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薇
大学生志愿服务实践育人的优化路径探索——以“梦想改造+”关爱计划为例
李 薇
[南京审计大学]
志愿服务是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重要方式,是高校实践育人的重要载体,事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的塑造。本文以“梦想改造+”关爱计划服务调研为例,分析大学生志愿服务实践育人的现状和意义,探索提升理论基础引领、强化协同联动的“志愿-实践-研究”深层次实践育人模式,为大学生志愿服务实践育人提供优化路径参考。
“梦想改造+”关爱计划;大学生志愿服务;实践育人
事实孤儿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路上容易掉队的特殊群体。“梦想改造+”关爱计划是共青团江苏省委等为积极探索服务高质量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着力在全省实施困境青少年关爱帮扶体系的新举措,以全省6-16岁“事实孤儿”为主体,用物质帮助和精神关爱相结合的方式,提供精准链式、持续贴心服务,用温暖点亮困境青少年的梦想。
南京审计大学沁园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长期关注养老扶幼公益服务帮扶,关注“梦想改造+”关爱计划,于2021年暑假开展了以关爱留守儿童——“梦想小屋”计划调研为主题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号召当代大学生和社会关注困境青少年,了解关爱计划实施情况,同时为结对帮扶志愿服务提供方向。首先,团队通过校内外推介宣传页、海报、问卷等宣传调研及募捐,扩大专项实施的影响力。接着,实地走访调研江苏省第一批建成“梦想小屋”较集中的南京市浦口区乌江社区和林蒲社区、盐城东台市、高邮市三镇,了解了各地区极具特色的工作体系。比如东台市独创了“梦想改造+”关爱计划片区联动督查协作机制,了解了各地团工委都希望能有大学生志愿者参与到亲情陪伴、心理疏导等方面的长期结对帮扶,切实把团的关口前移,将可能在困境青少年身上出现的问题化解在萌芽状态的服务需求。同时,前往山西、甘肃两个未开展“梦想改造+”关爱计划的省份农村进行留守儿童帮扶和调研,发现不同年龄段青少年对心中“梦想小屋”都有相似的向往——相比宽敞、整洁等环境要求,学习设备的配备是孩子们的最大愿望,为物质帮扶和支教方向提供了依据。
扎实推动实践育人是高校强化育人实效的重要部分,各高校都在推动专业课实践教学、社会实践活动、创新创业教育、志愿服务、军事训练载体有机融合,以形成实践育人统筹推进工作格局。以南审为例,强化实践教学环节,依托大学生成长服务平台Pocket University (简称PU),制定了《南京审计大学PU平台素质拓展学分实施及认定办法》和《南京审计大学“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实施办法(试行)》等多个文件。通过评定标准制定、记录式和定量式的方式,对学生参与过程和成果进行客观记录和积分计算及转化,并予以反映,引导和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校内外各类实践活动,动员校内资源服务大学生素质教育,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目前志愿服务实践育人的形式比较单一,部分还停留在组织学生打扫卫生、路边执勤引导方式,层次不够深,流于形式,停留在参与和体验层面[1];主题不鲜明,缺乏顶层设计,学生从志愿服务实践中无法获得收获满足和能力提升,致使长时间开展重复性服务动力不足,兴趣丧失;理论教育和实践实操相互促进作用不明显,部分实践理论课内容与实际脱节,或者深度不够,不能指导志愿服务,让理论失去活力,志愿服务的育人价值下降难以落实;育人主体性与主导性把握有待提高,培养大学生在志愿服务中主动发现问题,探索解决问题思路的能力还有待提升。
实践育人将学校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有效链接,通过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和社会公益,感悟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2];通过勤工助学、生产劳动,在与时俱进中帮助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养成吃苦耐劳的品格和感恩意识;通过科技发明、生产劳动,增强检验思想政治教育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实效,提升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科学思维和科学伦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实践育人工作有效展开将培养大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怀意识,锤炼出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以南审沁园“梦想改造+”关爱计划实践服务为例,大学生志愿者关爱帮扶服务困境青少年,对于帮扶的主客体,有着非常强烈的意义相生性。以关爱计划为实践育人平台,不仅可以落实 “五育并举”的教育理念,通过志愿服务延展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内涵,涵养出艰苦奋斗、甘于奉献的劳动精神,最重要的是,困境青少年是由于社会整体变迁发展中而产生的,在参与具有社会性根源性特点的关爱计划还可以引导大学生更好的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
