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 丽 文 雅
精准扶贫背景下高校贫困毕业生就业困境及对策分析
廖 丽 文 雅
[湖南师范大学;山西财经大学]
高校贫困毕业生就业问题一直以来受到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文章在“精准扶贫”理念引导下,对高校贫困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困境成因进行分析,并提出针对性解决贫困生就业难问题的对策,包括:完善贫困生多元化资助体系,缓解贫困生经济压力;科学设置勤工助学岗位,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多方位盘活各方资源,拓宽贫困生就业渠道;重视职业技能培训,增强贫困生的就业竞争力;引导贫困生树立正确就业观;加强贫困生心理帮扶工作,激发贫困生心理潜能。
高校;贫困毕业生;就业现状;对策分析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到:“要动员全党全社会力量,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坚持大扶贫格局,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1]高校扶贫工作是精准扶贫战略部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大部分高校贫困毕业生受到经济条件、综合能力以及心理状态限制,毕业后很难找到合适工作。贫困生通常又被看作就业市场中的弱势群体,相对于非贫困学生更容易陷入就业困境。为帮助贫困生摆脱就业困境,不仅需要为其提供经济上资助,更需要从“授人以渔”的角度发挥资助育人功能,有效提升贫困生综合就业能力。因此探究如何在精准扶贫背景下帮助高校贫困毕业生摆脱就业困境,提升综合实力,顺利就业,对于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近年来,党和政府部门已经建立“奖、助、贷、勤、补、免”六位一体的学生资助政策体系,这充分彰显了国家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帮扶工作的高度重视。该体系的建立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广大贫困毕业生所承受的经济困难,但目前在贫困毕业生就业问题上仍存在诸多难处。据教育部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909万,同比增加35万人,且受疫情导致留学生回流,就业市场竞争呈现白热化趋势。[2]目前,高校毕业生整体就业形势紧张,贫困生又是就业市场中的弱势群体,情况更加不容乐观。在求职过程中,贫困生就业压力、经济拮据、心理负担等因素往往将影响贫困毕业生结合现实情况做出理性选择。因此,这也导致贫困生就业质量不高,职业满意度和合理度偏低;加之受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国家经济波动、行业压力等多种因素叠加影响,高校贫困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将更为突出。
贫困毕业生经济条件差,随着形象包装、异地求职,报考经费等方面求职成本投资提高,贫困大学生缺乏必要的物质支持,沉重的就业与生存压力使他们在择业过程中深陷“先天不足”的处境,就业难度较大。贫困毕业生家庭人脉资源匮乏,在择业过程中,亲戚和朋友难以提供切实有效帮助,使得贫困毕业生就业机会比非贫困生少的多。企业对大学生特别是贫困大学生也存在不同程度的歧视,在同等条件下,很多企业往往还是会选择优先录用非贫困学生,使贫困生毕业生的合法权利愈发得不到保障。
目前,大学生就业竞争力与学生综合能力表现息息相关,由于农村教育资源失衡的现状,贫困生家庭经济收入低、父母教育水平低、农村基础教育落后,他们从小接受的信息量知识面与城市学生存在一定差距,多数贫困生在语言表达能力、协调沟通能力、表现力等综合能力上均低于普通学生。加之贫困生将大部分时间投入勤工俭学或者专业不对口的低技术含量工作中,耗费学生大量精力,对于专业知识学习、自我能力提升以及综合能力培养上顾及不暇,也忽视了个人兴趣特长的发展,直接导致贫困生就业竞争力的不足,同时也是贫困生求职过程中一大短板。
贫困毕业生的心理状态与就业观念受到其生长的原生环境及成长过程的影响。在激烈的就业市场中,贫困大学生比普通大学生就业期望更高。贫困大学生寄希望于通过努力学习,取得优异成绩,来寻求一份心仪工作,实现脱贫目标。多数贫困生向往从事新经济行业,并将工作目标选定倾向于热门城市、规模稳定的企业、薪资待遇丰厚、升职快的工作,求职眼光过于理想化,往往就业的实际情况也不尽人意、四处碰壁。另外,贫困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不足,部分学生存在自卑心理,心理负担大,内心更为敏感脆弱。他们害怕在面试时被拒绝、家人失望、自卑等各种心理因素,导致他们在受挫后容易产生消极态度,对于就业时主动性更为缺乏,始终处在“被动”的状态。
