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路广 冯 伟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策略研究
武路广 冯 伟
[山西农业大学;农业经济管理学院]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的突然暴发,对高校学生心理健康和舆情引导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产生了极大的冲击,暴露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不足。但同时,新冠肺炎疫情所产生的特殊社会环境又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难得的契机,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提升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路。高校通过完善思政工作机制,提供应急心理援助,加强危机应对能力来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就是一起典型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给全国和全世界人民都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也给高校带来了强大的冲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在中国蔓延时正值假期,全国3000多万大学生在家生活学习,高校传统集中管理方式几乎全部失灵,主要依靠网络平台对学生进行远程教育和管理。能够亲身经历和见证抗击新冠疫情的过程对大学生思想行为的影响是巨大的,高校充分利用抗击新冠疫情的契机主动加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既是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需要,也是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需要。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让高校在对大学生进行教育、管理和引导的过程中显得措手不及,暴露出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问题和不足,凸显了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面对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高校各部门之间缺乏统一的领导和整体协同配合,缺乏相应的应急工作预案,对大学生的教育和管理方式及内容重叠使教育和管理效果大打折扣。疫情期间对大学生思想引导起关键作用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主要依赖网络课堂进行,但多数高校的网络课堂建设相对薄弱,既缺乏课程资源又缺乏统一的在线教学平台。对教师来讲,部分专业课程在短时间内进行网络备课难度较大导致教学质量低下引起学生的不满,并由此出现了众多负面网络热点事件。对学生来讲,不同的课程要求各不相同,往往需要下载若干个手机应用软件才能完成打卡签到、观看直播、学习视频、摘抄笔记等学习任务,无形中大大增加了同学们的课业压力,极易引起大学生的反感和抵触情绪,进而影响思想引导效果,甚至激发矛盾形成新的社会热点问题。
大学生普遍欠缺社会经验,在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常常缺乏应对能力,进而在个人和群体层面产生巨大心理压力,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严峻挑战。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一方面,大学生由于长时间被封闭在家里,较少有外出活动释放的机会,随着确诊病例的不断增加和疫情形势的不断恶化,在心理上负担越来越重,长期的恐惧和紧张会导致焦虑、悲观、烦躁、抑郁等不良心理反应,甚至出现肠胃不适、食欲下降、头痛失眠、呼吸困难等生理不适反应。[1, 2]另一方面,高校迟迟不能开学,正常的教学秩序被打乱,学生的生活、学习、毕业、实习、求职等重要人生计划也相应受到影响,不得不延后甚至取消,给学生造成心理压力,引发不良情绪,影响思想稳定。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大学生都居家隔离,网络成为大学生获得信息与外界交流的重要途径。网络具有一定的匿名性和隐蔽性,且在网络当中人人都是信息源,极易滋生谣言。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从众心理和好奇心理突出,既欠缺辨别信息真伪的能力,又缺乏对相关法律法规的了解和认知,导致部分大学生在网络上发布信息时无所顾忌。[3]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有同学为了博人眼球,吸引关注,编造学校开学的谣言并转发到公共信息平台,导致不知情的同学开始返校,差点造成疫情传播事故。还有的同学基于片段零散的负面信息,发表不当言论,被大量转发,从而产生网络舆情热点事件,对高校声誉造成恶劣影响。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虽然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与冲击,但是同时也为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难得的契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利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这一真实的非常态社会环境有效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达到社会常态下难以企及的教育效果。
大学生在真实的教育情境当中比在课堂灌输当中更容易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传输的思想观念和行为规范。新冠肺炎疫情当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以党中央关于疫情防控的决策部署和习近平同志关于疫情防控的重要讲话精神为核心,通过主动发掘推送抗“疫”一线的感人故事、先进人物事迹和重大工程建设等生动教育素材来教育引导大学生在疫情防控中充分感知中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和全党上下强大的向心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从而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4]。新冠肺炎疫情中在社会的各个层面都涌现出了大量生动而又鲜活的教育案例,在这些案例的影响下,结合大学生自己参与、感受、思考和领悟所产生的情感效应,可以激发出大学生自主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观意愿,达到思想政治教育最理想的教育状态。
