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邢 畅
(郑州西亚斯学院外语学院,河南 新郑 451150)
翻译不仅是转换不同语言,更体现在社会实践中。翻译活动关注翻译批评和译者行为。翻译批评的发展,既需要基于相关翻译理论,也需要借助翻译实践。译者行为批评是以译者为中心进行的翻译研究。从译者行为批评视角,研究文学作品英译本的翻译策略,可以促进翻译学科的发展,传播中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传递好中国声音。
《水浒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用白话文写成的章回小说,对中国后世的小说创作影响深远。《水浒传》的故事形成于宋元时代,“水浒”的字面意思是水边,故事发生的地点在山东梁山泊。《水浒传》描写的是北宋末年,以宋江为首的一百零八条好汉反抗欺压、水泊梁山壮大、受宋朝招安,以及受招安后为宋朝征战,最终消亡的故事。《水浒传》人物众多,形象生动,栩栩如生,个性鲜明。此外,《水浒传》语言富有特色,以白话口语为基础,简洁生动。明末清初著名文学批评家金圣叹指出:“天下之文章,无有出《水浒》右者。”可见对《水浒传》评价之高。
《水浒传》汉语原著有以下重要版本。其一,七十回本,是明末清初文学批评家金圣叹腰斩的版本,俗称“金本”,保留前七十一回情节,并将第一回改为“楔子”"。其二,百回本,是现存最为完善的明万历年间“容与堂本”。其三,百二十回本,是明代袁无涯刊本《水浒全传》,描写的水浒故事是最完整的。
《水浒传》很早就流传到国外,迄今为止,直接把汉语原著《水浒传》翻译为英语的译本有四个。其一,1933年出版的美国作家赛珍珠(Pearl S.Buck)翻译的七十回译本,之后经过多次再版,英文名为All Men Are Brothers,即“四海之内皆兄弟”。取自《论语·颜渊》:“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其二,1937年出版的英国学者杰克逊(J·H·Jackson)翻译的七十回译本,之后经过多次再版,英文名为The Water Margin,即“发生在水边的故事”。其三,1980年出版的美裔中国籍翻译家沙博理(SidneyShapiro)翻译的百回译本,之后经过多次再版,英文名为Outlaws of the Marsh,即“沼泽地边的不法之徒”。其四,1994—2002年由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陆续出版的约翰·登特-杨和阿莱克斯·登特-杨父子合译的百二十回译本,是目前《水浒传》英译本中独一无二的百二十回译本。之后经过多次再版,英文名为The Marshes of Mount Liang,即“梁山泊的故事”。
1995年,法国著名翻译学者安托瓦纳.贝尔曼(Antoine Berman)所著《翻译批评论:约翰·唐》介绍了翻译批评的本质。2008年,英国翻译理论家杰里米·芒迪(Jeremy Munday)所著的《翻译学导论:理论与实践》介绍了翻译接受与翻译评论的关系。1992年,许钧教授所著的《文学翻译批评研究》是国内第一部关于文学翻译批评的著作。之后,以译者为中心的翻译批评逐渐发展。2009年,周领顺教授首次提出“译者行为批评”理论。2014年,周领顺教授所著的《译者行为批评:理论框架》和《译者行为批评:路径探索》系统介绍了译者行为批评,促进了这一批评体系的发展。2019年,在“译者行为研究”领域开辟和“译者行为批评”理论提出十周年之际,《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编辑部主办了“全国首届‘译者行为研究’高层论坛”。近年来,译者行为批评在国内的研究发展呈渐增趋势,特别是译者行为批评指导下的翻译实践活动,将译者行为批评理论和文学典籍《水浒传》的英译研究相结合,是对译者行为批评的有益探索,可以获得更加全面的翻译认识,对翻译研究意义重大。
译者行为批评是翻译批评学科的细化。翻译理论研究的深化与发展离不开翻译批评。译者行为批评的核心是“求真-务实”连续统评价模式。“求真”是指译者为实现务实目标而对原文求真;“务实”是指译者为满足务实性所采取的态度和方法[1]。“求真”即对原文求真;“务实”即对社会务实。评价译文效果和译者行为,可以从“翻译内”和“翻译外”两个视角进行研究,即“译内效果”和“译外效果”。“翻译内”指翻译的内部研究,着重文本的“忠实”,体现在文本的用词和风格等方面;“翻译外”指翻译的外部研究,注重文本的“务实”,体现在文本接受程度和社会环境等方面。所谓“忠实”,指要如实传达原文内容和原文风格;所谓“务实”,指的是译文符合社会需求。社会需求和委托方要求在不断变化,那么译文也有所不同。所以,译者应酌情考虑社会需求,使译文达到预期要求。“译内效果”在译文效果上指译文向原文靠近;“译外效果”在译文效果上指译文向社会需求靠近[2]。因此,译内效果和译外效果互为补充。所以,译者行为批评注重翻译内研究和翻译外研究,以此研究译文效果和译者行为。
