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勇
(广西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4)
进入新时代,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入人心,综合国力竞争愈发激烈。由信息技术和数字经济引发的世界政经结构调整,对高层次人才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富有创造性、能站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知识发展前沿的优秀人才方可在未来竞争中取得优势。承担培养高水平研究人员与专业技术人员的研究生教育愈发受到重视,研究生教育在培养创新人才、提高创新能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具有重要作用[1]。研究型大学作为研究生教育的培养主体,要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全面认识和精准把握国内外大势,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要求坚持系统观念,科学应对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严峻挑战。系统观念作为应用系统思想分析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联系,从整体上全过程把握事物发展规律及其特性的科学方法是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方法论的丰富和发展[2]。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励精图治、革故鼎新,主动防范化解各类风险隐患,积极应对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诸多冲击挑战,在推进教育强国建设中取得辉煌成就。在这个过程中,“系统观念是具有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3]发挥了重要作用。
借鉴与传承二元关系是指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持续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发展阶段,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谋求一个合理的均衡点,实现融合式守正创新发展。守正创新发展必先解决借鉴和传承的价值、借鉴和传承的内容、借鉴和传承的路径等三个基本问题。
从世界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历史来看,研究生教育模式的演变是一个不断学习、借鉴、移植、改造、融合和创新的过程。中国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从产生、发展、壮大,与中国传统教育和西方现代教育不断交流交融密切相关。“具有现代意义的中国学位,是近现代西方高等教育与中国传统教育相互影响、相互融合的产物。1935年4月,当时的中国政府曾仿效英美体制颁布了‘学位授予法’,对学位授予的级别、学位获得者的资格和学位评定的办法等做了规定,这是中国现代学位制度的开端”[4]。放眼全球,当前世界各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西方世界仍具有领先性优势。“‘二战’后,美国的研究生教育开始被称为世界上最好的研究生教育,虽然当时它是以学术性学位(科学学位)为主要特点的”[5]。美国现代的研究生教育,其发展的历史却又渊源于德国。德国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历程充分体现了恩格斯关于历史发展的合力的论述,有如西方谚语“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德国的研究生教育是德国在跨入近代后200多年漫长岁月中出现各种因素、力量而综合作用的结果。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且文明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型国家,教育有着极为悠久的历史。中国教育的源起可追溯到夏商周三代以前,在商周时代,中国教育已有相当的发展,知识体系已初具规模。中国传统教育的终极目的是培育民族精神,淳化代代人风,提高人的心灵素质,帮助人们修养身心,达到一种真善美统一和谐的人格境界[6]。目前国际局势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国际形势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更加突出,风险挑战更加严峻。“双一流”建设中的研究生教育面临着重大挑战,要想在全球高等教育竞争格局中占有一席之地,借鉴国外大学先进的办学理念和经验,继承和光大传统教育思想是赶超世界一流水平的必由之路。
首要的衡量标准在于:借鉴和传承的东西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并能促进新时代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促进共同富裕新阶段,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是在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中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高校研究生教育在此历史使命中责任重大、作用不可替代。回望德国研究生教育的历程,德国在19世纪先后面临着三大任务:挽救民族危亡、完成统一大业和赶超欧美强国[7]。德国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完成了德国研究生教育的原创性发展,并成功实现了这三大历史性任务。西方研究生教育具有悠久的学术传统、先进的办学理念、并诞生了一大批具有深厚学术底蕴、深遂批判精神、严谨治学态度的大师名师。这些丰富而又珍贵的教育思想和理论资源对国家现代化建设与研究生教育有序发展是极其重要的。此外,国外知名教育评估机构关于大学评价的指标体系和参数对高校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建设也具有重要的比对和参考价值。