亲身经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大学生的思想触动比接受传统教育的效果更加直观和强烈,并有可能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产生重大转变。高校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通常以理论教育为主,缺乏实践机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利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联系实际和在实践中检验教育效果提供的难得契机,积极教育引导学生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加深对理论的理解与认同,努力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4]。90后的青年人一度普遍被社会认为以自我为中心、缺少责任感和担当意识。但是,在他们参与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过程中却展现出了不畏艰险、奋勇向前、舍生忘死的蓬勃力量,正如习近平总书记给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全体“90后”党员的回信中所讲“广大青年用行动证明,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是好样的,是堪当大任的!”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主题教育、谈心谈话等方式进行,侧重于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等方面的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为契机积极拓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路和方法,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由“面对面”转变为“键对键”。新冠肺炎疫情当中新媒体平台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通过文字、语音或视频等形式对学生进行思想动员,引导学生积极配合国家的疫情防控措施,严格遵守学校的各项规定,就近就地参与志愿活动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模范践行者[5];积极开展线上主题教育活动,组织大学生通过创作文艺作品、宣讲防疫知识等活动引领青年学生从点滴做起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打造精品在线课程让思政课成为疫情防控期间对大学生进行形势教育和思想引导的重要途径。
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高校能否通过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维护校园稳定,不仅是高校自身教育发展的需要,更是维护国家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的需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高校必须适应不断变化的新形势,针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特点研究和制定符合大学生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应对机制和策略,以确保高校持续、健康、和谐的发展。
高校要制定好思想政治教育应急预案,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能集中优势资源统筹分配,确保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及时高效地介入,发挥其维护稳定、思想动员、心理疏导的重要作用。一是要建设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队伍,加强应对危机事件的培训,使之能够快速稳定学生情绪,因势利导,将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过程转化成对大学生开展教育引导的过程。二是要建立好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制度保障,明确职责,压实责任,细化工作任务,通过有效的奖惩措施激发干劲,鼓舞士气。三是要上好在线思想政治教育课,建设好在线教学平台,将思政课程同突发事件实际相结合对学生进行形势政策教育和思想引导。四是在发挥课程思政育人功能的同时,也要把专业课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教育结合起来。通过不断创新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体制机制来确保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不掉线,能在最短时间内迅速有效地控制局面。
一是开展心理疏导。心理疏导是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式。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大学生进行应急心理疏导可以帮助大学生正视由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引起的负面情绪,缓解焦虑紧张等不良情绪,并在思想上进行引导,使其认知、情感、行为发生积极变化,增强学生民族自尊心、自信心,树立责任意识和大局观念。二是关注重点人群。高校要精准掌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健康情况,要针对不同类型的大学生采取不同的援助措施,将解决思想问题和现实问题相结合,对重点学生群体进行分类跟踪辅导。针对有心理障碍的大学生,要密切家校联系,重点关注指导教育,建立一对一跟踪帮扶责任制。针对孤儿、因病致贫或重点疫区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要实施临时困难补助机制。针对担心升学、毕业、求职等发展性问题的学生,要积极开展线上办公和线上辅导解决学生实际困难消除心理困扰。三是开展生命教育。高校要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为契机,加强生命健康教育,引导大学生尊重生命,珍爱生命,加强体育锻炼,保持理性平和的心态,养成环保卫生健康的生活方式保护身体健康。
一是做好网络舆情引导。高校要加强新媒体宣传,畅通信息发布渠道,第一时间让学生了解学校对事件发展的态度与部署,充分利用校园媒体持续宣传党和国家关于疫情防控的最新动态,引导大学生不造谣、不信谣、不传谣,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和良好的舆论环境。二是树立规则诚信意识。高校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加大对相关法律法规的宣讲力度,帮助大学生树立规则诚信意识,将不听从国家号召和学校安排,无视校规校纪,擅自提前返校和瞒报信息、编造信息、转发虚假信息产生严重后果的学生作为反面典型进行严肃处理。三是开展疫情防控教育。通过专题学习向学生宣传普及病毒类型、传播途径、防控方法等疫情防治知识,教育引导学生热爱科学,敬畏自然,自觉维护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发展。四是统筹思政教育资源。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只依靠专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高校必须综合利用一切可以调动的人力、物力和教育资源,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这样才能切实有效地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1]匡征凌, 郭凯文, 刘蔚珂, 等. 武汉某高校大学生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疫知识认知及心理状态的调查[J]. 热带医学杂志, 2020(03):1-7.
[2]赵春珍.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大学生心理状况调查及教育对策研究[J]. 心理月刊, 2020,15(8):1-3.
[3]武路广, 刘豪. 大数据视角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J].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17,29(4):74-76.
[4]刘伟亮, 谢红. 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中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探析[J]. 理论建设, 2020,36(1):11-14.
[5]朱妍佳, 陈俊. 高校辅导员在抗“疫”战斗中的责任担当[J]. 高校辅导员学刊, 2020,12(1):48-51.
2020年山西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思想政治教育专项)“基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项目编号:2020zsszsx026)
(责任编辑:赵永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