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忠权,黎锐楷
(1.广东开放大学法律与行政学院 广东 广州 510000;2.肇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广东 肇庆 526000)
革命,大略是共产党人最不陌生的词之一。作为共产党人的“圣经”,《共产党宣言》中蕴含着丰富的革命思想。伴随着它成长起来的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充分地运用其基本原理,指导实践,不断取得新成就。作为无产阶级革命思想的忠诚继承者和发展者,中国共产党人在新的历史征程中高举起自我革命和社会革命的光辉旗帜,新时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展现出了鲜明的革命底色。此刻,更需要我们回根溯源,重温《共产党宣言》中的革命思想,把握其中的深刻内涵,探寻其所蕴含的时代启示。
“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1]400《共产党宣言》开宗明义就指出了人类的历史是革命与被革命的历史。革命,首要的是辨别出谁是革命的主体,谁是革命的客体。回答这一问题,并不能“想当然”地认为,而是要运用唯物史观,辩证地看待社会各阶级在革命活动中所扮演的角色,科学把握住主客维度下革命的思想意蕴。
公元15世纪末16世纪初,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新动能的开发和新市场的出现,封建社会内部逐渐裂变出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资产阶级在经济上得到了迅猛的发展,进而追求政治上相应的发展,封建制度成了必然要被推翻的“绊脚石”。但是,资产阶级仅凭自己的力量的,是无法完全战胜根深蒂固的封建力量,这“不得不向无产阶级呼吁,要求无产阶级援助”[1]410。另一方面,无产阶级在资本主义发展红利下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所以,从这一层面来讲,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暂时性地有着共同的革命目标,“在这个阶段上,无产者不是同自己的敌人做斗争,而是同自己的敌人的敌人作斗争,即同专制君主制的残余、地主、非工业资产者和小资产者作斗争”[1]409。可以这么说,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曾结成了战友,以共同推翻封建制度,谋求发展。
“资产阶级在历史上曾经起过非常革命的作用。”[1]402它重新定义了生产力、社会关系以及人的发展价值理念等,以酣畅淋漓的变革推动社会发展滚滚向前。一是生产力,“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所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1]405。它使得世界各民族都卷入了资产阶级的生产逻辑中,封建社会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被铲除,取而代之的是普遍使用的蒸汽机和大机器,是大规模的现代工业,是前所未有的生产力。二是社会关系,“资产阶级在它已经取得了统治的地方把一切封建的、宗法的和田园诗般的关系都破坏了”[1]403,让一切在封建社会备受尊崇的观念和见解都销声匿迹,取而代之的是商品经济条件下的社会关系,强调竞争、自由、平等、利益至上。三是人的发展价值理念,资产阶级通过对封建制度和宗法关系的深刻批判,证明了人通过自身的活动,可以取得什么样的成就,唤起了人对于自身生产生活的价值审视,摆脱了自中世纪以来那种奴隶般的病态心理。
无可否认,资产阶级创造出了一个有别于封建制度的全新制度,推动了人类历史向前发展。但资产阶级所造就的制度有着自身无法克服的内在矛盾,周期性的经济危机、瘟疫似的生产过剩,而克服这一矛盾的方法却又是“一方面不得不消灭大量生产力,另一方面夺取新的市场,更加彻底地利用旧的市场”[1]406,整个社会陷入一个周而复始而又无法摆脱的发展困境。更为糟糕的是,无产阶级成了一次次危机中最受伤害和剥削的阶级,也是在一次次的反抗斗争中,无产阶级证明了自己才是真正的革命阶级。无产阶级在资产阶级的社会里,已经沦为机器的附庸,从事极其单调、乏味的操作,退化为资产阶级盈利的工具,除了锁链早已一无所有。在这最严重的压迫中,无产阶级锻造了最彻底的革命性。面对资产阶级的无情剥削,无产阶级一次次地组织抗争。也许,并不是每一次抗争都取得胜利,但也不是每一次的抗争都以失败告终。在哪里跌倒,就在哪里爬起来,并且更加强大、更加坚定、更加有力地冲锋。有资产阶级发展的地方,就有无产阶级的抗争,到革命的最后,无产阶级必将埋葬资产阶级。历史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在当前同资产阶级对立的一切阶级中,只有无产阶级是真正革命的阶级”[1]410。
革命是革命主客体在一定的时空中展开的斗争性活动。了解和掌握无产阶级革命的时空问题,就是要回答无产阶级革命的前提性问题、时间性问题、空间性问题,把握住革命的动力与张力,感受革命的必然与未来。
一定的生产力决定一定的生产关系,一定的经济基础决定一定的上层建筑。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人类社会有着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主义社会五种社会形态。每一种社会形态的出现及不同社会形态的更替,其背后的根本推力都是生产力的发展;每一轮革命的进行与完成,都是旧的生产关系到了必须被摧毁、新的生产关系必须形成的历史必然选择。正如“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机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1]222,当资本主义社会所拥有的生产力已经不再能促进资本主义文明和资本主义所有制进步、并且深受资本主义社会现有的生产关系所束缚时,资本主义制度就失去了其历史进步性,新的革命就会到来了。而这一场新的革命就是无产阶级革命。无产阶级通过革命废除资本主义私有制,建立起社会主义公有制。
