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 萍
(兰州大学 文学院,甘肃兰州 730000)
P.3720 《张淮深造窟功德碑》 在颂扬张淮深政绩时提到碑主“才拜貂蝉之秩,续加曳履之荣。五稔三迁,增封万户。宠遇祖先之上,威加大漠之中”。其中 “曳履” 一词,《汉语大词典》 释为:“拖着鞋子。形容闲暇、从容。” 并举出三个书证:(1)唐刘禹锡 《和令狐相公初归京国赋诗言怀》:“殿庭捧日彯缨入,阁道看山曳履回。”(2)元白朴《梧桐雨》 楔子:“四海承平无一事,朝朝曳履侍君王。”(3)刘师培《文说》:“推之曳履歌商,声若出于金石。”
但是仔细揣摩上下文发现,功德碑此处是称誉张淮深仕途腾达,表述他经过多次升迁,从咸通八年到十三年由御史中丞迁散骑常侍兼御史大夫,再迁户部尚书,受到的恩宠比先祖还要优厚,威武彰显于大漠之中。“貂蝉” 的“蝉” 碑文原作“豸单”,这是涉上文形近而讹。“貂蝉” 指貂尾和附蝉,是古代侍中、常侍等贵近之臣的冠饰。后又借指侍中、常侍之官,亦泛指显贵的大臣。如 《汉书·刘向传》:“今王氏一姓乘朱轮华毂者二十三人,青紫貂蝉,充盈幄内。” 唐崔颢 《奉和许给事夜直简诸公》:“宠列貂蝉位,恩深侍从年。” 宋陆游《草堂拜少陵遗像》诗:“长安貂蝉多,死去谁复算!”“貂蝉之秩” 是显赫的官职官位,与之相对的“曳履之荣” 就不是闲适从容的样子,而是做高官的荣耀。
敦煌愿文中也有类似的例子。S.4624 《发愿文范本等·亡妣》:“实谓巨邦国宝,大庆良贤。理当曳履南衙,投肱北阙;作霖雨(于)大旱,为盐梅于和美。” 唐代的中书、门下、尚书三省均在皇宫之南,故称宰相官署为南衙。北阙指古代宫殿北面的门楼,是臣子等候朝见或上书奏事之处,后用为宫禁或朝廷的别称。“曳履南衙,投肱北阙” 都是指在朝廷为官。
“曳履” 一词本是拖着鞋子行走,最早出现在《搜神后记》 中:“忽二女出行,云复有得婿者,往庆之。曳履于绝岩上行,琅琅然。”《搜神后记》 是魏晋南北朝的志怪书,内容多为妖异变怪之谈。上文中“曳履” 是指仙女行走时的飘逸洒脱姿态。
隋唐时期,“曳履” 的使用频率较高,有些用例表示拖着鞋子走路,例如:
1.须臾,闻扣门,见前小儿云:“朱秀才来谒。” 夷束带出迎。秀才著角巾,葛单衣,曳履,可年五十许,风度闲和,雅有清致。(载孚《广异记·常夷》)
2.鸣环曳履出长廊,为君秋夜捣衣裳。纤罗对凤凰,丹绮双鸳鸯。调砧乱杵思自伤。(王勃《秋夜长》)
有些用例表示贵族官员的服饰,例如:
3.举杯常有劝,曳履忽无声。市若荆州罢,池如薛县平。空余济南剑,天子署高名。(崔融《户部尚书崔公挽歌》)
4.传呼更何日,曳履闻无由。归魂藐修路,征棹舣邗沟。(刘斌《和许给事伤牛尚书》)
有些用例表达一种悠闲自得的生活,多与“鸣丝”“鸣琴”“时容”“优容”连用。例如:
5.鸣琴坐见燕鸿没,曳履吟忘野径赊。更爱扁舟宿寒夜,独听风雨过芦花。(黄滔《湘中赠张逸人》)
6.曳履优容日日欢,须言达德倍汍澜。韶光今已输先手,领得蠙珠掌上看。(吴圆《答李曜》)
值得注意的是,唐代的“曳履” 词已从“贵族官员服饰” 这一意义出发,通过借代的手法产生新义,表示在朝为官。例如:
