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启龙 孙 文 韩 强 张 飞
基于高校后勤视角下的廉政风险防范研究
吴启龙 孙 文 韩 强 张 飞
[安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在高校持续深化党风廉政建设,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维护校园风清气正的立德树人政治生态背景下,从高校后勤领域廉政风险概念、识别方法、主要类型及表现、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防范策略等多个方面开展高校后勤领域廉政风险防范研究,不仅对于高校后勤从源头抓早抓小、防微杜渐、预防腐败,还对高校后勤工作人员提升管理水平、改变工作作风,完成高校后勤“三服务”的根本任务和“三育人”的重要使命,保证高校后勤事业有序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开展高校后勤领域廉政风险防范研究,也能够进一步丰富和完善现有的理论体系,弥补当前研究存在的短板。
高校后勤;廉政风险;防范策略
近年来,随着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招生种类大幅增加,高校的办学规模急剧扩张。作为承担高校服务与保障工作的后勤部门,因其工作日益繁重繁杂,掌控和调配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规模越来越大、类型越来越多,涉及的市场化、社会化程度日益加深,涵盖的管理层级和工作流程日趋复杂,产生廉政风险的关键岗位、重点环节和关键点也越来越多,防范或监管稍有不慎,潜在的廉政风险就有可能产生腐败行为、引发腐败问题,给学校、国家和社会带来极其恶劣的影响。
与此同时,随着高校改革发展进程的加快推进,也凸显出了诸多问题。尤其在高校后勤重点领域腐败现象多发频发,使得高校后勤廉政风险防范成为一个亟待研究的新课题。通过对已有研究进行文献梳理可以发现,学者们多采用宏观、定性的方法,分别从高校招生[1-2]、财务与审计管理[3-4]、物资采购[5-6]、科研管理[7-8]、招投标工作[9]、基建工程[10-11]等多个角度开展了较为丰富的研究,而对高校后勤领域风险防范系统性研究成果较少。针对高校后勤重点领域的研究更是寥寥无几,且比较分散尚未形成统一的体系,研究成果不够丰富、质量不高。因此,本文基于高校后勤视角对廉政风险防范进行研究,希望能够进一步丰富和完善现有的理论体系,弥补目前研究存在的短板。
高校后勤廉政风险是指高校后勤工作人员在基建修缮、校园环境管理、能源管理、物资采购、商贸监管、物业管理、食堂管理、公寓管理和资产管理等事务过程中或日常工作生活中[7][12],利用公权谋私利的可能性。高校后勤廉政风险防范是将风险管理和质量管理中的理论方法应用于高校后勤领域反腐倡廉工作实际,针对可能产生的廉政风险[13],按照前、中、后三个阶段,相对应地采取预防、监控、处置等措施,按照计划(Plan)、执行(Do)、检查或考核(Check)、处理或修正(Act or Adjust)的PDCA循环机制,对高校后勤廉政风险实施科学管理的过程。
高校后勤涵盖的易产生廉政风险的领域主要包括基建修缮、校园环境管理、能源管理、物资采购、商贸监管、物业管理、食堂管理、公寓管理和资产管理等多个方面。[12]随着办学规模的急剧扩张,高校后勤领域的管理层级、工作流程和工作环节日趋复杂,产生廉政风险的关键岗位、重点环节和关键点也越来越多,对廉政风险进行分类,必须紧密结合后勤重点领域履职用权的业务流程和各重点岗位的岗位职责,才能确保分类结果的科学性。通过不完全梳理,可以将高校后勤领域廉政风险主要类型[14]分为五个方面。
1.思想道德风险
是指高校后勤工作人员重视业务才能、轻视思想道德建设,放松自身道德修养,因私欲、私利等自身思想道德问题诱发的行为失范风险。主要表现为:理想信念动摇,宗旨意识淡化,贪图享乐、安逸,以权谋私,追求低级趣味,常常“抽伸手烟,打麻将牌”;工作作风轻浮,不思进取,敷衍塞责,在工作中存在“四风问题”,漠视群众利益,服务意识不强,不担当,不作为,推诿扯皮;变相索要,收受请托人财物或因情请托,造成个人行为规范或职业操守发生偏移;放松廉洁自律要求,搞利益输送,损坏师生和学校利益,法纪观念淡薄,为违法当事人说情,隐瞒或干扰执法办案;民主意识不强,搞“一言堂”,工作脱离群众,有本位主义、特权思想,不能或不愿接受群众监督,自控能力较差等。
2.岗位职责风险