翻译活动是一种历史的存在,所以翻译批评也同样应该树立一种历史观和发展观,立足于特定的历史语境,充分关注不同历史时期的语言、社会、文化因素对翻译的影响[3]。翻译活动依据相应的翻译策略,翻译策略是翻译活动中所依据的原则。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学家劳伦斯·韦努蒂(Lawrence Venuti)在他所著的The Invisibility of the Translator:A History of Translation中,提出两种翻译策略:异化和归化。异化要求译者尽量保留源语语言特点,以期在译文中突出源语的语言形式;归化要求译者尽量保留目的语语言特点,以期淡化目的语读者对外文文本的陌生感。译者或者让目的语读者向源语作者靠近,或者让源语作者向目的语读者靠近[4]。总之,异化策略以“作者”和“原文”为中心,为读者所陌生;归化策略以“读者”和“译文”为中心,为读者所熟悉。
本文依托译者行为批评理论,以外文出版社于2009年出版的《大中华文库:水浒传(汉英对照)》为例,从“翻译内”和“翻译外”两个视角,从词汇、句子和语篇三个层面重点分析沙博理《水浒传》英译本的翻译策略,描述翻译现象和沙博理的译者行为,探讨译者参与社会的过程。此英文译本是由沙博理翻译的,沙博理参照的是金圣叹的七十回本和容与堂百回本的后三十回本。沙博理作为国家翻译实践的主要译者之一,是中国国家叙事对外传播的实施者,这可从他的翻译行为中得到体现[5]。
英语和汉语两种语言在词汇使用方面存在差异。汉语的语法特征是以动词为中心[6]。汉语是意合型语言,注重意思连贯,多使用动词;而英语是形合型语言,要求结构完整,多使用名词和介词。示例如下。
原文:不觉天色渐渐晚了,看见前面一所靠溪客店。三个人行到门首,店小二却待关门,只见这三个人撞将入来。
译文:It was growing dark,and they made for an inn beside a stream.A waiter was in the process of locking up as they reached the gate.
这段原文出自第四十六回,讲的是杨雄和石秀等人要去梁山泊的故事。原文共两句话,译文有两句话。原文多用动词表达动作,译文则词性多样化。“天色渐渐晚了”寓意夜晚将至,译为“growing dark”,为读者所熟悉。其中,形容词“growing”表达状态,体现得是一个慢慢变化的过程,符合语义。“靠”,即“靠近”,寓意地点相距不远,把动词“靠”和“行”合译一句话,分别译为介词“beside”和动词短语“made for”,符合英文表达习惯。其中,“make for”,即“to move towards something”,表示移动的方向,具有节奏感,保证了可读性。因此,汉语原文的动词,译为英文时词性要根据语境有所变化。“却待”寓意正要,“撞将入来”寓意要进入客店,表示趋向,选取介词短语“in the process of”,即“在事情发生的过程中”,将两个动作衔接起来,表达简洁,又通过连词“as”连接主从句,表达事情发生得迅速,英文结构完整,符合语境。所以,译文侧重归化策略,为读者所熟悉,传达了夜色将至、行人神色匆匆的景象。
英语语法中形成了一种由五个单位组成的等级体系,其中最大的或“最高的”级阶是句子,最小的或“最低的”级阶是词素。在二者之间,按照“递降”的顺序,依次是句子、词组和单词。现代汉语的“五级说”包括语素、词、短语、句子和句群[7]。示例如下。
原文:赵员外携住鲁达的手,直至草堂上,分宾而坐;一面叫杀羊置酒相待,晚间收拾客房安歇。次日又备酒食管待。
译文:Squire Zhao led Lu Da by the hand into a hall,where they seated themselves as host and guest.The Squire ordered that a sheep be slaughtered and wine be served.That night,Lu Da slept in a guest-room.The next day he was again wined and dined.
这段原文出自第三回,讲的是鲁达与赵员外的故事。鲁智深,本名鲁达,绰号花和尚。虽然姓名直接音译,即“鲁达”译为“Lu Da”,“赵”译为“Zhao”,传达内容,但是原文的翻译策略具有倾向性。原文共两句话,译文有四句话。其一,“赵员外携住鲁达的手,直至草堂上,分宾而坐”包含三个小分句,动词依次为“携住”“直至”和“坐”,译为一个主从句,包含两个小分句,两个动词依次为“led”和“seat”,其中“直至”译为介词“into”,动词译为介词,突出重点,避免啰唆,符合英文表达习惯。其二,“一面叫杀羊置酒相待,晚间收拾客房安歇。次日又备酒食管待”包含三个小分句,“叫”,即“命令人”,译为三个独立小分句,句子主语和语态有所不同。“杀羊置酒”和“酒食”与食物相关,都选择了被动语态,主语既有非人称的食物“a sheep be and wine be”,也有人称主语“he was wined and dined”,句式丰富,符合英文表达习惯。所以,译文侧重归化策略,英文表达流畅地道,体现了赵员外的待客之道。
语篇指的是实际使用的语言单位,各成分在形式上衔接,在语义上连贯,在一定的语境中表达完整的意思。在语言学中,语篇通过句子来实现[8]。示例如下。
原文:孔明、孔亮两个听了大惊,扑翻身便拜。武松慌忙答礼道:“却才甚是冲撞,休怪休怪!”
