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尾妹
(福建理工学校,福建 福州 350002)
近年来,面向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要求,需要培育越来越多职业技能人才,据此,国家愈发重视职业技术教育,并将其置顶于国家战略,提出优先发展教育的理念。无论是什么层次的教育,“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中职教育概莫能外,这个问题,说到底是教育目标和教育手段的问题。教育目标是教育手段的基础。在教育目标上,要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教育任务,培养“一技之长+综合素质”的、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手段是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依托,是解决如何培养人的核心。那么,采用什么样的教育手段来实现教育目标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少年正处于拔节孕穗期”,必须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可见,在“德才兼备”的人才培养目标下,必须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优势,强化对学生的价值引领和思想引导,以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职业观和价值观。在此过程中,专业课必须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充分挖掘专业课中的思政元素,实现专业课与思政课的深度融合,不断满足学生的成长期待和需求,以端正其人生方向和职业理想。在互联网+时空场域下,信息技术基础课是中职学生的必修课,对中职学生技能发展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然而,在互联网空间中,各种非主流社会思潮、错误价值观等鱼龙混杂,对中职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带来梗阻,故而,如何强化信息技术基础课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协同育人,推动“课程思政”建设,构建全方位、全过程、全员立体化“教书育人”的新格局,这对于增强信息技术基础课的育人质量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中职学校作为培养“一技之长+综合素质”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摇篮,在实现“立德树人”根本教育任务中发挥着独特的优势,其教育体系直接决定人才培养质量。信息技术基础课程作为中职学生在校学习的必修课,旨在培育学生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信息社会责任等核心素养,信息技术基础课程的核心素养,从本质上而言,是专业知识与价值观教育的结合,当然,在信息技术基础课程教学中,还担负着培育学生“工匠精神”的重任,而这,说到底,亦是一种价值引导。[1]故而,信息技术基础课程以培养学生信息技术、信息素养、信息意识和信息伦理为内核,探求和追寻信息技术发展能力,并嵌入理想信念、真善美的教育,引导学生既获得专业化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又获得与社会需求相吻合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那么,如何实现这一人才培养目标呢?
2021 年7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明确指出《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加快构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实施时代新人培育工程,完善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齐抓共管机制,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可见,在中职学校信息技术基础课程教学中,将思想政治教育全程贯穿是形势所需、育人所求。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教育任务的主渠道、主阵地。对于中职学生而言,鉴于其所处“拔节孕穗期”的成长特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中职学校教育必须要着力挖掘各类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推动专业技能培养与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思想品德教育等深度融合,促使知识传授与思想政治教育同频共振、协同效应,厚实中职学校人才培养的根基。
在课程思政理念下,中职信息技术基础课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相互依存、密不可分。一方面,信息技术基础课程是一门技术应用性课程,强调对学生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信息社会责任等核心素养的培育,然而,从课程性质来看,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属性,既要求中职学生掌握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又要求中职学生追求信息伦理、社会责任、职业道德、工匠精神等,涵养人文精神,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见,中职学校信息技术基础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在人才培养目标上高度耦合,落脚于如何实现对学生的价值引领和德性引导。另一方面,中职学校信息技术基础课“课程思政”建设,并不是简单在信息技术基础课课堂教学中加入一些思政话语,而是强化信息技术基础课与思政元素的融合,深入挖掘信息技术基础课中的思政资源,实现对学生思想境界的隐性教育,推动信息技术基础课与思政教育同向同行、协同育人,达成“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如此,课程思政为中职学校信息技术基础课教育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
信息技术基础课以培养“一技之长+综合素质”的技能型、应用型信息技术人才为根本,既要着力于学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培育,又要强调学生信息社会责任、信息技术应用伦理等方面的价值引导,究其缘由,在于信息技术发展的“双刃剑”,既推动社会发展,又带来信息技术应用隐患,诸如网络诈骗、网络偷窃等。对于中职学生而言,处于特殊的成长成才阶段,是非判断能力、道德评判能力、社会理解能力等尚处于未成熟阶段,假使不注意学生道德涵养、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培育,极有可能对其未来发展造成不利影响。[2]故而,在信息技术基础课教学中嵌入思想政治教育尤为重要。然而,由于对课程思政理解的偏差、信息技术基础课“课程思政”建设体系缺位等原因,导致信息技术基础课“课程思政”建设存在一些问题,不容乐观。
