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毅,陈仕龙
(昆明理工大学电力工程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
实践基地和平台的建设是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关键环节。如何挑选合适的企业作为实践基地和平台是当前必须解决的问题。针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要求和存在的问题,昆明理工大学采取“1+1+X”的弹性培养方式,即“1年理论课程学习+1年专业实践+X(学位论文的撰写)”的模式。为充分发挥地方高校的优势,满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昆明理工大学电力工程学院对所处区域的企业进行调研分类,挑选出适合电气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专业实践的企业,积极与企业交流合作,了解企业面临的问题和真实需求。根据企业对研究应用型人才的需求,结合专业学位研究生自身的优势,与地方企业合作搭建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实践平台,构建起一批符合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实践基地。昆明理工大学电力工程学院决定以“双1+1”模式为主体,两个“校外”为补充,对电气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能力进行培养,使电气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能为国家输送大批具有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近年来,随着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规模不断扩大,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占比逐年增加。按照教育部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要求,需进行不少于6个月的专业实践,进一步强化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各高校积极探索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方式、创新专业实践方法、开拓专业实践基地、规范专业实践活动。因此,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基地的需求也与日俱增,尤其是高水平、上规模的实践基地。虽然云南省各类企业众多,上规模跨区域的大型企业也不少,但如何从众多企业中挑选出一批适合专业学位研究生进行专业实践的企业成为一个难题[1][2][3]。其次,如何将高校丰富的理论创新能力与地方企业充足的实践资源相结合,实现优势互补、产教融合同样是一个难题。最后,如何对进行专业实践的学生进行管理也是需要解决的另一个难题。
学校从两个方面完型实现连接企业和研究生的桥梁作用。一方面企业依托校企合作联合培养机制,通过学校与研究生建立培养关系;另一方面,研究生依据学校给出的专业实践方式,通过导师横向项目或根据就业意向选择企业建立实习关系。对于学生来说,专业实践将理论学习与技术应用相结合,有利于从实际生产中发现问题,并运用理论知识分析实际生产中存在的问题,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为此,专业实践必须与学生所学专业相关,能够让学生形成系统的认识,并对相关领域存在的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解决思路,并拥有独立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长由高速转入中高速,经济建设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目前,我国企业虽总量大、层次多、种类齐全,但如何挑选适合电气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进行专业实践的企业成了重要问题[4][5]。因此,有必要对企业的组织架构进行调查研究,对企业进行分类,挑选出适合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的企业。本文从技术和生产两方面将企业分为3类:一是研发型企业,以科研为主,以技术创新为突破口,需要大量的研究型人才为企业突破技术瓶颈;二是半研发型企业,一般科研与生产并重,既重视技术创新能力,又注重生产能力;三是生产型企业,以生产力为核心,重视生产效率,专注于产品的生产,对技术创新要求低。
生产型企业不适合专业学位研究生开展专业实践,但可以到这类企业考察,发现企业面临的技术问题,并进行研究,将研究成果用于解决企业的生产问题。研发型和半研发型企业适合高校与之合作,这两类企业拥有种类齐全的实验室,但面临众多科研难题,可以将研究生的理论知识用于解决企业的实践问题。同时,企业拥有丰富多样的实践平台,与学校类别多样的学科更相匹配,可以让学校和企业密切合作,充分发挥校企的各自的优势。此外,学校可以抓住校企合作的机遇,建立一批学科针对性强、产学高度融合的实践基地和高水平、上规模的实践平台等。从企业的角度来说,可以利用研究生的理论知识和创新能力为企业解决技术及研发难题;对于学校来说,有了企业丰富的实践平台,能让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既巩固和深化了理论知识,又培养了理论应用能力,有助于实现培养高层次应用研究型人才的目的。
