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等教育科类结构政策的回顾与展望——基于政策演进的视角

2022-02-26 14:39:05
高校后勤研究 2022年3期
关键词:重点学科调整政策

刘 荣

我国高等教育科类结构政策的回顾与展望——基于政策演进的视角

刘 荣

[沈阳师范大学]

我国当前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高等教育科类结构需要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进行调整与优化,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从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高等教育科类结构政策调整大致经历了计划体制下的院系调整、改革开放后的重点学科建设、高等教育扩招后学科结构的优化调整到新时期面向世界的“一流学科”建设四个阶段。我国高等教育科类结构一直在持续地进行调整和优化,但现在仍面临一些现实问题。通过对政策出台背景的分析,对政策历史沿革的梳理,可以发现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科类结构政策调整中的有关问题,从而提出高等教育科类结构政策调整的改善建议。

高等教育;科类结构;政策调整

一、政策的出台背景

任何时期政策的出台都不是凭空出现的。高等教育政策是决策系统各参与主体价值取向相互冲突与妥协的过程和结果。[1]不同时期的学科结构是这一时期时代精神的结构性体现。[2]我国高等教育科类结构政策的出台背景首先是基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其次是为了我国高等教育事业自身发展的需要,最后是为了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需要,根据我国不同历史时期的现实情况而制定出台的。

(一)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服务社会,发展经济是政策出台的主要动力。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了改变国内的落后情况,我国开始学习苏联,颁布了一系列的教育政策促进经济的增长,包括对工科类学科的建设,设置国家建设需要的专业。改革开放后,我国开始了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经济体制的改革会引起教育体制的变革。[3]教育体制的变革又会引起学科结构的变革。为了满足经济发展需要、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我国出台了一系列针对重点学科建设的政策。

(二)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

高等教育虽然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大的作用,但是却不仅仅只是为社会经济发展所服务的。高等教育也是教育人,培养人正确的价值观体系,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的过程。文化的传承与知识的创新离不开教育事业的发展,高等教育既可以挖掘知识内容的深度,扩宽知识范围的广度,又可以更新知识的结构。在这个背景下,我国出台的关于科类结构调整的相关政策,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同时,也完善了高等教育自身的发展。

(三)实现伟大民族复兴中国梦的需要

国之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兴则国兴,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教育的重要使命。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保障与支持。十八大之后,在社会主义发展新时期,我国的高等教育开始走向世界舞台,与国际对话,与不同国家民族历史文化交流。为了提高我国高等教育在国际上的地位,增强在国际上的话语权,推进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就成为了高等教育中的重中之重。

二、我国高等教育科类结构政策发展的历史沿革

依据不同发展时期的相应特点,我国科类结构调整政策的演进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计划体制下作为“工具”的学科建设初步探索阶段(1949—1977年)

新中国成立之后,随着国家建设逐渐步入正轨,教育也随之走向计划化。[4]从1952年开始,我国开始了大规模调整全国高等学校的院系设置。这次调整在学习苏联经验的基础之上,根据经济建设和发展的需要,按专业培养专门人才,重点强调培养工业建设人才。1954年,国家编定了《高等学校专业目录分类设置(草案)》,根据国家建设部门分为工业、建筑、运输、农业等11个部门。1963年,国家颁布了《高等学校理工农医各科研究生专业目录草案》政策。在这一时期,学科建设处于初步探索阶段,高等教育主要是作为“工具”为国家建设服务,但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国家的经济发展。在十年文革时期,我国的高等教育被严重破坏,高等教育的科类结构也变得十分不合理。

(二)改革开放后重点学科建设阶段(1978—1999年)

1.学科调整面向市场阶段

1978年,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新的历史阶段,新时期下,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学科结构调整理念也越来越缺乏适应性。为了积极应对经济转型的需要,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做好高等学校专业设置和改造工作的意见》,在这份文件中对高等学校专业设置与专业改造提出了新要求。这一阶段,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学科调整也开始与市场接轨。

2.建设重点学科,迈入加速发展新阶段

改革开放之后,为了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国家对学科结构进行了新一轮的改革与调整。重点学科的概念是在1983年颁布的《关于调整改革和加速发展高等教育若干问题的意见》文件中初次提出的,该文件还论述了重点学科建设的意义和方法。在随后颁布的一系列相关政策中也陆续提出了“要有计划地建设一批重点学科”等相关论述。自此,重点学科建设进入了大众视野中,我国大学学科建设也初步迈入了加速发展的新阶段。