是指由于岗位职责职权过于集中,可能造成在岗人员不正确履行岗位职责、不作为或运行程序不规范及自由裁量幅度过大,构成失职渎职、以权谋私和职权滥用等腐败行为的风险。主要表现为:利用职权和影响力,擅自改变办事程序,不执行既定的各项规章制度,违反民主集中制原则,随意审批,滥用职权,为特定利益相关者(物资材料的供应商、工程承包者、外包企业等)谋取不正当利益;与利益相关方相互勾结,人为操纵物资采购、基建修缮工程招标、工程变更、合同签订等事项,导致不公正现象的产生;为特定供应商设置排他条款,促使特定供应商中标;利用职务获取信息的便利性,违规向利益相关方透露内幕消息(会议或文件机要内容),谋取私利;随意审核合同,未能按照合同约定的事项进行管理;未能有效行使监管权力,降低或放松监管要求,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吃拿卡要,接受管理或服务对象礼金礼品;物料需求信息发布、实施采购、确定供货单位、货款验收、合同履行等各个环节工作不够公开;工作业务不熟悉、工作不到位,造成工作失职、渎职,“一岗双责”履职不到位等。
3.业务流程风险
是指因业务流程执行力不强或业务流程不健全、不规范或操作性不强或业务流程缺失等引发腐败问题的风险。主要表现为:后勤工作人员不按照业务流程开展工作,造成工作失误或违规操作;业务流程设计不规范、不科学、操作性差,随意性强,个别流程设计不合理,致使工作人员在流程中自由裁量权过大,权利过于集中,缺乏有效监控;在审批、盖章等关键性流程环节,后勤工作人员因疏忽大意或利益影响,未能严格审查相关材料的真实性合法性,把关不严;业务流程缺失或发现业务流程存在漏洞和缺陷,不及时提出、修正和完善,致使利益相关者有空可钻[15];业务流程缺乏有效的制度约束及有效的监督和管理,造成长期失控的状态等。
4.制度机制风险
是指因制度机制缺失或不健全、改革不彻底,制度设计不科学、执行不力、监督软弱等[16],致使制度机制运行失效,权力制约失衡和监督失效,从而产生滥用职权、以权谋私等腐败现象的风险。主要表现为:针对岗位特点、岗位职责、招标采购程序、安全管理等方面的制度机制缺失,或未能根据新问题、新情况及时新建和修订制度机制;后勤社会化改革不彻底,自办后勤和服务外包主体地位不平等,分离不彻底,定位不清、监督不明,双方存在职责交叉、范围模糊、定位不准的矛盾等问题;制定制度时,未能结合工作实际,调查研究不够,制定程序不合理,具有临时性、随意性,往往是在问题出现或是造成损失时,才被动制定,未能体现制定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制度本身操作性不够强;制度执行不严谨,落实不力,“特事特批”“特事特办”现象多发频发,执行过程中人为干扰过多[16];监督检查制度执行情况没能做到常态化,监督介入的时间点、介入程度或深度、介入方式方法缺乏指导,监督方式单一,针对监督检查结果,不能及时整改落实,监督检查流于形式等。
5.外部环境风险
是指外部环境的不良氛围及社会的不正之风对正确行使职权,履行岗位职责产生负面消极的影响,造成失职渎职、权钱交易等腐败行为的风险[12]。主要表现为:收取下属、服务监管对象的礼金、好处,为其谋求不当利益,导致监管行为失范,构成失职渎职或“权钱交易”;在工作中收受请托人或亲朋好友好处,使得违法违规行为得不到及时纠正、查处;在上级压力或外部压力干扰下,导致制度得不到贯彻落实,监督不到位;攀比求荣,吃吃喝喝,放松工作时间以外的廉洁自律要求,生活不健康,情趣不高尚;受社会不正之风影响,主动或被动搞行业“潜规则”;不能正确对待名利,易受到各种“糖衣炮弹”的诱惑等。
高校后勤廉政风险识别,是廉政风险防范的前提和基础,只有找准高校后勤领域廉政风险点,才能“对症下药”,做好防范工作。而排查后勤领域廉政风险点的首要任务是明确各个岗位履职行权的工作职责和工作流程,要在依法依纪依规清权确权的基础上,梳理工作流程,绘制相应的工作流程图,然后才能全面、准确地排查廉政风险点。
排查廉政风险点要以实事求是为前提,客观公正为基础,准确全面为关键,阳光透明为保障。[17]重点可以参照廉政风险主要类型从五个方面进行查找,具体排查步骤为:一是自己查,后勤工作人员根据本部门、本科室(服务中心)履职行权的岗位职责和工作流程,自行查找风险点[18];二是交叉查,部门内部各岗位之间或其他科室(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相互分析排查风险;三是协助查,邀请服务对象、师生代表、外包企业代表协助查找并进行评议;四是监督查,邀请纪检、监察、审计和财务等监督部门的人员协助查找并提出意见;五是公开查,对初步查找出的风险点和形成的方案适时适当公开征求意见;六是审核查,邀请专家咨询组和领导班子对排查出的风险点进行审核和集体讨论,最后确定各个岗位的风险点。排查出风险点后,要进行风险等级评估,确定风险消减和控制的优先等级,并制定切实可行的防范措施,特别是要强化对风险等级高,容易发生问题的薄弱环节、重点岗位和“关键少数”的防范。
