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任务·路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的思考

2022-02-27 19:56亮,李
百色学院学报 2022年6期
关键词:共同体中华民族思政

邢 亮,李 准

(鲁东大学,山东 烟台 264025)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1]11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全体中华儿女、全国各族人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锚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勠力同心奋斗,勇毅前行不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认知、认同到铸牢、践行,历经过程需要循序渐进,目标达成遵循教育规律。大中小学教育是我国国民教育体系的主体部分,是人生学习进步、成长成才的必经阶段。思政课是大中小学落实培根铸魂、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对于推进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于推进学校和全社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凝聚实现国家现代化与民族复兴梦想的磅礴力量,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和长远的战略意义。

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的重要价值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认同是践行的动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应有之义,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百年大计,是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的发展动力。

(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应有之义

“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2]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国家,国民教育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3],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教书育人为本,育人立德为先,我们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合格人才的首要标准是政治合格,是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自觉拥护、坚决捍卫和付诸行动。大中小学教育是我国国民教育体系的主体部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题中应有之义。

办好教育必须遵循教育规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是有规律可循的,也必须遵循教育规律才会卓有成效。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能动反映,意识的萌芽、发展、形成需要经历从小培养、持续教育、成熟稳定的过程。从教育的阶段性特征来看,小学是启蒙性教育,初中是体验式教育,高中是常识性教育,大学是理论性和研究性教育。从教育的价值塑造过程来看,大中小学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低到高萌芽培育、逐渐发展、基本形成的必经历程。因此,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必须从小抓起,大中小学各个阶段无缝衔接、梯次推进,才能铸牢意识、稳固如初。大中小学思政课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阵地、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落实培根铸魂、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和关键课程。办好大中小学思政课,引导学生在人生旅程中扣好第一粒扣子,最终成为党和国家事业的合格继承者、优秀建设者和卓越创新者,是大中小各级各类学校的应尽职责与神圣使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然要求。

(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和崇高目标,需要全国各族人民在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广泛认知认同的基础上凝心聚力、同向同行的艰苦努力才能实现。青年学生是国家未来之希望、民族复兴之栋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既是实践课题,也是理论课题,需要从小抓起、持续教育,需要系统教育、实践深化,需要情感体悟、学理支撑。我国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制度,高等教育已经实现大众化正在向普及化转变,经过大中小学不同阶段教育接续培养的青年学生才能成为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才能使民族复兴大业薪火相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是保证民族复兴伟业志遂梦圆、后继有人的必然要求。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需要从学校抓起,更需要在全国各族人民当中普遍开展,在全社会形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广泛共识和行动自觉。学校教育是教育的主渠道、主课堂、主阵地。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做法和经验可以为全社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提供示范与借鉴;经过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毕业生走向社会后,又会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传播者、实践者和教育者的身份,成为推进全社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主渠道。高等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与实践的研究成果又会为全社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提供理论指导。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融入大中小学人才培养过程,融入高校的科学研究、文化传承创新、社会服务和国际交流合作,对于推进全社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与实践具有重大影响、全面辐射和有效带动作用,也有利于高校利用国际交流合作机会宣传民族事务治理、解决民族问题的“中国方案”“中国智慧”,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从这个意义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是推进全社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凝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力量提供经验指导、输送合格人才、辐射带动社会、优化国际环境的必然要求。

(三)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发展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3]并对学校思政课改革提出了“八个相统一”的要求,即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3]我国义务教育阶段道德与法治课程对各学段的政治认同和责任意识的课程目标都明确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要求。[4]高中思政课课程目标把政治认同作为着力培养的四项核心素养之首,教育学生“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5]4,掌握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等常识。高校思政课则把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党的民族理论与政策、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民族团结等融入不同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内涵和教育、实践的理论性与研究性学习。我国“教育法”明确提出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6]1004由此可见,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是我国的法定要求,是思政课课程育人的必然要求。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将促进思政课的改革创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大中小思政课教学必然要求思政课教师数量充足、讲授能力强、“五个认同”意识牢固;必然要求将课程目标要求转化为教材内容,在思政课教材中体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专题内容或融入相关章节;必然要求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内容由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开展专题内容讲授,融入相关章节讲授,结合实践教学深化,纳入评价考核序列。只有这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才能落地落实、提质增效。这一系列必然要求的实施与落实,必将带来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理念的变革、教师水平的提高、教学内容的充实、教学方法的丰富、教学效果的升华,从而全面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的改革创新,更好地落实培根塑魂、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四)适应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迫切需要

青年学生是国家希望之所在、民族未来之所系。建党百年之际我国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展望新中国成立百年之时我们党擘画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发展蓝图。年龄层次、学识优势决定了青年学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后备军和未来的主力军,凝聚各民族青年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勠力同心、团结奋斗,需要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巩固“五个认同”,增强“同舟共济谋发展、同心一起向未来”的思想基础和精神力量。从教育规律来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需要从小抓起、全程开展、系统教育,需要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大中小学教育是我国国民教育体系的主体部分,大学时代更是青年学生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重要阶段。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迫切需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迅速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有效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

