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菲律宾文化交流的历史与未来

2022-02-26 19:11陈丙先杨瑷嘉
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中菲文化交流菲律宾

陈丙先,杨瑷嘉

(广西民族大学,广西南宁 530006)

一、中菲文化交流的历史回顾

中国和菲律宾隔巴士海峡相望,两国人民很早就开始了友好往来。伴随着中菲官方和民间交往的发展,两国文化交流不断深入,交流成果丰硕,为两国人民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为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历史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一)中菲文化交流的历史脉络

中国和菲律宾文化交流的历史久远,两国人民在长期交往中逐渐增进情谊、深化认知,美美与共,和而不同。

1.宋代中国和菲律宾的文化交流。中菲交流的确切记载始于宋代。宋代史籍记载了今菲律宾群岛内的古国(诸如麻逸、蒲端等)与宋朝廷进行商贸往来、友好访问的情形。《宋会要辑稿·蒲端》记录了蒲端多次遣使对宋廷进行友好访问的情况。咸平、景德年间,蒲端多次派遣使者进贡“玳瑁、龙脑、带枝、丁香”等地方特产并献上红鹦鹉,宋真宗赐“冠带、衣服、器币、缗钱”等,后蒲端又请求宋廷赐旗,宋廷赐予“杂彩小旗”。宋代中菲民间文化交流更为丰富,马端临在《文献通考》中记述,宋太平兴国七年(982 年),麻逸“载宝货至广州海岸”,同中国贸易;中国商船定期开往菲律宾进行贸易活动。据《诸蕃志》记载,来自中国的“瓷器、货金、铁鼎、乌铅、五色琉璃珠、铁针”等商品当时已远销至今吕宋岛、卢邦岛、巴拉望等地,中国商人到达当地后将商品赊卖给菲律宾商人,后者先将货物“转入他岛屿贸易”,直到八九月才归来,以其从他岛所得的“黄蜡、吉贝、真珠、玳瑁、药槟榔、于达布”等土产商品“准偿舶商”(指中国商人)。

2.元代中国和菲律宾的文化交流。元代相对短暂,中国史籍中也没有中菲官方交往的记载,但中菲文化交流随着双方贸易往来的密切而深入,双方相互认知程度也进一步提升。元代泉州港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海外贸易极为繁盛。汪大渊在《岛夷志略》中提到菲律宾“男子常附舶至泉州经纪”,在泉州港买卖商品,由于他们在中国受到过先进文化的洗礼,回国后常常被“以尊长之礼待之”,受当地百姓敬仰和礼遇。《岛夷志略》中还有大量对麻逸、三屿、民多朗、苏禄、棉兰佬等菲律宾古国的地理位置、风俗习惯和地方特产的详细记载,如麻逸“凡妇葬夫,则削其发,绝食七日,与夫同寝,多濒于死”,民多朗“禁盗,盗则戮其一家”,苏禄“民食沙糊、鱼虾、螺蛤”等。

