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畅,李 姗
(1.广西艺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 南宁 530022 2.广西警察学院,广西 南宁 530028)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1]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学需要以不同的形式展现,才能更好地发挥其作用。艺术类院校学生相对于其他院校学生较活跃,擅长展示,多以感性思维看待事物、思考问题,他们善于用不同的艺术形式表达红色文化。因此,将红色艺术元素融入艺术类院校思政课教学,才能使思政课更具亲和力和针对性。
元素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原料,艺术元素是构成艺术作品的基本单位,是艺术创作者在创作过程中所运用的媒介和原料,比如色彩、线条、形状、空间、音符和旋律等,这是从专业艺术角度来讲。那么从教学层面来讲,教学本身就是一门艺术,也需要通过颜色、图像、声音来表达。因此,好的教学更需要融入艺术元素和艺术手段来实现。教学中常见的艺术元素有绘画、音乐、歌舞和表演等。红色艺术元素则是蕴含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带领中国人民浴血奋战、开拓进取、书写未来的过程中所涌现出的红色人物、红色事迹及展现的红色精神的艺术形式,教学中融入红色艺术元素就是通过美术、音乐、舞蹈、表演和影视等形式展现红色基因和丰富教学内容。
在教学中运用红色艺术元素大致分为两种:直接引用和启发创作。直接引用,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选取能够表达和蕴含理论知识和精神内涵的经典艺术作品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启发创作,指学生通过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和理解,对红色精神的感悟,结合专业所学,对所学内容进行演绎或创作,以达到对教学内容的掌握和更深层次的解读。
根据以上阐述,红色艺术元素不仅包含红色作品和资源所具有的政治性和思想性,还具有多样性、灵活性和创作性的特点。多样性表现为它不局限于一种表现形式,而是多种根据课堂需要和学生特点选取不同的艺术手段。创作性表现为学生可以对现有红色艺术作品进行演绎,也可以根据相关教学内容进行创作,充分展现学生的艺术天赋。灵活性表现为它没有固定的模式和板块,教师可以采用学生喜欢的艺术手段,学生也可以运用自己喜欢的表现形式,艺术本就是自由的,只要教师把握好主题导向,便可给学生一片天地去施展才华。
思政课教学内容理论性较强,内容极其丰富,因此课程教材大部分以文字概述为主,未插入图片,加之文字部分以核心理论观点阐述为主,使学生无法对这类课程产生学习兴趣。同时,传统的思政课堂教师多以单独讲授为主,启发教学为辅,虽然会以提问、谈论的方式增强互动,偶尔插入视频引起学生兴趣,但是主要还是以灌输式教学为主,这对于艺术类院校的学生不很适合。思政课蕴含着大量的红色革命精神,但由于年代的久远,许多大学生,特别是“00后”的一代,很难真正感受和体会到当时的情景,甚至难以想象。因此,将红色艺术元素融入课堂就是以学生熟悉的方式,更生动地再现当时的情景,重温当年的岁月。这不仅可以避免枯燥的课堂,还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及课堂的主体参与性,让学生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增强课堂教学效果,提高学生“抬头率”,让讲台不仅是教师的讲台,还是学生展示的平台和舞台。
艺术院校的大学生对艺术有着天然的追求和敏感度,红色艺术元素融入思政课不仅可以使思政课更加生动,也可以达到对专业课的促进作用,实现思政课与专业课相向而行的效果。一方面,思政课内容为专业课提供素材和灵感。思政课中涉及内容极为丰富,从鸦片战争起,到中国共产党诞生,并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使中华民族从饱受欺凌、战争的煎熬,到一步一步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期间涌现大量英雄人物、历史事件。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和矢志不渝的民族精神,思政课堂上学生能够更加系统、完整、全面地学习到这些内容,教师通过有效的艺术手段,可以使学生留下更为深刻的印象,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艺术类大学生本身对艺术有着独特的理解和审美标准,思政课可以为他们的专业创作提供大量的素材和更多创作灵感,有助于专业水平和素养的提升。