当今世界正值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上,霸权主义仍然存在,他们往往借口民族问题挑起矛盾和纷争,维护自身的霸权利益。近年来,全球各地的纷争让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国际上民族问题往往成为国际争端的引爆器、国家分裂的导火索。在国内,西方敌对势力同我们争夺青年学生的斗争始终存在,挑拨民族关系、制造民族矛盾往往成为他们阻挠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惯用伎俩,成为他们蛊惑人心、拉拢青年的常用手段。他们常常搬弄是非、挑拨事端,制造不稳定因素,妄图影响我国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而各级学校、各类学生又分别是西方敌对势力对我们开展意识形态斗争的重要阵地和进行渗透拉拢的重点对象,在当下我国经济总量位居世界第二位、综合国力持续提升、日益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斗争尤为激烈。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迫切需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迅速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有效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

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的主要任务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是一项立足百年大计、需要长期实施的战略任务,也是抓紧人才培养、应对国际斗争的迫切需要。因此,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势在必行、重在立行。

(一)遵循教育规律,系统推进,提升质效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是确保培养合格人才的法定要求、教学目标,可以说顶层设计到位,还需落地落实。目前我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的状况不容乐观。在思政课教师队伍方面,部分地区中小学教师数量不足。高校思政课教师由于教育部有明确的师生比1:350的数量和质量要求,情况总体上好一些,但仍然存在一定缺口。[7]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的意识、能力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和提高。从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和教学来看,在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有课程标准、课程目标和培养要求,但相关内容在教材中并没有设置专题章节,在教学中充分融入、有机融入不够,教育效果主要取决于思政课教师对这方面内容教育的认识高度、理解深度和融入程度。我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的系统性、规范性和有效性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提升。

大中小学教育是梯次推进的系统工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是前后衔接的系统教育。目前,我国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还在探索过程中,大中小学思政课在教材、内容、教师、教学等方面还没有形成成熟、稳定的无缝衔接、循序渐进的有效模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还没有形成系统推进、渐次衔接、逐步深化、符合规律的有效机制,存在着一体化、梯次化教育教学的理念不到位、内容不系统、意识较薄弱、能力仍不足等问题。面对现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要做到衔接贯通、卓有成效,迫切需要立行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

(二)教育、实践、研究、服务一体化推进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既是教育教学、实践体悟的过程,也是科学研究、服务地方的过程。当下我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还存在着诸多不平衡。一是教育的地区、学校不均衡。民族地区学校与非民族地区学校、民族学校与非民族学校存在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重视程度、融入思政课教学程度和是否开设专门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必修课的差别。《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提出:“深入推进民族团结教育进学校、进课堂、进头脑,在全国小学高年级、初中开设民族团结教育专题课,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中强化民族团结教育内容,在普通高校、职业院校(含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开设党的民族理论与政策课程。”[8]6但是这一要求在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落实存在不平衡。二是理论教育与实践深化不平衡。各学校存在着理论教育和课堂教育多,情感体验与实践巩固得少的现象,实践教学投入时间少、形式不稳定、模式不成熟、教育效果弱。三是教育教学与理论研究不平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在中小学阶段总体上是经验式教育教学模式,实践性、情感性教育多,理论性、学理性支撑不够,教育与实践的研究不足。大学阶段在教学和理论上有所研究但仍显薄弱,教研科研成果反哺教育教学特别是在反哺中小学教育教学方面仍有短板。四是教育教学、理论研究与服务地方不平衡。学校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的成熟经验、有效做法在全社会的宣传推广不足,校地合作共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中心”总体上刚刚起步,学校以教育教学的经验、科学研究的成果服务地方、推进全社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汇聚各民族人民的力量为实现民族复兴大业而团结奋斗方面还有诸多需要改进之处。

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的实践路径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其实践路径的探索需要抓住关键切入点,在教材、教师、教学和一体化推进等方面用功着力,实现以点带面、全面推进、系统融入,产生良好的实践效果。

(一)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体系,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提供依据、奠定基础

思政课是各级各类学校落实培根塑魂、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要按照党和国家关于在全国中小学、普通高中开设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专题,强化相关内容。在普通高校开设党的民族理论与政策课程的课程设置要求,依据教育部《关于新时代加强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意见》统编统审统用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列入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教材总体规划与年度计划。在教材内容编写上,小学高年级和初中的道德与法治课教材中编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专题章节;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教材中加大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相关内容;普通高校编写专门教材,普遍开设“党的民族理论与政策”选择性必修课程,其他六门思政课教材可以根据不同课程内容体系开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专题章节或融入相关内容,形成“一专六融”的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教材体系。结合民族地区和民族学校的特点,国家教育行政部门授权、国家教材委员会指导、地方(省、市)教材委员会可以编写具有地方民族教育内容、带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地方教材,开设地方特色教育选修课程,增强地方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特色与效果,作为思政课教育教学的重要补充。

