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民栋
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探析——以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为例
钟民栋
厦门大学]
互联网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面对网络上社会思潮多元化、信息碎片化、传播实时化等特点,如何将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已成为当下思政教育工作者不得不直面的现实课题。因此就需充分利用各类新媒体平台,紧密联系时政热点,借助网络思政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受众广等特点,构建系统完整的高校思政网络体系。以党史教育学习为典型案例,发挥思政教育传统优势,凝练网络思政一般性工作规律,推动网络思政守正创新,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小落细落实。
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媒体;守正创新;党史学习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在哪儿,宣传思想工作的重点就在哪儿,网络空间已经成为人们生产生活的新空间,那就也应该成为我们党凝聚共识的新空间。”[1]当下,随着新一代网络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短视频新媒体应运而生,诸如抖音、微信视频号等,已逐步成为大学生了解、关注社会时事的重要平台,并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和改变大学生的学习行为、生活形态和思维方式。因此,面对网络上社会思潮多元化、信息碎片化、传播实时化,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如何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已成为思政教育工作者不得不直面的现实课题。
伴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Web3.0” 一道迈入基于内容、社会以及服务模式构建的融媒体时代。[2]QQ、微信、微博、抖音、视频号等新媒介已成为新时代青年群体生活、社交、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青年学习生活的新空间。直播、微视频等新媒介具有内容碎片化、传播速度快、互动实时性、体验趣味化等特性,提升了广大青年学生的关注度、兴趣点。因此,这对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言,不仅是新阵地和新机遇,也是一种新的工作视角,但同时更是一种新挑战。
各大高校基本均已进驻微信公众号及视频号、微博、抖音、B站等新媒体平台,都有意识地利用网络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带来的传播优势,有组织地开展线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传统的教育手段进行更新换代,创作出许多海报、推文、思政微视频、微电影等优质网络文化作品,使得传统的思政内容可以通过图文、音频、微视频等多媒介在各新媒体平台上呈现,打破了时空限制,但同时也存在教育形式较为单一的现象。透过现象看本质,目前大部分网络思政工作仍以说教的教育模式为主,单方向地向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学生只是被动的接收,导致思政内容无法有效地入心入脑。而在新媒体时代下,大学生获取各类资讯和时事热点的渠道不再局限于课堂或老师,他们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和爱好有所选择地从公众号、视频号、抖音、微博等网络平台获取用于自身生存、成长和发展的知识以及鲜活的时事热点等信息,极大满足了自身认识世界、探索世界的需求。除此之外,基于网络的开放性、实时性、互动性等特点,大学生可以在网络上实时分享事件的观点和感想,转载产生共鸣的新闻,从而成为信息的创作者、传播者[3],进而影响朋辈的思想。因此,面对大学生主动汲取信息和实时互动体验的新需求,“填鸭式”的单向知识传播模式在“网络+思政”中显然已经不能满足,也达不到“1+1>2”的育人效果。
大学生网络思政治教育内容,在政治理论宣讲方面,主要的表现形式仍然是“照搬照抄”的宣讲方式,其话语内容具有学术性、理论性、抽象性等特性,与网络的通俗化、生活化用语习惯不一致,难以吸引青年学生学习党和国家的创新理论和会议精神,而且严肃、篇幅冗长等话语风格容易让青年产生“审美疲劳”,以致于自动过滤相关政策性信息。在思想价值引领方面,网络思政内容同质化现象明显,存在刻板印象,忽视生活思政话语体系的建立;缺乏聚焦和挖掘不同学生群体的生活素材及其蕴含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符合青年学生追求个性化、圈层化的特性,不能满足青年学生对学校美好生活的记录和期待,无法达成有效的思政供给。因此,缺乏话语体系创新的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其内容如果不经过提炼、概括与转化等程序的加工,而直接发布在高校网络思政平台上,必然无法吸引广大青年学子的阅读和转发。
现如今,各大高校都在极力打造高质量、有特色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但由于思政工作者自身存在网络素养不足、传统思政资源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能力不强等问题,不能彰显出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成效,未能凸显出思想引领作用。此外,网络思政工作队伍培训、考核、评优等建设和运行尚不完善,这不仅不利于激发网络思政队伍深度参与并持续做好网络思政工作的主动性,也不利于今后网络思政队伍建设向专业化发展。[4]正如习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谈到,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由此可见,思政教育团队的质量高低直接影响思政教育的发展的趋向。[5]
2021年是特殊的一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更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关键期,在青年大学生中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正当其时,意义重大。习近平总书记当年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强调:“要注重方式方法创新。党史学习教育有自身的特点和规律,要发扬马克思主义优良学风,坚持分类指导,明确学习要求、学习任务,推进内容、形式、方法的创新,不断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6]自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各高校牢记嘱托,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把握大势,乘势而上,主动作为,积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根据自身特点、优势,开展了众多特色鲜明、形式多样的学习教育,在校内外掀起了党史学习的热潮。在这个过程中,互联网充分发挥了其在党史宣传中的重要中介作用,赋予了党史学习教育厚重的时代感及多样的吸引力。
笔者和所在学工团队积极创新教育形式,运用微信视频号新媒体平台,坚持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努力探索“新媒体+党史学习教育”的新模式,组织百名学生宣讲百年党史,打造“自强”新青年学党史系列宣讲微视频品牌,通过与暑期社会实践相结合,围绕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重走长征路”“邓小平南方谈话”、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和来闽考察足迹为指导,组织学院青年学子奔赴祖国7省9市进行实地调研学习,探寻家乡在党的领导下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等伟大实践中所涌现出的革命烈士、英雄人物、先进模范等红色记忆,此外,还紧密结合抗击疫情、河南暴雨、乡村振兴等时事热点,通过指导学生自学备课、实地讲解等方式将所见所思所感录制成微视频,完成100期党史宣讲微视频,获得广大师生的一致好评,从而掀起党史学习教育热潮,青年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爱学”。
