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后勤劳动育人体系建设研究

2022-02-26 14:39:05王朦琦
高校后勤研究 2022年3期
关键词:高校后勤后勤劳动

王朦琦

高校后勤劳动育人体系建设研究

王朦琦

[复旦大学]

高校后勤作为学校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最集中的领域,在承担劳动教育职能方面具有天然优势。高校后勤既可以利用既有后勤平台,从空间的贴近性和时间的便利性方面,继续在校内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劳动周或劳动月活动,更可以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根据新时代劳动发展新变化,结合大学生身心发展新特点,厚植劳动教育资源,科学构建高校后勤劳动育人体系。

高校后勤;劳动育人;体系

劳动教育是新时代党对教育的新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是全面发展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1],直接决定了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高校后勤具有劳动教育的领域优势,如何在培养人的实践中充分发挥后勤劳动育人的独特作用,使后勤劳动育人成为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源泉,亟需创新和加强后勤劳动育人的内容体系建设和政策保障体系建设。

一、构建后勤劳动育人的内容体系

(一)构建规范内容体系

按课程劳育、生产劳动、志愿公益、社会实践、创新创业五类,建立规范化的后勤劳动育人内容体系,打破第一、第二课堂藩篱,构建内容界面丰富、物理空间广泛、时间安排灵活的全景式劳动育人项目体系,把劳动教育理念贯穿于高校后勤的全方位、各环节。

1.课程劳育

高校既要积极推进校级劳动教育公共选修课程,打造“课堂+劳育”“金课”,独立设置完善的劳动教育“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2],制定与劳动科学素养相关的培养方案,又要深入挖掘劳动教育与现有人才培养体系有机融入的结合点,使各类课程与劳动教育课程形成协同效应、融合效应和叠加效应。

高校后勤可与相关领域的专业教师主动对接,走入专业课堂,承担校内导师职责,也可以真正走向“讲台”,结合校园文化特色,开设诸如“植物辨识、种植与养护”“校园鸟兽昆虫图鉴”等通识教育课程,帮助学生“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增添劳动育人的趣味性和吸引力;开设诸如“生态环境与生命关怀”“可持续发展”等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将节能教育和生态教育深植学生心田,强化劳动育人的道德引领;开设诸如“基础心肺复苏与校内AED用法”“食物营养学与膳食搭配”“公共安全与应急防灾减灾”等实践专业课程,贯通劳动常识与实用技能,增强劳动育人的生活性和实操性。高校后勤可以将上述课程安排在小学期,引导学生参与学习讨论的同时,投身课程相关的校内实践,创造复合时间价值;在课程基础上,通过举办与课程相关的劳动技能竞赛,使学生在手脑并用的劳动中提升获得感、成就感和荣誉感。

高校后勤要用好校情通报会、午餐会等沟通交流形式,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用好高校的“进口”——入学教育和“出口”——毕业典礼,将劳动育人理念融入校情校史教育,贯穿学生学习生涯,并在学生未来职业发展中继续完善。

高校后勤一线党员可深入挖掘后勤育人史、发展史中的红色资源,通过“讲党课”等形式传播校内后勤领域向上向善的动人故事,让身边的榜样成为行走的劳动精神。

2.生产劳动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理论学习与实践相结合,是我们党长期坚持的办学方向和教育原则。高校后勤应积极探索、开辟学生参与生产劳动的渠道和形式,“通过日常生活劳动实现生活独立、劳动自立,提升立身之基”[3];通过劳动体验增强公共服务意识、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提升立德之基;通过勤工助学锻炼提升劳动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加创造有价值劳动成果的实践经验,提升立业之基。

日常生活劳动主要指学生在校期间日常生活范围内的个人起居和生活事务处理,例如寝室环境卫生大扫除等,结合新时代校园爱国卫生运动,通过劳动形式,培养学生自我服务能力和良好的劳动卫生习惯。

劳动体验即目前各高校组织开展的劳动周或劳动月活动,让学生“体验从简单劳动、原始劳动向复杂劳动、创造性劳动的发展过程,学会使用工具,掌握相关技术,体会平凡劳动中的伟大”,使学生在日常“真实”、贴近的劳动场景中充分接受劳动教育,同时“注重让学生学会分工合作,体会社会主义社会平等、和谐的新型劳动关系”[4]。