另一方面,专业课为思政课提供动力。艺术类大学生接受过专业的艺术培养和训练,他们更善于以自己所擅长的艺术形式来表现自己,展现自己所理解的事物。因此,在思政课中融入红色艺术元素更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也给学生提供了自我展示的机会,随着他们专业课的不断深入,以艺术手段展现思政课内容的效果就会越好,理解也会更加深刻,从而为思政课堂源源不断地输送活力。这样,思政课和专业课就可以达到双向促进的效果,学生也可以相对轻松地进行有效学习。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强调:“要抓好青少年学习教育,着力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传承”[2]。要“让红色成为立德树人的鲜亮底色”[3]。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在传承好红色基因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想要通过思政课把红色基因传承好,就要借助红色艺术元素来实现。“‘红色’体现了信仰与忠诚的颜色,见证了中国共产党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4]红色艺术元素作为红色文化、红色作品、红色精神等贯穿课堂的桥梁,能够生动地再现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和烈士的故事,让学生从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史中深刻认识到新中国的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来之不易,现在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当学生真正感受到红色精神带来的力量并将其体现在自己的创作作品中,便可使红色基因得以进一步传承,红色基因的传承离不开青年。因此,思政课作为对青年进行红色文化教育的主要阵地,教师通过运用艺术元素将红色基因融入课堂,能够加深学生对红色精神的感悟,增强学生的理想信念。红色艺术元素也可以激发学生对红色文化的创作灵感,并将自己的所思所感融入专业领域,创作出优秀的红色文化作品,使红色基因可以不断传承下去。
在艺术类院校的思政课堂上,要充分考虑学生艺术特长的优势,找到与他们专业高度契合的红色艺术元素种类,把学生熟悉的、有话可说的形式内容融入课堂中,增强他们的兴趣,引发他们思考。
在美术生的课堂上,教师可以展示红色经典美术作品。每一幅经典美术作品都有其创作所处的时代、背景及意义,教师通过讲解使学生了解作品背后的红色历史故事、展现的精神及所具有的深刻内涵,学生也能以专业的角度对作品进行赏析,探讨作品采用的专业技法和艺术手法,使经典美术作品背后的精神实质印刻在学生的心中。例如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中,讲到毛泽东思想形成过程时,可以向学生展现许宝忠的《毛泽东视察湖南运动》,画中描绘了毛泽东坐在农民中间与他们交谈的场景,侧面体现出毛泽东深入群众,重视调查研究的重要思想,使学生更容易领会其思想精髓。
在音乐生的课堂上,红色经典歌曲可以成为活跃课堂的有效载体。红色经典歌曲与其他艺术元素不同,例如影视戏剧等大多是和平年代所创作,展现的是当时情景和精神风貌,红色经典歌曲则是贯穿了整个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许多歌曲在部队行军打仗的过程中就一直被传唱,成为战争年代激励官兵和人民群众奋起斗争的重要支撑。《义勇军进行曲》《黄河大合唱》《团结就是力量》等歌曲展现了中华民族顽强不屈的斗争精神,是战胜困难的精神动力。在课堂上播放这些歌曲,介绍歌曲背景,带领学生品析歌词与韵律,可以使学生对当时的情景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在影视与传媒专业学生的课堂上,教师可以融入红色经典影视作品。红色影视作品中蕴含的爱国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思政课内容高度契合,也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和高校进行红色文化教育的重要载体。影视作品有声有色,有画面和情景,对学生有更强的视觉冲击和内心震撼,特别是影视与传媒专业的学生,更善于发现拍摄技术和手法对于影片效果的重要影响。