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妍妍 谷珵
师生关系、教学方法、课程质量、价值观、语言等都会对幼儿学习品质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教师对幼儿学习品质的培养十分重视,然而在实际教育教学实践中,为何有些教师对学习品质的内涵理解不足?怎样的活动有利于幼儿学习品质的培养?如何观察和支持游戏中幼儿学习品质的发展?我们邀请专家和园长围绕相关话题展开讨论,以期为教师拨开迷雾,带去温暖和力量。
陈华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前教育学院副教授 / 范明丽 河北大学教育学院学前教育系主任 / 何晓勤 浙江大学实验幼儿园园长
别将关注仅停留于“识别”层面
◎《教育家》:教师对学习品质的理解,有时候会停留在单一维度的阶段。比如谈到“坚持与专注”品质,很多教师仅以幼儿注意力时间短、经常换区等行为来判断幼儿缺乏坚持性,或者总是想培养幼儿对不感兴趣的活动也能坚持,忽视了幼儿的主体性。类似这种对学习品质内涵理解不足、认识不清,还有哪些情况?
陈华:自《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强调“学习品质”的重要性后,越来越多的教师在实践中关注幼儿的学习品质,但存在对学习品质理解模糊的现象,比如将倾听、分享、观察力、规则意识等学习习惯、学习能力或社会性规范与学习品质相混淆,泛化理解学习品质的内容要素;更重视“坚持与专注”的培养,对“好奇心与学习兴趣”“主动”“反思”等涉及幼儿内驱力的学习品质要素关注度较低。
对某些具体的学习品质要素,存在认识不全、不深的情况,比如一些教师只关注到幼儿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与兴趣,却忽视幼儿对社会事件的好奇心与兴趣。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如蚕宝宝吃什么,更多地体现为对“知识”的探索;对社会事件的好奇,如朋友周末去哪儿玩了,体现为对“经验”的探索。相对于具有客观性、普遍性、概括性的“知识”来说,“经验”具有主观性、个体性、情境性等特征。教师可能不认为幼儿对于经验、事件的好奇心是一种“学习”。实际上,学习品质所指向的“学习”绝不限于知识的学习,对于幼儿的社会性和情感发展同样具有重要价值。除了认识上的偏差,很多教师对学习品质的关注仅停留于“识别”层面,缺少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支持”。
◎《教育家》:经过您多年的观察和实践,幼儿园教师对学习品质的内涵为何理解不足呢?
范明丽:第一,学习品质是一个较新的抽象概念,学界对学习品质内涵的界定尚未达成一致,导致幼儿园教师理解起来存在一定困难。《指南》认可其是“幼儿在活动过程中表现出的积极态度和良好行为倾向”,然而对学习品质的具体构成、实践表现及其重要意义等并未进行深入探讨。第二,学习品质是一种指向如何学习的综合的心理倾向,而非具体的学习方法或技能,在实践中很难脱离幼儿发展的具体内容而论,也很难脱离幼儿学习的具体案例而言,导致幼儿园教师对其内涵理解不足。第三,幼儿园教师常常乐于谈论学习品质,但是由于《指南》及相关培训中针对学习品质的内容不足、深度不够,加之幼儿园教师在学习过程中存在一定“概念崇拜”,导致其“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循序渐进地在各类活动系统发展
◎《教育家》:怎样的活动有利于幼儿学习品质的培养,怎样的活动不利于幼儿学习品质的培养?