3.明清两代中国和菲律宾的文化交流。至明清两代,中国历代王朝在对外交往中所坚守的华夷秩序达到全盛时期,已具备清晰的外延与日臻完善的内涵[1]。朝贡制度作为华夷秩序的体制保障、作为一种广为接受的制度文化,成为中国与菲律宾等各国官方交往的基本模式。明初洪武至永乐年间(1368—1424 年)中菲双边关系达到顶峰。明永乐十五年(1417 年)菲律宾苏禄国王率多达340 人的友好使团来华朝贡,自此与中国结下深厚友谊,后苏禄王在返回途中客死山东德州,明成祖朱棣以亲王之礼修建陵园厚葬,其后裔定居中国受政府优待,至清朝入籍中国,此事成为在中菲民间广为流传的佳话,为中菲两国人民所铭记。16 世纪下半叶,明廷开放海禁,顺应了海外贸易发展的世界潮流。在这一时期,菲律宾的中、北部遭到了西班牙殖民者的侵占,菲南部的苏禄国仍保持独立,然而中国和菲律宾的联系并未切断,中国新开辟了经澎湖列岛、台湾南部南下到菲律宾群岛的东洋针路,继续同菲律宾贸易。因商移居菲律宾的中国人数量大增,许多来自福建、广东的在菲华侨成为中菲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他们把中国先进的农业和工业生产工具与技术传入菲律宾,如牛耕、铁犁、水车、制糖、冶炼、酿酒、织麻、采矿等,提高了菲律宾社会生产力,其生活方式也影响着菲律宾当地民众的生活。同时,菲律宾当地的特产通过华侨得以引入中国,番薯就是其中之一。据《闽书》记载,明神宗万历年间,“闽人得之外国……然(西班牙统治下的吕宋)吝而不与中国人……中国人截取其蔓咫许,挟小盖中以来”。番薯在中国种植成功并收获颇丰,成为百姓抵抗饥荒的救命粮食。明代后期,西属菲律宾与中国的文化交流主要表现为宗教交流,殖民当局积极对华传播天主教,竭力教化在菲华人,但因在菲华人深受中华文化影响而收效甚微,在18 世纪中叶以前,总数二万至三万的在菲华人中受洗加入天主教的不超过四千名[2]。

(二)中菲文化交流的内容

中国和菲律宾的文化交流兼具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等方面,交流成果颇丰。

1.物质文化。通过中菲商贸与人员往来,中国众多物种、商品、工艺品等传入菲律宾,如白菜、莴苣等蔬菜,橙、柚、柑桔等水果,陶瓷、丝绸、铁器、铜器等物品,在菲律宾有些地方甚至以拥有中国陶瓷数量的多少来衡量家庭财富和社会地位。从菲律宾传入中国的甘薯、吕宋烟、黄蜡、槟榔、竹布、珍珠、玳瑁、香料等物,丰富了中国作物的种类,从原料供应上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帮助。

2.精神文化。中国在菲华侨把许多科学技术传授给菲律宾人民,使他们学会使用水车等生产工具和冶炼、牛耕等工农业生产技术,有利于菲律宾生产力和生产水平的发展,人民生活的改善。从事建筑行业的华侨将中国建筑技术传入菲律宾,当地修建了许多具有中式风格的建筑,世界上唯一有看门石狮子的基督教堂——位于马尼拉的圣奥古斯丁大教堂,就是于17 世纪初由中国人协助重建的。在民族文化、风土人情、饮食习惯乃至本土语言方面,菲律宾都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菲律宾学者格雷戈里奥·F·赛义德研究认为,菲律宾人从中国人那里学会了使用瓷器、雨伞、锣、银子和别的商品金属,还有制造火药和冶金的技术,早期菲律宾人穿的宽大服装,有袖子的上衣以及菲律宾穆斯林妇女的宽大裤子,日用布鞋和雨伞,都彰显了中国文化的影响;在西班牙殖民统治以前,菲律宾的贵族着黄色服装,平民着蓝色服装,丧服用白色(直到现在菲律宾的穆斯林还时行这种服装),也都是起源于中国;早期菲律宾的一些风俗也受中国的影响,如婚姻是由新郎新娘的父母安排的,议婚时用媒人介绍,又如办丧事时请职业的陪哭人,尊崇祖先,孩子要孝敬父母和尊长;菲律宾人因为与华侨华人通婚而学习了中国人的品质和语言,例如爱家庭、节俭、有耐心、谦恭等,菲律宾语言中有许多中国文字,发音与福建泉州古代方言相似,如上哥(Sangko)、饼食(Pansit)、扁架(Pingga)、灯火(tinghoy)、锁匙(Susi)等[3]。在饮食烹饪方面,菲律宾菜肴中的某些菜肴,如菲律宾炒面(pancit)、菲律宾春卷(lumpia)等,应用蒸、煮、炒等中式烹饪方法和酱油等中式配料,馄饨、卤面、米线、烧包、烧麦、粽子等中国美食也深受菲律宾民众的喜爱,在菲华人则经常使用香蕉叶蒸饭包粽子,用菲律宾人的方法烤鱼肉甚至生吃鱼片,形成了中菲合璧的烹调文化特色[4]。菲律宾对中国的文化传播主要表现在宗教交流上,尤其是明后期西属菲律宾对中国的天主教传教活动。从16 世纪中叶方济各·沙勿略揭开基督教第三次传入中国的序幕,至18 世纪初清廷颁布禁教令,在华传教的菲律宾(西班牙)传教士多次进入中国大陆尝试传教,虽然最终铩羽而归,但在此过程中,传教士对中国历史、地理、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各个领域进行了解和研究,并以大量的著作、书简、笔记、日记等形式将其介绍给本国乃至西方,在促进中菲(西班牙)文化交流和深化菲律宾(西班牙)对中国认知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5]。