在《共产党宣言》形成之前,马克思恩格斯就已经对无产阶级革命何时成功的问题进行了思考。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向世界宣告,“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1]413。这是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前途最为经典和关键性的表达,是“两个必然”论断的最为初始的表达。这一论断,虽然使用的是否定式的言语,但是表达出了无产阶级革命必然胜利的强烈信念,在哲学层面上对革命前途作出了战略性回答。后来,根据革命形势和革命理论的发展需要,马克思进一步完善了“两个必然”的论断,提出了“两个绝不会”的思考。立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兴衰成败历程,马克思恩格斯更为完整、更为全面、更为科学地分析了无产阶级革命胜利的时间和条件,不仅肯定了无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的历史必然趋势,也指出了无产阶级革命在实践中要注意掌握时机,创造时机,夺取胜利。可以这么说,“两个必然”是人类历史上关于无产阶级革命胜利最嘹亮的号角,鼓舞着千万无产者奋起抗争,参与无产阶级革命的伟大事业。
虽然马克思恩格斯未曾就空间问题进行专门的独立研究,但这并不代表着马克思恩格斯在这一问题上的失语,更不代表着后来者无法从马恩著作中寻到一丝关于“空间革命”[2]的精神遗产。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关于世界市场形成的论述就流露出了对无产阶级革命空间演进的思考。资产阶级大工业打破了不同阶层、不同地域、不同文明之间的空间隔阂,“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1]404已经不复存在,“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1]404,取而代之的是世界市场的形成,各民族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样的联系为无产阶级革命拓宽了空间界限,使得分散于世界各国各地区的无产者有了集结联合的可能,而大工业所创造的便捷交通更为这样的大联合创造了条件。无产者跨越地理空间隔阂,形成革命联动,空间许许多多地方性相似的斗争汇聚成了全国性的斗争,进而汇聚成全世界范围的无产阶级革命,从“打倒本国的资产阶级”到“全世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无产阶级革命有着空间上的飞跃与升华。
无产阶级革命“为了谁”,这是关乎革命的价值归属问题。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自己。这其中蕴含着三个层面的解放:无产阶级的解放,全人类的解放和人作为“类”的解放,这也是革命的价值情怀。
革命的首要目的在于无产阶级率先获得解放。“如果连无产阶级都不能解放,人类解放就是一句空话。一旦无产阶级获得解放,才能为人类解放奠定坚实的基础。”[3]在资本主义社会里,社会的最大多数是无产者,最底层最贫困的也是无产者,社会最备受剥削和压迫的还是无产者。如果不能实现这最大多数人的解放,革命的价值就无从谈起。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1]411作为无产阶级的集中代表,共产党人担负起了革命的历史使命,代表着社会绝大多数人的利益,代表着整个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利益。他们没有和整个无产阶级利益不同的利益,他们正在以行动引领和塑造着无产阶级革命解放运动,他们正在致力于无产阶级的解放,维护绝大多数人的利益。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造成世界众多民族贫困落后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的全球掠夺和殖民扩张。因此,各民族走向解放和复兴的重要前提就是要推翻民族压迫,争取民族独立。只有通过无产阶级革命,消灭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剥削制度和殖民体系,才有从根本上推翻资产阶级强加的民族压迫。当作为人类社会重要组成单位——民族获得解放,各民族人民实现自己当家做主,各个无产阶级组成的国家才有可能实现合作,共同推进人类社会的解放事业。可以这么说,民族解放事业是和世界社会主义事业相一致的。同时,当世界无产阶级革命彻底成功后,便消灭了城乡之间、工农之间、东西文明之间的发展差别,迈进“共产主义社会”发展阶段。在那里,财产公有原则代替资本私有制,社会生产力得到极大的发展,社会物质财富得到极大的增长;在那里,民族特点因民族大联合而自行消失,宗教成为多余的而走向灭亡,阶级统治工具的国家也会消亡;人类社会将获得彻底的完全解放。
在共产主义社会,无产阶级将人作为“类”的解放。“在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在迫使个人奴隶般地服从分工的情形已经消失,从而脑力和体力劳动的对立也随之消失之后;在劳动已经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而且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之后;在随着个人的全面发展,他们的生产力也增长起来,而集体财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之后,——只有在那个时候,才能完全超出资产阶级权利的狭隘眼界,社会才能在自己的旗帜上写上:各尽所能,按需分配!”[4]364人将不再遭受奴役和异化,在劳动和精神上获得双重解放,可以充分拥有作为人的独立性和个性,充分享受着自由、尊严、幸福等人之所以为人的核心要素,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愿、自觉、自主地参与生产生活,每一个人都能实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如何革命,不同的社会主义流派有着不一样的路径思考。马克思恩格斯站在唯物主义立场上,主张通过暴力革命夺取政权,进而变革生产资料所有制、发展生产力,在全世界范围内促进无产阶级大联合,从而实现无产阶级革命的伟大胜利。
