无关,要看幼儿是否在多个活动中这一学习品质的出现频率,还要考虑到幼儿表现出这一学习品质是否有强迫性因素的影响。因此,幼儿知识技能的学习能够通过强化训练形成并完善,但学习品质必须要靠潜移默化的影响,在适宜的活动和教学策略下培养。
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品质,需要家园联合,形成合力。父母与幼儿应建立密切的情感联系,形成有共同目标与价值观的关爱共同体。在积极、正向、支持性的关系中,当幼儿感受到认同感和归属感,有助于其学习品质的发展。幼儿园是幼儿生活与学习的重要场所。首先,教师应创设符合幼儿经验、富有挑战性、有价值的活动和学习内容,让幼儿在高水平、有质量的游戏中,自主和自在地探究并解决问题,用有挑战性的低结构活动激发幼儿兴趣,让幼儿保持专注,坚持完成任务。其次,要开发能调动幼儿社会交往积极性的课程,激发幼儿的兴趣,让幼儿保持专注。最后,采用高质量的教学方法,教师要率先表现出积极的学习品质,发挥榜样示范作用,帮助幼儿明确学习目标、提供有效的教学支架、把握好撤出支架的时机、提供有价值和有挑战性的活动机会,让幼儿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奠基。
责任编辑:张妍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