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纲毅
(中共肇庆市委党校,广东 肇庆 526000)
党的十九大指出,要加强完善社会治理制度的有效建设,确保基层社会治理体系的有效性,党建引领作用、政府负责作用、社会协同作用、公众有效参与缺一不可,也是实现社会治理的“四化”(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稳步提高的重要保证。基层是党执政的关键根基,党执政的基础在基层,基层党建引领社区基层治理的有效达成要正视基层治理面临的共性问题,落实问题导向,同时要准确把握基层党建及社区治理的相互关系。
当前各城市社区正在积极开展社会治理共同体的建设,在此过程中面临的重要难点和痛点在于城市正处于高速发展建设的时期中所迸发的各类社会矛盾,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两新”组织“层出不穷”,社区常住人口,特别是社区流动人口随城市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加剧,同时社区党员流动、社区组织类型也随之变化,其变化速率也逐步提升。人员流动性大,社区内各类组织的活跃程度高,加剧了社会不同阶层的“间隙”,难以形成组织意味的整体。居民包括组织拥有着差异性较大的经济状况、社会地位、观念和心态,直接导致参政议政的认知和态度千差万别。二是基层党组织管理过程中由于传统自上而下的领导方式,难以适应社区的复杂性发展和变迁,基层党组织、机关事业单位、“两新组织”、社区居民个人不再是单纯的链条式的模型,社区原有的“以条为主、条块分割”的管理模式难以适应新的形势,社区管理过程中,社区的主体们首先在意识上缺乏共同管理社区的理念,在体制机制上也缺少社区共建平台,特别是有部分社区还出现党支部架构不完整、专业管理人才缺乏、基层党组织社会号召力难以体现等问题,导致在社区治理过程中党组织理应体现的领导核心作用并不明显。综上所述,在社区治理过程中要促进社区不同的主体由“社会人”转变为“组织人”,我们首先要更新传统的社区基层党建工作方法,创新工作理念、挖掘工作方法,将扩大覆盖面和增强凝聚力作为主要的发展措施。
综合社区开展社会治理新格所面临的种种难题的共性,结合社会治理创新的发展规律,把握好基层党建引领达成社会治理创新是一次全面而深刻的社会革命,能够充分体现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社会进程,又在一定程度上为我国的建设提出新的难题,面对基层党建引领社会治理创新需要着重注意几个具有制约性的问题。
基层党组织引领基层治理达成社会治理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是我国社会发展和社会结构在新形势下变化的发展方式,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与创新。但社会治理主体们对基层党组织引领社会治理创新性发展及社会治理新格局的达成的认知发展较为缓慢,不能明确各自实际的工作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割裂基层党建工作与中心工作的关系。当下城市社区,无论是处于其中的机关事业单位还是国企私企,都存在着相当一部分的党建意识薄弱的涣散基层党组织,他们主要的观点是党建是“虚功”,“自己的中心工作都没能处理好更谈不上党建工作”。二要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要深刻理解其重要内涵,需要用管理与管控的思维来对待社会治理。对于群众来说,要对其进行教育熏陶,使其更加全面完整地看待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但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群众将社会治理简单地认为是多元主体的自治活动而缺乏社会治理政治引导的发展意识。该问题在镇一级的社区表现尤为突出,镇一级关于“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认识的内容在传达过程中存在失误,导致社区、村一级村委会及农村基层党组织对该问题的理解有严重缺失。
党建理论和社会治理理论的相互关照需要社会治理主体们对其共同构成内在的逻辑关系进行深入研究,加强理论建设,明确其功能定位与发展路径,以此来进一步提升基层党建和社会治理的主体的认识程度与自觉程度,这样才能赋予基层党建引领地位,同时也能够提升基层党建在引领过程中的社会认同感。
一是机制不完善。机制一般指事物内部各部分的相互关系,主要是指一个完整工作系统中各部分组织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与作用的方式。就现阶段而言,学界关于基层党建引领社会治理,形成一定的理论内容和学术成果,也有相关地区的成功经验,但是理论深度仍然不够,很多地区的成功经验都是针对具体问题的具体做法,难以照搬或者是借鉴意义不大,地方鲜见关于具体的基层党建引领社会治理的指导意见或者工作方法的文件、规范的出台,导致两者间的有机互动性不强,难以起到相互促进的效果,基层党组织的引领作用也难以体现。二是体制建设不完备。体制指的是规则和制度。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社会治理的概念逐渐提出与建立,但与其对应的体制并还不够完善,在基层党建的行政管理体制中,仍然存在责任权利不对等的情况。乡镇和街道基层承担着许多职责范围之外的工作,如环境治理等,并没有相应的执法权;居民的有效参与治理过程的机制并不完善,在治理过程中没有合适、便利的平台、渠道实现有效的群众参与,群众主体性表现较差。
