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中华
(武汉交通职业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0)
习近平总书记回信勉励参加第三届中国“互联网+”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的学生要扎根中国大地了解国情民情,在创新创业中增长智慧才干,在艰苦奋斗中锤炼意志品质,在亿万人民为实现中国梦而进行的伟大奋斗中实现人生价值。[1]新时代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工作的育人目的是一致的,具有紧密的内在逻辑关系。创新创业教育是素质教育具象化,就是要培育学生“敢闯会创”的高阶素质和能力,在亲自实践中培养创新精神,植入创业思维和提高创新创业能力,养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创业观。
通过对相关文献梳理和调研,在分析目前高职院校融合思政教育的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基础上,提出了从课程教学目标制定、教学内容重构、教学方法优化、拓展有效实践教学、完善教学评价方式等五个方面探究融合思政教育的创新创业课程具体实践路径。
创新创业教育在高职院校如火如荼开展,在向更高水平和更深程度卓有成效推进,但在一定领域中还存在理念滞后、认识不够、制度缺失、平台短缺等问题。有部分教师仍将创新创业教育理解为创业培训,或是创客教育,就是教学生开办企业;部分高等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体制机制还不够健全,实践平台相对短缺,其二级学院师生参与度不高;创新创业基础课是面向全校学生开设的公共基础必修课,是一门政策性、理论性、科学性和实践性很强的通识类课程,而授课教师大多由辅导员和管理人员兼任,缺乏专业归属感,流动性较大;专兼职教师队伍教学科研水平和指导学生创业实践能力还需系统提升,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认识和理解还不深入,在实践中不能有效开展课程教学。
高等职业教育在专业课程中推进教师、教材、教法改革中成效明显,但在创新创业基础课程中落实“三教改革”相关要求有待进一步重视和加强。一些高职院校在制定课程标准时一直沿用2012年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的《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还需研究制定符合新时代高职教育要求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标准。许多高职院校在标准制定、教材编写、资源开发、教学设计和实践实训等环节,存在重创业教育的学理性和工具性,重创新和创业的基本概念、管理理论、原理方法、开办流程和大赛辅导的讲授,而对课程蕴含的企业家精神、工匠精神、劳动精神等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挖掘不深。教师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创新创业课程教学中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成果较少,还需进一步拓展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思政的方法和路径。
扶持学生创业实践、组建团队参加各类大赛等活动是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新创业大赛成绩已列入创建高水平高职院校和专业建设的考核内容,成为新时代高等职业院校展示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窗口。从2018年开始,中国国际“互联网+”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增设“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推进了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促进了创新创业实践与乡村振兴战略相结合,已成为一堂全国最大的有温度的高校思政课。[2]在实践活动中,一些高校尽管重视学生创业项目遴选培训和大赛获奖,注重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但在鼓励支持学生在真实场景中挖掘社会痛点、制定创业计划、开展创业实践、履行社会责任、在服务社会发展中实现人生价值等方面重视不够。为此,高职院校在构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和制定相关扶持政策时,要用正确的创业价值观指导创新创业实践,重视其育人功能,回归创新创业教育本质,坚守育人育才初心。
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中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契合了思政教育的时代精神、新发展理念,加强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贯通,是丰富新时代高校育人的内在要求和必然选择。在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重在意识、思维和精神的培育,其根本目的在于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提升学生“敢闯会创”的高阶素质和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属思政教育的重要内容。寓价值塑造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创业观,是高职院校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根本要求。开展课程思政就是要挖掘创新创业教育中蕴含的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元素,采用盐溶于水的方式,润物无声中培养学生的敢于担当的爱国情怀、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敢闯敢创的执着韧劲。通过榜样激励,甄选创新创业案例和校友创业典型,突出时代性和中国化,组织校外导师创业沙龙,强化正确创业价值观;践行知行合一,鼓励学生创设真实项目参加“互联网+”大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解决社会痛点,突出责任担当,崇尚工匠精神,立体化推进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紧密融合。