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选择的时候要尽量选择新时代青年能够接受,与之能产生共鸣的影片。不可否认,有许多红色经典老片,但由于年代久远,拍摄手法和画面已经落后于现代技术,所以即使内涵深刻也无法吸引学生。例如,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中,讲到五四运动、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传播与中国共产党诞生等内容时,可以插入电视剧《觉醒年代》中的片段,让学生感受一百年前中国的先进分子和热血青年心怀国家的责任与担当,更加深刻地理解“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5]。再如,在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课中,讲到中国精神时,可以选取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电影《在一起》中救护者片段。影片中采用纪实拍摄手法,多处采用长镜头一镜拍摄技术,更加真实地还原了当时医院压抑的气氛,医务人员超负荷的工作状态,进一步展现了危难面前中国人民同舟共济的精神风貌。通过影片,学生不仅为中国精神所震撼,也学到一部好影片的拍摄方法。
在舞蹈和表演专业学生的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插入红色舞蹈片段、舞台剧、情景剧或戏剧表演来获得不一样的课堂效果。舞蹈和戏剧作品有很强的表现力,通过肢体动作、故事情节推动,更加富有渲染性,使演绎出的情景更有感染力。例如,在思政课堂中既可以插入《东方红》《十送红军》《红色娘子军》《铁道游击队》《智取威虎山》等经典舞剧,也可以融入现代大型的情景剧。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型情景史诗《伟大征程》便是很好的素材,教师可以根据课程内容需要选取表演片段进行展示,学生可以通过专业的角度对这些作品和节目进行赏析,包括表演中每一幕情节、每一个动作、每一句台词,甚至每一个表情或眼神所传达的不一样的情感内涵,这些都使红色作品更加生动,使红色故事更加深入人心,使红色精神更加印刻于心。
教师选取优秀红色艺术元素融入思政课堂,通过直接引用的方式可以达到对学生进行引导和启迪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兴趣,但是这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让课程精髓、理论知识以及红色精神真正入脑入心,融于专业,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因此,学生根据课堂上对内容的理解将其以艺术形式展现出来就尤为重要。同时,根据艺术类院校学生专业的不同,可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
对于美术类学生,对经典美术作品赏析后,可让学生先从临摹开始,挑选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或人物、或事件、或景物,进行素描或色彩绘画。一些基础比较好的学生,可以直接进行创作。例如,在讲清抗疫精神相关内容后,可让学生选取对自己感触较深的人或事,可以是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过程中涌现的英雄人物和英雄事迹,可以是每一个坚守岗位的普通人,也可以是为疫情防控贡献力量的大学生或自己,这些都可以成为创作的素材。图画虽然是静止的,但创作的过程中它在学生内心是动态的,画面背后所塑造的人物是鲜活的,表现出的内容也是充满意义的。因此,在这个过程中,对学生的影响也是潜移默化的。此外,思政课教师可以联合学工部或所在学院学生管理中心,共同策划红色艺术类活动,例如宣传画比赛、广告大赛、设计比赛等,并在课堂上对获奖的学生作品进行展示,并由作者对自己的作品进行讲解,使学生对课上内容有更深的理解,还能对其他学生起到示范作用,学到更多知识。