目前,很多高校对开展后勤廉政风险防范工作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实践和思考[19],极大地促进了高校后勤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倡廉工作的科学化、精细化、制度化、标准化和规范法[20],也有效地推进了高校后勤系统廉政风险防范体系建设,但在开展日常风险防范工作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如下。
部分后勤员工认为廉政风险防范是党员、科级以上领导干部的事情,与自己无关[21],自己那点“小微权利”与腐败沾不上边,存在无用论、无关论、形式论等多种心理状态,没有从思想上重视廉政风险防范。部分后勤员工对不廉政的概念理解存在偏差,没能认识到不廉政不仅包括贪污腐败,还包括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形式主义,同时也包括工作中的不称职、不作为等渎职失职行为。
高校在推进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进程中,推进的速度和改革的成效不平衡,历史遗留的人事关系、资产关系、经营关系错综复杂,难以厘清。随着宏观政策、微观政策的不断变化,高校引入社会资源进行服务或进行服务外包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矛盾和问题。高校后勤监管部门和部分后勤工作人员缺乏解决新、旧矛盾和问题的经验、知识和能力,面对外部环境的不良氛围及社会不正之风的影响,容易受到糖衣炮弹的诱惑,抵挡不住就会逾越红线、突破底线。
虽然目前高校在推进内部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做了很多努力,但是在后勤领域推进“建章立制”工作上下的功夫不足,新建和修订的管理制度在科学化、精细化、制度化、标准化和规范化以及可操作性等方面亟待提高。如针对岗位特点、岗位职责、招标采购程序、安全管理、惩戒机制、激励机制等方面的制度机制缺失,或未能根据新问题、新情况及时新建、修订和废止制度机制。此外,高校后勤廉政内部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相对滞后,风险排查制度不健全,致使风险识别不准、排查流程或步骤不清晰,从而导致部分廉政风险排查不准确、不全面,甚至存在避重就轻现象,单位主要负责人特别是“一把手”容易成为廉政风险防范的“盲点”[18]。
随着高校扩招的推进,高校后勤部门的工作日益繁重繁杂,掌控和调配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规模越来越大、类型越来越多,极易产生职责职权过于集中、自由裁量幅度过大的问题。部分岗位定位不清、职责不明,容易产生流程不规范、程序不严密、缺乏操作性、实际贯彻执行不到位、权利运行的监督约束缺失等管理不科学的问题。部分岗位制定的一些防范措施较为宏大,能够具体执行落实的条款较少,往往只求形式不求实效,抓不住主要矛盾,导致廉政风险防范的功能失效,达不到预期目的。
许多高校后勤领域的党组织定位模糊,“权”“责”不明,没有专职的纪检委员,后勤领域内部的监督、检查和控制形同虚设。[22]目前许多高校后勤对后勤服务实体进行了业务外包,形成了甲乙方的监管体制,但是受“熟人社会”“关系社会”和其他诸多因素的制约,当师生群众利益收到侵害时,业务外包单位没能受到相应的惩处,往往大而小之,小而了之。甚至部分后勤职工在日常监管工作中出现违纪行为时,因为诸多原因,出现不愿追究、不敢追究和追究避高就低等现象,导致问责力度避重就轻,责任追究名存实亡,使得各项规章制度形同虚设,学校纪检部门的外部监督也发挥不出应有的作用。[18]
对高校后勤廉政风险进行防范,需要熟悉高校后勤廉政风险的相关概念、识别方法、主要类型及表现和存在的问题,针对可能产生的廉政风险,按照前、中、后三个阶段,相对应地采取预防、监控、处置等措施,按照计划(Plan)、执行(Do)、检查或考核(Check)、处理或修正(Act or Adjust)的PDCA循环机制,对高校后勤廉政风险实施科学动态的管理机制。
1. 加强廉洁教育,构筑廉政防线
认真制定高校后勤党员和干部职工年度理论学习计划,借助“三会一课”和部门例会制度,加强廉洁教育,坚持开展“四项教育”,不断提高后勤职工的政治素养,筑牢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廉政提坝。同时,推进党建工作和业务工作深度融合,真正做到“两手抓、两促进、两不误”,避免出现党建和业务工作“两张皮”的现象。
2. 公开业务内容,推进民主决策