高校劳动育人具有直接面向生涯教育、职业教育的独特性,而校内勤工助学能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劳动内涵,珍视劳动价值。除了传统的学生超市等后勤企业岗位、学生活动中心等学生自管实体、图书馆等机关及公共服务岗位之外,高校后勤可结合重要时间节点开发勤工助学岗位,例如在毕业生离校期间,组织学生参与“离校一片净”毕业服务;疫情防控期间,组织学生在返校后参与体温监测等工作。

此外,高校后勤要组织学生运用多媒体平台“再现”劳动故事,“还原”劳动过程,潜移默化地使更多学生爱上劳动过程,增长劳动能力。

3.志愿公益

在志愿公益中融入劳动教育,以知行合一为路径,引导学生“做中学”和“学中做”,有事半功倍、相得益彰之效。

高校后勤可以在校内提供鲜活的、现实的志愿公益环境。例如复旦大学将陈望道旧居修缮为《共产党宣言》展示馆,由青年教师、博士生、硕士生党员组建的“星火”党员志愿服务队将展示馆发展为上海市志愿服务基地和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全体队员于2020年6月27日收到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在学思践悟中坚定理想信念,在奋发有为中践行初心使命”[5]。

高校后勤的志愿公益劳动还可与学生社团活动紧密结合,让学生将第一课堂专业知识运用于实践,培养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情怀,给劳动者真正尊重。以复旦大学为例,后勤管理部门通过法律援助等学术性社团为一线员工普及劳动权益保障知识,邀请太极拳等健身类社团为一线员工提供健身教学,邀请医行社等医学社团为“不会看病、不敢看病”的一线人员提供健康咨询。

4.社会实践

劳动教育具有突出的社会性。学生通过参与社会实践劳动,可将人民立场、人文关怀和劳动情怀融会贯通。学校通过社会实践劳动,精准引导更多优秀学生前往基层单位就业,主动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

高校后勤可利用教师公寓所在社区资源实现劳动育人,让学生参与学校、社区、社会治理。例如复旦大学后勤管理部门曾与学生志愿者在新江湾尚景园社区开展垃圾分类“游园会”,宣教于乐,以垃圾分类活动“小事情”促进城市文明“大改观”。

高校后勤本身沉淀了许多极有价值的数据,通过后勤数据共享开放,让学生更多参与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例如复旦大学后勤与学校能源协会、能源研究中心共享节能监管平台采集的能耗数据,历时五年研究发布《复旦大学温室气体清单研究》,提出复旦“碳中和”行动目标与路线图。

5.创新创业

2019年,教育部等13个部门联合启动“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以培养适应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变化的复合型、创新型、应用型专业人才,高校后勤也应参与“集体发力”,让学生在创新创业劳动中创造有价值的物化劳动成果。

高校后勤可以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试炼场”。例如复旦大学后勤2012年开启校内“创客空间”,在学生生活园区内支持学生开设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宿舍”咖啡馆,为学生提供免费的场地、装修和水电,协助指导学生办理食品经营许可、健康证等,通过海选产生的学生运营团队负责室内设计、进货渠道、人员招聘、营销推广等。复旦后勤还通过莙政学者、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等,为学生开展节能环保科研实践提供技术指导、资金支持、活动场地。

高校后勤可针对劳动新形态,助力校内产学研深度融合,推动校内科研在后勤领域的成果转化应用,探索多形式衍生劳育大平台。例如复旦大学节能监管平台所使用的管理软件由学校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自主研发,日常维护开发由研发团队中的学生进行。

(二)明确分类教育目标

本科生应以增长知识、劳动体验、提高能力为主,促进本科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掌握劳动科学知识,培养良好的劳动习惯。硕士生应以认知社会、思维创新、学以致用为主,提升硕士生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强化培养硕士生的动手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教育引导硕士生通过辛勤劳动开创美好未来。博士生应以深入一线、知识服务、贡献社会为主要目标,引导博士生在投身实践、亲身参与中认识国情、了解社会,在增长才干和磨练意志中真正学会尊重劳动、热爱劳动。

外国留学生应以体验感受、文化融入为主,让留学生有机会服务校园、服务师生,加深留学生对中国劳动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高校教师应以参与推动、言传身教为主,要牢固树立“所有教师都负有劳动育人职责”的观念。通过劳动育人平台将高校的党政干部、教师和学生三个群体紧紧集结在一起,共同参与劳动,分享心得体会,建立课堂之外的对话交流和沟通平台,在校内形成更强大深远的劳育感召力和影响力。

