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科创人才集聚研究

2022-02-27 18:35
延边教育学院学报 2022年5期
关键词:科创扬州长三角

陈 江

(江海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扬州 225101)

科创人才集聚指的是科创人才由于受到各种宏观和微观环境因素的影响,从不同行业或地区向另一个行业或地区流动转移的过程。在科创人才集聚的过程中,由于他们知识和技能的差异性和互补性,在经过学习、交流、碰撞和重新组合后可以促进新知识、新技术和新创新的产生,从而形成科创人才集聚的溢出效应,实现1+1>2 的整体效益。因此,研究如何增强扬州科创人才集聚,对带动扬州高新产业快速发展,推动扬州产业科创名城建设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拟通过相关数据资料分析当前扬州科创人才集聚的现状,在此基础上分析总结扬州科创人才集聚存在的相关问题,并针对问题分析研究增强扬州科创人才集聚的具体措施。希望通过对扬州科创人才集聚的现状分析和对策研究,扩大扬州科创人才集聚成效,激发扬州科创人才活力,促进扬州高新产业和整个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

一、扬州科创人才集聚的现状

根据《扬州统计年鉴--2020》《扬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和扬州市科技局新闻发布会对外发布的相关数据,2020 年,扬州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产值比重达48%,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 比重达2.5%,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18 件。全市人力资本总投入占GDP 的比重达17%,人才总量达100万人,每万名劳动力中研发人员数达100 人。设立1 亿元人才工作专项资金,高层次人才占人才资源总量的比例达8%,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受高等教育的比例达25%,全市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人口比例达到14%。截止2020 年底,扬州获评高新技术企业累计1600 家,是2015 年的2.5 倍。累计建成各类科技产业综合体超过600 万平方米,累计入驻企业超过5600 家,集聚各类创新创业人才5.5 万人。“十三五”期间,扬州通过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验收,创成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第二批国家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城市示范绩效评价位列全国第一。扬州高新区获批国家高新区,在全国高新区综合排名从第90 位提升至第82位。省级以上科创园区实现县(市、区)全覆盖。①

综上不难看出,近年来扬州在科创人才集聚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战略中其他城市比较,也还存在着一些差距。具体表现如下:

上海社会科学院长三角与长江经济带研究中心发布的《长三角城市群科技创新驱动力指数报告(2020)》从科技创新投入、科技创新载体、科技创新产出、科技创新绩效4 个专项(一级)指数,以及科技研发投入、人力资源投入、创新基础投入、科技研发载体、高新产业载体、创新培育载体、科技研发成果、成果转化与产业化、投入产出绩效、驱动转型绩效10 个二级指标,综合评价城市科技创新驱动指数。报告显示,长三角城市群27 个城市的科技创新驱动力呈现出四个等级层次:第一层次是上海,综合指数得分超过0.7,是长三角城市群的科创领军城市;第二层次有南京、杭州、苏州、合肥4 个城市,综合指数得分超过0.4,是长三角城市群的科创核心城市;第三层次有芜湖、无锡、宁波、常州、南通、扬州、镇江7 个城市,综合指数得分超过0.25,是长三角城市群的科创重点城市;第四层次共有15 个城市,是科创一般城市。长三角城市群27 个城市中,扬州虽然属于第三层次,是长三角城市群的科创重点城市,但其排名第11 位,综合指数得分0.257,仅略高于同层次7 个城市中的镇江(镇江综合指数得分0.255)。另外,从“十三五”期间长三角城市群27 个城市的科技创新驱动力指数的上升位次来看,相比2016 年,舟山排名上升5 位,芜湖和马鞍山排名上升4 位,铜陵、滁州和宣城均上升2 位,扬州排名上升1 位②。由此可见,长三角城市群27 个城市在科技创新方面的竞争非常激烈,而扬州的科技创新追赶态势还不够快。

影响科创成效最直接的因素便是科创人才,扬州科技创新驱动力综合指数折射出了扬州科创人才集聚方面的相关情况。现结合扬州科创人才集聚的实际情况,分析总结扬州科创人才集聚存在的一些问题。