译文:The Kong brothers listened in amazement.They dropped to the floor and kowtowed.Wu Song quickly returned the courtesy.“I'm afraid I roughed you up a bit,”he apologized.“Forgive me.”
这段原文出自第三十二回,讲的是武松在孔太公庄的故事。原文共两句话,译文有五句话,故需厘清上下文的逻辑,才能做到表达通顺,要明确句子的主语,使句与句之间衔接连贯。原文第一句拆译为两句。其中,“扑翻身便拜”形容孔氏兄弟动作快速地俯身跪在地上,表达迅速的动作,即“dropped to the floor”和“kowtowed”。译文又添加主语,独译为一句话,英文结构完整,具有节奏感,保证了可读性。原文第二句拆译为三句,结构清晰,语义完整,使用副词和祈使句等表达武松的歉意。其中,“冲撞”寓意冒犯,译为“rough up”,即“殴打”,重现前文武松喝醉打人的动作和场面,符合语境。“休怪休怪”寓意不要怪罪,汉语叠词起到强调的作用,译为“Forgive me”,即“请见谅”,句式简洁有力,避免重复,符合英文表达习惯。总之,译文形式上衔接,语义上连贯,保留了原文的气势。所以,译文侧重归化策略,结合目的语读者的文化背景,容易被目的语读者所接受,把武松的歉意表现得淋漓尽致。
原文:当时取路。行了半夜,肚里又饥,身边又没一文。走到一个土冈子上,丛丛杂杂,有些树木,就林子里睡到天明。心中忧闷。只听得树枝上喜鹊噪噪。
译文:He left immediately.He was still travelling by the middle of the night.He was hungry,but he hadn't any money.Yan Qing came to a small hill.It was covered with underbrush and had a few trees.He went in to a grove and slept till daylight.He awoke very depressed.A magpie was chattering in a tree.
这段原文出自第六十二回,讲的是燕青放冷箭救主的故事。原文共五句话,译文有八句话,原文多为无主句,故需明确句与句之间的逻辑关系。根据上下文,原文讲的主人公是燕青,故译文译为“he”,既添加英文的主语,也避免重复,符合目的语读者表达习惯。“取路”寓意上路,译为“left”,即“离开”,副词“immediately”表达立刻出发的状态,起到强调的作用。原文第二句拆译为两句,通过连词“but”表达当时的身无分文。原文第三句拆译为三句。其中,“丛丛杂杂,有些树木”指土冈子的周围环境,合译为一句话,符合语境,为读者所熟悉。“就林子里睡到天明”寓意到林子里休息,所以译为“went into”和“slept”,表达两个连贯的动作,语义完整。原文后两句的主语不同,表达的动作也不同,故分别译为一句。其中,“忧闷”形容人的状态,“噪噪”寓意吵闹,形容喜鹊叽叽喳喳的状态,分别译为“depressed”和“was chattering”,句式简洁。所以,译文侧重归化策略,符合英文表达习惯,为目的语读者所熟悉,表达了燕青当时的忧闷之情。
文学翻译要把内容和风格都表达出来,政治社会状况以及经济文化背景都需要了解[9]。沙博理在翻译百回本《水浒传》时,前七十回采用的是金圣叹本,后来改为容与堂本。由此可见,《水浒传》英译研究应该是内部研究和外部研究的有机结合,只有这样才能科学合理地解读译者的翻译策略[10]。总之,沙博理的译文既着重文本的“忠实”,注重对原文“求真”,又能因方便目的语读者理解而有务实性,更贴近于读者。所以,沙博理《水浒传》英译本侧重归化策略,语言表达简洁地道,符合英文表达习惯,内容为目的语读者所熟悉,展现了译内效果和译外效果,达到了“求真-务实”的动态平衡。译文让读者感受到原文的价值并认可译文,传播中国文化,提升中国文化影响力。
翻译被看作是一种社会行为,而任何行为都必然包含一定的目的。当我们对翻译进行评价时,必须以翻译行为所承载的价值目标为前提。由于人们处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在从事翻译时,翻译标准和翻译策略随着时代的变化也在发生着变化。译者身份的变化也会导致多样化的译文,但都力求对原文“求真”,对社会“务实”。译者行为批评视角下的英译本研究既可关注翻译文本,又可关注社会环境。所以,翻译批评者不仅要具有充分的问题意识,还要有充足的知识储备和创新性研究方法。总之,《水浒传》的英译,不仅是对中国文化和中国话语的探索,更有利于文学作品的英译传播,传播中国优秀文化,进而促进中外文化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