据2019年中国学生资助发展报告显示,各项高校学生资助政策情况如下:财政资金占资助资金总额的49.93%;银行发放国家助学贷款与高校事业收入共占48.42%;社会资金占高校资助资金总额的1.65%。[3]从以上数据可知,我国资助形式为政府出资为主,助学贷款为辅,社会资助比重非常少。对比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助学贷款体系所约占到50%左右的比例尚存在一定差距。因此,为打破贫困生就业困境,需从多元化的角度去探索解决方式,主要从资金来源方面展开。为实现资助资金来源多元化从政府层面应该提高投入,政府和高校需加强贫困生的救助力度以及受助范围。社会层面主要依赖企业投入资金,高校需要发挥自身优势吸引外资,为贫困生提供专项资金帮助或就业补贴,在经济上予以贫困生支持。
当前高校组织的勤工助学服务主要停留在以劳务性和服务性的基础层工作为主。在新形势下,高校应将勤工助学作为日常教学和人才培养计划中的一部分,丰富勤工助学内容,将创新创业、课题科研、社会实践等活动纳入到勤工助学体系,将“工”与“学”结合,增强贫困生综合能力,鼓励更多贫困毕业生参与其中。另一方面需加强校企合作,打造贫困生长效培养计划,企业通过层级选拔为优秀贫困生提供实习机会,给予贫困生提供更多锻炼自我的机会,并承诺实习期间表现良好毕业后可为其提供就业岗位。实施长效培养计划,能为贫困生解决经济难题和能力欠缺问题,同时也为企业培养优质人才库,从而达到双赢的效果。
高校应该注重加强校际联动,向用人企业开展针对性帮扶,提供贫困生专场招聘的途径,重点关注贫困生。为助力脱贫攻坚、帮助贫困毕业生实现顺利就业,自2020年,教育部面向全体贫困毕业生展开的“24365校园招聘”“专场招聘会”等活动已为毕业生们提供大量招聘企业与岗位招聘信息。由此可见,线上信息为贫困毕业生获得准确求职信息提供便捷,“互联网+就业”模式将是助力精准扶贫的新方式。另外,高校可通过各种渠道广泛搜集就业信息,根据贫困生求职意向、岗位需要、地域要求等情况进行筛选,实施针对性的帮扶方式,向贫困生精准推送就业信息,搭建有效就业渠道,为贫困生营造良好的竞争环境,帮助贫困生实现多元化就业。
职业技能培训是助力贫困生顺利就业的有效途径,开展制度化、科学化、系统化的培训是破解贫困生就业能力薄弱必不可缺的方式。高校应注重为贫困生提供职业技能培训机会,以社会职业需求和贫困生的实际需要为导向,利用各种培训资源,对贫困生进行线上与线下平台结合,开展在线直播、线上互动、视频录播等多样化形式,以扎实的理论与实践知识为贫困生能切实掌握谋生本领打下基础。例如保利集团开展保利星火班,定向招收贫困县建档立卡的贫困生,对其进行免费的职业教育培训,并结业后为其优先提供就业岗位。由此可见针对贫困生开展的以兴趣为导向的职业技能培训是增强贫困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之一,通过培训可弥补贫困生能力上所存在的不足。贫困大学生就业能力薄弱问题得到解决,就业自信也相应得到提升,将更有利于贫困毕业生实现顺利就业。
高校贫困生存在的心理问题较为普遍,如强烈的自尊心与自卑感并存、过高的就业期望、求职焦虑与恐惧等。高校应引导贫困毕业生树立正确就业观,转变一门心思追求“金饭碗”的高期望就业观念,更加重视自身能力层与心理层建设,以理性眼光判断当前就业形势。目前,贫困毕业生存在求职时存在好高骛远的现象,择业时并未考虑自身为社会做贡献的程度,倾向于追求眼前的经济利益、权力与地位。因此,高校应该对贫困学生进行励志教育,鼓励贫困生投身基层组织、西部地区、农村等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就业工作,组织贫困生学习优秀事例,强化学生理想信念,树立把基层建设与家乡建设相联系的伟大理想,投入到伟大祖国的基础事业建设,在基层组织实现个人价值。
针对贫困生的心理问题,高校可通过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指导的方式来缓解贫困毕业生的心理压力。从宏观层面,高校应健全心理咨询体系,通过心理辅导加强贫困生的心理教育。高校除了开设贫困生心理帮扶小组,还需定期聘请心理专家为贫困生提供心理健康咨询,通过科学教育方式消除学生心理障碍。另外,高校应结合贫困生的心理特点,定期向贫困生开展专门性的就业指导、政策分析、心理健康等方面的课程或者讲座。缓解贫困生所背负的社会期望和心理压力,帮助贫困生树立信心,形成正确价值观,以顽强拼搏、不畏险阻的态度对看待生活中的挫折和困难。
[1]习近平.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党代表大会报告[N/OL].[2017-10-19].http://news.xinhuanet. com/.
[2]岳昌君.从《政府工作报告》看2021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J].中国大学生就业,2021(07): 4-8.
[3]教育部.2019年中国学生资助发展报告[EB/OL].全国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2020-06-18. http://www.xszz.cee.edu.cn/index.php/shows/70/3932.html.
2019年度山西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山西省高校学生就业能力要素及提升途径研究”部分成果(项目编号:2019B160);2019年山西财经大学辅导员专项课题“高校贫困生就业能力提升路径研究-以山西财经大学为例”部分成果(项目编号:201902)
(责任编辑:赵鹏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