陈华:幼儿的学习品质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观察、模仿周围成人或同伴而形成的,或者说是“养成”的,而非“教成”的。基于幼儿学习品质习得的特征,宽松、接纳的低结构活动更有利于幼儿学习品质的培养,高控的高结构活动不利于学习品质的培养。
低结构活动强调由幼儿生成学习任务和幼儿的积极参与,具有方式自主、材料开放、教师间接控制等特点,關注活动的过程而非结果,能够充分激发幼儿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幼儿参与活动的主动性、坚持性、创造力和反思力。材料主要以废旧物品和半成品为主,引导幼儿在不断试误中进行创造。在愉快、安全、舒适的环境中,幼儿能专注于自己的活动,更易感受到胜任力与自信心,与环境和他人的互动也更为积极。
高结构活动具有材料封闭、结果固定、教师直接控制等特点,在传授知识与技能方面具有很高的效率,但在涵养学习品质方面存在弊端,高控制的高结构活动甚至可能抑制某些学习品质的发展。因此,教师应鼓励幼儿在低结构、高质量、低控制、高接纳的游戏中自主探索,发展积极的学习品质。
范明丽:学习品质不是作为独立的领域,而是渗透于幼儿发展的五大领域之中,渗透于幼儿园的一日生活活动、集体教育活动、室内外游戏活动之中,在幼儿园要避免单纯追求知识技能的学习,也要避免孤立、重复地训练所谓“学习品质”。
有利于学习品质培养的活动,不是指幼儿园某种特定的活动,而是具有以下特征的活动。首先,对幼儿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这就需要园长和教师不仅了解《指南》,还要了解班内幼儿的发展水平及其具体表现,能够在最近发展区水平内为幼儿提供具有一定挑战性的活动。其次,充分尊重幼儿的主体性。当前我国很多关于幼儿学习品质培养的研究和实践都与游戏活动相结合,其根本原因就是二者在尊重幼儿的主体性方面具有内在一致性。只有唤醒幼儿主体性体验的活动,才有利于其学习品质的培养。最后,具有高质量的师幼互动。对“放手”不等于“放羊”的反思,其本质就是对师幼互动缺位的反思。国内外有关高质量师幼互动的研究与实践也很多,其对幼儿学习品质培养的影响具有可靠的实证支持。
◎《教育家》:有些教师会忽视游戏中体现出的个体学习品质,请您给出观察和支持游戏中幼儿学习品质发展的建议。
陈华:幼儿学习品质的形成是一个逐渐积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教师需要运用多种方式,系统、持续地进行观察记录,挖掘出幼儿行为所表现出的学习品质发展线索,为后续支持提供完整、有效的证据。学习品质的观察有量性和质性两种方式。量性观察是借助《儿童学习品质观察评定表》等量表进行等级评定,但这种方式脱离真实的学习情境。教师更适宜在幼儿游戏中使用质性观察,即对幼儿学习品质的典型事件进行叙事性描述,并辅以拍照、录像和幼儿作品,来记录幼儿的思维过程与学习成果。
教师不仅要通过观察“看见”真实的幼儿,还要通过分析“看懂”幼儿的发展水平与需要。以观察分析为基础,教师可有针对性地为幼儿提供材料支持、策略支持和情感支持,以维持和促进幼儿良好学习品质的形成与发展。比如,策略支持指教师采用示范、提示、追问、建策等方法培养幼儿的学习品质,在游戏前可以建议幼儿制定简单的计划,在游戏中可以通过开放式提问启发幼儿创造性地使用工具。
何晓勤:我园中班开展了“我是拍球小能手”的活动,当大部分幼儿在稳步提升时,还有一部分幼儿迟迟没有更进一步,失去了积极性。于是教师设计了一张幼儿自评表,从“拍球兴趣、拍球表现、拍球个数、收整习惯、是否可以坚持拍球练习、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展开评价,希望可以通过幼儿自评、互评的方式,引导幼儿学会按照自己的水平制定合理的计划,提高兴趣和主动性等。以和和小朋友为例,和和的评价表在“我的兴趣”处选了哭脸,教师为了提高和和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开始关注和和并提供策略引导和帮助。比如更换硬质场地以降低难度,提升自信心;请同伴分享经验以掌握拍球技巧,像多多的经验是球低了就要拍得重一点、球高了就要拍得轻一点;活动中,保育员张老师时常陪在和和身边鼓励他,每次就算多拍了一两个,老师也表现出很大的喜悦感,希望帮和和建立自信。第二次評价表反馈时,和和已经能连续拍二十个了,他表示:“不难了,喜欢也愿意拍球了。”
善于学习的儿童,往往乐于反思与解释
◎《教育家》:如何看待幼儿学习品质的发展性?
