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淑娟,刘 丽
(汉口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212)
2017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要求强化高校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加强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培养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2021年2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指出,要教育引导全党大力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赓续共产党人精神血脉,始终保持革命者的大无畏的奋斗精神。然而,伴随着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各种西方思潮不断涌入我国,尤其是历史虚无主义思潮较为盛行,它竭力贬损和否定革命,丑化和诋毁伟大领袖或英雄人物,甚至虚构事实诋毁和嘲弄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与建设的历史。因此,历史虚无主义对大学生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致使少部分学生被模糊了政治信仰,扭曲了价值取向[1]。历史虚无主义还弱化大学生对民族历史的文化认同、消解主流意识形态对大学生的影响、误导大学生质疑党执政的合法性以及动摇大学生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2]。中国革命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实践中形成的精神追求、精神品格和精神力量,它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而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宝贵精神财富,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革命文化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素材和精神养料,它有助于抵御历史虚无主义对大学生思想的侵蚀,因而如何将革命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价值观念和爱国情感,是高校一项紧迫而重要的任务。
革命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实践中形成的革命精神内核的一种独特文化形态,是在这一过程中所体现出的信念、态度、价值观、历史遗存等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在高校开展革命文化教育,用好用活革命文化资源,将革命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对革命文化的认同是增强文化自信的前提和基础。大学生对于革命文化的认同程度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的价值取向,而“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3]。高校思政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增强大学生对革命文化的认同感,有必要将革命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之中,以帮助大学生了解、认知、感悟革命文化,弄清楚它形成的来龙去脉,从而有助于他们实现认知与情感的统一。因此,将革命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有利于深化大学生对革命文化的理性认知,深入了解革命文化的历史演变过程,深刻领悟革命文化所蕴含的巨大精神力量,以提升大学生对革命文化的认同感,从而增强文化自信。
崇高的理想信念是大学生奋斗的目标和努力的方向。中国革命之所以能最终取得胜利,正是因为我们党有着革命理想高于天的精神品质和价值追求。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这里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远大理想,这一崇高的理想信念激励和鼓舞着党和人民不畏艰险、不怕牺牲,为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而英勇奋斗。革命文化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根同源,都植根于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制、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与革命文化所追求的价值目标和价值取向具有高度的契合性。将革命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不仅有利于引导大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而且能够促使他们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高校思政课教学,使大学生领会革命文化的精神内核,提高他们的革命素养,培养他们拼搏向上、吃苦耐劳、勇于担当、积极进取的革命品格,从而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爱国情感是个人或集体对祖国的一种积极的认可和维护态度,是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的集中体现。近代中国史是一部洗刷屈辱的历史,革命文化是在中国革命的伟大实践中形成的,它蕴含着为振兴中华而不断进取的爱国情感。强烈的爱国情感是革命先烈坚定政治信仰、百折不挠、不畏牺牲的精神支撑,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宝贵精神财富。虽然时代不同,但爱国情感历来是中华文化一脉相承与绵延不绝的精神纽带,是中华民族继往开来的精神支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更是个人实现人生价值的力量源泉。将革命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全过程,有利于激发大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并将爱国情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将革命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现状还不尽如人意,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原因。
由于部分思政课教师主动将革命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意识不强,给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在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留下了滋扰的空间和潜在机会,对广大青年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产生了诸多不良影响。在此情形下,如何进一步拓展将革命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有效路径,将抽象的文化和枯燥的理论形象化、鲜活化和生动化,使当代大学生将革命文化的红色基因融化到血液之中,这已是高校思政课教师需要思考和解决的一个重要的前置性问题。当前,思政课教师只有将革命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让大学生全面认识革命文化的价值,感悟革命前辈们的为国为民、胸怀大局的牺牲和担当精神,永不懈怠、艰苦奋斗的实干精神,革命先烈们的大无畏奋斗精神,才能将抽象的理论形象化、具体化和生动化,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浸润,在心灵深处的感召中受到思想教育。
众所周知,革命文化内容的讲授需要有效的教学方法才能获得良好的育人效果。目前,在高校思政课教学过程中,仍然有部分教师习惯运用灌输式、填鸭式的讲授式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的针对性不强,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欠缺,忽视发挥大学生主体性的教学模式尚没有完全改观,进而导致思政课教学难以吸引学生的眼球,不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使革命文化教育达不到润物细无声的熏陶和净化作用。部分教师把革命文化教育重点停留在知识的讲授上,过度依赖教材上的有关内容,不善于运用灵活多样、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因而难以充分调动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部分高校思政课教师缺乏主动探索和创新教学内容与方法的动力,教学能力难以有效提升,存在教学内容不够丰富、教学语言讲授平淡、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效果不理想、教学组织管理能力欠佳、教学媒体使用不尽合理等问题[4]。