7.相印昔辞东阁去,将星还拱北辰来。殿庭捧日彯缨入,阁道看山曳履回。(刘禹锡《和令狐相公初归京国赋诗言怀》)
8.白首过遗庙,朱轮入故城。已惭联左揆,犹喜抗前旌。曳履忘年旧,弹冠久要情。重看题壁处,岂羡弃繻生。(李德裕《重过列子庙》)
9.遂使朝会之位,万国来庭,驺子倡人,鸣玉曳履,与夫朝贤君子,比肩而立,同坐而食,臣窃耻之。(《旧唐书·马周列传》)
第7 例正是《汉语大词典》 解释“曳履” 时举的书证。与“曳履” 对仗的“彯缨”,《汉语大词典》释为“冠缨飘动。指在朝为官。” 从“入” 和“回”看,此二句语意不是相反,而是相关联。那么,上句用系官帽带子代指为官,下句就用穿着丝履代指仕宦。第8 例的“弹冠” 字面上是“弹去冠上的灰尘;整冠”,引申指为官。与之对仗的 “曳履” 也应该指做官。第9 例是马周的上疏,他认为“王长通、白明达、韦槃提、斛斯正” 等人本来出身于乐工或掌管车马的仆役,如今佩戴玉饰、穿戴官服官靴,与当朝的贤德君子并肩站在朝堂上,这是让人以之为耻的。“曳履” 不是简单的拖着鞋子,是身份的象征,借指穿着官服官靴、戴着官帽在朝廷为官。
宋辽金时期,“曳履” 仍然沿用拖着鞋子、从容闲适地生活、官员服饰三种意义,例如:
10.赞曰:余至京师、尚及见之。时年已八十,褊首婆娑,面有孺子之色,取次伽梨,曳履送客,可画也。(《释慧洪《禅林僧宝传》》)
11.女亦素知崔有风调,乃许之,期于竹间红亭之中。忽有曳履声,疑崔将至,遂前赴之。(《太平广记·韦氏女》)
12.南园借我登临。都不怕近前丞相瞋。但曳履扶筇,堪怜独步,携壶载酒,每叹孤斟。(吴渊《沁园春·寿弟相国》)
13.寻有一青衫人,从门中出,曳履徐行,从者数四。其人见同识之,因问:“朱家郎君,何得至此?”(《太平广记·朱同》)
14.我老此身无着处,卖书来问东家住。卧听鸡鸣粥熟时,蓬头曳履君家去。(苏轼《豆粥》)
15.马周上疏又谏:“驺子倡人鸣玉曳履与朝贤比肩。” 太宗深纳之。(孔平仲《续世说·卷十》)
16.初,琪病告,近侍传旨,不具服曳履而出。(《金史·马骐列传》)
第10、11 例为普通地拖着鞋子走路,第12、13、14 例为悠闲从容地行走,第15 例指车马仆役、歌舞艺人与朝臣同等为官,第16 例中“具服”指朝服,意思是皇帝的亲近侍从之人来宣召,慌忙之间马琪没有穿朝服和官靴就出来接旨。宋代文献中,“垂钗曳履、曳履徐行、策杖曳履、疏襟曳履” 等表达方式常见,“曳履” 更多地指闲适生活的举动。
元明清时期,“曳履” 表示官员服饰的用例很少,大多用来描写隐居者闲适或简陋的生活。例如:
17.调和鼎鼐理阴阳,位列鹓班坐省堂。四海承平无一事,朝朝曳履侍君王。老夫张九龄是也,南海人氏。(白朴《唐明皇秋夜梧桐雨》)
18.曳履先生太寒乞,煮茶学士真儒酸。何似衔杯自宾主,戏呼元颖相尔汝。(瞿佑《归田诗话·竹雪斋》)
19.欲举武如超乘,比寸步于升天。李白安能脱靴于内陛?谢安何以曳履于东山。(罗懋登《三宝太监西洋记》)
20.岁当大比,邑有司首以先生应荐。比入试,众皆散发袒衣,先生叹曰:“吾宁曳履衡门矣。”遂归,不复应试。(《王明阳全集·悟真录》)
