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太
(甘肃省甘谷县八里湾镇魏家岔小学,甘肃 甘谷)
一般情况下作业分为课堂作业和家庭作业两种类型。教师在布置作业的过程中一定要避免布置机械性、重复性或者形式单一的作业,这不利于把教学活动和学生的作业相结合。而在“双减”背景下教师要尽量减少作业数量并提高作业质量,根据教学实际需求科学合理地设计作业,这是目前小学数学教学应当重点探索的方向。
在“双减”背景下,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推动学科减负增效,是小学语文教师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因此,在“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作业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
在小学语文学科中字词、文章和诗词是教学的主要内容,如果学生在学习之前能够预习相关内容,那么就会很好地提高学习效率。教师让学生在课前预习,通过创新作业的形式,丰富作业的内容,如通过绘画进行手工制作单元字、词的图片等方式,帮助他们积累知识,降低课后作业时重复做此类作业的可能性。
一般来说,小学生都比较喜欢趣味性的学习活动,而教师就可以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一些问题,如“同学们,请描述一下关于当前这个季节的词汇或者诗词。”该问题与小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能够吸引他们的注意力。通过创设教学情境提出问题,以学生为课堂主体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从而巩固知识,最终减少课后作业的数量。
在“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需要充分考虑每一个学生的实际需求,运用智能化电子设备,为学生安排家庭作业,如诗歌朗诵或者课本、剧本编排等,充分依据不同学生的差异来进行学习。教师在设计课后作业时会根据学生的语文学习差异创新内容和形式,同时还需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激发他们的潜能,在设计作业时多安排一些实践性的活动,如博物馆游记、设计课本剧等,提高学生语文知识应用能力,弥补他们书面作业中的一些缺陷。
小学生正处于思维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的思维方式正逐渐从形象到抽象进行转换,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应当不断优化语文作业的设计形式和内容,同时还要时刻衡量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重视增强作业的启发性,引导学生多思考、多研究、多分析,激发学习的主动性。
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师要始终明确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设计语文作业始终要以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主要目标,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由于不同的学生之间可能存在不同的学习基础,并且不同学生的知识掌握能力和实践运用能力也会有所不同,所以为了有效调动每一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语文教师就需要布置有层次性的作业,既要照顾到基础较为薄弱学生的需求,同时也要考虑到基础比较扎实、需要进一步提高自己学习能力的学生,要让学生实现共同进步和共同成长。
语文是一门重要的人文性学科,需要学生认真理解和研究,仔细体会。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要坚持多样性的作业布置原则,如小学语文教师在设计语文作业时要结合生活中的众多教学素材,让学生体会课本中的知识与实际生活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除此之外,小学语文教师也要学会灵活运用各种新型的信息技术,设计出更加新颖、独特且更具创新性的语文作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作业不应当只是单一的或者枯燥的文本内容,也可以是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作业更像是一个重要的平台,能够让学生更好地去展现自我,全身心地投入其中,更加快速地获取知识。所以,语文教师要不断创新作业的形式,突出作业的多样化或多元化特点。如设计自我选择型作业、多层次型作业或者趣味表演型作业,让学生通过查资料、手工操作、画图等多种方式来完成作业任务。与此同时,语文教师在设计作业时要鼓励学生多观察、多倾听、多感受,有效活跃自身思维,享受作业所带来的乐趣。
比如,语文教师在讲解《富饶的西沙群岛》这一篇课文时就可以让学生通过多种渠道或者多种方式来收集关于西沙群岛的知识,使用自己比较擅长的或者乐于呈现的形式来进行展示。其中有些学生可能会制作知识卡片,有些学生可能会画出美丽的画面,还有一些学生可能会剪出美丽的剪纸,作业的形式更加多样化,而且整个活动也充满着趣味性。
再如,自制拼音生字卡片的作业。如果在接触拼音时学生能快乐、主动地学习,那么在学生心里就可以种下求知、探索拼音的种子。语文教师在教授汉语拼音知识时,可以布置有趣味性的动手操作类作业。众所周知,汉语拼音是小学生打开知识大门的金钥匙,更是识字的基础,是阅读与习作的前提,也是学好语文不可缺少的部分。以一年级的学生为例,拼音是学习的一个重难点。教师可以布置制作拼音卡片的作业,让学生积极投入卡片的制作中,各种可爱的造型、奇妙的构思、精巧的制作,最终呈现出一幅幅精彩的作品。在制作的过程中不仅展示了小学生独有的视野,还展现了他们丰富的精神世界。孩子们用他们灵巧的小手和无限的创意制作出一个个生字、拼音卡片,在画笔下感受学习的快乐,用他们自己的方式和语文对话,学以致用,趣味无穷。
