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颖茵 邓佩珍
基于数字赋能的高校图书馆思政教育发展研究
范颖茵 邓佩珍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图书馆]
应时代需要,高校图书馆被赋予开展思政教育的使命。数字技术具有极大的赋能效应,能有效地推进高校图书馆思政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本文基于数字赋能内涵与高校图书馆思政教育的发展现状,探讨出二者协同下具有丰富育人载体、创新育人手段、转型育人模式、扩宽育人覆盖面等价值,最后从加强技术应用、创新阅读推广方式、提高馆员教育能力、搭建研究平台和完善红色文献库等方面提出发展对策,为高校思政教育和高校图书馆高质量发展贡献思路。
数字赋能;高校图书馆;思政教育
思政教育是立德树人的灵魂工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高校图书馆是大学生知识文化积累、道德素养培育的重要阵地,在思政教育上具有较大潜力。数字时代的到来,让信息传播、服务模式、资源结构等发生极大的变化,为高校图书馆思政教育的开展注入强劲生命力。基于数字赋能发展高校图书馆思政教育将是高校图书馆高质量发展的创新路径。
所谓数字赋能是指通过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和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赋予人们生活技能和生存能力。陈海贝等[1](2019)认为数字赋能有助于提升人们获取、识别信息,加工、处理、传递信息和创造信息的能力。数字赋能具有改变决策依据、深化分工协作以及社会治理等突出效应。随着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数字赋能从理念逐渐变成现实,为社会决策方式、生产要素分工、治理方式等带来深刻变化。[2]
高校图书馆思政教育是指由高校图书馆通过新生入馆引导、社团招新、阅读推广、资源建设、信息推送等方式面向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行为。图书馆基于对史料、文献进行系统管理、留存,采取主动或被动的方式对用户开展道德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高校图书馆思政教育是其文化职能和教育职能协同作用的成果,有助于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目标。[3]高校图书馆具备文献丰富、环境幽雅、文化氛围浓郁等优势,蕴藏着天然的思政教育因素和契机。
2017年,教育部党组发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明确要求各地高等院校在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等方面工作的育人任务,把高校思政教育从“软指标”变成“硬约束”。2015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明确指出“图书馆应全面参与学校人才培养工作,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采取多种形式提高学生综合素质”。高校图书馆作为高校中重要的文献资源和文化传播阵地,在思政教育方面有着不可回避的责任与义务。但多年来,高校图书馆工作重点侧重于为教学和科研提供服务,在思政教育方面发展相对滞后,长期处于隐性教育层面,显性教育作用较少。职能认知不到位、人才队伍薄弱、信息资源建设欠缺、思政教育工作能力不足等是导致高校图书馆未能发挥出思政教育效能的主要因素。[4]加上高校图书馆思政教育的工作细则未出台,业界对此仍处探索阶段。
高校图书馆具有强大的人文内涵,文化、服务、环境等要素是其开展思政教育的重要载体。近现代以来,高校图书馆在我国各发展阶段中影响巨大,尤其在促进民族觉醒、强化精神意志、服务生产建设、实现知识领航、助力文化强国等方面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改革开放后,高校图书馆馆舍、制度等项目相继落地,自动化服务逐渐替代手工传统操作,“文献检索课”应运而生,科研情报服务也向高层次发展。数字技术的出现让信息资源的储存与获取有了革新性的改变,使得图书馆人力、信息等资源产生更好的发展效应。数字技术嵌入到高校图书馆领域,不仅使得学术研究所需的数据计算更具实操性和可视化,还有助于大学生实现知识理论的构建以及掌握知识转化为技能、思维的能力。[5]高校图书馆的信息资源蕴含着丰富的育人内容,对大学生价值导向、创新意识、民族认同起到关键影响。