二、中菲文化交流的现状

1975 年中菲建交后,菲律宾作为一个独立统一的民族国家同中国展开文化交流,各种因素产生了合力使得中菲文化交流的密切程度前所未有,形成了一个多元立体的文化交流格局。

(一)推动中菲文化交流发展的主要因素

中菲建交后,推动中菲文化交流的因素众多,其中主要因素有如下几点。

1.中菲经贸关系发展。中菲经贸关系发展促进了两国之间的物质文化交流及其他相关文化交流。1975 年6 月9 日中菲建交,当时双方就签订了第一个政府间贸易协议,之后又签订了双边投资保护协议和避免双重征税协议。2005 年4 月两国政府签订了《促进贸易和投资合作的谅解备忘录》,2007 年1月签订了《关于扩大和深化双边经济贸易合作的框架协议》,2017 年3 月签订了《中菲经贸合作六年发展规划》。在两国政府的推动下,中菲经贸合作快速推进,在双边贸易、投资、工程承包、劳务等领域取得较好成果。据中国商务部统计,中菲双边贸易额从1975 年建交时的7 200 万美元增长到2019 年的609.5 亿美元;2019 年前11 个月中国是菲权益资本流入第四大来源地,也是菲律宾净权益资本配置第二大来源地;2019 年中国企业在菲律宾新签承包项目合同379 份,新签合同额翻番至62.4 亿美元,完成额27.6 亿美元,累计派出各类劳务人员2 233 人[6]。在双边贸易与投资、国际劳务输出的过程中,中菲两国人民不可避免地进行着人文交流,对彼此的民族文化、礼节习俗等有了更多认知。

2.健全的文化交流机制。自建交以来,中菲双方签订了一系列双边文化交流合作协议,有力地保障和推动了文化交流。1976 年8 月中菲签订了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土文物展览协定,菲律宾政府于当年9 月在马尼拉举办了为期三个月的展出活动。1978 年12 月中菲签订了《新华社通讯社和菲律宾通讯社新闻交换协定》,双方同意相互无偿地抄收、交换和利用对方的国内和国际新闻。1979 年7 月两国签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菲律宾共和国政府文化合作协定》,以增进双方在文化、艺术、教育、体育等方面的交流。1990 年5 月两国签订《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菲律宾共和国政府关于旅游合作的协定》,双方同意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发展旅游合作。在2018 年11 月习近平访问菲律宾期间,双方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菲律宾共和国政府文化合作协定2019 年至2023 年执行计划》,并承诺将共同落实协定,鼓励两国文化机构和团组加强交流合作。中国与菲律宾通过双边条约建构起两国文化交流的保障机制,为两国官方和民间、正式和非正式的文化交流提供了稳定的制度保障。

