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化时代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思考

2022-02-26 14:39刘杨钺
高教论坛 2022年5期
关键词:智能化教学活动人工智能

刘杨钺

(国防科技大学 文理学院,湖南 长沙 410073)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不断与时俱进、创新发展,既是思政课紧贴时代发展脉搏的客观要求,也是增强铸魂育人科学性、实效性的必然要求。2019年中央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要大力推进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提升思政课教师信息化能力素养,推动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在思政课教学中应用,这为智能化时代思政课教育教学创新发展提供了指引。思政课与智能化技术的深度融合是多方面、全维度的,在定制课程内容、优化课堂教学、精准评估效果等各个方面都具有重要机遇和发展潜力。其中,如何通过智能化技术提升思政课实践教学效果也是亟待探索的新课题,这是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的重要环节。积极应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智能化技术前沿成果,能够有效克服传统思政课实践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切实增强思政课的亲和力、针对性,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化、智能化跃升。

一、传统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局限性

实践教学是通过问题探讨、深度体验、批判反思等多种实践形式,使学员思想观念与外部环境产生深刻互动,并在这一过程中增强对客观世界和理论知识的理解认识的教学活动。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实践教学的核心功能在于进一步坚定学员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巩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其掌握并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器和方法。考虑到思政课课堂教学中抽象的理论讲授较多,知识理解存在一定难度,因此,实践教学对于提升学员思想政治素养便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鉴于此,近年来中央关于加强思政教育的一系列文件都反复强调要强化社会实践育人,提高实践教学比重,完善思政课实践教学机制等,并推动各高校在实践教学创新发展上不断取得新进展。但总的来看,实践教学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既受到高度重视,却又往往是教学体系中的难点,传统模式下的思政课实践教学仍然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制约着教学效果的根本性持续性提升。

(一)实践教学模式较为单一

形式灵活原本是实践教学区别于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特征,但在实际教学活动中,一些学校和课程并未深入探究实践教学活动规律,对于实践教学方式方法的选择不够细致合理,导致在组织实践教学时只是简单应付、千篇一律。尽管就实施场域而言,思政课实践教学可大致分为课内实践、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等不同模式[1],但通常被采用较多的是包括课堂辩论、案例分析、影片赏析等在内的课内实践教学方式,这些方式的缺点在于难以与真实的社会情境相结合,参与者至多只能在其主观建构的想像空间中理解与反思社会现象或理论知识。参观见学、社会调查等校外实践教学相对更加贴近真实情境,也容易激发学生兴趣,但又往往受制于组织实施难、安全保障难、考核评估难等缺陷,故实际教学中开展较少或效果不佳。

(二)实践教学主体不够明晰

习近平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思政课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加大对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的研究,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2]。学生是客观规律、科学真理和价值观的认识主体,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的目的就是通过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在践行中掌握规律、铭记真理、锻造价值[3]。但在实际教学环节中,由于对实践教学重要性认识不足、多样化实践教学活动组织困难等因素,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实践教学中的体现并不明显,大多是被动完成教师安排的既定任务,例如观看特定的影像资料并发表体会等,学生能够实际展开探索的空间并不大,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一些活动也变成单纯应付任务式的走过场行为。

(三)有的实践教学方案缺少针对性

一些思政课程在进行实践教学设计时,或是对学生究竟要践行怎样的内容不甚了解,或是理解实践的客体但却没有适当的途径加以实施,致使教学设计整体上较为笼统,方法手段与能力培养之间缺乏明确的逻辑关联和目标指向。也就是说,在某些实践教学活动开展之前,教师并不十分确定通过这一活动能够培养学生何种实践能力,学生也不了解应当在活动中着重锻炼什么能力,这也是导致前文所指出的教学模式单一等问题的部分原因所在。

总的来看,传统模式下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存在一定局限性,特别是教学方法与教学目标难以形成有机统一,使得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教学实效性也因此受到影响,最终结果是从课堂知识传授到实践能力锻炼的完整闭环没有完全形成。进一步提高思政课教学质量,就应当大力加强实践教学模式探索,谋求改革创新之道。

二、智能化时代思政课实践教学迎来新的机遇

当前,人工智能相关技术加速发展,呈现出深度学习、跨界融合、人机协同、群智开放、自主操控等新特征,正在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等方面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这一技术革命的浪潮同样渗透和影响着教育领域,带来了教育教学、教学管理模式等一系列创新。对思政课教学而言,智能化技术既可能带来教育模式、教育伦理等方面的新问题,也同时赋予了提升教育科学性实效性的新机遇。特别是对实践教学来说,智能化技术蕴含的一些本质特征将可能为推动实践教学改革创新提供新的动力。