二、强化后勤劳动育人的政策保障体系

(一)后勤劳动育人评价机制

高校后勤应制定“第二课堂”成绩单,以“意识、思维、能力”为导向,构建分层分类的学生劳动能力指标体系与能力图谱,根据专业和年级特点,协同二级院系细化标准,建立“一人一档”的学生劳动档案;制定学生劳动考核办法,构建学生劳动表现评价体系,建立“第二课堂”成绩单、学生劳动档案与评优评奖、就业实习、入党入团等重大事项挂钩联动机制,提升劳动育人实效。

(二)后勤劳动育人协调机制

成立校级层面的后勤劳动育人工作小组。后勤管理部门、学生工作部门、教学部门承担劳动育人主体责任,拓展劳动体验平台,打造劳动育人品牌项目,规范过程管理,完善激励机制,确保机制协同、内容整合、政策衔接。高校后勤服务企业作为协同单位,对接学校要求,做好落地落实。

(三)后勤人员参与劳动育人的激励机制

聘请后勤业务骨干和技术专家组建校内劳动育人教师库,强化后勤劳动育人和学校劳动教育课程的师资力量。

引导后勤工作人员成为劳动育人的表率,将日常工作与劳动育人相结合,通过自身优质的服务将劳动观、劳动精神融入师生日常学习工作生活。对在劳动育人中取得成绩的后勤工作人员,统一表彰、专项奖励,并在食堂、宿舍等后勤公共区域,通过海报、视频等形式展示事迹,扩大劳动育人辐射面。

(四)后勤劳动育人管理和安全保障机制

对参加后勤劳动的学生加强事前指导、过程监督和事后反馈,强化政治保障、组织保障;开展全覆盖的安全教育培训,强化安全保障。

保障后勤劳动育人经费的持续投入,拓宽劳动育人经费的筹措渠道,吸引校内后勤社会企业进行捐赠。

在高校建立劳动育人研究基地,为专题调研、长效研究、开展研讨提供保障和支持。委托第三方专业机构,定期进行学生劳动素养状况调查。

(五)后勤劳动育人长期跟踪调查机制

对学生在校期间参与后勤劳动和后勤员工实施劳动教育的情况进行持续跟踪评价,了解劳动育人过程中的问题,从体制机制方面进行改革,解决问题。

学生假期时,通过学生工作部门,开展家校之间的劳动教育监测,发挥家庭在劳动育人中的基础性、前置性和补充性作用,建立劳动育人的家校协作机制。

学生毕业后,与学生就业部门合作,跟踪参与后勤劳动教育的毕业生在走上工作岗位后的敬业精神与职业道德、专业知识和技能、实际动手能力、岗位适应能力、发挥作用等情况,建立经常性反馈渠道和评价制度,为有针对性地改进、提升后勤劳动育人工作提供真实可靠的参考依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 [EB/OL]. [2020-3-20]. http://www.moe.gov.cn/jyb_xxgk/moe_1777/moe_1778/202003/t20200326_435127.html.

[2]尹冬梅. 让大学生上好劳动教育这门必修课[N].光明日报,2021-02-25(08).

[3]尹冬梅.用劳动教育新要求指引高校实践育人[J]. 中国高等教育,2021(05):27-29

[4]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通知. [EB/OL]. [2020-7-9]. http://www.moe.gov.cn/srcsite/A26/jcj_kcjcgh/202007/t20200715_472808.html.

[5]新华社.习近平给复旦大学《共产党宣言》展示馆党员志愿服务队全体队员的回信[EB/OL]. [2020-6-30]. 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leaders/2020-06/30/c_1126176482.html.

[6]刘向兵: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论纲[M].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

[7]梁燕、侯兴蜀.新时期高校开展劳动教育的意义与策略 [J].北京教育(高教),2019(06):98-101.

(责任编辑:张宝岭)

猜你喜欢
高校后勤后勤劳动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高校后勤管理内部关系研究
河北农机(2020年10期)2020-12-14 03:14:14
后勤服务
新形势下完善军队后勤管理体系的思考
消费导刊(2018年10期)2018-08-20 02:57:12
“强力后勤”入职记
热爱劳动
后勤服务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浅析高校后勤装备的新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