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漫宇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音乐系,广西桂林 541199)
古琴在传统文化中有着重要地位,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古时就已形成一套较为成熟的记谱法、演奏法、音乐美学等教学体系,流传至今从未间断,逐渐形成独特的“古琴文化”。时至今日,古琴已成为代表中华音乐文化的标志性乐器。在新时代的高职高专院校开展“古琴艺术”特色教学,对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和增强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古琴艺术”相关课程在全国仅有少数几所音乐学院开设,对于国内其他高校来说是新生事物。我国大量古装影视剧中频频呈现的优美、高雅的古琴音乐,引发了国人学习“古琴艺术”的热潮,社会对古琴师资有迫切的需求,部分高职高专院校也开设了“古琴艺术”的相关课程。就现状来看,这些院校存在人才培养定位模糊、课程结构单一、课程教学实践薄弱等问题。因此,在音乐专业的“古琴艺术”教学中,应当明确古琴教学的目标,找出存在的问题,充分挖掘各种教学资源并融入课程当中,才能更好地实现教学目的和提高教学质量,让“古琴艺术”成为高职高专院校的特色课程。
“古琴艺术”教学是围绕古琴这种乐器展开的教学,其教学内容包括古琴弹奏技法、古琴文化、古琴历史、古琴斫制、古琴音律、古琴琴谱以及古琴与其他学科的相通相融等。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古琴艺术的核心内容,了解古琴文化,树立良好的审美观,成为合格的“古琴教师”和“古琴演奏员”。在新时代,人民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的意识明显增强,社会上出现了许多“古琴艺术”机构,如民间古琴社团、古琴琴馆等,这些机构与组织组成了古琴艺术文化行业,肩负着传播、传承“古琴艺术”文化的重要责任。行业的持续发展和壮大,需要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培养服务社会所需人才是高校肩负的社会责任,高校开设“古琴艺术”课程是人才输出的主要途径,教学的质量直接关系人才专业水平。
为了明确“古琴艺术” 特色教学的实施路径,本文秉持“问题导向”理念,剖析“古琴艺术”教学现状,发现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人才培养定位是特色教学的基础,如果定位模糊,势必导致教学失去特色。当前国内部分高职高专院校“古琴艺术”的教学存在人才培养定位模糊的问题,即不同院校对“古琴艺术”教学人才培养目标的理解不到位,普遍存在定位不清晰的现象:一是人才培养定位向专业音乐院校看齐,例如某高职高专院校提出“将学生培养成具备良好古琴弹奏能力的人才”的目标。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就会侧重培养学生的古琴弹奏能力。但“古琴艺术”课程的内容不止于此,除弹奏能力外,教师还应当传授学生中国传统音乐美学,培养古琴文化传播意识、古琴社会教学能力等[1]。二是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过高,目标难以达成。如某高职高专院校音乐表演专业的古琴课程教学大纲要求学生的演奏能力达到熟练弹奏《梅花三弄》《潇湘水云》等琴曲,目标是“要让学生成为优秀的古琴演奏人才”。实际上,高职高专音乐专业学生大多进校后才开始系统学琴,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和条件下,要成为“优秀的古琴演奏人才”有一定的难度。
目前,虽然国内高职高专院校开设“古琴艺术”方向的课程,基本建构了对应的课程体系,但存在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古琴艺术”课程体系重技术轻文化。如某高职高专院校音乐表演专业“古琴艺术”课程体系仅包括古琴技巧训练、古琴传统名曲演奏等,这些课程全部指向古琴弹奏技法,侧重于技法教育,很容易导致学生陷入公式化思想困境。即学生只掌握了基本技法,缺乏对古琴艺术的理解,往往只能弹奏一些学过的曲谱,自学新曲能力较弱,同时还很难在弹奏中表现琴曲内涵。这显然不利于学生传承、传播古琴文化,难以做到学以致用。二是有些院校在课程体系结构上做得比较合理,但是因教师原因或教材原因,课程内容在技法上单一重复,容易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到枯燥无聊,不利于学生去探索古琴文化,甚至出现兴趣消退的现象[2]。