为了发挥昆明理工大学在所属区域的优势,助力学校高水平高质量发展,电力工程学院参照学校专业实践规范,采用“双1+1”模式为主体,两个“校外”为补充的方式,对电气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能力进行培养。通过与适合电气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专业实践的企业密切合作,形成学校+企业的实践基地,导师横向课题+企业的实践平台。通过校外导师安排实践环节或研究生自行联系专业实践单位,弥补了集中实践的不足。以校企合作联合培养为核心,以应用型科研课题为支撑,以两个“校外”为补充,充分利用当地社会的实践资源,电气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专业实践方式灵活多样,使学生朝着全方位、高质量的专业型应用技术人才发展,同时帮助企业朝着高技术、高效益方向发展,助推区域经济发展,从而实现多方共赢。
所谓“双1+1”模式,一是指“学校+企业”共建校企合作联合培养基地,二是指“导师+企业”搭建横向课题为桥梁的专业实践平台。
1.“学校+企业”共建校企合作联合培养基地
昆明理工大学电力工程学院充分利用电网行业技术密集,技术创新起点高、跨度广、难度大的特点,结合自身在电力行业的优势,与云南电网公司合作,建立全日制专业学位实践基地:昆明理工大学—云南电网公司研究生工作站。利用云南电网公司提供的实践平台,充分利用企业高级应用型人才具有较丰富的科研及实际工作经验、稳定的科研方向和较强的科研能力等方面的优势,对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进行指导。同时,与校内导师形成双导师机制,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进行指导,既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理论知识,又能将理论知识与企业的需求相结合,真正做到实践研究和创新能力养成、综合素养和应用能力的提升。同时研究生进入实践基地有利于其将所学的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帮助企业突破科研难题,加速产品更新换代,提高产出比,从而使产教融合为一体,助力地方企业的腾飞。
2.“企业+导师”搭建横向课题合作培养桥梁
多年来,国内部分高校已将研究生导师有无特定等级(经费)标准的研究课题作为其研究生招生资格的一个基本条件。而高校研究生导师把自身所承担的应用型科研课题作为牵引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桥梁是学位研究生教育的通行做法,为导师与企业合作构建实践平台、共同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高校抓住导师与企业合作的机会,构建学校—企业合作专业实践培养平台,促进研究生定期到企业实践,发现企业存在的问题与理论研究上的出入,并与企业技术人才交流,让企业高技术人才对研究生进行指导,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理论应用能力,激发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所谓两个“校外”,一是指专业实践环节由校外导师负责安排;二是指研究生根据自身的就业倾向自行联系实践单位,对双“1+1”模式的不足进行补充。这种方式更加灵活多样,有利于最大限度利用当地的实践资源为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专业实践服务。
以昆明理工大学—云南电网公司研究生工作站为研究对象,分析其管理模式。
1.实践基地的管理形式。进站之初,由学校与工作站负责人员联系,确定进站学生人数,然后安排学生进入工作站开展专业实践、科技研发等实践内容。具体流程为:确认并公布进站人数、企业导师及课题——学生报名——学校择优推荐——进站申请——进入云南电网公司工作站——企业导师及课题确认——开展课题初步研究——开题报告会——毕业论文研究、科技课题研究、生产现场实践等——中期评审——出站综合测评——论文答辩。
2.实践平台的管理形式在学院—企业合作方面,参照校企合作联合培养实践基地模式进行修改,结合横向课题的特点,使之适应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培养的要求。如进入企业实践之初,由导师和企业横向课题委托人联系,确定参与横向课题人数,然后安排学生去企业实践、对接项目委托的内容等。研究生定期回学校汇报工作并接受导师的指导,导师定期与企业相关负责人沟通,掌握研究生的个人情况。
实践基地招生计划依据学科规模及特点,导师人数及分布情况,上一年度招生计划人数、实际招生人数和报到情况,确定下一年度的招生计划,然后报省教育厅审批。根据工作站的课题数目、实践计划等,确定进站学生人数。由学校组织学生报名,择优推荐进入工作站实践。
1.实践基地研究生管理
昆明理工大学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基本学制是3年,在不少于一年的专业实践过程中,学生的学籍关系不发生改变,由昆明理工大学电力工程学院和研究生工作站共同管理。研究生在工作站的时间为15-18个月,参照正式员工配置有固定的工位、计算机和安全器具。工作站每月每人发放一定的伙食补贴和现金津贴,学校每年对研究生提供奖学金,对于生活贫困的研究生提供助学金,确保在站研究生生活无忧,全身心投入科技研究和专业实践。在站实践期间,研究生要按时参加周例会、月例会、项目协调会、技术交流会等,每月进行绩效考评,考评结果体现到研究生津贴及鉴定评语上。