3.菲律宾华侨华人。菲律宾华侨华人是中菲文化交流的桥梁,他们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传播者和弘扬者,又是促进菲律宾本土文化与中华文化交流互鉴、彼此交融的推动者,在加强中菲交流合作、增进中菲友谊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菲律宾华侨华人高度重视华文教育,20 世纪初菲律宾开始拥有第一所华文学校——小吕宋华侨中西学校,此后菲律宾各地广泛建立华文学校。华文学校从校舍兴建到运营资金,都依靠菲律宾侨界人士的捐献,他们积极为传承中华文化、延续中华民族精神和维系民族情感贡献力量。华文报刊是华人社会的三大支柱之一,20 世纪90 年代菲律宾华文报纸进入鼎盛期,出现诸如《世界日报》《商报》《菲华时报》《环球日报》等华文报纸,推动了中华文化在菲律宾的传承与发展。另外,菲律宾华人自身就是中菲文化交流与交融的生动例证,从菲律宾华人家庭的变迁即可以察觉到中菲文化交融的痕迹。马尼拉是华人家庭的聚集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菲律宾出生长大的华人与老一代华人在生活习惯、宗教信仰等方面已经产生了明显区别,相比于茶更喜欢咖啡,相比于使用筷子更倾向于刀叉,相比于阅读华文报纸更经常看英文报纸,相比于老一代华人信仰的佛教、道教,则多信仰天主教。总的来说,年轻一代的菲律宾华侨华人在文化上更加融入菲律宾社会,菲律宾华人家庭的现状体现了中国文化和菲律宾本土文化的融合。

(二)多元立体的中菲文化交流格局

中菲两国通过在教育合作、文化旅游、文学艺术、人文历史、制度文化等领域的不懈努力,建立起了多渠道、宽领域的多元立体的文化交流格局。

1. 教育合作。菲律宾现有四所大学办有孔子学院,即亚典耀大学、布拉卡国立大学、红溪礼示大学和菲律宾国立大学,合作办学的中方高校分别为中山大学、西北大学、福建师范大学和厦门大学,这四所菲律宾高校将孔子学院的汉语课程纳入学分体系,一并承担了培养菲律宾本土汉语教师的项目。此举加快了菲律宾将汉语教学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的步伐,增进了中菲语言和文化交流。2019 年8 月,时任中国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同菲律宾高等教育委员会主席维拉在中国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交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与菲律宾共和国高等教育委员会高等教育合作谅解备忘录(2019—2024)》,加强两国高等教育双边交流与合作。2021 年3 月菲律宾首次参加中国国际教育巡回展,菲律宾莱康大学应邀参展。2021 年12 月,徐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与菲律宾莱西姆大学举行了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文化交流主题实践活动,中国学生向菲律宾学生介绍了绳结、剪纸等中国手工作品。互联网时代,在线教育成为中菲教育合作、人文交流的新平台,中国企业“51talk”线上英语利用菲律宾优质的英语师资为中国学生提供跨国授课服务,将菲律宾外教与中国学员联系起来。2021 年9 月15 日,来自“51Talk”的老师约翰·卢卡斯因他在中菲文化教育交流上的优异表现,荣获由中国驻菲律宾使馆与菲律宾中国了解协会(APCU)联合设立的“中菲相知奖”。

2.文化旅游。中菲两国都有意愿加强双边旅游合作,促进中菲文化旅游发展。2016 年10 月,两国签署了旅游合作谅解备忘录执行计划(2017—2022),双方在信息交换、人员交流、联合推广等方面开展旅游合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的统计,按照入境旅游人数排序,2018 年菲律宾位列我国主要客源市场的第九位。

