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明 安泽满
(延边州教育学院,吉林 延吉 133000)
教学名师是优秀教师的代表。如何培养名师也是学界关注的话题。教学名师培育认证与传统的“骨干教师评选认定”的设计理念有所不同。“成为名师离不开科学培养”是教学名师培育认证(以下简称名师培育认证)秉持的基本观点。“骨干教师评选认定”注重教师发展结果而忽视过程培养。而名师培育认证既关注名师培养的结果性指标,也注重助力名师培养过程的专业性设计。概言之,名师培养对象在做事(完成研修任务)的过程中接受培训、自主学习、接受考核、不断成长。实践中,教师进修院校、中小学校及有意愿成为名师的教师只有深刻理解名师培育认证的深刻内涵及现实意义,才能认可名师培育认证,坚定信心、克服困难,有效推进名师培育认证工作深入实施。
本文所指名师包括教学新秀和教学精英,是优秀教师的代表,政治立场坚定、师德高尚、教育情怀深厚、教学基本功扎实、教学能力强、专业精神执着、教学业绩突出、育人效果显著,深受家长信任、学生喜爱,能起到示范带动作用,具有“四有好老师”的基本特质。
培育认证包括培育和认证两层含义。“培育”是指教师进修院校有计划、有目标地对有意愿成为名师的培养对象施加影响,引领他们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成长,并通过完成一定的真实工作任务(研修任务),验证培育目标的达成度。教学新秀与教学精英的研修任务的难度有所不同,教学新秀侧重规范与特色,教学精英侧重示范与引领。“认证”是指通过收集证据,证明名师培养对象的研修成果是否达到所有研修任务的质量标准,并按照质量标准分级定类,以完成工作的实际效果作为考核的基本标准,反映名师培养对象的综合素质。研修任务通过认证考核,授予“中小学教学新秀”“中小学教学精英”荣誉称号。
从作用过程来看,名师培育认证是聚焦不同时期区域及学校课程教学改革问题,结合名师特质的基本要素,确定区域及学校名师的培育目标及标准,审视名师培育对象的教学现状,找到目标与现状、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后,剖析原因,在解决课程教学改革问题的过程中,实现有目标、有标准的自我完善、自我提升、自我发展。
从作用结果来看,名师培育认证是致力于充分发挥教师进修院校“四个服务”功能,引领学校结合课程教学改革需要,充分展现名师培育对象的示范作用,在“做中培”“做中育”“做中认证”。这种方式凸显了教师进修院校、学校、教师三者之间的积极互动与协调配合,各司其职地达成各自的预期目标:
对教师进修院校而言,能将国家课程教学改革要求与本地区实际相结合,实现教研、科研、培训深度融合,壮大各学段、各学科的名师教学团队,有力利于形成以教师进修院校为主体、中小学校为基地的教研工作新格局,更好地履行教师进修院校的责任与使命。
对基层学校而言,能充分利用名师评选机会,构建本校的省、市州、县、校四级名师建设梯队,强化校本教研,充分发挥他们在教研组、备课组、年级组的带动作用,调动广大教师工作积极性,参与本校课程教学改革。
对教师本人而言,能在名师培育认证过程中开阔眼界,增长才干,积累经验,快速成长,凝练教学成果,形成教学风格,实现自身价值,真正成为教学新秀或教学精英。
现阶段我国中小学教学名师认定一般通过分配名额、学校推荐、听课或说课,以及某些能证明教师能力的荣誉证书作为认定依据,过分强调各类荣誉在名师评选中的作用,导致有的教师片面追求荣誉,为“名”而名;许多优秀的教师因缺少这样或那样的荣誉而与名师评选无缘,尤其农村学校的教师(相比较而言,他们获得各类荣誉的机会相对较少);评选过程缺少社会公众参与,评选出来的名师不被本单位教职工、学生家长认同,有其名而无其实。通过实施名师培育认证工程,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突出名师培养过程,注重工作实效,能有效避免上述问题,达到以下目标:一是明确名师的发展目标。引导名师基于专业标准和培训课程指导标准,主动开展专业发展现状诊断与分析,明确专业发展方向。二是升华名师的教育情怀。激发名师专业发展热情,坚定教育理想信念,不断深化职业理解,提升教育情怀,厚实专业底蕴,热爱教育事业,争做“四有”好老师。三是提炼名师的教学特色。提升名师单元教学内容设计、学习方法指导、学业发展评价、信息技术应用等能力,不断总结和凝练个人教学方法与特点。四是提升名师的研究能力。引领名师组建学习共同体,开展基于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为载体、指向教学改进的行动研究,助力名师提升研究能力,不断走向卓越。