(二)融入大中小学教师的培训体系,发挥其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中的关键作用

“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1]330思政课教师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中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一是要配齐、配强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根据近些年来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配置的经验,国家教育职能部门可以参照高校思政课教师有刚性师生比的标准要求,提出中小学思政课教师的数量、专业背景等刚性配备标准,限期整改落实。普通高校思政课教师全面落实《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建设的意见》,确保政治素养、年龄结构、学历结构、专业背景、教研能力等符合标准要求,确保在合理的时间要求内师生比达到标准要求,坚持引育结合、动态保持思政课教师的质与量。二是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专题内容、能力提升纳入思政课教师的培训体系。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教育部示范培训、省(市)集中培训、学校专题培训的三级思政课教师的政治、业务素养培训体系,各级培训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纳入培训的主题或专题之一,做到专题性培训、常态化培训相结合。三是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内容纳入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教学比赛、学术会议、经验交流会等的议程。国家职能部门、省(市)主管部门、大中小学校和各级各类思政课教育教学协会举办的教学观摩比赛、学术研讨会议、经验交流会议等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专题列为比赛、研讨和交流议程,使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意识、知识、能力和水平持续得到提升。国家、省(市)职能部门和学校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教学研究、科学研究列为基金项目、规划项目、专项课题,引导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揭榜领题,结合教育教学实际开展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以教研科研的高水平促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的高质量发展。

(三)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体系,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系统化、常态化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内容已融入教材体系,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已具备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知识与能力,但如何把教育内容由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做到进课堂、进头脑,引导学生认知认同、自觉践行,就成为必须解决好的重要课题。一是以教材为依据系统讲授。借力大中小学思政课完善的教学实施体系和公共必修的课程定位,依据思政课教材内容体系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专题教育或融入相关章节内容讲授,依据思政课教学效果评价体系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成效进行评估并持续改进,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系统化、常态化、全覆盖。二是坚持内容与时俱进,开展专题讲授。建党百余年来,我们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有效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形成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系列重要思想。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格,党的民族理论与政策也会随着时代进步而丰富发展。大中小学思政课要把新时代党的民族理论与政策的最新成果融入教学内容体系,以专题讲座的方式为学生讲深讲透。高校“形势与政策”课要列出专题,为全校师生和学校党政干部宣讲。三是与校园文化活动结合开展实践教学。与学校宣传、统战和学生教育管理部门联合举办以“中华文化美”为主题的各民族节日体验、文化展示活动等,引导各民族学生在参与体验、展示活动中感受共同体意识、增强家国情怀。谋划活动主题,以实践教学的方式组织学生就近参观体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的民俗博物馆、民族文化馆、各族人民共同团结战斗的红色教育基地等,引导各民族学生感受民族文化与历史、增强中华民族命运与共的意识。以社会调研、志愿服务等方式,组织引导学生结合实践教学和专业特点就近就便到“老少边”地区调研服务,为各民族人民做奉献,增进民族情感。

(四)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无缝衔接、梯次深化

坚持系统推进理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需要处理好主题主线贯通、内容梯次深化、方法符合阶段、教学目标衔接等问题。一是要搞好顶层设计,坚持一体化建设。各学校要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国发〔2015〕46号)和中宣部、国务院《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精神与要求,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主题推进工作:(1)在课程内容体系建设上,坚持整体设计、循序渐进、逐步深化的原则,小学以日常生活为基础、初中以学生体验为基础、高中以学生认知为基础,大学以学生认同为基础;(2)在教学方法设计上,要坚持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学生成长规律的原则,小学主要是道德启蒙式教育、初中主要是知识体验式教育、高中主要是思想认知式教育、大学主要是理论化和研究式教育;(3)在教学目标确定上,坚持目标统一、总分结合、逐步实现的原则,小学主要培养道德情感、初中打牢思想基础、高中提升政治素养、大学增强使命担当。二是坚持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系统化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不是哪个单位和个人的事,需要战略性设计、整体化推进:(1)在教材编写上,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履行事权,国家教材委员会统筹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编委会的编写工作,保证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内容区分层次、逐步深化、有机衔接;(2)在课程标准上,做好统筹工作,保证大中小学思政课课程体系、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以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设计要求上的一体化、渐进化、有效化;(3)在师资培训上,教育部和省(市)统筹规划、分级实施,确保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在整体教学内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专题方面的知识储备、授课能力、内容把握等方面一体化培训,整体把握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在讲什么、怎么讲、宣讲效果等方面的有机衔接,为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一体化建设提供师资保障。三是充分调动学校、地方、教师的积极性。教育部、省(市)职能部门、各类教育协会所举办的教学比赛、理论研讨、经验交流、基金项目、成果评奖、校地合作等方面,应有针对性地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作为重要内容,充分调动各类学校、地方部门和思政课教师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实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的常态化、规范化,不断改革创新、提升发展质效。

猜你喜欢
共同体中华民族思政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爱的共同体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中华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思政课“需求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