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祥华
(长春职业技术学校,吉林 长春 130033)
随着我国进入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升级换代和结构调整已经成为各行各业苦心钻研的发展方向,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职业教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不言而喻,对职业学校学生的培养标准和要求也日渐严格和全面。
新时代赋予新使命,新使命彰显新担当。党的十九大以来,教育界围绕“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展开深刻的讨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终身思考且践行的问题。职业教育的目的是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应用型人才,培养具有一定文化水平和专业知识技能以及较高尚的职业道德情操的劳动者。中等职业教育作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分水岭,担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人才的任务,是国家技能人才的摇篮,中职学生自然成为“国之工匠”的萌芽种子。事实上,职业学校的学生与生俱来具有特殊性和差异性,他们是被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筛选下来的一个群体,无论是学业水平还是心理素质,抑或是自我认知和意志品质都相对较差,使他们成为国家需要的、合格的“技能工匠”是需要一番苦功才能够达成的目标。在学业上,他们需要夯实基础、扎实专业;在心理上,他们需要克服自卑、消极等情绪;在意志品质上,他们不仅要培养坚持、勤奋、刻苦等品格,还需要将职业道德深深地埋进心里;特别是中职学生对于自身价值的正确理解和定位,对他们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对未来的学习和规划都具有重要意义。
据调查发现,在刚入学的中职学生中,只有较少的学生关注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大多数学生仍然处于“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角色中,处在一种角色无意识状态,对于“职业人”的概念微乎其微。在学校组织的职业生涯规划测试中,大多数学生处于困惑状态,很少有学生听说过甚至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概念,仅仅停留在字面解释,不明就里。通过对新入学学生的家庭、学习情况调研发现,大部分学生对于自己的短期计划和长期计划都不能清晰、准确的描述,态度也相当敷衍,只有极少数的学生能够准确、认真地描述出自己的目标。也许正是由于这样的原因,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选择本学校或本专业的缘由几乎都是父母双方商议的结果,而他们作为学习主体的重要地位被忽视。也可以从侧面看出,学生在与自己有关的事情上仍然缺少自主性和主动性,父母替代决策的成分较高。
部分新生在入学报道时表现出对自己的专业名称和专业方向茫然无知的状态,随着入学教育及专业认知活动的开展才逐步了解到与专业相关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常识。学生对专业的认知程度与专业学习的纵深发展成正比,学习的专业知识越有深度,学生对专业的探索也越有兴趣,对专业的发展也越来越了解。
基于以上几点原因,学生在选择专业时根本无暇考虑自身的学习能力和特质因素,更无法实现根据兴趣爱好选择专业,所以很多学生在撰写职业生涯规划书时无从下笔,对职业性质缺乏了解,对岗位晋升、职业发展知之甚少,谈及个人规划时更是空洞、虚无,出现盲目跟从、对工作期望值过高,好高骛远等不切实际的现象。
与学生学习、成长密不可分的家庭因素也是导致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关注淡漠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与新生家长座谈时发现,绝大多数家长不具备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意识和知识,很多家长在为孩子选择专业时考虑的是该专业的时下热度、人际关系以及潜在的社会地位的影响,并不考虑学生自身兴趣爱好、能力性格等因素,无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与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原则背道而驰。
家长群体对职业生涯规划的忽视,使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普及遇到瓶颈,改变家长的想法也有一定难度,很多家长出于各种原因没办法主动配合学校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导致学生没有接受及时的生涯规划和指导,造成学生对自身价值的错误定位。
很明显,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视程度不仅仅是学生的主动和家长的配合就能解决的问题,还需要有专任的、具有一定经验的、掌握先进理论和观念的教师进行指导。班主任和专任的就业指导教师是实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中坚力量,但在“生多师少”的环境下,这些教师所起的作用仍然杯水车薪,学生能够接触到职业生涯规划的时间和内容十分有限。
在教学一线中,绝大多数教师对于本职工作的掌握程度较高,但对于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问题和理论仅限于一般水平,更多的是依靠经验和主观判断,无法适应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需要。这就极容易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时出现照本宣科、鸭子听雷的现象。缺少针对性和案例分析的课堂是无法吸引学生的兴趣的,想激发学生主动探索自己的职业生涯更是难上加难,依据个人性格特征和职业需求选择未来职业的初衷就更加难以实现了。
一个强大的、有原则的机构是完成各项工作的根本保障,在绝大多数的中等职业学校缺少这样的专门机构来组织、领导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所以很难确保这项工作的质量。部分学校虽然开展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但课程内容无体系、无联结,仅限于对学生的心理测量、对职业岗位进行语言描述,几乎将人格特质和岗位因素的探索割裂开来,使二者没有实现有机结合,导致学生不明所以,造成学生职业规划意识的缺失。如果中等职业学校能够建设一支高素质、高专业水平的师资队伍,那么以上发生在学校的问题将会迎刃而解,对于整个中等职业学校推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来说事半功倍。
何为“特质因素”?可以分别看待这两个概念:特质包括人格特征、能力倾向、价值观、兴趣和人格等;因素是指在工作上要取得成功所必须具备的条件或资格。这是美国学者帕森斯在多年研究中发现的理论概念,他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质模式,每种特质模式都有与其相匹配的职业类型,当人的特质和职业因素匹配时,职业成功的可能性就越大。基于特质因素理论,当学生通过心理测量工具及对工作岗位的分析,了解自己的特质及所适合的工作后,能够确定更清晰的发展目标,逐渐具备生涯规划的意识和能力。