新时代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领域面临许多突出问题,需要在实践中加以解决,有许多难啃的“硬骨头”,需要在学校中落实。这些问题、难题需要教师参与才能解决。中小学名师是优秀教师,是教师群体中的领头羊。教师是否优秀,一个重要的维度要看其能否积极参与并有效破解教育教学中的改革难题。当下,中小学课改难题集中体现在如何优化课程结构实现有效衔接、如何更新教育理念尊重个体差异、如何基于课程标准加强教学设计、如何紧扣教学目标优化教学过程、如何促进多元融合丰富教学手段、如何运用课堂检测促进教学反思、如何优化作业管理提高课堂效率、如何加强常规管理提升教学质量、如何创新教研方式增强教研实效、如何改进评价方式完善评价制度等方面。只有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为核心,以完善学校精细化管理为抓手,才能全力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向纵深方向发展,不断提高教育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能力和水平。在经济欠发达、教育资源紧缺的情况下,充分发挥中小学名师的示范与引领作用,有效解决上述课改难题是行之有效的工作思路。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对中小学名师培养工作而言亦是如此。名师培养的实践过程没有止境,名师培养的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教师是发展教育的重要资源,而名师是教师中的精英。培养名师必须坚持教师至上、教师为本,必须坚持守正创新、问题导向,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全面培养,必须站稳教师立场,把握教师愿望,尊重教师创造,集中教师智慧,萃取名师优秀教学课例与教改案例,生成一批有用、能用、好用、管用的研修成果,提炼具有针对性与实效性、可复制与推广的名师培养模式,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教师进修院校可结合实际,分类(不同学段)分科(不同学科)编制中小学名师培育认证标准,并组织整体设计与具体实施,形成名师培育认证特色,基层学校积极配合并组织教师积极参与。通过做中培、做中育、做中考核的方式,聚焦课堂教学改革关键领域及难题,发挥名师的示范、引领作用,展现名师风采,体现名师价值,塑造新时代教学名师新形象。
1.坚持梯队培养
教师进修院校要统筹规划各学段、各学科名师的培养工作。教学新秀是将来的教学精英,教学精英是过去的教学新秀。基层学校要谋划好名师的梯队建设,为教师成长搭建平台,助推教师不断发展,形成人人争做名师的良好氛围。
2.坚持责任担当
名师要牢记立德树人使命,不断加强学习,坚定理想信念,心怀教育全局,敢于担当新时代基础教育教学改革重任,为推动课堂教学质量提升提供示范、贡献力量。
3.坚持项目研究
名师培养过程要以解决新时代基础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中的重难点问题为根本任务,以教改研究项目为载体,以真实的工作任务为驱动,以行动研究为主线,坚持培养与使用结合、个人学习与团队合作结合、集中学习与跟踪指导结合,在工作中开展研究,在任务中接受挑战,在团队合作中实现发展。
培养过程分为名师培养对象的推荐考核、系统培训以及教改研究项目的选题立项、中期检查、考核验收共五个阶段。
1.名师培养对象推荐考核(第一阶段)
(1)对象遴选。普通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特殊教育学校、幼儿园从事一线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的教师以及教师进修院校教研员均可参与遴选。教师不得跨学科、跨学段申报名师培养对象。中小学校级领导兼课须达到本校教师周平均课时的50%,且只能申报教学精英培养对象。教师进修院校教研员只能申报教学精英培养对象。
(2)推荐比例。各学段各学科名师培养对象的推荐比例控制在该学段该学科教师总数的5%左右。农村中小学推荐人数为30%。长期扎根农村教育10 年以上,在教育教学工作方面业绩突出的优秀乡村教师可适当放宽条件,但要从严掌握。校级领导及进修院校的教研员人数占比不得超过20%。
