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载体要素的有效性分析

2022-02-26 21:00冯达成
广西教育学院学报 2022年5期
关键词:少数民族价值观核心

冯达成

(广西财经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3)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1]多民族是我国的一大特色。千百年来,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发展中,各民族共同开拓了祖国的锦绣河山,共同创造了辉煌灿烂、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组成部分的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体现了少数民族特有的精神气质,内在型构了少数民族的心理素质、民族性格、价值观念和审美意识等民族文化特质,以其深厚而独特的文化底蕴、文化样态和优秀基因,构筑了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载体。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涵养载体的内涵

“载体”在科学技术领域是指能够传递能量或承载其他物质的物质。随着不同学科之间相互交融,载体这一概念也在社会科学等领域加以运用,通常被理解为承载和传递知识或信息的物质形体,也可泛指能够承载其他事物的事物。

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借助一定的介质作为载体以实现涵养目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涵养载体特指能够承载并且可以在主客体之间传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们思想观念、外化为人们行为遵循的各类事物、因素。以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涵养载体,目的在于充分运用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容及其有效形式润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民族地区和广大群众中传播、弘扬和践行。具体包含三层含义:一是挖掘和利用蕴含在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事象,如风俗习惯、乡规民约、家风家训、节庆活动、歌舞戏剧、民间传说中积极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伦理道德,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以丰富、诠释和印证;二是弘扬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思想道德精华,用以怡情养志、匡正风气、教导民众,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营造良好的人文氛围和心理环境;三是运用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活动承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感染人、引导人,为人们提供正确的行为方式和实践范本。

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历经世代相传,具有表现形式多样性、作用方式渗透性、影响范围全面性等特征。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表现形式丰富多样,包括人文景观、民间文学、歌舞戏剧、传统节庆、风俗习惯、乡规民约、家风家训、礼仪规范等。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少数民族群众思想意识、价值认知、行为方式的内蕴外展,全面渗透在少数民族群众的衣、食、住、行等生产生活各个领域,潜移默化地塑造和引领人们的精神生活,规范和约束人们的日常行为,是维系少数民族内部成员凝聚力和共同归属感的精神纽带,充分发挥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载体作用,必将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民族地区落地生根、深入传播和有效培育。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涵养载体的影响要素

要素,是构成特定系统并维持其运行的必要因素、元素。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载体影响要素,是指影响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发挥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载体作用的基本要素,主要包括涵养对象、涵养内容、涵养方法、涵养情境等。

(一)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对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涵养对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2]为基本内容,凝结着包括少数民族在内的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是全体中国人民价值观的“最大公约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植根于包括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内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也同样蕴含着滋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人文资源和思想文化,以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助于从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丰富营养,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亲和力、影响力、引领力和生命力。

(二)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内容,是指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有助于生动诠释、全面印证和进一步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基因、文化价值以及人文精神。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核心内容主要包括爱国恋乡、团结互助、重义守信、孝亲敬老、亲近友善、勤劳节俭、平等和谐、爱护自然等价值观念和伦理道德思想,这些思想观念生动地反映了少数民族群众长期以来所积淀演进的民族精神和道德追求,并由此构成了少数民族同胞认识世界和处理自身与外部世界关系的独特方式。

(三)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涵养方法,是指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采取的、有效运用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手段与方式的总和。通过涵养方法的有效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更为具象化、大众化、生活化的方式与少数民族群众密切互通交融,使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所承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和要求更易于少数民族群众理解和接受,有效转化为少数民族群众自觉的思想和行动。

(四)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涵养情境,是指在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活动中创设的具体情景。涵养情境不同于涵养活动的外在环境,它是专为涵养活动的开展而创设的、对涵养活动发生直接作用的精神氛围和物质条件的统一体。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涵养情境通过特定的人际关联、场景氛围,把涵养活动中的主观与客观、认知与情感、抽象与具象、理论与实践、传输与接受等诸因素加以显化、贯通、协调,渗透,以实现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活动目的。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涵养载体影响要素的有效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涵养载体的有效性建立在影响要素有效性的基础之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涵养载体影响要素的有效性,是指这些影响要素在实现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有效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所具有的积极特性。其实质是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文化本质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目标相契合,其表现形式、作用方式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涵养要求相适应,其所营造的情景氛围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接受相适宜。影响要素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涵养过程中的性质和地位不同,其发挥作用的条件也各不相同,各种影响要素在相互协调的状况下充分发挥各自的积极效能,进而形成良好的涵养合力。

(一)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对象的有效性

作为凝聚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价值共识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相承续,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相契合。经过多年的努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全社会得到广泛弘扬,当代中国的核心价值理念基本确立,国家凝聚力、民族向心力空前强大,生动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高度的文化自信、思想自信、价值自信和行动自觉。