传统的思政教育主要依靠思政课堂教学,高校图书馆作为教辅机构对此提供了有力的文献保障。数字赋能下高校图书馆不仅可以创新文化育人的手段,还开启自身文化育人的主体作用。在数字技术的带动下,高校图书馆拥有了更多信息传播工具。微信的普及使用,拉近了用户与图书馆的关系。不少高校图书馆利用公众号发布有关思政教育、党史等素材,让学生耳濡目染优秀文化。学生还可以通过建立微信群,交流学习心得。部分高校图书馆主动向用户推荐小程序和手机APP开展线上思政知识竞赛或者闯关打卡任务活动,增添了思政学习的趣味性。大数据个性化推送满足了用户对思政理论深度学习需求。数字技术使得高校图书馆思政教育功能更为立体和全面。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海量的思政教育资源得到活化,能实现精准投放。多媒体的信息传播方式让高校图书馆更好地承担起育人任务,从创新发展中赓续红色血脉。
近年来,高校愈发重视发展学生信息素养,面向学生开设文献检索课程。这类课程一般由馆员教师负责,就文献检索技巧、规则等问题开展教学活动,是图书馆最直接的教育手段。学生在塑造自身信息素养的过程中不仅要掌握搜索技巧等关键要素,还要学会遵循社会伦理规范和准则。如今,网络上掺杂着各类良莠不齐的内容,对大学生身心发展和社会稳定带来负面影响。自媒体迅速兴起,给高校的舆情管理带来极大的挑战。大学生具有群体趋同性、认知局限性、责任缺失、道德多元化、文化多样化、舆论复杂化等特征。[6]懂得分辨信息的真假,不信谣、不信谣是当代大学必须具备的信息素养。一方面,高校图书馆要发挥好信息素养教育功能,抵制错误价值观的萌芽,着力提高大学生思想情操和政治站位。另一方面,高校图书馆应该协助大学生赶上社会步伐,掌握信息化技能。
数字赋能可实现有效率的公平。[7]慕课、电子书、数据库线上服务,愈发成为各大高校重点关注的资源建设内容。新冠疫情的肆虐,打破了正常的教学秩序。线上教学应运而生,满足了特殊时期的“停课不停学”的需求。以中国大学慕课(MOOC)平台为例,它拥有上千门名校课程免费学,其中包括一大部分国家精品课程。在平台上,学生用户既可以完成本校的学习任务,也可以获取全国大部分重点高校的线上教程。教师根据课程特点整合多种社交网络工具和多种形式的数字化资源,设置各类的课件、教案、参考材料、练习题供学生使用。课程覆盖面广,既突破了馆舍课堂的人员限额,也打破了传统课程时间与地域壁垒。在设备连接网络的前提下,学生无论身处何方都可以实现学习。慕课中有大量思政课程和素材,大学生在该系统中不仅可以根据自身感兴趣的学校、教师、课程切换场景学习,而且还可以就学历进修、证书考取等展开针对性备考。数字技术让共享理念变为现实。高校图书馆作为各类数字资源的中介,让信息红利实现最大公约数。
数字技术的应用是当前高校图书馆创新发展的重要举措。大学生群体普遍对新事物感兴趣,借助新技术去开展思政教育有助于提升学习效果。首先,数字技术要成为连接思政课堂与图书馆的文献资源桥梁。图书馆应主动建立线上文献传递、学习讨论小组,为广大师生用户提供信息资源支撑,协助他们开展科研学习活动。其二,图书馆应该主动引进数字设备。如今VR设备日渐普及,建议高校图书馆引进相关设备供用户开展沉浸式的互动学习。利用数字设备让用户体验可视化动态学习,使得中国近现代历史、英雄人物等真实案例“重现眼前”。这将有助于思政教育走出书本、走进人心,让理想信念教育变得有趣、生动。
数字时代不仅改变了传统的阅读习惯,也催生了碎片化阅读。让用户有质量地开展阅读是图书馆业界关注的焦点。阅读推广是图书馆开展阅读指导、提升用户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的重要手段。数字技术是创新阅读推广方式的突破口。数字技术的多媒体融合,有利于拓宽信息传播渠道。高校图书馆可以利用其微信公众号、微博、网站等官方网络平台,结合各阶段特征全方位开展专题性思政阅读推广,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校图书馆也可以邀请思政教育专家、行业模范在官方平台开展读书会等活动,实现从线下到线上的互动教学,拓宽其思政教育的影响面。阅读推广要满足用户的需求特征,不应仅限于图书的介绍,还可以以人物介绍、故事讲解、趣味游戏等方式来开展。