二、扬州科创人才集聚存在的问题

1.本土高等教育资源不够丰富

高校不仅是培养科创人才的重要场所,也是吸收科创人才的重要平台,高校通过培养和吸引两种途径,促进科创人才区域集聚。本土高校的数量和办学水平决定了高校对科创人才集聚所能发挥作用的大小。目前扬州仅有3 所本科高校和5 所高职专科学校,其中包括2 所独立学院民办本科高校和2 所民办高职专科学校,暂无双一流高校。总体而言,扬州高校数量不多、办学水平也没有明显优势。因此,扬州本土高校的现状还无法充分发挥其对科创人才集聚的重要作用。

2.高端科创人才引进数量较少

由于经济、地理、政策、产业和社会等各种因素的影响,扬州目前引进的科创人才主要是一般型科创人才,对高层次创新性人才、行业尖端科技人才、重点行业以及关键领域的稀缺人才引进数量较少。

3.高新产业集群发展不够成熟

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是指在高新技术领域内具有相互关联的项目与企业在一定的区域内聚集,从而形成科技产业从研发、中试、生产、销售以及相互协作、配套的有机组合,一改以往园区项目的物理堆砌现象。扬州目前主要围绕“323+1”先进制造业集群③,加快培育骨干企业,推进地区高新产业发展,经过几年的发展和积累,现已建设并形成了一些先进制造产业集群的根基,但还得继续加大对产业集群的培植力度和聚集力度,把产业集群这个“雪球”越滚越大,以充分发挥产业集聚效应。

4.创新创业环境不够成熟

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同层次的兄弟城市相比,扬州国家级的创新创业公共服务平台不多,服务效率和水平还不够高,对科创人才创新创业的政策扶持力度也还没有明显的竞争优势。此外,对于年轻的科技创业者而言,由于与创新创业配套的财务、税务、金融、法律、调研、管理咨询等专业服务机构发展还不成熟,创业初期容易出现资金缺乏、融资困难、政府科创基金较难申请以及相关专业问题咨询不够便捷等情况。

5.生活配套水平尚需提高

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同层次的兄弟城市相比,目前扬州城市的生活配套水平还需进一步提高,尤其是优质教育资源和医疗资源尚显不够,医疗的便捷程度也需改善,城市交通网络还需进一步完善,如还需进一步提高与机场、高铁站等门户枢纽联通的效率,需加快推进与南京等相邻城市的城际交通建设等。

三、增强扬州科创人才集聚的具体措施

扬州产业科创名城建设的成效归根结底取决于扬州城市对科创人才的吸引力。随着长三角各兄弟城市纷纷加大力度争抢科创人才,扬州也急需拿出切实可行的增强科创人才集聚的具体措施以保持竞争性。本文从以下六个方面提出优化扬州科技人才集聚生态环境的具体措施:

1.大力支持本土高校建设

高等教育资源越丰富,越有利于科创人才集聚。从长远来看,一些城市选择花大力气“抢建大学”在某种程度上比“抢人”更具战略价值。据不完全统计,仅近两年,苏州利用其经济、区位优势,引进签约在建的高校就有11所,其中包括多所知名高校。扬州经济发展虽然不能与经济“万亿城市”苏州相提并论,但也应该立足长远,举全市之力提前布局投资高等教育资源,加快扬州地方高等教育发展。具体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开展工作:

第一,丰富本土高校资源,引进更多优质高校资源落户扬州。

第二,支持本地高校做大做强,支持扬州大学向更高层次、更高水平发展,支持本土高职专科院校提质升格为高职本科院校。

第三,支持本土高校开设一批适应扬州地方高新产业发展需求的核心专业,培养一批适应扬州本土高新产业发展需要的科创人才。

第四,充分利用高校专业人才优势,做强做实以高校为依托的本土高层次人才培训服务。

2.深化校地科创合作

扬州地方政府可根据地方高新产业特色,充分整合利用国内外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资源,助力打造一批高新科创合作平台,吸引科创人才集聚。在这方面,扬州地方政府仍然可根据自身产业发展实际情况,借鉴学习苏州做法。近两年,据不完全统计,苏州与厦门大学、南京医科大学、山东大学、河海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等大学科研院所完成签约共建。“十四五”时期,苏州还将加快推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苏州高等研究院、清华苏州环境创新研究院、同济大学张家港市无人系统智能监测联合研究中心、西北工业大学太仓长三角研究院、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苏州研究院等建设。