在“双减”背景下,开展教学工作的一大重要任务就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断激发学生的创新性。对于教师来说,他们面临的是知识基础不同、学习能力不同、性格禀赋不同和学习习惯不同的学生,在设计作业时要增强作业的层次性,从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出发,不仅要让基础较好的学生进一步提高自身学习效果的欲望,同时还要让基础相对不好的学生去巩固知识基础,帮助他们树立学习信心。教师在布置作业时要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主要目标,让每一名学生都能够在接受难度不同、训练量不同的作业中收获更多的知识。
比如,在讲解《读书笔记的三种方法》时,教师就可以给班上的学生提供阅读文本,让学生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自由选择一种方法来写读书笔记。教师可以让学生任意选择一种读书笔记的方法去摘抄好词佳句或者谈一谈自己的看法和体会。在整个过程中选择哪一类读书笔记的方法全由学生自己决定,努力释放学生的学习空间,让学生乐于学习并且善于学习,一步一步地打牢基础。在“双减”背景下,教师要多设计切合实际的作业,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激发小学生对语文的探索兴趣和热爱之情,同时更要不断激发他们的学习潜能,让他们实现高效学习。
个性化作业主张给学生的个性提供释放的空间和机会,让学生能够充分表现自己的特长或者优势。小学语文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可以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根据实际情况去选择适合自己的作业。之前的作业基本上都是教师布置,教师会直接决定布置作业的数量、难度以及完成形式。布置自主选择型作业,恰当地分析学生的实际现状,让学生拥有比较多而且充分的选择。如此一来,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很好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例如,小学语文教师在讲解《枫桥夜泊》这首古诗时,就可以设计如下作业:“同学们,反复阅读这一首古诗,给自己设计一道能够充分表现才艺特长的作业,并在下周一上课之前向其他同学进行展示。”在下周一的语文课上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去展示自己的作业成果。有些学生擅长书法,可能会抄写这首古诗;有些人擅长绘画,可能会用一幅画来表现自己的成果;有些人擅长口语表达,那么他有可能通过一段演讲来展示自己的成果。围绕同一个主题呈现出不同的作业完成形式,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很多学生不愿意做作业或者做作业拖拉,是因为他们不喜欢千篇一律的作业形式,引发疲劳感和厌倦感。所以“双减”下的作业设计应当要积极添加趣味性元素,通过激发学生做作业的兴趣来提高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把知识融入作业活动中。
比如,小学语文教师在讲解《草原》这篇课文时,就可以围绕第一段来设计作业。教师可以让学生以第一段为基础,用导游的口吻表达阐述草原的美景。学生在讲解的过程中要展现出自己对草原美的热爱,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感受。此类作业设计形式就能够很好地提高作业质量,打开学生的学习思路,让越来越多的学生愿意参与其中。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中教材以“四时景物”为主题设计了4 篇文章,这4 篇课文从不同的角度展示了不同景象带来的不同乐趣。在学习这些课文的过程中,学生初步体会到景物的静态美以及动态美,而且在学习的过程中也能够掌握描写景物变化的方法,领略大自然的美丽,陶冶情操。所以在教学结束后,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在课后把单元中的一些古诗或者原创的写景片段,用画图的方式表现出来,发挥想象力去创作自己的诗配画或者文配画。
在“双减”背景下,为了更好地实现减负增效的教学目标,也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小学语文教师要巧妙解决课堂教育和实际生活之间相互分离的问题,多布置一些生活化作业,开展生活化教学工作。在布置生活化作业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理论知识和实践活动相互结合的能力,让学生学会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比如,语文教师在讲解《游子吟》时,就可以让学生回到家中后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如帮妈妈打扫家务;在父亲节、母亲节或者父母生日的时候,为父母送上祝福卡片及礼物,说出祝福的话语,表达自己对他们的感恩之心。教师还可以布置“我的拿手菜”,让学生拍照片或者视频与其他同学进行分享,从而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生活,了解生活,主动地体验生活。如在“我的拿手菜”这个小任务时,教师可以结合学生新学的生字、生词,或者相关课外阅读的内容,感受隐藏在生活中的一些细微的语文知识,更好地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他们的学习质量。
教师需要不断优化作业布置的形式,这是因为作业不只是一个平台或者一个载体,更是一个学生学习的重要支撑点。通过作业能够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始终保持较高的学习热情,并且在愉悦生动的氛围中来开展学习活动。随着“双减”政策的实施,根据实际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学习情况科学合理地设计作业,是当前小学语文教师应当要着重思考的问题和不断探索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