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路径探索

2022-02-26 22:59黎明志
高校后勤研究 2022年6期
关键词:思政课红色思政

黎明志

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路径探索

黎明志

[作者:长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科思政研究生]

红色文化起源于战火纷飞的革命战争年代,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各族人民实现民族独立与解放、推动改革开放的进程以及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实践中所创造的文化遗产。她所包含的伟大革命精神有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是民族复兴时代培养新人的优质德育资源,是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重要素材。要努力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成为新时期高校思政课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任务。

红色文化资源;高校思政课;教学路径

一、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的价值意蕴

(一)守正创新--夯实信念之基的重要之举

党领导人民创造和逐渐积累的红色文化资源承载着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使命,红色文化资源充分体现着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大地生根发芽,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过程。高校思政课是集思想性、政治性、科学性和实践性于一体的课程,但其中也不乏存在一些在大学生看来“空泛”晦涩难懂的理论。随着网络媒介的普及,西方不良势力极力通过网络在意识形态领域造成政治立场和红色基因的扭转,妄图消解红色文化资源传播的影响力,曾试图以邱少云被火烧一动不动之举违背生理学、“南京大屠杀30万死难者没有数据支持”等历史虚无主义方式来否定英雄人物和歪曲民族历史,在思想意识形态领域制造混乱,使青年学生的价值理念不断遭受冲击。而红色文化资源的融入,不仅有利于增进学生对课程相关理论知识的认同与理解,汲取与消化其中的“养分”,把握课程内容,也能促进学生坚定政治立场和牢筑理想信念之基,引导学生树立具有正能量的价值观念。

(二)强化认同--提升教育实效的关键所在

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要在促进思政课创新的基础上保证课程始终坚持共产主义导向,为课程提供丰富而又科学的理论支撑与实践佐证,增强课程的针对性与亲和力,让课程的底色亮起来和红起来。要让学生从这些红色经典中体会到在党领导的国家逐渐壮大的历程,树立起坚定的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要通过鲜活的事例,感受革命先辈和先进分子身上的精神与气节,真正地懂得党、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觉坚定“四个自信”。要将红色的“根”与“魂”逐渐渗入学生的血液,深入理解红色文化中所蕴含的思想和精神,在实际生活中得以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全身心地投入建设祖国的美好未来。

(三)延伸内涵--丰富教学内容的有效措施

红色文化资源记录着一部部英雄的历史、革命的历史、奋斗的历史,始终是党和人民的意志追求和价值归旨。这一具有深厚内涵的矿藏,凝聚着宝贵的精神养分,承载着千千万万中华儿女向往国家富强、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书写着共产党人保家卫国的担当与不负初心的使命,成为了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重要论据和论点。其内容丰富,包括了政治、经济、文化、道德等多个领域的内容,涉及理想信念教育资源、爱国主义教育资源、价值观教育资源、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博物馆时指出:“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党史馆、烈士陵园等是党和国家红色基因库。要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确保红色江山永不变色。”在具体的课程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通过对当地红色资源的利用,丰富教学的内容与形式,为学生架起历史的望远镜,更加真实地感悟革命先辈的英雄事迹,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乐于探究。[1]

二、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中的一些问题

(一)教学方式欠佳,学生的兴趣度不够

首先是教学上,在当前阶段,讲授法是高校思政课教学所采取的最主要方法。讲授法主要是对学生进行理论灌输,未能从学生的需求和认知入手,学生的主体性未能得到很好的发挥。即便是展开一些实践走访活动,也往往是走马观花,未能让学习效果得以深化。这一重灌输的教学方法也就使对红色文化资源的融入仅仅停留于表面,未能形成一个较为成熟的教学方法和融入模式,学生只是被动地在接受,且缺乏体验。这种浅尝辄止的方式只能对学生稍微有所触动,是否能够让某一理论或精神入脑进心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其次,站在学生的角度来看,由于受到多元文化以及传统教育教学模式的影响,学生普遍对思政课的喜爱程度不够。红色文化资源镌刻着、记录着深刻的理论与思想,具有地域性、历史性的特点,但其时间跨度大,与今天的生活相隔远,所以大学生对于红色文化资源不甚了解,甚至觉得红色文化都是一些老掉牙的东西,对此提不起兴趣。由于在教学过程中过于注重以教材为主,使得红色文化未能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得以结合,如此使红色文化的育人效果也大大的削弱。这种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统一的分离,理论与实践的分割,使得思政课越来越难以“活起来”。

(二)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有待加强

在革命的浪潮和奋斗的历程中红色文化资源得以不断发展,许许多多的故事都印上了红色的印记。然而从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对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并不充分,未能形成较为完善的机制。思政课的教学内容与红色文化所相对应的地方很多,但是由于红色文化资源类型过多,分布较为零散,对其利用往往只是流于表面,没有进行深度挖掘。即对红色文化资源缺乏科学的归纳总结,未能认真探索红色文化资源背景的深远意义,缺乏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力度。

只在课堂教学中融入红色文化资源是不够的,要注重其他方式与主体的多维利用。诸如每所学校都有其校史文化,它们同样也是红色文化传播的有效载体;同时高校地方本土红色资源也是思政课教学的重要资源。然而许多时候思政课的教学所采用的红色文化资源多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也就缺乏新意,对本土红色文化的利用较少。而且,高校思政课在网络红色文化资源的利用上是有所欠缺的,没有运用好红色文化资源在网络平台上的内容信息,红色教育局限于线下。