3.优化完善科创人才政策

扬州作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中的科创重点城市,为科创人才提供更具竞争优势的人才政策显得刻不容缓。具体可从以下方面开展工作:

第一,制定并优化完善相关人才政策。优化完善科创成果转化知识产权保护等相关政策;加大科创人才专项资金投入;提高科创人才津贴;加大税收优惠减免政策、高新企业奖励政策、高新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高新企业创新创业补贴政策、高新企业租金减免政策和科技贷款等政策扶持力度。

第二,提升科创人才生活配套保障水平。可根据科创人才的层次、重要性和稀缺性,从住房、教育、医疗、交通和社会保障等各方面制定出台一揽子服务保障政策,以解决他们的生活后顾之忧。

第三,提升科创人才专业服务配套保障水平。可搭建一站式科创人才创新创业综合服务平台,以免租或减租的方式,吸引财务、税务、金融、法律、调研、管理咨询等专业机构入驻,为科创企业提供一站式、专业化外包服务。

4.大力推动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通过高新产业集聚促进科创人才集聚

与传统意义上的产业集群相比,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中的企业主体以知识为依托,以创新为基础,对产业的带动性强,能吸引一大批产业链上的关联企业入住,充分带动区域科技和经济的发展。根据学者孙健、尤雯(2008)实证分析研究表明,科技人才集聚与产业集聚之间存在着高度相关性,即在一定区域内的产业集聚度每提高1%,科技人才集聚程度就会相应的提高0.788%。由此可见,大力推动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可以促进更多产业链上的关联企业入住,从而促进更多科创人才集聚。

5.丰富科创人才学习交流渠道

组建地方人力资源协会科创人才人力资源分会,丰富科创人才学习交流平台,通过参观访问、会议交流、专业沙龙和头脑风暴等多种活动形式,让不同科创人才的知识、技能得以充分地学习交流和碰撞重组,激发新知识、新技术和新创新的产生,更好服务创新创业。

6.加大国内外高端科创人才引进力度

深入了解相关国内外高端科创人才开展创新创业的工作需求和生活需求,制定差异化的国内外高端人才服务政策,优化完善生活配套水平,多渠道吸引国内外一流科创机构和科创人才集聚扬州。

在习近平总书记对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区域协调发展作出战略性布局,对各区域发展战略作出针对性安排的大背景下,全国各大城市都在使出浑身解数争抢科创人才。要增强扬州科创人才集聚,就必须要进行制度创新,创新设计各种人才政策,积极营造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要依托扬州历史文化和地理生态优势,依托扬州制造业和服务业产业优势,推动扬州产业科创名城建设。

注释:

①扬州市政府:《扬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扬府发〔2021〕12号;扬州市统计局:《扬州统计年鉴——2020》。

②上海社会科学院长三角与长江经济带研究中心:《长三角城市群科技创新驱动力指数报告(2020)》。

③“323+1”先进制造业集群:“3”是指汽车及零部件、高端装备、新型电力装备3 个千亿级产业集群;“2”是指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及高端纺织和服装2 个五百元级产业集群;“3”是指海工装备和高技术船舶、生物医药和新型医疗器械及食品3 个百亿级产业集群;“1”是指航空产业集群。

猜你喜欢
科创扬州长三角
科创引领,抢跑新赛道
科创走廊“乘风起”
紧扣一体化 全面融入长三角
科创“小灯泡”:从伞说起
保护人类健康的科创产品
我那水蛇腰的扬州
扬州的夏日
一曲《扬州慢》,尽道《黍离》之悲
“首届长三角新青年改稿会”作品选
扬州的秋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