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第三空间”赋能高职纺织专业英语课程育人路径探索

2022-02-27 21:08张莉飞李志强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12期
关键词:第三空间专业英语英语课程

■ 张莉飞,李志强

(1.江苏财会职业学院,江苏 连云港 222061;2.连云港市纤维新材料研究院有限公司,江苏 连云港 222069)

一、引言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五年来,高校认真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推动课程担负起育人责任,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工作中扎实推进、硕果累累。立德树人就要德育为先,尤其是社会思想文化日益多元化的今天,要针对部分大学生存在的道德理念失范等问题,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核心,把立德树人融入教育教学各环节,融入教风学风建设,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以形成立德树人的整体合力[1]。2021年3月,国家教育部公布了《高等职业教育专科英语课程标准(2021年版)》,提出了高等职业教育英语学科的四个核心素养为职场涉外沟通、多元文化交流、语言思维提升以及自主学习完善。核心素养的提出,明确了职业教育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的具体指标,为高等职业教育英语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学习和使用语言要以多元文化为内容、以个体自主性为前提、以完成职场沟通活动为任务[2],因此外语课程的教学不仅是外语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更是各国文化差异、为人处世的道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实现民族复兴的理想和责任的内化于心的育人过程。

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 for special/specific purposes,简称ESP)将语言学习与专业知识、行业工作环境相结合,将学习变得更有针对性,有助于学生将来的就业生存,更好地满足社会用人单位和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3]。近年来,随着专业集群的发展,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比如纺织英语、酒店英语、会展英语、汽车英语等ESP课程,成为了高职英语教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目的就是要将专业英语技能和行业背景知识融合在一起,但是教学效果并不理想。随着新课标的出台,对专科英语教学的定位、目标、实施、评估等更加清晰,对专门用途英语(ESP)课程设计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英语课程作为高等职业教育各个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必修课,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其育人功能的发挥直接影响到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

二、跨文化“第三空间”理念与ESP教育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Claire Kramsch教授于1993年提出了著名的“第三空间”概念,指外语学习者从本族语言文化和目的语语言文化中创造出的第三个语言文化环境[4]。后来,澳大利亚语言教育专家Lo Bianco系统地阐释了这个概念,并将文化教学总结为学习文化、比较文化和探索跨文化“第三空间”三个步骤[5]。在我国,越来越多的学者将“第三空间”理念用于外语教学,强调要足够重视本族语语言文化,不要孤立地、片面地学习他国语言文化,从而在多元文化交流、碰撞、融合与合作的基础上,形成新的跨文化视角。外语学习的本质是文化的领会,因此“第三空间”理念和外语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一致的。世界的发展是一个多元文化不断融合发展的进程,本国文化是根本,他国文化是补充,只有通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文化,才能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趋势。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纺织品和服装生产国与出口国,我国纺织企业对外贸易输出不断加强。纺织贸易需要大量既懂专业知识又有良好纺织英语沟通技能的外语人才。目前高职院校纺织专业学生英语基础普遍较低,专业英语知识欠缺,商务口语交流能力及商务函电写作能力整体偏弱。跨文化“第三空间”理念下,高职院校要重视特殊用途英语(ESP)教育,结合职业教育特点及生源结构、认知水平和学习特点等,重点转向对职场情境下凭借对多元文化的了解能够顺利开展言语交际及非言语交际,并且有效传播中国文化的能力培养,不片面追求语音语调完美、词汇量丰富、语法精通等表层语言学习的硬性标准。

三、跨文化“第三空间”下纺织专业英语课程育人的路径

(一)做好跨文化“第三空间”知识重构,落实教材育人

一是修订课程标准。课程标准作为一门课程教学实施的统领,是教材编写和课程讲授的主要依据,也是检测教学效果及育人效果的重要标准。根据《高等职业教育专科英语课程标准(2021年版)》,修订纺织专业英语课程标准,将语言教学、能力培养和立德树人等多重目标结合在一起,进一步明确纺织专业英语课程的知识目标为识记纺织专业的英语词汇,了解商务函电的内容布局及写作要领;能力目标为浏览全英文的纺织产品信息,书写规范的专业纺织贸易函电,开展简单的商务贸易交流与接待活动;育人目标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熟悉多元文化,讲好中国故事,从而培养学纺织、知纺织、爱纺织的高技术技能人才,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和外语专业知识传授融合发展。