何晓勤:幼儿园阶段是幼儿学习品质发展的关键时期,幼儿身心发展不同阶段和不同年龄段的培养重点、各品质的发展具有较大差异。幼儿在园的三年中,教师应该正确理解学习品质的重要性,具有螺旋式上升的意识,循序渐进地在各类活动系统发展幼儿的学习品质。
以合作品质为例,幼儿与人合作品质是幼儿在实际生活情境的熏陶下,在实际生活经验的无意体验与积累中逐渐发展起来的。我园每周二上午开展小中大班八个专用活动室的小厨房混龄活动,营造出一种家庭式的小组氛围,促使幼儿在陌生的环境中迅速拉近和同伴的距离。大龄幼儿像哥哥姐姐一样照顾、帮助弟弟妹妹,以强帮弱。小龄幼儿体验到了被照顾、被关心,开始有了协作的意识。在小厨房混龄活动中,幼儿在材料、主题菜肴的推动下,学习判断不同能力水平的幼儿所适合的工作,并和同伴交流、协商、分配工作,运用泡泡图、计划书的记录方式来不断验证、调整自己的合作方式,从而体验到和同伴相互配合所带来的成功的喜悦。在这一过程中,幼儿积极动脑,愿意主动承担任务,学会关心他人,逐渐懂得“轮流”“协商”的意义,并通过共享的沟通方式,在“认同并理解”的互动中发展了合作分享能力。
◎《教育家》:不少幼儿园有游戏小结这一环节,但在开展过程中差异很大。如何将游戏小结与“反思与解释”的学习品质联系起来?
范明丽:“反思与解释”属于心理学的元认知范畴,具体包括幼儿用语言阐述自己的游戏作品、表述自己的游戏过程,以及从自己所经历的游戏中领悟新的学习经验等。教师可以注意以下几点。其一,幼儿反思与解释的能力与其表征能力密切相关,因此教师根据幼儿年龄特点提供诸如实物、图片、声音等,能够帮助幼儿唤起其经历和经验的线索。其二,幼儿需要不断学习和练习,才能完整详细地介绍自己的作品、解释自己的行为、反思自己的游戏,这就需要教师一方面耐心倾听幼儿的讲解,另一方面及时传授幼儿语言表达的技巧,必要时给予幼儿语言支持。其三,问题情境的出现是引发幼儿反思与解释的关键,教师可以在区域环境创设和材料提供中预设问题情境,也可以在幼儿游戏过程中和小结环节及时发现并引导幼儿对问题情境的关注、思考和分享。总之,在游戏小结环节,教师应该提供线索并积极引导,充分尊重幼儿的主体性,不断引导其对游戏意图、游戏过程、游戏结果等进行解释和反思,以更好地培养幼儿的学习品质。
何晓勤:学前儿童的“反思与解释”,指儿童对已经发生的事情以及已有的言行、思想的认识。游戏小结中幼儿反思什么、解释什么,指向的正是幼儿游戏中曾经历过的种种事件,游戏本身是一个过程重于结果、体验重于知识的活动,游戏后的反思与解释与幼儿是否能够从游戏中学习有很大关系。
马修斯认为在哲学对话中激发儿童的困惑之心应当是第一位的,游戏小结也同样如此。教师在认真观察幼儿游戏的基础上捕捉其中有价值的问题、幼儿产生的困惑或亟待解决的事,与幼儿一起讨论。讨论的话题可以涉及游戏中的科学问题、数学问题、同伴之间的问题等。当然,对幼儿来说,能够记得起、能较为清楚地描述,就是一种有效的反思与解释。在此基础上,通过讨论梳理如何利用已有的信息、同伴的经验来帮助自己学习、解决游戏中的问题。通过解决问题从而获取新的经验,使幼儿在经验中不断学习。
儿童的反思与解释体现儿童是否能够吸纳、思考、理解已有的知识和信息。善于学习的儿童,往往乐于反思与解释。利用游戏小结的方式促进儿童学习品质发展,主要包括探讨与儿童的兴趣和游戏经验相关的有价值的内容,能够让儿童参与和进行社会交往。教师可以依据以上几个标准来选择或调整游戏小结的形式,为培养儿童的学习品质做好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