目前大部分社区基层党组织没有完全担负起领导社会治理的重要职责,鲜有社区把居民和单位党组织有机地融合,较少对辖区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和利用,部分社区党组织内在活力激发不够,不能很好地把党员凝聚起来,把群众动员起来。社区基层党组织的运作以日常党务工作为中心,对于社会治理方面工作的开展绝大部分以行政事务为中心,把重心工作与党建严重割裂。现有硬件条件薄弱的制约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党建引领社会治理缺位、虚化现象严重。社会各行业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合力不够。社区中仅靠单位和社区代管,物业公司在服务小区居民、配合文明城市创建等方面跟不上社区的节奏。辖区单位、企业、学校等行业部门“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导致社会治理工作出现脱节、推诿、留白现象。二是城乡公共基础设施落后。配套公共设施不完备;城市社区没有成形的广场、游园,公益活动场所不足。城郊村、城中村基础设施没有同步,据考察调研,个别社区(村)党群服务中心的能力与制度的建立不完善,为居民群众提供服务能力相对不足,如一个狭小活动场地挂多个牌子,在实际开展工作过程中硬件保障严重不足。三是专业人才配备不足,原有干部能力不足。一个良好的社会治理体系需要有较高的人才保障予以支撑,但有能力进行基层治理工作的党建人才的稀缺,擅长或者懂得利用党建引领社会基层治理的人才的稀缺,直接导致社会基层治理中出现了较大的专业人才缺口。同时,一些基层党员干部,尤其是社区中年纪偏大的党员,在执政过程中存在本领恐慌,对纷繁复杂、快速发展的社会存在不适应的情况,缺少治理手段和方法,不能充当先锋角色。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基层社区是社会治理的关键与重点所在,社会治理本身就是一次深刻且全面的社会革命,因此基层党建更是治理过程中的重中之重,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得以实现的关键力量,因此在建设过程中要充分发挥街道社区党组织的领导作用,将其作为“轴心”领导发挥其核心力量。推进街道社区党建、机关事业单位党建、行业党建共驻共建,志愿者协会、平台互联互动,不断提高城市社区基层党建工作的整体能力。坚持走党建引领的道路,能够根据社会治理面临的突出矛盾与问题进行探索与研究形成新的实践经验,是社会治理有效、社会秩序良好的保证。在发展和探索过程中,要以人民为中心,从问题实际出发实现基层党建引领社会治理的新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基层党组织在领导基层治理工作中的优势作用,要在新时代继续发挥好基层党组织在基层治理中的堡垒作用,并明确指出:“要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把企业、农村、机关、学校、科研院所、街道社区、社会组织等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在新的时代课题下,我们更要发挥好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提升它在基层治理中的最大效能。一是要着力提升基层党组织对党员的号召力。中国共产党拥有着强大的组织优势,主要体现在党员人数多、分布社会阶层广及组织机动性高、生命力强,但这不是天然的优势,是中国共产党在带领中国各族人民走过一百年历程当中锻造出来的强大思想和精神武器。在新时代发展的今天继续发挥组织优势,发挥充分的组织力,这要求我们要继承和弘扬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把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贯穿到所有工作之中,集聚对实现基层社会治理强大的主体力量。二是着力提升基层党组织对以个体形态呈现的群众的影响力。影响力的达成不仅是为人民服务价值导向的呈现,更重要的是为民服务出成效的体现,诚如伟大建党精神中的“不负人民”的价值内涵中所明确的,力争把每件事都做到群众心坎上实现与人民群众同频共振,建立与人民群众的鱼水深情,同时开展为实现人民群众提升生活品质的各项事业。三是重点提高基层党组织对各类群众组织的领导力。随着社会自主性和异质性的不断增强,越来越多各类社会组织的主体、性质和功能定位在中国城乡涌现,换句话来说,越来越多的群众组织涌现,对我们党组织的引领作用提出一次次的考验,是党组织提升自身的引领作用的现实要求。