3.“211工程”“985工程”重点工程建设阶段

1993年国家颁布《关于重点建设一批高等学校和重点学科点的若干意见》,决议启动以重点学科建设为核心的“211工程”项目。在1998年教育部发布《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985工程”正式启动建设。“211工程”和“985工程”等项目的实施和推广,具有积极的时代意义。它在集中整合优质资源的基础之上,重点建设一批学校,使这些学校在短时间内获得了长足的发展,缩小了与世界名牌大学的差距,我国大学学科建设正式进入高速发展期。

(三)高等教育扩招后学科结构战略性调整阶段(2000-2012年)

进入21世纪后,我国在经济、社会、文化、科技等领域都充满着变化与革新。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社会发展需要更多高素质人才。因此,对学科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是当前高等教育改革的主要任务。2001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工作的若干原则意见》的通知,提出:“新一轮学科专业结构调整是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全局性、战略性调整。”[5]2010年7月,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提出要“优化学科专业、类型、层次结构,促进多学科交叉和融合”[6]的发展目标。这一时期,国家开始对学科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对高等教育质量的发展愈加重视。

(四)新时代面向世界的“一流学科”建设阶段(2013年至今)

随着中国国际影响力的逐步增强,提高中国高校在国际高等教育中的话语权成为当下我国高等教育的主要目标和任务。2015年,中央全面改革深化小组审议通过《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自此,我国学科建设正式踏上新征程。各省市地方政府也都紧跟国家政策的步伐,制定各个地区的 “双一流”建设方案。“双一流”建设项目是在新时代新形势下顺应时代潮流,促进高等教育结构转型升级,增强高等教育国际话语权的伟大创新之举,具有跨时代的意义。

通过对我国高等教育科类结构调整政策历史演进的梳理,我们可以看出“稳定性”和“渐进性”是政策的主要特点,国家需要是政策出台的重要推力,实现中国的民族复兴梦是政策的最终导向,其中,经济建设和现代化建设始终贯穿于整个学科建设发展的全过程。

三、我国高等教育科类结构政策调整中现存的问题

(一)政策调整主要是以政府为主导,缺少一定的灵活性

在我国,学科建设是由政府制定政策去引导建设的,是一种政府行为,具有较高的强制性,而缺乏相应的灵活性。学术分科是世界各国大学的通例,但将学科设置行政化则是我国的特色。[7]虽然高校学科建设的政府行径,具有不可多得的优点;但是,从辩证的角度去看,以政府为主导限制了我国高校的自主性发展,使得我国很多高校难以发挥自身的力量去促进学科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例如各学校之间的同类学科建设之间缺乏沟通与合作,存在着高校之间的学科建设壁垒等现象,导致学科建设无法发挥其功能最大化。

(二)政策偏向于经济发达地区,学科评选过于注重择优原则

受历史原因的影响,我国重点建设的高校大都集中在北上广以及东部沿海等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于是像云南、贵州、甘肃等经济发展薄弱地区,国家重点大学及重点学科分布较少。久而久之,既不利于高等教育的和谐发展,也不利于教育公平的实现。在第四次全国重点学科评估中,国家重点学科总数的前十名里西部地区无一高校入榜。这从侧面可以看出我国西部高等教育学科整体发展水平还处于比较薄弱的位置。

在我国重点学科评估中,是以择优原则进行的评选方式。这种评选方式,会导致实力越强的重点院校其评选成果的重点学科数也越多,而当其评选为重点学科后,又会获得政策经费等方面的支持,借此又促进了其学科的发展。而西部欠发达地区高校则恰恰相反,这种情况循环往复,也就形成了马太效应。

(三)政策的社会性导向较强,学术性导向较弱

大学在进行人才培养,服务社会的同时,还承担着科学研究,探求事物本质,追求真理的责任。而学科正是大学实现其职能的基础,在学科建设中,社会性与学术性应同时存在,且不能“一支独大”。因此学科建设不仅要为社会和经济发展服务,突出其社会性,也要为科学发展服务,突出其学术性;但在我国的学科政策发展的进程中,始终是把学科建设对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功能放在首要的位置。虽然在我国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时期,较强的社会性导向确实为我国经济建设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但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学术性导向弱的弊端也逐渐显现出来。