(一)人工智能发展呈现加速突破趋势

人工智能是关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类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其应用系统,其实质是在机器上实现达到或者超越人类的感知、认知、决策、行动等智能行为[4]。人工智能概念虽然在20世纪50年代左右就已诞生,但相关技术发展近年来开始出现突飞猛进的变化。2016年人工智能程序“阿尔法狗”在复杂的围棋博弈中战胜世界冠军李世石,而到2020年,最新的算法程序甚至不需要提前告知游戏规则,就能够“自学成才”地掌握围棋、国际象棋等技艺。当前人工智能发展的重要支撑在于深度学习,它不需要通过人工来建造大量规则和数据,而是能够自主地从海量数据中学习规则和特征。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超级计算、传感网、脑科学等新理论新技术的驱动下,人工智能呈现出加速突破的态势,语音识别、图像识别等感知智能技术在识别精度上甚至已经超过人类水平,人机混合智能发展将使人工智能成为人类智能的延伸和拓展,而自主智能系统的出现将使智能系统对环境的自主学习能力大幅提升。总的来看,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将对社会发展产生持续性、颠覆性的影响,将深刻改变人的行为模式和互动规律,因而也将对教育教学模式带来重大影响。

(二)人工智能发展对实践教学带来深远影响

具体而言,人工智能技术将深刻影响实践教学的内在机理。

一是精准化有助于提高学生在实践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人工智能通过大数据、云计算、智能算法等应用的发展,能够实时、全方位、全维度收集学习对象和学习活动过程中产生的各类信息,并准确分析判断其学习状态、特点及趋势,为学习对象精准定制学习内容和进度安排等。例如,目前许多学校已开展建设各类智慧课堂和智慧教室,其重要功能之一就在于借助智能化技术精准掌握学习动态,实现学习活动的量体裁衣。这种精准化、个性化的学习体验恰恰是传统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较为欠缺的。将智能化技术融入实践教学,可以实现更加精准地掌握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思想状态、认知状态、情感状态,这一方面可以为准确评估实践教学活动有效性提供客观科学的依据,另一方面则有助于完善实践教学设计,将具体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与学生实践能力提升更好地连接在一起。对学生而言,智能化技术能够更准确地分析判断学生在实践教学活动中的实际获得,这有助于学生自主寻找和认定最为有效的实践教学途径,避免教学活动过于单一造成被动式参与而实效性不强,从而在提升学生主体性的同时增强实践教学的针对性。

二是虚拟化有助于丰富实践教学活动的形式方法。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带来了虚拟对象和交互方式的智能化,虚拟与现实之间的界限愈发模糊。对于实践活动来说,基于智能化技术的虚拟场景提供了实践的新场域,将极大拓展实践活动的范围和发生领域。虚拟实践虽然在本质上是虚幻的,但由于技术带来的高度仿真性和体验感,又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客观实在性,在这些空间中发生的实践活动同样能够产生接近于真实的社会互动效应。思政课实践教学因而可以不再受限于现地实践活动对时间、人力、安全保障等方面的较高要求,进而为实践教学平台的拓展带来了新的可能。恩格斯曾在阐述人们如何学习并接受理论时指出“越多由他们通过自己亲身的经验……它就越会深入他们的心坎”[5]。而虚拟实践平台的出现和发展,将为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入脑入心提供重要途径。

三是数据化有助于加强对实践教学的全维掌握。实践教学不同于课堂授课,教师在开展实践教学过程中往往是预先布置好实践内容和基本要求,然后由学生自行实施或教师协同参与,但教师很难全面了解实践教学的全部过程和所有教学对象情况。人工智能技术带来的数字化、智能化则使许多原本抽象的教学要素得以量化呈现,原本只可观察的环节得以精确记录和实时分析。通过从经验判断走向数据驱动,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科学性有效性将得以增强,教学环节的全维设计、全程评估、即时反馈将为教学创新发展提供重要推动力量。

三、智能化技术赋能下思政课实践教学创新发展的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智能化时代就是思政课必须牢牢把握的时与势。智能化技术及其应用为思想政治教育从理论向实践的转化提供了新的场域,只有积极利用各类智能化平台为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拓宽途径、丰富手段、充实内涵,才能更好推动思政课教学创新发展。