思想政治教育是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旨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创业观,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德技并修”是我国新时代职业教育提出的育人新要求,这不仅要求高职院校的学生具备一流的技术技能,还要有深厚的家国情怀、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远大的职业追求。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创新创业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深入挖掘创新创业课程中的思政资源,提高教师课程思政理念,改革课程思政模式,承担好创新创业课程育人责任,科学制定课程思政目标和知识能力目标,突出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发挥创新创业课程的思政育人功能。创新创业教育就是要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思维,包括学生的人格培育、价值塑造、精神养成。创新创业教育蕴含有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广大教师要充分发挥双创课程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培养更多创新创业型技术技能人才。课程教学设计需要融入以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为主要内容的工匠精神,以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为主要内容的劳动精神,以爱国情怀、勇于创新、诚信守法、社会责任、国际视野为主要内容的企业家精神等三种精神的思政元素[3],使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情怀、遵守职业规范、增长知识技能水平。
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是对高校构建“三全育人”新格局的有益探索,探究有效融合的目标、内容、方法、路径,既顺应高校综合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也能回应教育培养人、发展人和完善人的理论需求。创新创业教育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发展战略需要而形成的一种教学理念与模式,是一项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4]教育部2020年5月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要注重让学生‘敢闯会创’,在亲身参与中增强创新精神、创造意识和创业能力。”[5]这既为创新创业教育开展“课程思政”教学实践指明了方向,也为此提供了基本遵循,从而引导学生在创业实践中回答好为什么创业、如何创业和为谁创业的根本价值取向问题,并将创业价值观贯穿于自身的创业动机、创业行为和创业结果整个过程。笔者认为,将思政教育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全过程,能够构建“三创进阶”培养体系:大学一年级阶段注重创意培养,激发学生创新潜能,培养创新精神;大学二年级阶段注重创新实践,开展大创项目活动,培育创造意识;大学三年级阶段注重创业孵化,真实场景赋能成长,形成社会责任担当的创业价值观。
笔者以W交通职业学院的“创新教育与创业基础”课程建设为例,通过以下五方面探索融合思政教育的创新创业课程实践。
根据高等职业院校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教学标准,结合高职学生善于使用画布工具、动手能力强、思维活跃,以及分析研究能力不强等学情特点,注重培养学生敢闯的精神、会创的能力,由此我们确定了“创新教育与创业基础”课程的知识、能力、素养、思政等四个维度教学目标。
制定创新创业教育基础课程的知识目标为使学生掌握开展创新和创业活动所需要的基本知识,包括认知创新和创业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相关理论和创业活动的特殊性等。能力目标为掌握创业资源整合与创业计划撰写的方法,熟悉新企业的开办流程与管理,提高创办和管理企业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素质目标为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创新创业价值观,正确理解创业与职业生涯发展的关系,具备创业意识和领导才能,自觉遵循创业规律,积极投身创业实践。思政目标为围绕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劳动精神、企业家精神,引导学生深入社会实践、关注现实问题,加强学生“敢闯会创”素养的培育,使学生在亲身参与中增强创新精神、创造意识和创业思维,进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创业观。该目标的设计有助于实现思创融合、专创融合、课创融合、科创融合、赛创融合,对接产业、融入专业、贯穿学业、引领创业、促进就业的“五融五业”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提升学生高质量就业创业核心竞争力。