中国传统教育则提供了一整套不同于世界其他国家、民族和地区的独创性传统资源,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总结归纳出独具特色的教育制度、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如对教育与政治、经济、法治等关系的认识;对德育与智育关系,教师与学生关系的认识,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关系的认识;提出了克己内省、改过迁善、身体力行、潜移默化、防微杜渐等教育方法;也提出了格物致知、温故知新、学思并重,循序渐进、启发诱导、因材施教、言传身教才等教学方法。这些传统教育中的精华,应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研究生教育进步与发展的动力资源,需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在现代教育科学理论基础上加以提炼和提升。英国人类历史学家汤因比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特别是儒家、墨家的仁爱学说,是解决现代社会伦理问题所急需的,他认为儒家的仁爱“是今天社会之所必需”“墨家主张的兼爱,过去只是指中国,而现在应作为世界性的理论去理解”[8]。中华文明的哲学基础主要体现为客观事物在与他者的关系中显现自身存在和价值的关联性思维,这是中西文化和教育交流的本真所在。
借鉴和传承就是要立足于中国的国情与历史,各高校自身办学的传统与特色、学科优势与研究专长。著名高等教育专家阿什比认为,任何类型的大学都是遗传与环境的产物。任何国家都有自己独特文化,特别是有自己的国情和文化传统,其现代化过程同时也是一个传承和光大自己文化传统的革新过程。美洲不同于欧洲,德国、英国、法国、美国、中国彼此不同。这从美国最初效仿德国的研究生模式,到之后与本土实际情况相结合而形成的美国研究生教育的特点可以看出。19世纪,德国对人类社会高级人才培养体系做出的一个巨大贡献是开创和完善了现代意义的研究生教育,并从此对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产生了巨大深远的影响[9]。赴德国高校学习的学生来自世界各地,他们接受德国科学方法的训练,回国后竭力模仿德国经验做法。法国历史上的大学研究班、美国大学的研究院、日本的技术学校等,全都打上了“德国制造”的印记。1876年,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仿照德国大学模式,建立了第一个美国研究生院。该校只设研究生院,不招收大学本科生,是美国历史上第一所以研究生为主的大学。之后,哈佛、耶鲁、康乃尔大学也都效仿霍普金斯大学成立专门的研究生院。虽然美国的研究生教育制度是仿效德国而建立的,但在之后的建设过程中,注重从本国的历史传统、民族特点、阶层结构出发,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德国和美国分别成为学徒式和专业式研究生教育模式的代表。可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办学校情和办学宗旨需要与发达国家的办学经验有机结合起来,在教学、科研、管理等方面从中国实际出发,遵循先学习借鉴后变革创新的路径,扎根中国大地办好研究生教育。
高校研究生教育资源稀缺分为硬件资源稀缺与软件资源稀缺。前者主要包括教学科研场地、设备、图书资料、后勤保障、信息网络系统,后者则主要包括师资数量和科研实力、领导集体成员科学决策的能力与水平、信息化管理水平、学术研究的精神与氛围。资源闲置是指高校对已有的硬件资源与软件资源的利用和开发不合理、不到位,拥有的各类资源没有发挥出应有的效能。资源稀缺与资源闲置的双重叠加使一些具有比较优势和绝对优势的高校的竞争优势逐步弱化和流失,因而需要有强烈的自我革命精神推进高校全面深化改革,以整合发展的系统思想提升办学竞争力。
办学投入经费的差别导致研究生教育非均衡和差异化发展,办学经费实际上成为高校提升竞争力的第一资源,经费充足的高校在竞争格局中具有明显优势。全球化和商业化的高校人才争选机制引发激烈的人才竞逐,致使国内外高校人才资源的常态化流动和优质化重组。国外知名大学错位式办学模式值得参考,哈佛大学就因同城兄弟麻省理工学院出色的工程学科而一直没有设置工学院,耶鲁大学在对待大学改革问题上就采取比兄弟学校慢半拍的独特保守策略。一些高校贪大求全的办学理念和老套思维无疑应该变革和重构,坚持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加大传统优势学科的优化升级,增强创新成果的转化。主动对接政府和企业,促进校地融合发展,从体制机制上盘活高校创新资源、激活创新活力,加速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增强校办高新技术产业实体的效益,依托人才资源优势和产业政策优惠,瞄准市场需求,以独特的创新优势和创业成果到市场寻求破解经济瓶颈。以技术换取效益的方式促使学校在硬件资源方面更上一层楼,在全球范围内吸引一流人才进一步提升软件资源实力,以人才优势扩大和巩固竞争优势,实现优势学科的重点突破。