一方面,教师对“课程思政”理解失位。信息技术基础课“课程思政”建设倡导信息技术教学与思政课教学同向同行、协同育人,此种同向同行并非两者的简单叠加,更不是将信息技术基础课上成思政课,使信息技术基础课充满思政课话语、蕴含思政课味道。而是在结合信息技术基础课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深入挖掘信息技术基础课中的“思政元素”,以整合教学资源,将思政教育融会到信息技术基础课教学,发挥信息技术基础课“隐性教育”的功能,以学科渗透的方式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然而,在当前信息技术基础课教学中,教师为实现“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出现纯粹为了思政而思政的现象,不仅不注重思政教育与信息技术基础课程之间的内在关联,还忽视学生成长成才的期待,出现思政教育融入信息技术基础课“生搬硬套”的现象。同时,在信息技术基础课教学中,片面强调“工具理性”而忽视“价值理性”,突出课程教学的应用性忽略课程蕴含的价值属性,致使学生德育精神日益疏离。
另一方面,信息技术基础课教学“课程思政”体系的缺位。教书育人工作主要包括思想育人、知识育人和能力育人等维度。“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突出专业教学中思想育人、知识育人等方面,将思政元素自然地、顺理成章地融入专业知识之中,以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道德品质和综合素质。然而,要实现这一目标,构建基于专业课程基础上的“课程思政”育人体系尤为重要。从信息技术基础课“课程思政”育人体系来看,关于“课程思政”教学的目标任务、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等仍然处于起步阶段,教学内容整合与挖掘有待深入、教学理念有待更新、教学方法有待创新、教学模式有待优化。以教学内容为例,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在知网相关文献检索中,鲜有关于信息技术基础课“课程思政”建设教学内容方面的文献,映射出当前信息技术基础课“课程思政”建设育人体系的薄弱,落实“课程思政”的效果微乎其微。
信息技术基础课旨在培育学生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信息社会责任等核心素养,这些核心素养与思政教育高度相关,这为信息技术基础课“课程思政”建设提供天然的契机。针对当前信息技术基础课“课程思政”建设存在的问题,必须要坚持以问题为导向,以课程思政建设为教学动向,强化信息技术基础课与思政课的融合,深入挖掘课程内嵌的“思政元素”,创新教学方法,形成稳定、有效的体育“课程思政”的教学模式,实现知识传授、价值观引导的有机统一。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信息技术基础课教师关于“课程思政”建设的思想认识和价值认知,直接关系“课程思政”建设的效果,也是实现学生“一技之长+综合素质”人才培养目标的“助燃剂”。目前,信息技术基础课“课程思政”建设处于起步阶段,部分教师对于信息技术基础课“课程思政”建设存在思想认知偏差,片面为了思政而思政,甚至将信息技术基础课上成思政课,消解了“课程思政”建设的张力。对此,必须要增强信息技术基础课教师思想育人的自觉性,也就是,信息技术基础课教师不仅仅要能力育人、知识育人,还要突出思想育人,牢记教育的初心和使命,不能“就知识谈知识”“就技能谈技能”,而是要在相应的教学中贯穿思政教育,包括工匠精神教育、理想信念教育、道德法规教育、职业素养教育等等,实现信息技术教育与思政教育的无缝对接。同时,在学校层面,必须要深入贯彻“课程思政”理念,建立“课程思政”教学研究所,在制定信息技术人才培养方案时,将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重要内容,制定信息技术基础课“课程思政”建设的总体方案,探索“课程思政”教学的有效模式,推动信息技术基础课“课程思政”建设步入正轨。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米”就是教育资源。从当前信息技术基础课“课程思政”建设来看,优质教育资源的缺乏是影响建设效果的重要方面。无疑,信息技术基础课“课程思政”建设,关键在于“思政元素”的挖掘,思政教育资源的整合。故而,在信息技术基础课“课程思政”建设中,必须要着力于解决教育资源缺位的问题,构建专业知识“显性资源”+思政知识“隐性资源”的育人资源体系,给予学生“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熏陶和洗礼,实现对学生人文涵养和道德养成。[3]具体而言,可以借助专题嵌入整合“课程思政”教育资源,如设置“信息技术建设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关系”“信息技术人才培育与信息技术强国的关系”“如何利用信息技术载体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主题教学,引导学生明确信息技术建设的重要意义,明确自身在信息技术强国建设中的责任担当,树立远大理想,明确奋斗目标,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嵌入其中,引导学生逐步形成新时代价值观。同时,在制作多媒体作品、电子板报等研究性学习任务中,可以突出爱国主义主题、理想信念主题、思想道德主题等,要以“技”为手段、以“育”为灵魂,引导学生深入挖掘研究性学习任务背后的感人故事、高尚精神、价值情怀等,促进学生将作品中蕴含的道德品质、思想内涵、精神力量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这对于学生形成扎实的专业技能和正确的政治素养具有深刻意义。
俗话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基于“课程思政”视角下的信息技术基础课教学,如何推动信息技术教育与思政教育同向同行?教学模式尤为重要。基于中职学生成长成才的特点,分析信息技术基础课的学情特点,在“课程思政”教学创新中,应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突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自主建构,激活学生参与信息技术课堂的兴趣度、参与度和响应度,实现学习驱动式教学。对此,要适应教学信息化的需要,采用嵌入式、情境式、融入式、互动式、挖掘式、仿真式等新颖的教学方法,创设有益于激发学生思考与互动的情境,并及时渗透思政元素,以增强教学效果。[4]譬如:在“信息及特征”一课教学中,关于信息的“价值性”教学,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信息价值性讨论,并融入“朝鲜战争与兰德咨询公司故事”进行讲解,指出信息的价值,并告诫学生保护国家信息安全的重要性,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在教学中,要坚持“理实一体化”的教学理念,强化课堂互动,构建活力课堂,又在适当的时候嵌入与课程内容相关的背景、历史、精神等方面的进行解读和价值引导,实现知识传授、价值观引导的深度融合。
总之,信息技术基础课课程思政建设是增强育人效果的必然要求,要围绕信息技术基础课核心素养培育的目标,大力开展信息技术基础课课程思政教学的目标任务、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教学方法等方面的研究,深入挖掘“思政元素”,形成有效教学模式,从而真正实现课程思政的目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