实践育人不仅可以培养大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怀意识,通过志愿服务等项目研究,可以培养大学生理性思维、辩证和创新能力、抗压抗逆,沟通表达与语言运用训练,适应社会环境能力[3];通过学科竞赛和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等总结志愿服务等实践形式的经验方法,归纳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模式,还可以提升大学生主导性和主体性思辨、创新能力。以南审沁园“梦想改造+”关爱计划实践服务为例,“梦想改造+”关爱计划由共青团江苏省委等多方支持,有着强有力的政策影响力、资金和人物力支持,大学生志愿者同样处于青少年阶段,前期进行顶层设计,志愿服务项目规划,在问卷、访谈走访、资料查阅等方法调查研究困境青少年产生问题的表现、原因及解决方法,在提供具有针对性和精准性的志愿服务和共情观察的基础上,还能够提升大学生沟通能力,养成自力更生的良好习惯,学会尊重和接纳;能使大学生更好地正视成长中出现的问题,学会分析日常生活中个人和环境的关系,对不断增强自信心、清晰定位角色模式、建立健康的朋辈关系和社会支持网络、人格独立和社会化发展、生涯规划都有很大的启迪作用。
大学生志愿服务实践育人的意义不仅在大学生本身,通过朋辈力量、号召示范,更能够输出正确的思想观念和文化理念,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的主旋律,传播新时代的正能量。“梦想改造+”关爱计划不仅希望解决困境青少年的物质帮助,更希望的是提供精神关爱,希望通过扶贫与扶志、扶贫与扶智相结合,去唤醒困境青少年改变家庭状况的意识,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而困境青少年[1]的一些问题根深蒂固很难得以改善,需要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大学生志愿服务不仅可以通过形式多样的途径宣传推广计划,而且能够广泛感召社会各界人士参与到困境青少年关爱服务中,营造良好的社会风尚。另一方面,大学生志愿者在宣传推广“梦想改造+”关爱计划的过程中还会展现大学生的良好风貌,通过朋辈榜样案例传播困境青少年奋斗不息的励志故事,可以激发困境青少年转变思想观念,改变自卑心理,更加努力通过个人奋斗改变自己命运和家人的生活;可以激励以青少年群体为代表的更多社会群众珍惜现有生活,增进社会责任感,树立回馈社会意识,凝聚民族情怀,增进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氛围,体现高校培养人才、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的职责。
提升实践育人效果,首先应当加强理论引领,发挥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理念,补足缺乏理论指导的实践育人,强调理论与实践一体化。通过广义的课堂主渠道,培养学生实践相关的基础知识、核心素养和技术能力。提炼思政课中的实践观念的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实践认知;基于学科、专业特点,深入挖掘如社会学、社会工作学、法学、心理学等学科中实践育人的元素,引导学生用专业伦理和先进的理论,理解分析社会热点问题,满足志愿服务需求;发挥讲座、论坛、分享会和网络新媒体平台等形式多样的第二课堂作用,邀请名师大家和全国劳模、大国工匠等新时代各领域杰出人物进入校园分享个人经验体悟,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实践观念和奉献意识,形成积极向上的实践育人校园氛围;探索构建特色实践课程,以公益活动、劳动技能等小班化实地教学活动,加强理论对实践的指导应用。以南审沁园“梦想改造+”关爱计划实践服务为例,在项目开展前期通过社会工作师、心理咨询师等培训提升大学生志愿者的专业伦理、专业素养,引导志愿者学会从服务的不同需求中分析问题,学会研判,学会从理性情绪治疗模式、增能理论等专业角度找到切入点,用专业的渠道引导困境青少年改善认知障碍、情绪困扰等心理困境,实现提升服务质量和自身综合能力的双赢;在实践调研和志愿服务取得阶段性进展后,以第二课堂为主阵地,通过校内成果分享会,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在微信公众号、微博等新媒体平台推送,分享总结经验,将困境青少年宝贵的成长经历作为典型案例宣传,引导更多的青年学子了解计划的意义背景,感悟自我奉献的情怀,学习专项志愿服务的技能技巧,吸引更多学子发挥主观能动性参与其中,更使广大青少年明白贫穷和困难可能是伤害,但也可能成为资源,每一种环境都充满资源,增进昂扬的成长斗志和热爱生活的信心。