1.善用社会治理视觉推动基层党建的发展,善用社会工作方式来提升基层党建的实效。例如,利用社会工作个案工作介入的方式提升基层党员的自我认同感。一方面,各地区均设立“讲习所”,为社会工作的实际开展提供了实现基础。“讲习所”社会工作小组参照接案、诊断、计划、实施、结案等过程,综合运用沟通技巧,对于社会环境需求职业等要求,要进行综合评估,利用心理学的方法进行疏导,形成心理上的情感支持;另一方面可甄选合适案例,开设论坛,小范围地开展探讨活动,使受众在接触案例、分析案例、参与讨论的过程中思想升华,提升党员干部党性修养。又如,利用小组工作介入“讲习所”提升基层党员的责任使命感。根据“人在情境中”的逻辑,按照社会工作将个体的行为与个体特征和所处环境进行综合分析。一般来说处于小组团体中的个体,其行为往往会受到他人的影响,他会通过对组织间的成员的行为进行模仿习得重新塑造自己的行为。(1)利用小组工作方法通过社会目标模式在小组过程中提升组织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增强党员干部的社会责任感。小组工作活动也会使成员间相互介绍,使成员更加清晰完整地明确目标规划的任务,在较为轻松的环境中把握自我目标,增强自我认同感和集体认同感。(2)发挥互惠模式,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增强团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3)利用发展模式,因为在发展模式的小组中,各个成员都能够通过自我认知与重塑,明确生活目标与人生理想,因此能够增强党员干部的自觉能力,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同时也能提高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
2.善用基层党建平台,实现资源共享,探索区域间党建互联互动的融合发展模式,将党群服务中心作为基层党建在引领社会治理过程中的主要发展地区,同时为基层党建组织提供必要的活动场所,使广大社会力量与群众积极参与,形成群众性自治组织。一是组建区域党建联盟。按照地域相邻、产业相近、利益相关原则建立区域党建联盟。推行街道、社区统筹,与驻辖区单位实现党员联管、组织联动、活动联抓、资源联用、服务联推。二是依托现有基础,探索建立共驻共建机制。深入推进在职党员进社区服务群众常态化,通过开展微志愿服务、组团服务、志愿服务,组织机关企事业单位党员定期走进社区服务群众。街道社区党组织明确服务目标,与驻区单位认领服务项目,建立服务清单,开展双向服务。三是打造开放式组织生活平台。依托党建精品示范社区、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党建示范点、党群活动服务中心等建立开放式党组织活动阵地,量身定制活动菜单,及时发布活动信息。四是统筹党建工作,主要是新兴领域。坚持条块结合、区域兜底,分类推进商务楼宇、各类园区、商圈市场,同时利用网络媒体等,重点领域重点建设党建工作。
3.开辟试点实现机制体制的进一步创新。开辟基层党建引领社会治理机制体制试点工作,积极鼓励各个地区自主谋划关于党建引领社会治理的成功案例。各地政府应该着重根据自身地区的情况及面临的难点开辟关于基层党建引领社会治理试点工作的各项措施,在破解社会治理难点的同时,归纳总结出关于党建引领社会治理的成功经验,并且编写案例,推广到其他地方进一步研究和学习。
一是召集一批兼具社会学基础和党建理论基础的工作人员(可从注册志愿者中找寻),并组成相应的志愿者团队或者聘请长期驻扎的“社会工作-党建指导员”(可参考农村社区的党建指导员一职);充分发挥在公共政策形成过程中公众的参与度与参与性,让所制定的具体政策、基层治理措施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服务,实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集中起来,坚持下去”,在发展过程中自上而下后再自下而上的反复沟通实践并进行修正,直至能够完整合理地实现基层党建的引领,同时在党的各项决策中,要真实完整地反映群众的意见要求。
二是正视现有基层党建平台、善用基层党建平台。以各地都在筹建并已经运作的“讲习所”为例。“讲习所”是各级党组织开展“三会一课”、组织生活会、主题党日等党的组织生活的主阵地,面对着社会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多元文化的剧烈冲击,“讲习所”的设立无疑是党组织教育、管理、监督党员和党员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党性教育的基地。然而,“讲习所”的设立和运作不应仅仅是进行党内活动的场所,更应当是充当提升党性修养重要的“心灵港湾”。参照“三会一课”在今天面临的种种困境,我们可以预见“初心堂”可能出现的问题,其问题实质是灌输式教育,一是容易忽视了受众在党性修养过程中的主体性,二是忽视了受众在党性修养过程中复杂环境的价值多元性,三是忽视了党性修养过程中文本范式的刻板缺陷。要善用我们现有的硬件资源不要让如“初心堂”这样的党性培养基地沦为单纯的会议场。同时,提升党建场所、党建平台的利用效率,利用其在城市、农村渗透率高的特点,为社会基层治理提供更好的硬件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