以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之有效转化为民族地区广大群众的思想共识、价值追求、道德准则以及行为遵循,实现从理论形态向实践形态的转化,必须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少数民族地区的“落地生根”问题。“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核心价值观必须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历史文化相契合,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人民正在进行的奋斗相结合,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需要解决的时代问题相适应。”[3]171必须将其“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要注意把我们所提倡的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3]165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反映了中华儿女追求国强民富的百年夙愿,契合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良好期盼,是中华民族共同利益的集中体现,因而能够在包括少数民族在内的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引起广泛共鸣,赢得普遍认同。然而,不同的民族和地区因其历史变迁、文化传统、地理环境、生活方式、发展程度等不尽相同,人们的现实问题、利益诉求、思维方式、认知水平以及接受习惯都存在一定差异。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要与民族地区及少数民族群众的生产生活、发展需求有效对接,积极回应少数民族群众的普遍关切、所思所盼,“做到贴近性、对象化、接地气”[4]。同时,要发挥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涵养作用,通过宣传、教育等手段不断缩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少数民族群众心理、认知和接受上的距离,在广大少数民族群众心灵深处产生共鸣效应,成为少数民族群众共同的价值追求和行为指引。

(二)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内容的有效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升华。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深入挖掘和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充分萃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使之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适应,让优秀传统文化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不断发扬光大”[4]。在长期的社会实践和历史演变过程中,少数民族逐渐形成了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从优向善的伦理观以及追求美好生活等为核心内容的价值理想和人文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高度一致性和内在契合性。这种一致性和契合性,为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丰富思想道德资源和现实可能性。如壮族传统民歌《送郎当兵》中就唱道“古国中华是伟大的国体”“繁荣昌盛是我们的希骥”“狗死了跳蚤无处可依,国亡了家也分崩离析”等[5]。这些朴素的唱词唱出了壮族人民对国富民强的强烈期盼。又如苗族古歌中关于姜央(苗族传说中人类的祖先)重造人类的描绘:“他来把天开,他来把地造,造山生野菜,造水上浮藻,造坡生蚂蜢,造井生刚蝌,造狗来撵山,造鸡来报晓,造牛来拉犁,造田来种稻,才生下你我,做活养老小”[6],充分反映出苗族人民自古就有崇尚勤劳创业的优良传统和美德。深入发掘和充分利用少数民族规约、族谱、民俗、信仰、家风家训等文化事象中蕴含的思想道德、人格追求、社会理想等方面的积极内容,便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以丰富、诠释和印证,从而为有效涵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强大的人文基础和心理支持。

(三)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涵养方法的有效性

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涵养方法的有效性,是指在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涵养活动中所采用的方法表现出的积极属性,及其对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涵养目标所产生的促进作用。涵养方法是影响涵养活动效果的重要因素。适宜的方法有助于涵养活动诸要素功能的发挥;不适宜的方法,则会导致涵养活动要素功能的削弱甚至丧失。通过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涵养方法的综合有效运用,全面整合、调动、激活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涵养活动的要素因子,便可使之由应然状态转入实际运行状态,发挥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大效能。

首先,涵养方法应具有合目的性。在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活动各种关系的确立中,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涵养方法扮演着纽带与中介的角色。这一角色内在地要求有效的涵养方法首先具有合目的性。在人类的社会实践中,方法是重要的工具和手段,是为实现相应的目的服务的,方法的选用要以活动的目的为重要依据。以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载体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目的是利用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资源,发挥涵养载体应有的作用,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少数民族群众中培育和践行。涵养方法的合目的性,表现为涵养方法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要求,能够拉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少数民族群众现实生活和心理的距离,促进少数民族群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接受、信仰和践行。少数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了丰富多样的文化形式,用以表达自己的思想观念和道德情感,而各种文化形式无一不渗透着浓厚的道德规范和价值取向,蕴含着少数民族的优良传统和美德,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的价值取向相契合、相贯通。同时,民族传统文化形式为少数民族群众喜闻乐见,与生产生活息息相通,广泛而深刻地影响人们日常的思想行为。因此,在少数民族节会习俗、典庆仪式、家风家训、日常规约中,要全面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运用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产品、形式、话语体系和表达方式,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本土化、民族化的阐述、呈现和传播,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在少数民族群众中不断得到渗透和强化,成为人们的精神引领和行为模式。例如,中国55个少数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传统节日。少数民族传统节日是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最重要的展示途径和平台,集中承载和体现少数民族衣、食、住、行等物质文化和信仰、礼仪、习俗、传说等精神文化,为少数民族群众所重视和喜闻乐见。侗族的赶歌坪,蒙古族的那达慕,壮族、瑶族、侗族、苗族等民族的三月三,彝、白、普米、佤、拉祜、纳西等民族的火把节等节日,皆与祈求丰收兴旺、祈望平安幸福、怀念民族英雄、强化民族信仰等有着密切的关系。通过少数民族传统节日承载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或将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植入少数民族传统节日,使参与者在欢乐愉快的气氛或庄严肃穆的场景中受到节日内容的感染和教育,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少数民族群众中的有效传播,增进广大少数民族群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接受度。