(三)融入流于形式,缺乏组织性

红色文化内涵丰富,但部分教师未能很好地掌握红色文化的发展脉络,红色文化教学内容流于形式。受课时安排,科研任务以及学生知识水平等因素的影响,一些教师表示能够按进度完成教学任务已是不易,没有多余的精力放在红色文化资源的研究上,甚至以至于在课件的使用上多年保持不变,内容粗浅枯燥,使红色文化资源以随意化、碎片化的形式呈现。有效的融入需要高校党委及各级党组织能够充分发挥重要领导作用,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到教育教学、科研立项、日常管理等各项工作中去。[2]具备浓厚的红色文化氛围将会有利于红色文化资源的融入,但是从个别高校融入的过程来看,仍存在着校园红色环境建设不到位,红色文化资源的融入缺乏组织性与制度性等问题。

三、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路径探索

(一)立足生本,实现教学方式的创新

首先在思政课的教学实践中,为了更好地达到融入的效果,在教学方面应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改进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在授课时注意因材施教,针对学生专业的不同、地域的不同,灵活地选取红色文化资源的内容,为学生提供鲜活的知识和与时俱进的红色文化,以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其次是创新教学方法,通过案例式教学法,针对国际国内所发生的热点问题亦或一些使学生思想上易产生迷惑的社会思潮,再根据课程的教学目标,结合红色文化资源对教案进行精心设计。在授课时引发学生对案例进行讨论,在此过程中老师采取措施激发学生的思考,运用课程中的理论对案例进行分析。通过真实事例以史明志,以理服人,同时融入自己的思想与情感,做到以文化人,以情感人。[3]

要借助网络,使红色文化资源教育平台成为课堂的支撑,实现线上线下的连接、课内课外的交融,从而培养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解决其思想困惑。要利用虚拟仿真技术,实现思政课与红色文化资源结合的形象化生动化,利用VR技术实现学生与历史人物的对话,对历史场景进行还原,身临其境体会红色故事。[4]还要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前往革命遗址、纪念馆、博物馆、英雄故居等红色文化教育基地进行实践活动,鼓励学生进行红色作品的创作,从而增长见识、开拓视野。

(二)深入挖掘,促进多维资源的整合

对红色文化资源要依据其性质与教育特质等 方面的不同进行归纳整理,建立起与课程教学相适应的红色文化资源库。要善于灵活借助现代教具,选择与课堂主题相符合的红色歌曲、红色图片、红色视频等穿插于课件中,以便提高学生的兴趣。利用网络资源,以新颖的形式搭搭建红色文化资源的知识平台,营造师生交互学习的环境,同时这一平台也可成为高校间展开交流与资源互惠的重要方式。

要以思政课为依托,打造地方红色文化专题网站,充分挖掘地方所具备的红色文化资源优势,让这些红色文化经典得以现身说法,使学生更好地感知和接受红色精神,增强文化自豪感与自信心。通过与相关部门以及高校周边社区开展合作,加强高校所在地的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建设,使其成为思政课与红色教育的固定课堂。通过社区中的劳动模 范、英雄人物的影响,促进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提升。

与此同时,还要打造校园红色文化资源,积极开发校园中可供挖掘的红色文化资源,使其发挥出教育功能。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到校园环境中,是课堂之外对学生施加影响的又一有效方式。通过在学校建设红色文化宣传栏、陈列革命家雕像、建立红色文化社团等形式,使得校园红色文化资源得以拓展,也为红色教育营造出良好的环境和浓厚的氛围。[5]

(三)契合教材,加强融入机制的形成

红色文化资源是使高校思政课实现教育实然性的历史基石,二者在教育内容、教育影响以及教育目标上亦是同向同行的。所以在融入时要考虑内容间的契合度问题。以《思想道德与法治》(以下简称《思想道德课》)为例,在融入时不可为了融入而去融入,而是应根据各个章节所教授内容的不同,重点把握各章节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实现有机的融入。

诸如《思想道德课》第二章“追求远大理想 坚定崇高信念”,可与革命根据地建设、红军长征、抗日战争等内容进行有机融合,革命根据地建设就是建立在坚定的理想信念基础之上,星火燎原的宏伟壮阔是共产党人对红色政权的坚决维护。正是对共产主义的至诚至信,长征途中越是艰难,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之基愈发坚固;也正是对理想信念的坚定,十四年抗战中无数英烈流血牺牲,多次战役披荆斩棘。使学生认识到为什么说理想信念是精神之“钙”。

红色文化资源真正融入思政课,需要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以及思政课教师多方共同努力。高校应高度重视融入的组织和管理工作,积极推进红色文化资源走进校园、走进课堂、走进教材。[6]各马克思主义学院应形成红色文化资源专项研究小组与 教学研究小组,协商融入的教学方案、融入的形式、内容以及载体。思政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积极推进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到各门思政课的教学中,通过进行集体备课、集中培训、同课异构、案例分享等形式提升授课能力。

[1]占毅.红色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探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6(01): 108-111.

[2]万秀丽,张艳娟.新时代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问题与对策研究[J].高校辅导员,2020(02): 46-52.

[3]任祖云.地方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路径探析[J].文山学院学报,2021(04): 90-94.

[4]卢勇.基于虚拟仿真技术的高校思政课在线教学实践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21(04): 79-84.

[5]张慧中,高邓.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的策略研究[J].红色文化资源研究,2019(01): 99-107.

[6]王梦雪. 江苏省红色文化资源融入该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 2020.DOI: 10.27200/d.cnki.gkmlu.2020.001890.

长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级项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长效机制构建与改进研究( 项目编号:2021MYY19)

(责任编辑:杨书元)

猜你喜欢
思政课红色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红色是什么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三线”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启示——以四川工商学院教改为例
红色在哪里?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