(3)规范遴选流程。名师培养对象确定的主要流程包括个人申请、学校推荐、县(市)初评、名师培养领导小组复评、理论与实践考核、遴选结果公示。经公示无异议后最终确定延边州首届中小学名师培养对象。整个遴选过程要公平、公正、公开,自觉接受社会监督。
(4)细化遴选标准。结合不同学段、不同学科教师队伍专业发展的现状,依据规定的遴选条件,进一步细化不同学段、不同学科的遴选标准,原则上不得低于规定的遴选条件。确需“适当放宽条件”的,应集体研究决定,确保遴选过程的公平、公正、公开。
(5)理论与实践考核。推荐人选须参加理论或实践考核,考试合格后正式确定为名师培养对象。考核内容:教师通用专业知识(包括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师德规范、教育政策法规、教育学、心理学)、教师学科教学专业知识或专业技能考核(限音乐、体育、美术、书法、信息科技学科教师以及幼儿园教师)。
2.名师培养对象系统培训(第二阶段)
(1)培训内容。聚焦名师发展不同阶段的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开展职业信念与教育情怀、教学创新与学生发展、信息素养与技术应用、教学反思与教学研究等维度的培训,提升教学名师培养对象的思想政治素质、师德师风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具体如下:
①职业信念与教育情怀。设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解读、学科育德的途径与方法、“四有”好老师的使命与担当等内容,锤炼名师培养对象的政治品格,提升其专业境界。
②教学创新与学生发展。设置学科核心素养落实、课标理解与课程优化、单元教学设计、学科深度学习、学习方法指导、作业优化设计、学业发展评价等内容,提升名师培养对象培育学生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发展的能力。
③信息素养与技术应用。设置教师信息素养提升策略、信息技术手段融入的教学设计优化等内容,培养名师培养对象具备符合时代要求、与现代教学理念接轨的信息素养与技术应用能力。
④教学反思与教学研究。设置实践智慧的凝练与教师专业成长、行动研究计划制订的要点及规范、基于课堂观察技术的教学诊断与改进、研究报告撰写等内容,提升名师培养对象的教学研究意识与能力。
(2)培训流程。按照能力诊断、专题研修、岗位实践、跟踪指导、总结提升等流程培养,将教改研究项目研究贯穿全程。主要环节如下:
第三,提升炼油行业的智能制造水平。推进“两化”(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用信息技术提升传统炼油产业,利用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推进生产组织变革,提升运行效率和智能化水平;推动金融、互联网与炼油产业深度融合,为产业发展提供新动力,挖掘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培育新的产业增长点。
①能力诊断。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访谈、课堂诊断等形式,围绕职业信念、课程教材理解能力、单元教学设计能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科学评价学生能力、学生发展指导能力等,诊断名师培养对象的教学创新能力,为科学制定培训方案提供依据。
②专题研修。研修期内每年的系统专题研修学习不少于20 天。通过专题讲座、师德微课程分享、案例研修、参与式培训等形式,引导名师培养对象加深职业理解,提升教育境界,确定教改研究项目,制定研究计划,开展实践研究。
③岗位实践。岗位实践是名师培养对象的主要实践场域。要在岗位实践中开展教改研究项目研究,落实所学所悟,实现学、培、研、做融合,不断调整项目研究计划,推进项目研究,及时整理教学设计、教学实录、教学反思等过程性研究资料。
④跟踪指导。组建导师团队(理论导师、实践导师),将名师培养工作与日常教研工作结合,围绕教改项目研究,通过线上答疑解惑,线下现场问诊,开展过程指导,发现问题及时调整,促进教学改进,引导名师培养对象解决问题。