课程教学内容要根据高职院校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和学情特点,将创新创业基础课的知识体系进行重构。根据“厘清创业逻辑+聚焦核心知识+融入创客咖啡”重构理念,内容选取要遵循理论够用、工具实用、案例管用、思维有用、思政好用的基本原则,设置创新创业赋能出彩人生、创新思维突破定式障碍、创新技法洞见无限可能、创业机会伴随创业风险、创业团队融通优势互补、创业资源凸显整合利用、商业模式呈现价值传递、创业计划明晰实施路径、项目路演展示美好愿景、创办企业规范运营管理等十个专题,每个专题要按照思政目标精选改编案例,选择学生有兴趣、可感可知、社会认可的创业团队、党史故事和社会热点,凸显其职业性、时代性、方向性、中国化。
内容的重构旨在着重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及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创业观,将所学专业知识服务于社会实践,形成基本的职业素养,从而具有创新意识、思辨能力、沟通表达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国际视野、理想信念、道德品质、文化自信、家国情怀和创业思维。
为了以学生便于理解、易于接受和乐于参与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教师通过集体研学、主题分享、课程打磨和听课交流等方式,探究改革教学方法,建设在线开发课程资源,赋能教师更自信、更出彩的创新创业教育;可以组建6人左右的学生学习互助小组,围绕社会痛点,凸显责任担当,以项目为载体,成立模拟微创公司,每周遴选一个项目团队进行课前展演,使微创公司的项目更新迭代贯穿整个课程教学。为了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其“敢闯会创”的高阶素质和能力,倡导模块化、项目化和参与式的教学,采用案例研讨、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头脑风暴等教学方法,运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开展“线上+线下”混合教学。可以实施“三步四块探究式”教学模式,此模式的整个教学过程包括课前导学、课中研讨、课后实践三步,教学设计分为“问题情境”“知识研学”“画布工具”“项目实践”四块,此模式的实施能够打通学生“学—练—用”通道,促进学生练熟用活理论知识。
教学方法的优化有助于实现由以知识传授为主向以能力培养为主迁移、由以教师为主向以学生为主迁移、由以讲授为主向以体验为主迁移,鼓励学生参与实践,从而强化创新创业课程教学的开放性、时代性、互动性和实效性。
在实践教学中,探索构建“三维一体”环境系统、“三创进阶”教育体系、“三方协同”育人共同体的“三三三”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育人体系。加强顶层设计,构建组织支撑、资源保障、制度引导的“三维一体”环境系统;融入课程体系,构建创意培养、创新实践、创业孵化的“三创进阶”培养体系;助力创业实践,构建政府部门、行业企业、学校的“三方协同”育人共同体。探索实践“三类导师参与、二个课堂融合、三种精神培育”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育人项目。依托思想导师进学院,开展思政课程、社会实践、志愿服务;依托职业导师进班级,开展专业实训、技能竞赛、毕业设计、培育大创项目;依托素质导师进社团,赋能学生创新创业俱乐部、专业类社团、文创类社团等学生组织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促进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有机融合,培养学生工匠精神、劳动精神和企业家精神。在校内组织开展灵活多样的创业沙龙、创业特训、创业大赛以及科技社团、创新创业俱乐部等活动,整合利用校内外资源,依托校企联盟、创业街区、众创空间、学生校外实践基地等,开展市场调研、项目打磨、资源对接、游学参观等创业实践活动。
运用前述的“三步四块探究式”教学模式,发挥评价激励引导作用,构建全过程多元化“三维三课”课程教学评价体系。“三维”是指学习过程性评价、思政价值观评价、期末考核性评价。“三课”是指课堂教学的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评价。总评价(100%)包括过程性评价(40%)、思政价值观评价(20%)、期末考核性评价(40%)。过程性评价(100%)包括课前自我研学(20%)、课中考勤研讨(40%)、课后实践展示(40%)。思政价值观评价(100%)以深入社会实践,关注现实问题,扎根中国大地,在创新创业中增长智慧才干为主题,开展“服务社会成就出彩人生”集中展演活动,项目团队分工协作完成汇报。期末考核性评价(100%)包括项目团队撰写《创业计划书》(40%)、制作PPT(20%)、项目路演(40%)。
近年来,学校践行“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工作理念,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明显增强。在各类创新创业大赛中,学生创业团队荣获全国特等奖1项、银奖3项、铜奖3项,省级奖励27项。W交通职业学院在第五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湖北省复赛中荣获集体贡献奖。2022年,《创新教育与创业基础》被推选为“湖北省高校就业创业特色课程”。
面对未来,学生需要有创新的眼光、创业的精神。创新创业课程的重心不在于教学生如何去创业,而是让学生懂得何为“有干、有为、有担当”,创好自己的人生之业,努力参与民族的复兴之业。做好思政教育融合建设,使创新创业课程教学变得有温度、有兴趣、有深度、有情怀,成为学生终身受益的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