高校图书馆如同知识的海洋,能赋予学生人生启迪、智慧光芒和精神力量。高校图书馆传统的思政教育是通过文献内容和信息传播实现隐性教育。但随着“大思政”育人格局的出现,高校图书馆也亟需革新观念,“主动”开展思政教育。然而,绝大多数普通馆员并非一线教师,面对大学生群体开展教学活动有着较大的难度。首先,馆员要对思政素材和教学技能有较强的把控力。思政理论在不断发展,只有当馆员自身有较强的政治触觉和思想领悟,才能引导学生开展理论学习。馆员可通过教学技能进修以及思政学习提升自身知识传授能力。其二,馆员要教授学生使用数字化设备的技能。开展现代化教学离不开信息技术的运用。馆员可利用检索课、科普讲座等途径向学生讲解有关设备、平台的操作运用,弥合学生用户的数字鸿沟和提升他们的信息素养。
高校图书馆拥有丰富的文献资源,是高校开展思政教育的资源库和集中地。思政课仍然是思政教育最直接的手段。图书馆要深挖思政教育素材,辅助思政教学与研究。首先,建议图书馆采取嵌入式服务,深入分析教师的备课需求,提供包括课程思政、四史学习、全景思政、党建学习、中国精神等专题素材。利用AI知识自动化引擎、知识图谱等智能工具方便教师的知识搜集和素材整合。其二,要充分发挥高校图书馆联盟优势,利用馆际平台开展线上或线下的文献传递,使得一些珍贵历史资料可供更多的用户参考使用,让资源配置得到进一步优化。其三,高校图书馆内部要加强党建研究工作,在发动馆员参与理论研究的同时,也要吸纳其他教师、学生开展校园思政、图书馆党建等专题研究,形成高校思政智库,壮大图书馆的影响力。
红色文献资源肩负着传承红色基因、绵延红色江山的历史使命,是我党先进文化的具体表现。随着数字文献的普及,不少红色文献也通过“云上线”的方式呈现在读者面前。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开发的《中国历史文献总库·红色文献数据库》是国内红色文献数字平台中的典型代表,内容包括了包含红色图书、红色期刊、红色报纸三大版块,文献总量超过100万页,总容量200GB,内容相对丰富。但是由于该平台为付费性质,仅少数高校购买,限制了使用人群。此外,该文献资源平台也缺乏有声、动画等表现形式,在趣味性上尚有提升空间。因此,建议相关部门从政策、资金等层面支持红色文献平台的建设,让各大高校学子乃至社会公众都可以免费获取红色文献资源。其二,有条件的高校图书馆应该积极挖掘当地或本校的红色文献资源,构建具有当地特色的红色文献馆藏平台,促进其高质量发展。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高校图书馆具备开展思政教育的潜力,应当发挥铸魂育人的作用。数字技术是促进社会进步的引擎,可赋能高校图书馆思政教育发展。高校图书馆业界不仅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数字技术,还要避免浮于表面且缺乏实质的内容构建,切实让数字红利惠及教育事业。
[1]陈海贝,卓翔芝.数字赋能研究综述[J].图书馆论坛,2019,39(6): 53-60,132
[2]徐梦周.数字赋能:内在逻辑、支撑条件与实践取向[J].浙江社会科学,2022(01): 48-49
[3]张晓东.“三全育人”理念下高校图书馆思政教育路径与对策研究[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9(07):33-37
[4]杨勇.大学图书馆嵌入式信息素养教育实践路径研究——以西南交通大学图书馆为例[J].四川图书馆学报,2022(01):63-66
[5]魏俊斌.智慧图书馆思想政治教育职能实现路径优化探究——基于SWOT分析图书馆工作与研究[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20(10):99-104
[6]余俊渠.自媒体视阈下大学生信谣传谣的原因及治理对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06):55-57
[7]邱泽奇.数字赋能:有效率的公平[J].浙江社会科学,2022(01):54-55
2021 年度广东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研究课题一般项目“数字赋能视域下高校图书馆思政教育路径研究”(项目编号:GDWL21YB51)
2020年广州市社会哲学规划课题共建项目“区块链视角下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动力机制研究——以广州为例”(项目编号:2020GZGJ213)
(责任编辑:胡新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