此外,在大量录制中文微视频的同时,本文作者及所在团队立足专业特色和优势,组织青年学子深入挖掘和学习校内红色资源,发挥英语特长,使用英语将校本文化和红色故事娓娓道来,并录制成英文版宣讲微视频,获得了广大青年学子的认可,成为了校园“爆款”。通过对校本元素中思政育人资源的挖掘和运用,符合青年学生“圈层化”特点,满足了青年学生进一步了解学校“前世今生”的需求。努力让学生从内心深处增强对学校文化的认同感,从爱校、荣校情感中自然而然地过渡到对党和国家的自信与自豪,以此提高党史学习教育的感召力,进而强化对党史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和价值认同。
中国共产党百年风雨历程所积淀的红色资源,蕴藏着丰富的思政育人价值和思政资源,彰显传统优势。通过运用新媒体新技术,初步探索出“新媒体+党史学习教育”新模式,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的融合,成功激活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为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探析带来了新机遇。因此,只有主动总结新媒体视角下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的创新理念和经验,凝练网络思政一般性工作规律,才能推动大学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守正创新,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小落细落实。
当前,互联网是青年大学生认识世界的重要平台,大学生获取信息的速度更快、自主选择性更强,应紧扣“引领学生、服务学生”的功能定位,充分发挥新媒体新技术优势,积极建构以微信公众号、微信视频号、抖音、微博为主体的多媒体传播矩阵,因地制宜、因材施教,通过探索不同的方法和路径,打造时代需要、学生需要的网络思政育人平台,主动把握大学生网络思政教育新高地,牢牢掌握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最主要受众是具有蓬勃朝气的中国青年,因此,必须发挥青年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性。一方面,青年作为当下最具创造性潜力的群体代表,辅导员应有意识培养青年学生网络文化建设骨干,引导青年骨干从青年视角出发,鼓励主动参与到微视频、网络推文等网络思政作品的创作,用青年话语对“乏味、枯燥、无味”的学术话语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另一方面,引导青年自我教育,立足校园生活,紧贴学生思想、情感及日常生活,积极发挥榜样带头作用,让“青年影响青年”,引领校园新风尚,营造有温度的网络思政文化,满足青年学子的知识渴求与情感需求,增强网络思政的育人成效。在这一过程中,思政教师需做好画龙点睛的工作,发挥好自身引导与总结提炼作用,使思政课“锦上添花”。
在新媒体时代,优质内容是各类媒体真正赢得广大受众关注的关键所在。同样,内容质量在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也占据极其重要的位置。马克思说:“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因此,新媒体时代下,只有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7],运用网络新媒体新技术,以大学生理论需求为导向,推动传统思政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聚焦大学生“日常思政”,主动回应实践需要,才能让网络思政工作真正活起来。
第一是以大学生理论需求为导向,推动传统思政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加强了解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面临的思想困惑,关注大学生在中西方思想交流与碰撞的时代下对现实重大问题的思考和认知,掌握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需求和期待,从供给侧结构改革角度出发,主动对学生反应的重大问题进行理论关切,坚持将理论知识进行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用青年话语风格和青年喜闻乐见的表达方式把理论讲透讲活,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把握“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等问题,以此延展网络思政教育的广度和深度,增强网络思政对大学生的吸引力。
第二是聚焦大学生“日常思政”,主动回应实践需要。应以大学生群体为中心,在学生中传播优秀典型及先进事迹,运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日常实际相结合,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社会正能量。[8]注重大学生圈层文化中的思政元素,打造“圈层+思政”多层次网络思政模式,最大限度满足不同主体的个性化需求,实现内容的不断优化;主动贴近大学生的学习和日常生活,主动运用理论知识指导实践,树立典型榜样,为学生解决日常中实际困惑提供思路,引领大学生理性认知现实问题,营造积极向上的氛围;注重关注时事热点,充分发挥鲜活热点的思政育人作用,循序渐进引导大学生深入感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筑牢理想信念。
总之,高校网络思政教育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延伸,构建有理说理、以理服人、感性引人的网络思政教育模式是今后思政教育模式创新的一个重要方向。我们始终应坚持内容为王,不断创作出思想丰富、内涵深厚的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内容,既能体现理论深度与视野广度,又能满足大学生理论与实践需求,不断转变思维方式,以高质量的网络思政内容赢得广大学生的真心认同,推动网络思政教育守正创新,以实际行动确保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小落细落实。
[1]习近平.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 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9(04):11-13.
[2]梁钦,蒲清平,肖国芳.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范式演进与经验启示[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0,36(06):147-151.
[3]郭玉成.运用新媒体做好思想政治工作[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4(06):104-105.
[4]朱丹.高校辅导员新媒体素养现状及提升的路径研究[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上旬刊),2020(04):100-102.
[5]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求是,2020(17):4-16.
[6]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7]沈壮海,王芸婷.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J].思想理论教育,2020(06): 40-46.
[8]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N].人民日报,2014-05-05(002).
(责任编辑:赵鹏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