二是规划课程体系。高职大多数院校英语课程开设的时间为1年,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面向大学一年级的学生开设。为了满足学生英语等级测试以及专转本考试的需求,大多数高职院校会在英语课程中包含英语等级测试辅导的拓展内容。尽管学生实际应用语言的技能,尤其是用英语处理与未来职业相关的业务能力、多元文化背景的人文素养、自主学习及思辨能力也很重要,但是这些能力的培养都需要长期的训练和积淀,成果也很难通过目前的测评体系监测,再加上课程授课学时有限,因此高职院校要将基础英语和ESP英语统筹规划,正如新课标里所强调的那样,将英语课程内容分为基础模块和拓展模块,各学校根据开设的专业集群特点,设计有针对性的ESP课程,为提高学生的求职竞争力和未来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基础,以满足新时期就业岗位对人才的英语应用能力的需求。

三是重构专业英语知识。在教学目标的基础上,从学生学的角度出发,灵活处理教材,重构专业英语知识的深度和广度,确定教学的重点、难点。对于高职层次的学生,专业英语知识要紧跟行业发展,涵盖纤维、纱线、机织、针织、染整等纺织主要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方面的基本语言知识,补充机织、经纱上浆等纺织方面的专业技术和工艺的英语知识,更新各种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等纺织行业新发展动态的英语知识,及时从英文原版书籍中摘录关于纺纱、织造、染整新技术及多种功能性纺织品介绍等作为语言学习补充材料,拓展成纱的过程、纤维及纱线性能检测等相关英文视频资源,让语言更鲜活生动,掌握纺织专业英语的语言要点,促进英语学习与专业学习融合发展。

(二)丰富“第三空间”教学方法,落实课堂教学育人

一是积极采用产出导向法。作为中国特色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研究成果,文秋芳教授提出的课堂教学基本流程为驱动、促成和评价,主张“学用结合”,将“输入性学习”与“产出性运用”紧密结合,立足于解决我国外语教学中“学用分离”的问题[6]。设计具有交际价值、吸引学生兴趣的任务是产出导向法的起点,引导学生步入职场交际情景,作为学生在未来职业生涯中应用英语的可能性,并通过回答问题、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尝试产出。随后,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指导学生仅仅围绕产出任务,补充大量的文字、音频、视频等语言输入材料,让学生根据自身的语言基础、兴趣偏好等选择性的学习,促进任务的完成。最后,教师结合学生表现给出点评意见,从而进一步提升产出质量。与“课前热身—课文学习—课后练习”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产出导向法更加尊重语言学习规律,注重学生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十分适用于ESP教学,提升学习效果。

二是多采用交际教学法。对于词汇、语法、句法等表层语言的教学一般以理论讲解为主,学生只要会读、会认单词,再加上准确的语法运用,一般就可以实现简单的阅读和写作。对于思维方式、文化背景等深层语言的教学,除了理论讲解以外,还要学生多练习,从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跨文化“第三空间”强调本族文化与他国文化交流碰撞基础上从而生成的再造式的对文化的发展与传承,如何获得这种视角,这就需要大量的实践。交际教学法中,学生基于真实的交际任务,可以最大限度地表达语言而不是背诵或者模拟语言,从而锻炼英语语言的交际能力。在纺织英语中,各种外商接待、产品介绍、展会洽谈、工艺沟通等都是典型的交际任务,教师通过情境创设、角色分配组织学生开展交际活动,交流语言、沟通思想、传播文化,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三是开展混合式教学。高职院校的学生英语基础普遍较差,传统的各种语言教学方法效果不理想。产出导向法强化了教师对语言学习的材料选择和充分引导,但是任务多、耗时长。教师还可借助翻转课堂等开展混合式教学,弥补课堂教学时间的不足。课前观看相关资料、视频,基于网络批改作文,录制音频、视频等方式完成预习任务并上传教学平台,教师获得学习反馈后初步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课上以单词抢答、图片描述、英汉互译、情景交际对话等方式回顾语言知识,或结合时事新闻,巧妙地将育人寓于语言输入和输出中,既吸引学生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在语境中学习英语的能力,实现课内外相联通、学练相融合,促进高质、高效学习。

(三)强化“第三空间”本族语文化,落实传统文化育人

一是实施课程思政。从纺织大国到纺织强国的发展历程,每一个项目都展现了勤劳朴实的劳动人民的心血,每一个进步都凝结了科学家艰苦卓绝的奋斗,每一个创新都汇聚了中华民族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进步的完美结合,皆是生动的育人素材。结合课程内容,挖掘与教材内容接近的思政元素,基于重点句型和词汇短语、思辨阅读、口语交际、信函写作等,指导学生操练运用语言的同时,将思政思想融入语言教学中,恰如其分地在授课过程中展示中国文化。跨文化“第三空间”一定是建立在对本国文化深刻的领悟基础之上的,因此结合纺织行业发展的前沿领域,介绍中国科研人员、能工巧匠的突出贡献,激发学生树立民族自豪感,激励学生为国家富强主动学习;结合行业发展及前沿,渗透“坚持不懈、持之以恒、默默工作、淡泊名利”的科学精神,树立良好的职业观,让学生在对中国文化的深深领悟和对中国广大劳动人民的深深敬仰中树立坚定的文化自信。