四、我国高等教育科类结构政策调整的改善建议

(一)政策调整中政府应适当下放权力,扩大高校学科建设自主权

从建国以来,政府就一直在我国处于主导性地位,统筹和引导全国各个方面的发展建设。在高等教育普及化背景之下,政府角色需要重新进行界定。在新时期,政府应进一步下放权力,扩大高校学科建设自主权,在把握全局的基础之上对高校进行宏观调控,而不是依照从前的模式进行直接管理。要增强高等院校的办学活力,保持政府和院校之间的张力,发挥高校在学科建设中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政策制定应坚持公平补偿原则,促进学科均衡分布,完善学科布局

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会促进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首先,政府在政策制定上应以“公平补偿”为原则,对于经济发展薄弱的地区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予以重点扶持,促进我国中西部地区高校的重点学科建设。从而更好地为当地社会发展服务。其次要促进学科的均衡分布,重点学科不能只集中在重点高校之内,也应给予普通院校发展机会,在普通院校内打造重点学科发展平台,激发普通院校的创新创造活力,以带动普通院校更好的发展。以此来促进学科在区域和院校之间有机均衡发展,完善学科布局。

(三)加强政策的学术性导向,促进学科的内涵式发展

布鲁姆曾说过大学是奉献给纯粹理性的。学术性既是大学发展的基础,同时也是大学学科建设的基础。在制定重点学科建设政策时,其导向首先应该是考虑到学科自身的发展需求,即学术性的导向。同时,也要促进学科的内涵式发展,学科的内涵式发展是指从质量、实力,结构等方面进行内部的优化改革与提升,其发展源于自身的内在需求而不是外在的需求。走内涵式发展之路可以激发学科活力,增强学科实力,提升学科竞争力,从而实现学科质的发展。

(四)政策的制定要具有前瞻性和全局性

政策的制定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综合各种现实情况之上,根据社会的需求,协调各方面因素,而制定的具有前瞻性和规划性的行为。国家政策应是一种长效的,可持续的,具有深远眼光为了长远利益而制定的。此外,政策的制定在保持前瞻性的同时还需兼顾全局性。当今社会,各阶层利益错综复杂,相互交织。为了避免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现象,政策的制定必须要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利益,具备全局性的眼光,加强顶层设计,站在更高的维度上总揽全局性建设。如此一来,才能充分发挥政策的作用,促进政策的有效实施,为我国的学科建设筑牢良性的发展基础。

[1]陈学飞,林小英,茶世俊.教育政策研究基础[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281.

[2]王战军,张微.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高校学科结构调整——政策变迁的制度逻辑[J].中国高教研究,2019(12):36-41.

[3]顾美玲.中国民办高等教育的历史回顾与前景探析[J].教育研究,1997(08):45-49.

[4]何东昌.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1949—1975)[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7:26.

[5]教育部关于印发《关于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工作的若干原则意见》的通知 [EB/OL].(2001-10-25) http://www.moe.gov.cn/ s78/A08/gjs_left/moe_1034/201005/t20100527_88506.html.

[6]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2010-07-29) http:// www.moe.gov.cn/srcsite/A01/s7048/201007/t20100729_171904.html.

[7]王建华.教育学:学科门类还是一级学科?[J].复旦教育论坛,2012,10(02):5-9.

东北经济振兴下高等教育学科结构优化与区域经济转型协同发展研究(项目编号:EQN201903)

[责任编辑:赵鹏程]

猜你喜欢
重点学科调整政策
政策
房地产导刊(2022年8期)2022-10-09 06:19:34
政策
房地产导刊(2022年6期)2022-06-16 01:28:40
夏季午睡越睡越困该如何调整
今日农业(2021年14期)2021-11-25 23:57:29
黄山学院校级重点学科简介
——生态学
广东省重点学科:兽医学科
广东省重点学科:畜牧学学科
工位大调整
意林(2020年10期)2020-06-01 07:26:37
助企政策
政策
华人时刊(2019年21期)2019-11-17 08:25:07
沪指快速回落 调整中可增持白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