3.文学艺术。菲律宾华文文学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菲律宾本土文化相融,已成为菲律宾文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中菲文化交流互鉴的真实写照。20 世纪30 年代到60 年代,在菲律宾旧体诗坛上享有盛誉的诗人陈桂琛、苏警予、柯伯行等联合众师友创办“海天吟社”,出版有诗作《鸿爪集》《菲岛竹枝词》[7]。菲律宾华文文学的主题,既有怀念中国乡土的乡愁,也有赞颂菲律宾伟人的爱国情怀。自中菲建立正式外交关系开始,随着菲律宾华文文学在中国的出版和中菲文学界交流的日益频繁,中国的菲华文学研究也逐渐兴起,中菲文学交流活跃。由菲律宾华文作家协会会长尤扶西出资举办的“菲律宾青少年文学奖”,专门面向华文文学青年征文,至今已举办六届,旨在激励菲华文坛青年一代的作家。在艺术文化上,中国和菲律宾保持着友好的官方和民间交流。2000年菲律宾华裔企业家庄万里先生的儿女承父遗志,将家族私藏的233 件宋、明、清及近代书画无偿捐赠给上海博物馆,2002 年上海市人民政府和中国国家文物局向庄氏家族颁发了奖状,上海博物馆举办了“菲律宾庄万里先生两涂轩珍藏书画精品展”,并专设“两涂轩——菲律宾庄氏家族捐赠书画馆”,每年定期轮换展品。2019 年9 月28 日,中国银行马尼拉分行携手《中国日报》亚太分社、马尼拉大都会博物馆和中华文联共同主办了“天人合和”中菲艺术文化交流活动,中菲10 名画家在驻地艺术创作后,其画作分别于菲律宾马尼拉和中国深圳展出。

4.人文历史。六百年前,苏禄国王来华与中国结下深厚友谊的美谈已经成为联系中菲两国民心的纽带。菲律宾驻华大使罗马纳(Jose Santiago L. Sta.Romana)曾在一次中菲文化交流活动中讲述了苏禄东王与明朝永乐皇帝建立关系的故事,指出中菲两国在正式建交前的数百年间,一直通过贸易和其他交流相互接触。2022 年1 月17 日,中国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在“中菲马尼拉论坛”上发表致辞时提到,苏禄国王来华的历史佳话证明了中国给菲律宾带来的不是殖民和战争,而是合作与友谊,中国和菲律宾的友好交往已经延续了上千年。从20 世纪80 年代至今,菲律宾官员和苏禄东王后裔六次到访德州苏禄王墓祭祖,苏禄东王在中国的后裔也曾应邀踏上菲律宾寻根之旅。中菲两国人民铭记这段珍贵历史,并进行了优秀的文化创作。1987 年中菲两国合拍了大型历史传奇故事片《苏禄国王与中国皇帝》,在加拿大多伦多电影节首映,获得1986—1987 年中国广播电影电视部优秀影片奖。作家杨义堂出版的小说《北游记:苏禄王传》描绘与想象了当年苏禄东王一行跋山涉水来到中国的故事,苏禄国王第十九代孙女、中国苏禄文化博物馆工作人员安静说:“这部书……让我对祖先不远万里来到中国的精神更加敬仰,我一定要继承和发扬这种不畏艰辛的精神。”

5.制度文化。中菲两国在制度文化上相互尊重、包容与理解,互相尊重政治制度和发展道路,按照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发展和平友好关系。对于中国政府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菲律宾政府多次在公开场合表示认同,并积极参与到互惠合作中。2018 年11 月中菲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菲律宾加入“一带一路”朋友圈,双方签署了石油和天然气开发、基础教育合作等29 项合作文件。2021 年7 月,正值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之际,菲律宾总统杜特尔特出席了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领导人峰会,并以执政党菲律宾民主——人民力量党主席的身份发言。同年8 月,他在与习近平通电话时表示:“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历史事件,中国8 亿多人摆脱贫困是中国共产党取得的非凡历史成就。”[8]足见菲律宾对中国制度文化的认同与赞扬。

三、中菲文化交流未来展望

中国政府和菲律宾政府都致力于推动中菲文化交流,落实相关协议,通过文化交流使两国增信释疑、民心相通。中国人民和菲律宾人民主动参与到文化交流互动中,增进了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沟通了两国人民的心灵与感情。在2019 年5 月举办的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上,习近平围绕各种文明如何进行交流互鉴问题说道:“文明交流互鉴应该是对等的、平等的,应该是多元的、多向的,而不应该是强制的、强迫的,不应该是单一的、单向的。”[9]数往知来,中菲文化交流未来可期、前景可待。