志愿服务实践育人要延展育人广度与深度、延伸纵横向深度,必须完善顶层设计。宏观层面,必须将志愿服务等实践教育纳入大学生人才培养方案中,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学科专业特点,建立分层模块化,突破常规教学时空限制的教育教学方案,完善管理考核、效果评价等体制机制,保证实践育人运行畅通,有所保障。微观层面,以定位精准的项目顶层设计,形成“志愿-实践-研究”可持续循环发展模式,以项目驱动,利用“互联网+”、挑战杯学术科技竞赛、志愿服务大赛等,以赛促学,锻炼大学生志愿者实践创新能力,使实践过程完成从理论指导实践,再到实践更新理论的升华。南审沁园“梦想改造+”关爱计划实践服务,以修满暑期社会实践学分为契机,就利用暑假通过加强与社区等基层政府机构的对接,建立沟通反馈机制,困境青少年关爱帮扶的基础资料、实施方案及规划,通过大学生志愿者家庭走访、实地观察访谈和查阅文档等方式,了解困境青少年自身发展情况和外部支持资源情况,如亲子关系、朋辈关系、在校情况等,了解困境青少年的意愿与需求,建立初步的信任关系,进行了项目的顶层设计,为后期开展具有针对性的志愿服务实践方案提供初步评估,为大学生志愿者在志愿实践中感悟“成长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唯有艰苦奋斗方可成才”的价值理念提供了保障,形成正视挑战和机遇的态度,充分挖掘个人优势满足自己需要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此项目通过网络媒体、讲座论坛等对儿童和家庭问题研究和政策研究倡导,以促进服务、设施、工作机制的创新,形成“友好社区“的状态,帮助社会中传播健康向上的青少年理念和引导新的行为方式,使整体社会环境有利于困境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也体现高校培养人才、服务社会的使命。
大学生志愿服务实践育人应当发挥团体育人优势,以凝聚力强和集体观念统一的社团和团学组织为基础,强化组织和指导,过程监督和成果管理,加强大学生群体粘度和吸引力,提升实践能力和效果。以南京审计大学沁园书院为例,书院拥有规章制度完善的青年志愿者协会和社团联合会,其中已有种类丰富的公益支教类社团和针对青少年的特色品牌项目。TC传递童年社团以乡村夏(冬)令营为核心载体,以寒暑假短期支教方式,以授课、活动等形式对困境青少年进行课业辅导和素质拓展,通过个别辅导、角色扮演等方法,激发青少年主体性发展,将先进的理论文化带进偏远山区与欠发达地区,一方面促进了困境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另一方面大学生志愿者也从中提升了能力与技能,实现意义相生性。沁园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是由志愿从事社会公益事业的大学生组成的青年志愿者服务组织,成立5年来已经有“心的起点,新的希望”特殊儿童帮扶、“与审有约,微风拂叶”关爱儿童等系列品牌服务活动,能够通过四点半课堂学业辅导、科普宣传与法制安全教育、红色文化宣讲、历奇辅导与心理护航等不同模块,线上线下结合,寓乐于学,发挥大学生志愿者陪伴帮扶、结伴成长的作用,消除困境青少年缺乏关爱而产生的自卑感,帮助其重塑理想信念,改变错误观念和行为,“梦想改造+”关爱计划实践服务就是以沁园青协为主要团队基础。以发挥学生团体优势为基础,切实增强专业课教师、辅导员和学校行政人员等不同学科背景老师和学校外聘导师对学生团体的指导,及时为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提供解决思路,锻炼学生群体行为习惯;加之,校内外协同联动,与基层社区、纪念馆、博物馆、企业单位等社会资源构建大学生志愿服务基地,扩宽大学生志愿服务等实践育人平台,将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大学生[4]。
[1]李清江.新时代大学生志愿服务实践育人功能及实现路径创新研究[J].文化产业,2021(30):108-110.
[2]何静.实现高校志愿服务育人功能的策略探析——以大学生志愿服务支教团为例[J].现代交际,2021(20):129-131.
[3]张猛持.“三全育人”视野下高校实践育人功能的实现与创新[J].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34(06):100-103.
[4]李薇.关于新时代高校社区志愿服务的思考——以南京审计大学沁园书院为例[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20(24):68-70.
南京审计大学高教研究课题“新时代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线上线下协同发展的探究”(编号:2020JG045);江苏省社会哲学思政专项课题“新时代大学生养老志愿服务创新发展模式的研究”(编号:2020SJB0134)
(责任编辑:杨书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