⑤总结提升。按照培养与使用相结合原则,通过教学展示、学术论坛、专题研讨、优质课评选、教学基本功竞赛、送教帮扶、成果考核等活动,为名师培养对象搭建研修成果展示平台,并结合项目研究进行全面反思、系统总结,梳理项目研修成果,为后续专业发展和发挥示范辐射作用奠定基础。
3.教改研究项目选题立项阶段(第三阶段)
名师培养对象要结合本地区、本校以及个人教育教学实践和研究特长选择研究项目。鼓励跨校组建研究团队。教改研究项目立项评审通过后方可正式开展项目研究。项目立项应在“能力诊断”后、“专题研修”前完成。名师培养导师团队要加强教改研究项目的选题指导,原则上没有通过立项评审的视为“考核验收不合格”。
4.教改研究项目中期检查阶段(第四阶段)
培养期间导师团队要至少组织1 次中期检查,针对发现的问题进行专门指导,督促名师培养对象按计划完成项目研究。经督促没有及时推进项目研究的,视为“考核验收不合格”。
教改研究项目考核同教学新秀、教学精英其他研修任务综合考核一并进行。考核方式分为现场考核与集中考核。现场考核可以采取课堂观察、查阅项目研究资料、师生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集中考核可以采取项目研究成果汇报、专家提问、教师答辩、教学展示、学术论坛等方式。具体考核形式结合学科特点及教改研究项目的实际情况确定。以下情况视为考核不合格:培养对象存在违反法律法规、教师职业道德等行为的;非组织原因,脱离教师、教研岗位的;无故不参加专题研修活动的;没有完成本方案规定的研修任务的;研修成果弄虚作假、学术不端的。
1.教师进修院校要成立领导小组
成立由教师进修院校主导的“中小学名师培养与考核工作领导小组”(简称名师培养领导小组),主要负责不同学段、不同学科名师培养对象的遴选标准细化、理论与实践考核、培养对象确认、导师团队组建、系统培训设计、教改研究项目选题立项、教改研究项目中期检查、教改研究项目考核验收、综合考核标准细化与综合考核实施等工作的统筹规划与日常管理工作。
2.基层学校要加强协同配合
基层学校要设立相关组织机构,积极配合名师培养领导小组负责做好本校名师培养对象的遴选推荐、教改研究项目指导及信息反馈等工作,从组织协调、跟踪指导、研修平台搭建、教育帮扶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为本校名师培养对象顺利完成研修任务提供条件,为其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搭建平台,并做好名师培养对象的日常管理工作,要从校本研修、项目研究、团队组建、数字化资源建设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保障名师培养对象高质量完成研修任务。
3.分科分段组建导师团队
在名师培养领导小组的指导下,分学科、分学段组建“中小学名师培养导师团队”,成员主要由教师进修院校学科教研员、教育科研人员、部分学校管理者、优秀教师组成,主要负责名师培养过程中的理论与实践指导,教改研究项目的选题立项、中期检查、考核验收等工作。教师进修院校学科教研员、教育科研人员主要负责理论指导,学校管理者及优秀教师主要负责实践指导。
4.导师团队要指导工作坊研修
以教改研究项目的趋近性为参照,成立名师培养工作坊。工作坊由导师、坊主和成员构成,每个工作坊人数控制在10 至15 人,工作坊的坊主由工作坊成员推举产生。各个工作坊要在导师团队的指导下建立学习共同体,制定研修计划,开展研修活动,分享研修成果。名师培养领导小组要强化导师团队对名师培养对象的指导责任,通过导师带教、线上答疑解惑、线下现场问诊等方式,及时引导解决教学实践问题,提高培养质量。要将名师培养与日常工作紧密融合、统筹规划。把名师培养与教学研究、教师培训、教学指导、教学研讨、教学竞赛等活动有机融合、整体设计。要充分发挥名师的示范与引领作用,将其视为促进基础教育教学改革创新的“铺路石”“先遣队”。要给名师压担子,承担挑战性任务;要给名师出点子,提供问题解决思路;要给名师搭台子,展示研修成果。
总之,中小学教学名师培育认证是一个系统工程,实施好这个工程要深刻理解名师培育认证基本理念与以往骨干教师“鉴别”式选拔理念的不同之处。前者既注重名师的培养结果更注重名师的培养过程,其秉持的是“成为名师离不开科学培养”;后者更注重名师的发展结果而忽视名师的培养过程,其秉持的是“成为名师是自然发展的结果”。中小学教学名师培育认证是名师培养模式的大胆创新,其实施过程虽然比较复杂,但能充分体现教师进修院校在引领教师专业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