二是讲好中国故事。从古至今,勤劳善良的中国人以智慧和心血成就了无数精彩的中国故事,我们更应以精彩的表达讲好中国故事,让其成为将中国传统文化与英语教学融合的又一利器。学生在英语故事中感受中国文化,用英语传播中国故事,潜移默化间增强学生对中国精神的理解和认同,真正意义上落实育人目标。在介绍中国纺织业发展历程时,引导学生思考我国古人在纺织、印染等早期技艺方面所发挥的聪明才智,用图片、动画、视频、3D模拟等新媒体手段展示,让学生体会中华民族的历史厚重感。在讲解纺织品进出口贸易时,介绍中国早在5000年以前,已能织造麻布和丝绸,大量的精美丝织品经海路、陆路向外输出,开拓了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在讲解中国科学家在高性能纤维开发方面取得的突破性进展时,通过案例和成就相结合的教学设计,让学生认识到中国科技发展的伟大进步,鼓励学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自信地用英语表达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在自媒体时代,在纷繁芜杂的信息中看到、听到任何有关对中国的负面信息,让学生学会用思辨的方式去分析判断,在筛选信息中独立思考,在探究原因中正视差异、找到对策。

(四)强化“第三空间”语言应用,落实实践育人

一是加大英语听说训练。纺织专业英语课程在听、说等方面的训练相对不足,学生在口语交流中表达不畅、言之无物。对此,纺织专业英语要加大听说技能训练,以纺织专业职场应用为导向,切实提升学生在真实或模拟的情境中进行职业活动的语言综合应用能力,满足职场环境对英语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为此,可以开发纺织专业英语听说训练系统,主要包含听力和口语两部门的在线训练和考核功能,将纺织专业英语讲授内容划分为纤维、面料、机械与工艺、会展、检测、贸易六个模块,每个模块细分为词汇训练、句型操练、语篇听写、综合测试,实现听音、跟读、比对、测试等语言学习功能,通过听、说交流能力系统化训练与考核,以提高学生专业英语口头交流实践能力。除了系统平台的听说专项训练,倡导情景、项目、问题、任务、讨论和合作教与学模式,营造车间、实验室、办公室、展会等纺织专业英语交际环境,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小组合作等开展口语交际,教师督查纠错,同时教导良好的职业素养和责任意识。

二是深化校企合作。校企合作联合搭建产学研平台,不但能推动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破解成果转化关键技术难题,促进企业快速发展,同时也能够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与科研能力,推进校企一体化教学改革。随着纺织贸易的发展,纺织品进出口以及纺织企业“走出去”需要大量的外语人才,校企合作、工学交替是应用型外语人才培养的必经之路。纺织及外贸英语的基本知识点,如缩略语、纺织术语以及出口交易中使用的术语等,这些都是外语工具性在职场情境的运用,学生越早、越多、越快地接触这些应用场景,学做结合,在实践中巩固自身的纺织专业英语基础,提升行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应对能力,就越能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与创业能力。通过实行学校、企业“双导师制”,在实践教学中结合岗位要求融入思政要素,将课堂搬进工厂、车间,让顶岗实习兼具技能习得和品性修炼功能,加强职业规划指导,努力在多元互动中拓展学生视野,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培养学生职业规范与职业道德、国际视野与家国情怀。

中国自古是丝纺织、棉纺织大国,在国民经济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经过改革开放以来四十多年的发展,中国已经成为了世界最大的纺织品生产国、消费国和出口国,纺织工业成为了支撑世界纺织工业体系平稳运行的核心力量和推进全球经济文化合作治理的重要产业平台。着眼我国当下纺织专业人才的市场需求和培养现状,高等职业教育纺织专业英语课程须引入跨文化“第三空间”理念,对课程设置到实施进行全方位优化和调整,培养更多具备跨文化复合能力的高技术技能人才,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今后,我们将深入开展跨文化“第三空间”理念应用于纺织专业英语教学实践的研究,在外语教学中做中西文化的融合者、做中国文化的传播者、做教学与文化结合的引领者、做落实育人目标的实践者。

猜你喜欢
第三空间专业英语英语课程
城市轨道交通员工专业英语素养构建探讨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以高级英语课程为例
核心素养下食品专业英语教学模式研究
食品专业英语教学内容和方法创新
针对岗位需求的高职英语课程改革研究
在文化改写中建构第三空间
长学制医学生全程专业英语教学模式的构建探讨
论高校大学学术英语课程的建构
从空间批评的角度看《偶遇者》的文化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