(一)提高文化交流水平,坚持文明交流互鉴

当前的中菲文化交流,已显现多元立体的格局,但其内容及质量都有待丰富和提升,故仍需提高文化交流水平,坚持中菲文明交流互鉴。在中菲现有良好的文化交流政策环境下,提高双方文化交流水平、让更多高质量的文化产品惠及中菲两国人民极为重要,这就需要提升文化产品的品质与内涵。影视作品是现今全球最为流行的文化产品之一,中国的优秀影视作品颇多,深受菲律宾人民喜爱,经过翻译、配音等“量身”制作的中国影视剧能够在为菲律宾人民带来精神愉悦和享受的同时,加深菲律宾人民对中国文化、历史、社会等各方面的了解,成为中菲文化交流的助推器。近年来,中国支持文化“走出去”,中国影视业在菲律宾也取得一些成绩,中菲两国影视合作交流蒸蒸日上。中国的电视剧《鸡毛飞上天》,作为首次译配成菲律宾语的影视剧,成功在菲律宾本地电视频道PTV4 播出,开播3 个月取得了平均收视率15%的好成绩和接近85%的民众好评率[10],剧中中国改革开放历史和中国人民的勤劳智慧给菲律宾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

(二)拓展文化交流渠道,善用文化交流载体

拓展中菲文化交流渠道、善用文化交流载体对中菲文化交流的长远发展也至关重要。善用中菲文化交流的关键载体,是开启未来中菲文化交流互鉴向更深层次发展的钥匙。

菲律宾华侨华人为中菲文化交流和文明互鉴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依托菲律宾华人社会的力量,搭建稳定的人文交流平台,使人文交流活动可持续发展,对于丰富中菲文化交流大有裨益。2022 年初,中国驻菲律宾大使馆、菲华各界联合会、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和福建省闽南文化研究会共同发起的人文交流平台——“中菲人文之驿”正式启动。此平台面向在菲侨胞,旨在凝聚侨界力量共促中菲交流互鉴。平台在华文媒体上开辟系列专栏,追溯闽南文化的发展演变及其在菲的融合与变迁,定期以国学讲座、文学讲坛、国情介绍、民俗风情、文艺表演等形式举办人文交流活动[11],发挥在菲侨胞在中菲两国文化交流互鉴中的作用。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一个民族的语言蕴藏着民族的文化,因而促进中菲文化交流也应重视语言的载体作用。在世界汉语热的背景下,菲律宾政府积极支持汉语教育发展,菲律宾主流高校将汉语课作为外语主修、选修或替修课程,中方教育、驻外等机构亦为其做出许多有益尝试,尤其是孔子学院为汉语教育的菲律宾本土化教学增添助力。要深化这一载体建设,不断推进中菲文化交流。

书籍亦是文化的载体,要通过图书出版合作的渠道促进中菲更深层次的文化交流。一方面,中文图书针对菲律宾的翻译应不只是英文,还要有他加禄语,中国出版的图书在2019 年马尼拉国际书展上受到追捧的事实已经证明了这一点。另一方面,中国出版社也应与菲律宾出版社合作,鼓励中国译者对菲律宾优质图书进行翻译,将菲律宾优质图书“引进来”。

结语

一千多年来,中菲传统友谊得以赓续至今,得益于绵绵不断的中菲文化交流与文明互鉴。中菲文化交流的古今风貌,是世界文化交流互鉴历史宝库的璀璨瑰宝,是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中菲文化交流的今天已是“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未来的中菲文化交流将向着更宽领域、更深层次、更高水平稳步迈进。

猜你喜欢
中菲文化交流菲律宾
2022年上半年菲律宾大米进口增加近30%
两岸赏石文化交流线上展览
以“春风化雨”的文化交流,加强两国“心通意和”
7.0级强震袭击菲律宾
充满期待的中韩文化交流年
特殊时期中俄文化交流持续在线
中菲共同开发南海的机遇与挑战
我国对中菲南海仲裁案的立场及依据
简析中菲南海争端历史沿革及菲方主张
菲律宾・邦板牙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