2.实践平台研究生管理
依托横向课题进行专业实践的研究生由学院和企业共同管理,学生学籍不变。研究生在企业专业实践的时间根据横向课题的科研计划而定,最少不低于一年。企业为研究生提供必要的工作环境、生活场所和配套的科研条件、安全器具等。为保证研究生全身心投入科技研究和专业实践,学校为生活困难的研究生提供助研费,学校每月给每名在企学生发放一定的助研费,同时企业给每位研究生发放一定的伙食补助,并为提前完成阶段计划的研究生给予现金奖励。在企研究生定期回校向导师汇报工作,导师对研究生的理论知识进行指导并下达下一阶段任务等。
“双1+1”专业实践模式采用双导师制,既安排校内导师,也安排校外导师。实践基地方面,对于企业导师的管理采用“双遴选”“双聘任”和“双考核”的制度,也就是说企业导师不仅要经过企业内部的遴选、聘任、考核,还要经过校学位委员会的遴选、聘任、考核。在安排导师时,不管校内还是校外导师,都采用“双选制”。首先由学生根据导师情况,自愿选择导师,然后由导师对学生进行选择。如果出现学生不均衡的情况,则由学院或工作站进行协调。而以应用研究型课题搭建的实践平台,由于更具有灵活性和针对性等原因,聘任课题组成员为企业导师,负责对合作导师挑选的学生进行指导。
联合培养研究生结束课题研究工作和专业实践时,需将发表或尚未发表的论文、鉴定或准备鉴定的材料等研究成果报联合培养单位存档,需对合作培养单位的知识产权和商业机密保密。联合培养单位对研究生专业实践期间取得的科技成果享有所有权,联合培养研究生在国内外发表有关论著时应标注上联合培养单位的名称,如在昆明理工大学—云南电网公司研究生工作站进行专业实践的需标注“云南电网公司研究生工作站”字样。
通过多年的实践探索,针对提升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专业实践的有效性和高效性,本文提出以下观点:
经过多年的实践发现,研究型和半研究型企业适合作为专业实践的合作企业,其中以大中型事业企业、成长型高科技中小企业为代表。大中型事业企业拥有大量的高技术专业性人才,并拥有大量的实践平台,是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的理想场所;而成长型高科技中小型企业由于处于成长阶段,需要大量的人才帮助企业技术研发,是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很好的专业实践基地。同时专业实践还需要根据学科分类,挑选出最适合相应学科的企业,充分发挥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理论基础与专业素养,使研究生进行专业实践后能到达优而精的水平,成为研究应用型复合人才。
随着全日制专业学位实践基地和实践平台的建立,电力工程学院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找到了一条成熟的、适合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的道路。通过建立校企合作联合培养研究生工作站,完善相关管理制度,让实践基地长效稳定地为专业实践服务。通过搭建导师和企业紧密联系的实践平台,落实横向课题各阶段的研究计划,充分利用企业丰富的实践资源。专业学位研究生通过参与专业实践理论应用能力、工程实践能力、组织沟通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有了质的飞跃,让科研与地方经济相融合,助力地方经济的腾飞,达到产学融合的目的。
采用双导师制有利于学校、企业、研究生三方共赢,实现校企优势互补,充分发挥导师对重难点理论和实际问题的指导作用。对于学校来说,有了健全稳定的实践基地,可以全面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对于企业来说,引入以研究生为代表的创新驱动力,可以激发企业的创新活力,着手解决实际问题;对于研究生来说,通过进入企业进行专业实习,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可以提高理论应用、实践创新和职业适应等能力。
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定位可知,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专业实践需要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结合。为此,昆明理工大学积极与地方企业合作,特别是研发型和半研发型企业,让专业学位研究生完成专业实践的同时,服务地方企业,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同时使“产”有所出,“学”有所成,“研”有所用,达到产学融合的目的。
昆明理工大学电力工程学院结合电气工程领域的特点,充分发挥在云南省电力行业中的优势,积极探索与地方研究型、半研究型企业合作建立研究生专业实践基地、研究生企业工作站、联合培养基地等,形成了以实践基地为核心、实践平台为支撑、两个“校外”为补充的专业实践模式,提升了电气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四能”,是培养电气工程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有效措施。在电气工程划归能源动力新背景下,可以让相近的专业对实践基地、实践平台等进行共用,充分整合实践资源,助力应用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管理人才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