教育是思想文化的选编,而思想文化主要源自历史事实。选取什么样的革命主题、革命素材、革命故事和革命事迹,是将革命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重要问题。我国革命文化资源丰富,是培养大学生爱国主义思想的极好教材。开展革命文化教育就是要牢记历史,将红色基因代代相传,使大学生在新时代继承和弘扬革命精神[5]。培养目标和培养内容的高度匹配才有可能达到相对理想的教育效果。高校在革命文化教育过程中,对革命文化知识的探究总结以及对革命题材的挖掘深度和力度不够,整合创新不够,利用革命文化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力度不够,将鲜活生动的革命题材转化为案例教学的意识不强,有针对性地将那些凸显革命文化教育价值的历史事实编撰为具有教育价值的教学内容较为匮乏,这些现象的存在必然影响将革命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效果。
利用革命文化开展实践教学,就是要注重大学生的实践体验,让他们参观革命历史纪念馆、革命历史博物馆、名人故居、党的重要会议旧址、革命文化专题陈列馆等,重温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亲身感受革命历史和革命文化的魅力。但由于相关管理体制不健全,高校利用革命文化开展实践教学的渠道不畅,使得系统性开发和利用革命文化培养人的实践教学体系尚未形成。大多数高校基于学生人身安全考虑,在经费支持不足和组织保障不力的情况下,较少大规模开展革命文化的实践教学,实践教学的时间安排不足、规模有限且费投入力度不够。在此情形下,思政课教学存在着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脱节的两张皮现象,高校与所在区域的革命文化实践教学基地的协调不够,搭建的革命文化实践教学基地的数量较少,开发和利用的效果不明显,使有限的实践教学资源难以得到高效使用,从而造成实践教学资源的浪费,使需求与供给不匹配。
探索将革命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路径,是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迫切需要,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将革命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方位的精心设计和革命素材的选编,因而对思政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教学要求。
革命文化形成于中国革命的伟大实践之中,它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宝贵精神财富。梳理和整理革命文化的历史遗迹、重要内容和核心内涵需要研究者的不断努力和探索。对于高校思政课教师而言,要主动增强将革命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意识,在内心深处高度认可革命文化的教育价值,在思政课各专题内容讲授中积极思考将革命文化的众多素材有效融入教学之中,认真备好每次课程,形成撰写教育日志的良好习惯,持续反思教学的优缺。对于高校而言,全校上下要把革命文化和党史教育贯穿到思政教育的实践活动之中,形成一种制度化的教育行为,积极引导广大教师特别是思政课教师,深刻认识革命文化的教育价值,用丰富的革命历史和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向大学生讲好中国革命故事,阐释好革命文化的精神实质,使他们科学理性地认识革命文化的红色基因和精神力量,从而激励他们奋发图强、勇于担当和爱国奉献,使其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在一项关于新时代大学生对革命文化了解状况调查中,仅有三成同学表示非常了解或了解,各占比4.3%和27.09%,而了解一点的同学占了60.09%,不了解的同学占7.67%[6]。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任重而道远。唯有让大学生理性地认识革命文化,才能彻底批判和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侵蚀,将他们培养成为有爱国主义情感、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的时代新人。
如何让高校思政课鲜活起来,变得生动有趣、入脑入心,是每一位思政课教师关心的共同话题,也是创新教学方法的必然要求。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善于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除了传统的教授法、研讨互动法之外,可以尝试友爱式教学,以赋予革命文化更多的情感因素,让埋藏于历史尘埃中的革命故事鲜活起来,从而增强将革命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善于运用微课、慕课等方法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革命文化教育的效果。大学生的爱国情感和社会责任感不会自动生成,只有将体现革命文化精神内涵的革命素材用好用活并真正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才能培养大学生的爱国情感,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高校思政课教师要通过网络、影视等媒体向大学生讲好革命故事、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激励他们传承和弘扬包括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在内的革命精神。创造积极条件不断开展角色扮演和微电影拍摄形式以宣传革命历史与文化、追踪革命先烈历史踪迹等有益的课外活动,使大学生深刻领悟革命文化的红色基因。
教师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起着主导作用,革命文化要有效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关键是要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思政课教师要舍得投入时间和精力,深入挖掘我国丰富的革命文化知识和题材,有意识地选编一些生动的革命题材用于思政课教学,以增强将革命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广大教师可以适时讲授能反映井冈山精神、太行精神、抗日精神、东北抗联精神和吕梁精神的众多革命故事,深度感受共产党人“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的奋斗精神。思政课教师要加强对革命文化知识的学习和利用,认真学习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的革命文化,了解革命文化产生、发展及其特点,深入挖掘革命文化之精髓,领会革命精神,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改革创新。高校要加大挖掘丰富的革命文化知识和题材的力度,将革命文化知识和生动的革命题材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用好用活,以充分展示革命英雄人物的光辉形象,凸显将革命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时代价值和意义。
将革命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除理论知识讲授和情感陶冶外,应大力实施课外体验式教学,让大学生走出课堂,在适度增加思政课实践教学学时、强化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的同时,统筹规划第二课堂、社会实践和专业实习,建立多方协同、知情意行有效融合转化的机制,将知识有效转化为行为和信念。发挥沉浸式教育和情景式教育的仪式与共情作用,通过参观革命文化纪念馆、革命博物馆和革命遗址,感受革命历史和文化的魅力;通过调查了解革命老区、烈士故里、战场遗址,亲身体验浓烈的革命气息与牺牲精神。针对实践教学资源和渠道不畅等问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管理部门要科学布局,统筹规划,摸清所在地区革命文化实践教学可利用的平台与资源,大力拓展实践教学的渠道,实现资源共享、协同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