21.想当初复壁赵岐藏,别舍程婴保。亡命在、书城笔陈,锦雉如皋。廿年家埋头伴蠹鱼,一旦的曳履游蓬岛。(吴衡照《莲子居词话·普天乐》)
第17 例是元杂剧中张九龄的出场诗,也是《汉语大词典》 解释 “曳履” 时用的第二个书证。伴君如伴虎,侍奉君王实际是件危险的事情,怎么可能“闲适从容” 呢?其实“曳履” 就是大臣上朝的装束。第18 例 “曳履先生” 与 “煮茶学士” 相对,前者指东郭先生履行雪中,后者指五代时名士陶谷掬雪水烹茶。第19 例 “曳履东山” 指谢安隐居在会稽郡山阴县东山的别墅里,期间常与王羲之、孙绰等游山玩水。“曳履” 与“脱靴” 相对,表现一种放荡不羁的性格。第20 例的 “衡门” 是横木为门,指简陋的房屋,亦指隐者所居之处;“曳履” 指隐者的安逸闲适。第21 例指有朝一日悠闲地拖着鞋子游玩在蓬莱岛上。
“曳履” 一词如何从拖着鞋子走路发展到借指在朝为官,这与汉代 “尚书履” 的典故有关。《汉书·郑崇传》:“哀帝擢为尚书仆射,数求见谏争,上初纳用之。每见曳革履,上笑曰:‘我识郑尚书履声。’” 后来就用“尚书履” 指尚书的官职。由此衍生出一系列与“履” 有关的典故,都有入朝为官的意思:“听履” 指帝王亲近的重臣;“尚书履声” 喻入朝直谏,或指皇帝亲近的大臣;“郑履” 美称为官清正、敢于谏争的人。唐苏颋 《夜发三泉即事》:“忝曳尚书履,叨兼使臣节。”“曳尚书履” 逐渐缩减为“曳履”,直接表示在朝为官。
《汉语大词典》 在解释 “鸣玉曳履” 时说:“佩玉饰曳丝履。指获高官厚禄。”《汉书·食货志上》:“乘坚策肥,履丝曳缟。”“履丝曳缟” 就是穿丝履,着缟衣。形容奢侈。以丝为面的履称为丝履,秦汉时颇为流行,是官员奢华的服饰,因此穿上这种丝履也就是达官贵人的象征,“曳履” 由此演化出做高官的意义。《汉语大词典》 解释 “鸣玉” 时有“比喻出仕在朝”,但是尚未提及“曳履” 有相近的意义。《大藏经》 有两个用例是“曳履” 与“持笏”连用,如“若依本师之法,即合道士称臣,女官云妾。元正冬至,并皆持笏曳履朝拜主上。”(大正新修大藏经52 册·史传部四·辩论卷第八),“外论曰:老教容止威仪,拜伏揖让,玄巾黄褐持笏曳履,法象表明,盖华夏之古制也。”(大正新修大藏经52册·史传部四·辩论卷第六)这里的 “持笏”“曳履”应该指上朝时官员的行装。
综上所述,《汉语大词典》 的“曳履” 词条应作修订,并调整书证:(1)拖着鞋子。《广异记·常夷》:“夷束带出迎。秀才著角巾,葛单衣,曳履,可年五十许,风度闲和,雅有清致。”(2)形容闲适从容或简陋随性的生活。吴圆《答李曜》:“曳履优容日日欢,须言达德倍汍澜。韶光今已输先手,领得蠙珠掌上看。”《王明阳全集·悟真录》:“岁当大比,邑有司首以先生应荐。比入试,众皆散发袒衣,先生叹曰:‘吾宁曳履衡门矣。’ 遂归,不复应试。”(3)穿着丝履,指官员的奢华装束,后借指在朝为官。唐刘禹锡《和令狐相公初归京国赋诗言怀》:“殿庭捧日彯缨入,阁道看山曳履回。” 元白朴 《梧桐雨》 楔子:“四海承平无一事,朝朝曳履侍君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