“一切阶级斗争都是政治斗争。”[1]409马克思、恩格斯深刻地批判当时形形色色的社会主义主张,严肃地指出如果一味地美化资产阶级统治、排斥社会革命化和瓦解的因素、拒绝一切政治行动,留给无产阶级的只有是“单人牢房”。真正的无产阶级是要通过政治斗争,夺取政权,从而实现政治革命。“共产党人的最近目的是和其他一切无产阶级政党的最近目的一样的:使无产阶级形成为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由无产阶级夺取政权。”[1]413如果无产阶级失去了暴力革命的勇气和精神,无产阶级将永远无法改变自己所处的环境。唯有政治革命,牢固地掌握政权,无产阶级才能摆脱被奴役的命运,实现政治解放。
无产阶级革命要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即资本主义私有制作最彻底的决裂。在夺取政权、争得民主之后,无产阶级需要根据本国革命实践的具体情况,在税收、交通、教育、农业、工业、金融等领域采取果断措施,强制干涉资本主义所有制及其生产关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1]421,从根本上摧毁资产阶级政治统治的物质基础,实现无产阶级的经济解放。当生产资料所有制不再以私有制的形式出现,财产失去了阶级性质之时,无产阶级革命所争取的“把资本变为公共的、属于社会全体成员的财产”[1]415的理想目标才会成为现实。到那个时候,无产阶级消灭了阶级和阶级对立的物质条件,人类社会开始进入“自由人联合体”社会。
在资本的驱使下,资本主义国家利用国家机器不断地倾销商品、建立殖民地,“使未开化和半开化的国家从属于文明的国家,使农民的民族从属于资产阶级的民族,使东方从属于西方”[1]405,整个世界都处在资产阶级的剥削范围之内,而世界各国的工人则是受尽剥削与压迫,穷得一无所有。无产阶级欲要获得解放,单靠某一国家或某一政党的力量是无法实现的,“联合的行动,至少是各文明国家的联合行动,是无产阶级获得解放的首要条件之一”[1]419。一国革命之胜利并不代表着完全胜利,全世界无产阶级争得民主才算是真正的胜利。因此,应“努力争取全世界民主政党之间的团结和协调”[1]435,使其共同参与到无产阶级革命斗争中来。只有实现全世界无产者的大联合,才能赢得全世界无产者的大解放。这是无产阶级革命走向世界历史的应有之义,也是所应该践行的行动信条。
“尽管我们所处的时代同马克思所处的时代相比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但从世界社会主义500年的大视野来看,我们依然处在马克思主义所指明的历史时代。”[5]66我们的事业仍然是为求得无产阶级解放和全人类的解放,我们的革命思想和革命精神依然熠熠生辉。新时代,我们需要秉承革命思想,发扬革命精神,做到坚持党的领导与自我革命相结合;践行党的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相统一;为人民服务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相呼应;坚定制度自信与坚持制度完善相融合。
从主客的维度来看,坚持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是革命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这要求我们要捍卫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地位,不断夯实革命主体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5]43面对错综复杂的发展形势,我们推进伟大事业需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集中统一领导,要坚决捍卫党的领导,坚定党的领导,拥护党的领导;要坚决反对“高级黑”“低级红”;不断巩固党的领导,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
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这既不是“一党专政”的表现,也不是倒历史火车头的表现,而是因为无产阶级政党有着其独特的历史先进性。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明确指出了无产阶级政党的先锋队本质,清晰阐明了无产阶级政党的建党宗旨和建党方向,系统回答了无产阶级政党自我革命的动力、目标、价值等一系列重要问题”[6],强调了无产阶级政党要心存人民,不存私利,共产党人要始终是人民中的一员。正是有了这份的初心和坚守,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征程中选择刀刃向内、推进自我革命。中国共产党以巨大的决心和勇气来进行自我革命、自我解剖、自我改造和自我超越,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刮骨疗毒的勇气和猛药去疴的力度去纠正党内的歪风邪气,清除党的顽疾痼瘴,惩戒党内腐败行为,沉着应对“四大考验”,努力化解“四种危险”,不断增强党的人民性、先进性和纯洁性。换句话说,自我革命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两者相辅相成,共同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蓬勃发展。
从时空的维度来看,“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7]13,这一理想信念贯穿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部,也成为我们前进路上的最高纲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自诞生起就深刻地镌刻上了社会主义的色彩,笃定选择了共产主义社会的前进方向。实现共产主义这一最高纲领是我们事业的根与魂,是我们前进道路上绝不能丢弃的伟大旗帜,是我们扬帆千里绝不能迷失的塔灯。进入新时代,这一宏伟理想不应改变,也不能改变。中国共产党要一如既往地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坚定践行者,坚决反对“共产主义虚无缥缈”论、“共产主义不可能”论和“共产主义无限期”论。