(一)建设智能化实践教学环境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创造了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了人。智能化时代,信息媒介传播的技术手段和平台都在不断变化发展,扩大了教学过程中时间和空间的维度,这为构建多样化的思政课教学实践环境提供了新的可能。运用虚拟现实技术的新发展,可以为学生建设网络纪念馆、网络红色教育基地、在线档案馆等各种类型的体验式实践教学环境。通过声光电等现代化教学手段,生动还原重大历史事件,创设身临其境的教学情境,使学生通过亲自感知和体会来加深对思政课教学内容的理解与认同。例如,对历史类思政课程而言,虚拟现实环境在思政教学中相当于提供了一座“历史室”,它可以将历史的内容以虚拟的形式还原式地展现,学生可以以当代的视角,通过视觉、听觉甚至触觉来感受、融入、学习、分析历史。历史和现实结合所碰撞出知识的火花不仅使思政课内容丰富,而且可以扩宽学生的思维和思路。而对理论性较强的思政课程来说,虚拟现实环境则可以提供学生与现实社会深度互动的桥梁,通过给学生提供沉浸式参观或调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成果等仿真场景,提高学生从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中认识把握事物本质和内在规律的能力。与此同时,智能化实践教学环境建设具有较大的共享空间,条件不足的学校也可通过远程接口、云端共享等方式使用这些环境平台甚至参与建设和维护,进一步促进思政课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总体上看,由于人数规模、经费开支、安全考虑等方面原因,当前思政课实践教学在组织实施现地参观教学上存在不小的难度,而体验式的智能化实践教学环境能够有效化解上述问题,使实践教学内容真正落到实处。

(二)构建全维度实践教学体系

思政课实践教学不是关于生产的实践或技艺的实践,而是一种思想的实践,旨在通过教学对象思想观念与外部环境的互动,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其根本着眼点在于引导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自觉践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因此,不同于理工类课程在实验室、计算机房、工厂等相对固定的教学场所开展实践活动,思政课的实践教学并不具有某个单一的实践场所,也无法固定于某一种单独的实践形式,而是更加强调全程实践、全方位实践[6]。哪怕学生课余时间的每一次上网浏览,都可能产生原有价值观、习得的理论知识与真实社会环境之间的交互作用,因此都不应排除在思想实践的范畴之外。但社会实践空间的广阔性意味着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很难覆盖所有的交互情境。而借助智能化技术的创新发展,思政课实践教学可以拓展到学生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例如,利用智能化时代一切都可被记录、一切都可被分析的特点,通过大数据分析、智能穿戴设备等技术支撑,可以构建起学生课内外价值观养成的监测分析系统,课堂上可以收集分析学生在讨论、辨析、影视赏析等课堂实践教学活动中的表现、心理状态、情感波动等信息,用于分析评估理论内化程度等价值观指标,而课外则可以收集分析学生在上网、聊天等日常活动中的意识形态流露以及在暑期实践、实习见习等课外活动中的理想信念锻造。构建全维度实践教学体系的一个重要前提,是对思政课实践能力进行科学、准确的分析评估,这将要求建立起关于理想信念和价值观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将这些指标与学生的心理活动、言语内容、行为习惯等客观状况相关联,再通过智能化技术进行实时信息采集和分析。这一体系的建立将有助于更好地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体化、贯通式设计,真正做到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

(三)完善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践教学模式

智能化时代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思政课实践教学也应当适应这一转变,积极提升实践教学中的学生主体地位。一方面,实践教学活动形式应紧贴智能化时代特点,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能动性。例如,微视频创作等活动可以增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创作的过程本身就是一次将理论知识重新组织并转化为自我叙事的过程,而智能化技术的介入既可以为评判作品的原创性、逻辑性提供重要手段,也可以为更好地制作和生成作品提供技术支撑。另一方面,应当大力培育学生适应智能化时代的能力素质,尤其是智能化媒体媒介素养。智能化媒体媒介素养是学生在面对各类智能化媒体信息时的理解能力、选择能力、反思能力、评估能力、创新能力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应当将媒介素养的培育作为思政课能力素质培养的重要环节,纳入思政课人才培养的目标体系当中。在教学内容中应有意识设置关于新兴媒体的专业性知识,使学生掌握新媒体传播特点规律,更好地驾驭智能化时代的舆论工具,从而使思政课实践教学具备应有的技能基础。

总之,智能化时代发展为思政课实践教学创新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牢牢把握时代脉搏,充分利用智能化赋予的新技术新平台新手段,切实增强思政课教育教学实效性,不断提高思政课的吸引力、亲和力、说服力、感染力。

猜你喜欢
智能化教学活动人工智能
智能化战争多维透视
住培教学活动指南专题
幼儿园教学活动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思考
小学数学实践教学活动初探
印刷智能化,下一站……
2019: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与就业
数读人工智能
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化站所初探
下一幕,人工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