在消解前苏联式办学体制之后,同质化竞争和差异化发展的办学竞争格局愈发明显,产生了重复性、低效率办学问题。首先,高校要对本校研究生教育的已有学科进行动态比较和评估,砍短板、补优势,扶强不济弱,加大一流学科支持力度,培育具有竞争优势和发展后劲的学科。美国历年入选年度最受欢迎大学的25所学校拥有的共性特质在于:一是教育水平都相当出色,二是凭借各自的特点和差异受到学生的欢迎。其次,建设与发展并重。以一流学科建设成果回应国家重大社会需求。在建设一流学科的同时培育有发展潜力和应用前景的新兴学科,增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在这一层次上可以充分整合和利用地方的教育资源和比较优势。再次,主动出击、强强联手,与各类科研院所、高新企业深度合作。由于历史原因,中国高校与中科院分属两个体制系统,目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有相互合作的强烈要求和发展趋势,但进展甚微。由于在科研的主攻方向与侧重点不同,科学院与高校系统合作办学仅停留在部分课程改革的初步阶段,尚未在导师互聘交流及进入研究课题等更紧密的阶段[10]。高等院校应主动向国家级科研机构、创新型科创企业寻求合作,加大双方在人才培养、资源共享等方面的完全对接。研究生教育与企业的合作是互益的双赢,大学联合相关科研机构为企业培养管理和科技人才,亦可从企业获得人才培养的信息和数据,提高新一轮人才培养的质量。高校研究生教育人才培养专业及内容,应根据企业发展和市场需求而进行动态优化和调整。最后,将闲置的资源充分利用起来。要加快科研成果转化速度;要健全科研实体的管理体制,规范其运营机制及分配方式;要配备得力的领导与管理干部,按市场的规律来进行生产管理活动,使校办科研实体成为学校办学经费来源的重要渠道。
来自科研与教学的二元关系的挑战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在学校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办学理念中,科研自身的发展方向是面向学术研究型还是面向实践应用型;二是利益分配的二元冲突,科研型教师与教学型教师因在工资水平、职务津贴、评定职称、研究课题项目基金分配方面的差别而产生冲突。我国古代最早的教育专论《礼记·学记》开宗明义就指出:“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即教育的功能既要为国家培养人才,又要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必须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基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全面深化改革目标,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11],满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需要,确立发展应用型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为导向的学术型与专业型培养并举的路子,应用型研究生教育是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兴办研究生院、设置学科课程、选择内容,从而培养特定人才的教育体系。它不以某些内容或学科的多少,更不以某种名称来划分,而是以市场经济发展需求为最高准则[12]。在规划设计和执行中根据时代进步、社会发展、国家需要不断调整人才结构与培养规格,不断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持续提升研究生综合素质,持续优化改革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制度,使研究生教育不断适应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新要求。随着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和完善,中国经济发展已深度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大潮,把为大国经济服务作为建立中国学术型与专业型培养并举的关键要素,面向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和世界科技发展等最前沿,培养适应全方位宽领域需要的各类人才。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以服务国家经济建设为取向,重点发展高新技术研究和应用开发,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总之,科研与教学的关系如同一枚硬币的两面,是内在统一而不是相互割裂。
从高校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整体和全局高度,将长远规划与阶段发展相结合、将学校变迁的历史与发展的目标相结合,将定性考核与考核考查相结合,来决定科研资源与教学资源在不同发展时期的分配比例、组合比例和数量比例。促进知识创新性发展并使其代际传承至关重要。知识创新与传承一旦停滞,就会退化并丧失其生命力,对时代进步的作用也就微乎其微直至衰败,热衷于学术探索和创新冒险是现代大学的鲜明特点。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导师需要一如既往地在各个学科、各个方向上扩展知识的疆界,不要将教师人为分成专门从事教学和专门从事创造性研究的两个队伍,不要将教学和科研割裂。要科学辩证地处理科研与教学的二元关系,实现两者的良性互动,两者的互动与统一并非是指在比例、数量的绝对均等,绝不是搞平均化和平均主义,必然会有利益分配、收入水平的差别,而是要鼓励能者多劳、劳者多得,以营造百舸争流、万马奔腾的科研与教学的竞争局面和奋进态势。科研和教学是相互补充的,大学教师的教学如果没有科研提供新的思想和启示,其教学水平是难以提高的,教师是教育工作的中坚力量,没有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就很难培养出高水平的创新人才,也很难产生高水平的创新成果[13]。因此,把选聘研究生教师的依据主要放在科研能力与科研成果方面,突出科研与教学相统一的原则,把科研过程与教学过程结合起来,用科研提升教学质量,促进新时代学位与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