对于音乐专业的学生,只让他们去听、去欣赏红色音乐,对内容的理解还只是浮于表面,因此欣赏过后,可以根据课堂主题,选取自己喜欢的红色歌曲来学唱。同时,也可以让学生进行自己创作。因为一些红歌年代久远,与现代视听有一定差距,现代音乐风格更多样,所以在一些红歌中加入现代因素,也不失为一种新形式。例如,北京大学毕业生卓丝娜创作的《马克思是个九零后》,歌曲中以简单、轻松的旋律写出了作曲人对马克思的认识,从而拉近了马克思与青年大学生的距离。此外,还可以组织学生合唱,比如让学生在《我和我的祖国》的歌声中感受国家的富强,增强学生对祖国的自豪感,激发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对于影视与传媒专业的学生,对影片的拍摄和制作有一定的研究,教师可以采用红色影视推荐的方式进行实践教学。根据课程内容,教师可以确定主题,或学生自选主题,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利用课余时间寻找自己认为值得推荐的作品,最后小组内确定最终展示作品并在课堂上进行分享。此外,学生也可以在生活中自行寻找相关素材进行拍摄和创作,然后在课堂上展示优秀作品。这些方法都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在寻找的过程中,他们会思考,带着问题去寻找、去对比、去筛选,这也是二次学习和不断提高自我的过程,同时,优秀作品的展示也会给其他同学更多启发,也是再学习的过程。
对于舞蹈与戏剧专业的学生,他们有较强的表现欲,教师可以采取情景课堂的方式进行实践教学。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确定主题,学生可以分成小组,以舞台剧、情景剧、话剧等方式,通过自编、自导、自演对所给出的主题进行演绎,成果可以在舞台上进行展示。此外,学生也可以将成果通过短视频、微电影、快闪的方式展现自己的创作成果。无论是现场展示还是视频展示,教师都要对这些作品进行点评,从而进一步深化教学主题。这种教学方式有利于增强课堂的趣味性,让课堂“活”起来,使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得以提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1]要想讲好思政课是不容易的,对教师的综合素质要求很高。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就更需要了解学生所思所想以及他们的专业特点,想要将红色艺术元素更好地融入课堂中,就要了解红色艺术,懂得艺术审美。然而,思政课教师大多有较强的文化理论功底,但缺少艺术素养,而艺术类院校因其特殊的专业特点,又使得教师上课时不得不运用艺术手段。因此,提升艺术类院校的思政课教师对红色艺术的审美和赏析能力是十分必要的,说到底就是要加强教师自身的艺术素养。
首先,思政课教师应主动接触艺术,提高自身的艺术审美。教师在课堂上融入红色艺术元素的过程中,无论是直接引用还是让学生创作,首先自己要懂艺术,并会欣赏艺术,这样才能筛选出真正优秀的艺术作品。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作为艺术专业的学生,他们对一些艺术作品是有比较专业的见解的,如果教师只为活跃气氛,让学生看个热闹,或是显而易见的内容,这样的融入也仅仅是流于形式。但这并不是说教师要耗费大量精力去学习艺术,而是在给学生上课的过程中,要了解基本的专业艺术常识,培养这类艺术的审美。例如,上音乐专业学生的课,要了解音色、音域、高低音、节奏旋律等基本乐理常识;上美术专业学生的课,要了解绘画种类、色彩搭配、空间构成等。同时,教师应主动观看一些红色艺术演出,无论是现场看还是在网上欣赏,多接受红色艺术的熏陶,自然而然会提升自身的艺术审美。
其次,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应加强交流学习。思政课教师可以准确把握艺术作品的理论性,但很难把握其艺术性,而专业教师则对作品的艺术性深有研究,这正是两者互补之处。而红色艺术元素与思政课堂的契合点在于艺术作品中思想理论性和艺术性的统一,艺术性是为了更加深刻地表达其理论性,而理论性也通过其丰富的艺术手段表现出来,如果作品缺乏了艺术性,就会变得枯燥乏味;如果缺少了理论性,就缺少了深度,仅仅用于娱乐。要想创作出优秀的作品,必然是将两者进行深度结合。因此,思政课教师应多向专业课教师请教作品中运用的艺术元素和手法,专业课教师则可从思政课教师了解到作品更深层的理论内涵,使思政课和课程思政真正做到同向而行。
最后,学校应注重对艺术类院校思政课教师艺术素养的培养。艺术类院校因其专业特点和需要会经常开展一些红色文艺演出,包括舞蹈、歌剧、音乐会等,同时还会邀请一些知名度较高的艺术家走进课堂、开展讲座,要求相关专业的教师和学生参加并学习,但却少有思政课教师参加的情况。传统的思政课教师只要讲好本专业的理论知识即可,但随着时代的变化,只了解自身专业已远远跟不上新时代学生的需求,思政课也不单单是一门理论课,而是一门可以融合各个专业不断发展的课程,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6]因此,思政课教师需要提高综合素质,作为艺术类院校的思政课教师,参加文艺演出、名师讲座是很有必要的。学校应更多地关注思政课教师自身的艺术素养的提升,这也是教师能够将红色艺术元素更好融入课堂并产生良好效果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