通过召开扩大会议或借助自媒体、学校或部门网站、宣传橱窗等途径将与师生员工利益紧密相关的重大事项或业务内容对外公开,加大透明力度,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引导师生员工积极参与后勤管理工作,广泛听取师生员工意见和建议,积极回应师生员工合理诉求,主动接受师生员工监督,将可能发生的违纪违法问题消除在萌芽状态,防患于未然。同时,还应广泛征求师生意见或建议,加大推进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民主决策的力度,对涉及高校后勤的“三重一大”问题要坚持民主集中制。
3. 健全规章制度,夯实制度堤坝
高校后勤部门要在依法依纪依规的基础上,结合学校的规章制度和自身工作实际,不断新建、修订或废止相关规章制度,形成用制度管权、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的常态化机制,特别是要统筹考虑,整体规划,形成一套具有科学化、精细化、制度化、标准化和规范法以及可操作性等特点的后勤管理制度体系,将容易诱发腐败问题产生的廉政风险点从根源上加以防范,夯实制度堤坝。[12]
4. 明确岗位职责,再造工作流程
排查后勤领域廉政风险点的首要任务是明确各个岗位履职行权的工作职责和工作流程。因此,需结合后勤工作实际,进一步梳理后勤各岗位工作职责,尤其是涉及人财物等的工作内容,理顺“责”“权”间的关系,防止并化解权力过于集中、自由裁量权过大带来的廉政风险,特别是要对自由裁量权的标准进行细化、空间进行压缩和内容进行规范,以期实现有效监管。在依法依纪依规明责、确权的基础上,根据岗位职责,梳理工作流程,绘制相应的工作流程图,明确各个工作流程的主体、条件、内容、程序、步骤、期限和监督方式等,建立“责”“权”对等的管理机制,构建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机制[23],加强“责”“权”管控,以实现流程的优化、再造。同时,要对科级及以上干部、重点岗位和关键部位人员加大监督力度,确保“责”“权”清晰、监督有效。
5. 排查廉政风险,制定防范策略
排查高校后勤领域廉政风险是开展风险防范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全面、准确地查找廉政风险点,才能“对症下药”,做好防范工作。排查风险点要以实事求是为前提,客观公正为基础,准确全面为关键,阳光透明为保障。可以按照高校后勤廉政风险识别的具体排查步骤,从廉政风险的主要类型方面进行查找。排查出风险点以后,要对各个风险点的风险等级进行评估,确定风险消减和控制的优先等级,并制定切实可行的防范措施,特别是要强化对风险等级高,容易发生问题的薄弱环节、重点岗位和“关键少数”的防范。
1. 进一步完善规章制度
在健全前期预防机制后,要对高校后勤各个岗位的“责”“权”运转实施全过程全方位中期监控,针对可能存在的廉政风险和漏洞,及时进行“查缺补漏”。将前期制定的具体的廉政风险防范措施与日常工作流程、工作规范相结合,逐步建立科学化、精细化、制度化、标准化和规范法以及具有可操作性的长效管理机制,保证廉政风险防范工作向纵深发展,及时研究制定与后勤工作实际相契合的与时俱进的规章制度。
2. 持续强化内外廉政监督
高校后勤部门要定期和不定期对科级及以上干部、重点岗位和关键部位人员的“责”“权”运转情况、廉政风险及其防范措施等进行自查、排查和动态监控,对发现的问题及时调整、及时纠正、及时整改薄弱环节、及时充实和完善,保证廉政风险防控工作落实、落细、落到位[24]。学校相关监督部门也要增加监督和检查的频次,确保后勤风险防范工作健康有序。同时,相关监督部门也应与后勤部门搭建相互监督、相互配合的协作平台,形成防范合力。
1. 加大督查问责力度
高校后勤廉政风险防范各项管理制度如果不能被有效执行,就达不到预期效果。因此,需建立与管理制度相配套的问责、惩戒机制。对违反后勤廉政风险防范相关管理制度的,要坚决查处;对执行制度不到位的,要及时提醒,督促其立行立改;对那些屡教不改、漠视制度、肆意违反制度的,要严惩不贷。同时还要将处理情况在一定范围内进行通报,发挥以案示警、以案为戒、以案促改的作用,切实增强督查纠错和批评通报等制度的执行力度,加大督查问责力度,保证高校后勤廉政风险防范各项管理制度落实、落细、落到位。
2. 构建动态管理的长效机制
结合高校后勤各项工作实际和拒腐防变的要求,及时对廉政风险的相关内容和防范对策进行调整,形成高校后勤廉政风险排查和防范措施详细档案[25]。建立廉政风险防范管理量化考核评价标准,完善考核激励机制,并将考核结果作为干部选拔任用、评先奖优、级别晋升、职称评聘、问责追责等的重要参考依据,记入干部廉政档案,用好考核的“指挥棒”,确保考核工作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1]李正玉,路兴,杨光. 外语类院校 招生工作廉政风险防控机制研究[J]. 北京教育(高教), 2012(No.594): 10-12.