20 世纪60 年代约翰·霍兰德提出职业生涯类型论,他认为职业的选择是一个人自身人格的延伸,人的人格类型、兴趣都与职业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兴趣才是人们活动的巨大动力。当人们从事具有兴趣的职业时,人们的积极性得到大幅提升,使人们积极地、愉快地从事该职业。
霍兰德为了解决人与环境特征对职业成就的影响,在长期的案例总结和观察后得出了六个结论:(1)选择一种职业是一种人格的表现;(2)职业兴趣是人格的呈现,职业兴趣测验就是人格测验;(3)职业的刻板化印象是可靠的,具有重要的心理与社会意义;(4)从事相同职业的人具有相似的人格与相似的个人发展史;(5)同一职业团体内的人对于各种情境与问题的反应方式是相似的,由此塑造出特有的人际环境;(6)个人的职业满意度、稳定性与成就感取决于个人的人格与工作环境之间的适配性。这些原则对于我们帮助学生探究职业生涯规划具有相当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是行为科学的重要理论之一,他在《人类激励理论》中将人类需求从低到高分为五个层次,这五个层次就像金字塔一样排列,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严需求及自我实现需求。其中,自我实现的需求处在金字塔尖,是最高层次的需求,当一个人实现个人理想抱负,自觉性得到提升,善于独立处事,完成与自己能力相称的一切事情的时候,就实现了自我实现需求。也就是说,人必须干称职的工作,才会体会到最大的快乐。中职学生的自我价值实现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是对他们人生的积极肯定。
从本质上来讲,职业生涯规划就是一个人职业策略规划问题,解决的是学生未来职业目标和职业范围方向的选择。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助于学生准确的认识自我,精准的分析外部环境,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针对性,提升职业核心竞争力,能够合理规划和整合资源,实现个人价值的最大化体现。推进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任重道远,需要我们积极探索和建设的内容不容推辞。
国家对于职业技能人才的学历提升及就业发展高度关注,我们作为培养“大国工匠”的第一道流水线,对于职业生涯规划的宣传责无旁贷。无论是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还是世界技能大赛,都彰显职业教育领域对技能人才的教育和培养,此类赛事的竞技水平代表着该领域世界技能发展的最高水平,参赛选手的示范作用对大多数中职学生来说具有强烈的影响。利用赛事报道和参赛选手的成长历程的介绍对学生进行生涯规划宣传,激发学生对未来职业进行规划。
进行工匠精神的教育也是培养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的良好途径。在大力弘扬工匠精神的新时代,一位位大国工匠、一段段精雕细琢的记录更会让学生赞叹、钦佩,原来大国工匠也是普通人,也源自职业学校。通过班会、板报、网站、主题活动等形式宣传大国工匠事迹、弘扬工匠精神、厚植匠心文化,激发学生对自身潜能的挖掘,学生会对自己重新定位,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有利于职业生涯规划的顺利开展。
职业生涯规划对中职学生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形成具有重大影响,强化学生的专业意识、提升学生对自我价值的实现欲望,提高学生的专业归属,就需要中等职业学校打造专门的组织机构,确保教育活动有平台、有组织、有保障。
设立专门机构能够整合课程资源,合理调配师资力量,打造健全的课程体系,将生涯认知、职业探索、决策技巧、职业准备和人格分析、心理咨询等课程有机统一,既要涵盖生涯规划的基本知识,又要开展社会活动、社区服务等实践性活动,给予学生自我了解的机会,提升自我认知能力。建立从内容到方式,从责任到考评的课程体系,适时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升学、就业、创业等信息,唤醒学生的规划意识,为今后开展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奠定基础。同时在课程体系中融入思政元素,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价值观和道德操守,成为国家需要的合格的、优秀的、高素质的技能人才。
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学生,主导是教师,高质量的教学活动与高质量的师资队伍是密不可分的。推进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手段就是打造一支人员充足、专业化程度高、知识面丰富的师资队伍,定期开展教师专业理论培训,对任课教师进行可持续化的技巧指导、个体咨询和政策解读;组建团队进行市场调研、需求分析,有针对性地进行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为职业学校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提供坚实力量和充足的师资保障。
在加强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的同时也要发挥教师群体的育人作用,实现全员育人,对非班主任和专任教师也要定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培训,鼓励全体教师掌握一定的职业生涯规划技能,在各个学科、各个专业、各个领域中全方位渗透生涯规划教育。
俗语说“独木难成林”,只有学校一方的努力仍不足以促成长期的、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动态的、持续的规划仍需要家庭、学校和企业三方的共同努力。家长要积极改变自身观念,树立科学的、务实的职业观,了解孩子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的同时,选择最适合孩子的职业生涯,积极引导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重要性及科学性的认识,提升对生涯规划的重视程度,鼓励孩子多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提供机会让孩子尝试不同的职业岗位,给予孩子合理建议,使孩子对未来职业的种类和分工有了充分认知,才能找到更适合自己的职业岗位。企业也应积极促进学生的入企体验,为学生亲身感受职业岗位提供机会,还可以“送企入校”,派遣有经验的企业人员到校指导,开展座谈、讲座等活动,开阔学生视野,了解行业现状、感受企业文化。通过家庭、学校和企业的三方联动,实现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实践、学习和研究一体化。
中职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处在起步阶段,需要多方进行多元化、多形式的努力才能实现最优目标。相信经过持之以恒的努力、脚踏实地的探索,每一个中职学生都会重拾信心、找到自我价值,拥有一个光明的职业前景和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