坚定共产主义信仰,不能止于高谈阔论,更需要化为脚踏实地的行动。我们需要充分认识到,实现最高纲领是一个必然的和漫长的历程,不是能够一蹴而就的。因此要不断根据现实条件,细化奋斗目标,通过努力不断地实现每一个阶段性的奋斗目标,不断向实现最高纲领迈进。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发明了“五年一规划”“十年发展规划”“中长期发展规划”等治理方式,党的十九大明确了未来三年我们需要打赢三大攻坚战,提出了“两个十五年”的奋斗目标,在此基础上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胜利,在21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奋斗目标。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我们要的是一步一个脚印地朝着共产主义不懈奋斗。
从价值维度来看,无产阶级革命是为了解放全世界的无产者,解放全人类,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一价值立场在当下依旧没有过时,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是最生动深刻的坚持。在新时代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要始终站稳人民立场,要时刻聆听人民声音,倾听人民诉求,增长人民福祉;要站在人民的角度着想,为人民排忧解难,与人民同喜共忧,竭诚为人民群众服务。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和权力观,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不热衷于搞“面子工程”“形象工程”,尤其是在关乎人民切身利益的问题上不打官腔,不讲套话,不走过场,深入一线,躬身入局,不断创造条件,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要求。
同时,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共产党要秉持无产阶级政党的人类解放情怀,践行无产阶级革命的初心与使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是马克思、恩格斯“自由人联合体”思想价值的现实落脚,它超越了资产阶级以资本为逻辑而形成的世界交往模式,超越了西方社会所固守的“西方中心论”“文明冲突论”“民族优越论”,是基于追求人类共同价值、维护人类共同利益、谋求人类解放的全新抉择,充分体现了共产党人关怀世界、普惠世界的价值情怀。为此,中国共产党要始终坚持合作共赢的外交理念,落实“一带一路”倡议,做大做强亚投行和丝路基金,在更多的领域、更宽的地域、更高的层面谋求合作与交流,以更加主动的姿态参与全球治理,推进建立世界政治经济新秩序,与世界各国人民携起手来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从实践的维度来看,无产阶级革命在于通过暴力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实现无产阶级专政。经过浴血奋战,新中国宣告成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起来。继承革命事业,继承先烈遗志,在新的发展时期,我们要坚持、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决推进“中国之治”,不断开拓革命实践的新境界。
首要的是坚定社会主义制度自信。自鸦片战争以来,无数仁人义士为求民族之解放、国家之富强,人民之自由而抛头颅洒热血,但无数次的尝试与选择都一一宣告失败。历史已经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符合中国具体国情的好制度,是具有强大生命力和显著优越性的好制度,是能够持续推动拥有14亿人口大国朝着“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前进的好制度。在这一点认识上,我们要毫不动摇地达成共识,坚决不走歪路,不走邪路,永葆中国道路的革命底色。
重要的是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制度自信并不是制度自负,目空一切;制度完善也不是否定制度,而是要在发现不足、改正错误的过程中不断增强制度的生命力。为此,我们需要深入学习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在“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9]的重大命题上下狠功夫,以问题为导向,以目标为追求,彻底破除一切僵化的老化的旧化的制度体制,丰富和升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使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更加成熟,制度效能更加显著,制度优越性更加充分,让“中国之治”展现出无与伦比的魅力。
正如《共产党宣言》结尾所说的,“共产党人不屑于隐瞒自己的观点和意图”[1]43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就是共产主义事业在神州大地最鲜活最生动的体现,它的蓬勃生机预示着未来前途的无限光明。我们有着足够的信心和决心,秉承革命思想,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实干,去创造我们更加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