[2]陈铎. 高校自主招生廉政风险防范管理研究[J]. 高教学刊, 2017(04): 132-133, 136.
[3]朱蓉. 高校财务内控制度建设与廉政风险防范[J]. 廉政文化研究, 2015(04): 76-79.
[4]张耀红. 高校财务管理廉政风险与审计防范[J]. 教育财会研究, 2016(03): 85-87, 96.
[5]卢加元. 高校物资采购廉政风险防控机制优化[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9(05): 275-278.
[6]刘迎春,邹永松,张国营,等. 优化高校物资采购廉政风险防控机制研究[J]. 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7(08): 258-261.
[7]邹毅. 基于PDCA循环的高校科研管理廉政风险防控研究[J]. 东南学术, 2016(02): 152-158.
[8]邹毅. 高校科研管理廉政风险的现实表现、主要成因与防控对策研究[J].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03): 48-56, 169.
[9]李沛新. 高校招投标工作廉政风险防控研究[J]. 学术论坛, 2016(11): 87-92.
[10]陈胜,刘泽. 高校新校区建设廉政风险及防控机制构建——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为例[J]. 领导科学论坛, 2018(07): 34-36.
[11]蓝高铭. 基于EPC模式的高校基建工程招标风险探究及对策分析[J]. 住宅与房地产, 2019(30): 17.
[12]林文信. 高校后勤廉政风险及其防控对策研究[J]. 高校后勤研究, 2014(05): 108-109.
[13]马晓红,李小顺. 高校后勤廉政风险防范管理的路径研究[J]. 高校后勤研究, 2018(10): 60-61.
[14]谢中清. 高校廉政风险预警机制的优化策略[J].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05): 850-854.
[15]李宝琴,刘俊,赵法政. 高校廉政风险表象及机理浅析[J].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5(04): 183-184.
[16]吴慧鋆. 高校后勤制度反腐长效机制的构建[J]. 廉政文化研究, 2018(06): 71-77.
[17]叶柏森,戴世勇,陶春明. 构建高校后勤廉政风险防控机制探析[J]. 江苏高教, 2015(03): 58-60.
[18]戴世勇,叶柏森,陶春明. 高校后勤廉政风险分析与防范对策[J].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6(11): 71-72.
[19]张志群,邓婧. 高校廉政风险防范管理研究述评——基于CNKI期刊的统计分析[J]. 北京教育(高教), 2012(09): 37-39.
[20]潘怀平,卢飞鹰. 推进反腐倡廉建设科学化必须处理好四个关系[J]. 廉政文化研究, 2011(04): 40-47.
[21]李振佳. 高校廉政风险防控体系建设探析[J]. 鞍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9(03): 105-108.
[22]魏新兴,张路天. 高校后勤化解廉政风险的探索与思考——以郑州大学后勤集团构筑廉政堤坝为例[J]. 高校后勤研究, 2019(07): 11-13.
[23]张悦. 权力制约视角下的村官腐败治理机制[J]. 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 2015(03): 45-49.
[24]蒋明,魏新华,牟晓成. 关于构建高校基建廉政风险防控机制问题研究[J]. 高校后勤研究, 2018(10): 56-59, 61.
[25]吕守华,宋洪艳. 高校后勤廉政风险防范工作的实践与思考——以华中农业大学后勤集团为例[J]. 当代经济, 2013(24): 122-123.
安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人文科学研究项目《基于高校后勤视角下的廉政风险防范研究》(项目编号:YZ2020RW004)
(责任编辑:赵永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