其次,涵养方法应具有时代性。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具有历史继承性。由于年代悠久,或受其表达方式和传播方式的限制,如一些古书籍、古歌谣文辞晦涩,不符合现代人尤其是年轻人群体的理解和接受习惯,使得人们对之一知半解、望而生畏,甚至敬而远之,削弱了涵养功能的发挥。因此,应着眼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涵养目标和要求,推动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实现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解读方式和传播形式上的突破和创新,激活其生命力和影响力。要适应当今乃至未来传播环境的迭代更新,尝试各种现代叙事表达、影像呈现深藏于历史背后的思想精华和审美价值,使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活”在当下、面向未来。在叙述方式上,组织编写图文并茂、浅显易懂的民族文化现代通俗读本,用通俗化的语言和现代文字进行解释说明,让群众能看得懂,好理解、记得住。在传播方式手段上,运用电影电视、动漫游戏、综艺节目、文化旅游等方式、载体,把传统文化变成大众易于理解和乐于接受的时尚文化。同时依托网络信息技术,运用互联网、新媒体等现代科技手段,借鉴其他产业的营销模式,不断优化和拓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途径,扩大优秀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覆盖面、传播力和吸引力,使其有益的文化价值深度嵌入百姓生活。

(四)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涵养情境的有效性

情境即具体的场合的情形,是活动主体可直接感知的、当下的具体场景、特定氛围以及参与者的情感等具体条件的总称。情境根据活动需要而创设。情境创设的基本要义是以“情”为纽带,以“境”为依托,以“悟”为核心,以“参与者”为主体,以“活动”为途径,以“接受”为目标。通过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涵养情境的创设,将涵养对象与现实生活相沟通、相融合,给参与者呈现一个具体的、熟悉的、生动的、可以与之对话的场景,引发参与者的情感体验与感悟,为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的涵养——被涵养关系的确立提供精神和物质的纽带。

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涵养情境的有效性,即涵养情境在有效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上表现出来的积极特性。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涵养情境的有效性是以涵养情境与涵养对象、涵养内容、涵养方法和涵养目的的高度涵容性为前提的。涵养情境的创设本身不是目的,而是作为涵养活动的重要手段。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涵养情境的创设,要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题,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伟大目标,紧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把“情境”与“涵养”紧密结合、有机融合。没有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要义及涵养目的的整体性高度涵容,涵养情境充其量只是涵养活动的外在环境。只有当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涵养情境的形式、方法、手段、氛围等方面要素都充分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涵养要求时,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诠释和传播、内化和践行的作用力才是正向的,才能耦合为一个合力,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涵养目标。

涵养情境的有效性还体现在其本身具备的适宜性,即与活动参与者的思维方式、认知水平、接受习惯、情感需要、真实生活等相适宜、相契合。人们价值观念的形成和行为规范的选择,很大程度取决于生活环境以及其中他所获得的实证经验和心理支持。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规约、习俗、信仰、家风家训等所形成的人文氛围,无时无刻不在影响和支配着生活在其中的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为人们的言行提供价值标准和意义视界。鉴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间接性、抽象性的特点,涵养情境的创设要找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最佳结合点,营造出具有鲜明少数民族文化特色、符合少数民族群众认知心理和接受习惯的特定情境,以直观、形象、感性的形式呈现、诠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潜移默化、春风化雨般的浸润方式让少数民族群众受到感染,培植于心,外化于行。在开展涵养活动过程中,民间节庆、文艺表演、体育竞赛、典礼仪式等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活动,都可以创设相应的情境,用以呈现、读解、传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和要求,把参与者带入事件“现场”,激发思想和情感的强烈共鸣,使参与者受到精神的洗礼和心灵的启迪。如在民族历史博物馆、民俗馆、历史人物纪念馆等举办相关主题活动,通过现场丰富的图片资料、实物遗址以及声光电效果渲染,营造浓郁的教育氛围,给参观群众带来“身临其境”的感受和强烈的视听觉冲击,加深人们对祖国和本民族发展历程、文化传统的了解,激发、引导人们自觉传承和弘扬优秀民族精神,增强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建设伟大祖国和美好生活持续奋斗。

猜你喜欢
少数民族价值观核心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