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古琴艺术”是一门演奏艺术,实践教学非常重要。加强“古琴艺术”教学实践有一定困难,原因在于“古琴艺术”教学总课时有限,且开展教学必须遵从“先基础,后演奏”的基本流程,导致大量课时用于古琴理论和弹奏的基础教学。加之每个学生学习能力存在差异,有时候教师为了照顾学生不得不延长教学时间,导致用于演奏训练和指导学生舞台实践的课时减少,难以提高实践教育力度[3]。由此可见,导致“古琴艺术”实践教学力度薄弱的原因并不是高职高专院校不重视,而是因为无法突破总课时的限制。因此,突破课时限制,延长实践教学时间显得尤为重要。
部分高职高专院校想迎合社会需求开设“古琴艺术”特色课程,但缺乏高水平师资,存在未受过系统学习古琴艺术的教师承担古琴教学工作的现象,出现教师专业不对口的问题;有些院校通过校外聘请没有高校古琴教学经验的社会人员开展课堂教学,存在教学不规范的问题,教学质量堪忧。
针对国内部分高职高专院校“古琴艺术”人才培养定位模糊的问题,相关领导要从社会责任出发,将人才培养定位与专业音乐学院古琴专业的高级人才培养的定位区分开来。高职高专院校开设古琴课程的培养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古琴的基础知识、基础弹奏技法,能表演若干首古琴名曲,具备初、中级的古琴教学能力的实用型技术技能人才。因此,在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上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避免教学缺乏方向指引,突显“古琴艺术”教学的特色。同时,高职高专院校要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做好教学规划。以音乐表演专业的古琴教学为例,首先要深入分析教学的重点,即一般情况下音乐表演专业的古琴教学要侧重于古琴表演能力与核心素养。古琴表演能力分为古琴弹奏能力、古琴音乐创编能力、琴歌弹唱能力、合奏与重奏的能力等;核心素养为必要的知识储备、熟练的弹奏指法以及曲谱创新意识、思维等。高职高专院校可根据古琴表演的能力制定教学规划,如先培养学生的弹奏能力,待学生对古琴与音乐表演有一定认知后,再组织学生尝试创新。同时教师还要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如学生弹奏是否表现出该曲应有的韵味等。
高职高专院校若要实施“古琴艺术”特色教学,就必须改革原有的课程体系。一是应当遵从基本的“先基础(理论)、后演奏(实践)”原则设计课程体系的基本框架,得出理论课程、实践课程两个板块,然后对两个板块进行细化。以理论课程板块为例,可以细化为古琴弹奏技术理论、古琴文化背景、古琴曲谱、古琴弹奏指法升阶(指组合指法)、古琴音乐理论等多个课程,依照学生的认知规律,确定每个细化课程的教学顺序。通过这种方式能够避免课程体系侧重于弹奏技法,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素质,教师可以在教古琴技法基础时融入古琴文化背景知识,如古琴记谱法的产生时期、历史上有何种变化,每个古琴曲相关的历史文化典故等,这能拓宽学生的认知,体会课程魅力,彰显教学特色[4]。二是高职高专院校必须对“古琴艺术”的教学内容进行改革,避免教学内容单一。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搜集更多课外资料,这样在教学中就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免学生学习感到枯燥无聊,而教学资源的丰富说明了课程所具有的特色[5]。
为了突破课时限制,应增加“古琴艺术”教学的课时来彰显教学特色,高职高专院校可以建立网络平台,使“古琴艺术”教学与网络接轨。网络作为一种虚拟环境,基本不受时空限制,在网络平台上进行“古琴艺术”教学,不仅具有特色,还能规避课时限制。与此同时,网络平台的介入可以让教师与学生随时随地互动交流,教师可把线下课时用于实践教学。值得注意的是,网络平台虽然对“古琴艺术”特色教学的开展大有帮助,但不代表教师可以过度依赖平台进行教学。网络平台的主要作用是分摊线下理论教学课时,教师即使使用网络平台,也有必要在线下进行简短的理论教学和弹奏示范,以便学生能更好地消化理论,逐渐过渡到后续的教学与演奏实践活动中。
培养高职高专院校“古琴艺术”特色教学的师资应该实施“校企合作”,构建“双师”教师团队。“双师”团队建构主要依托于校企合作模式,充分发挥企业资源优势,帮助高职高专院校展开一系列培养工作,为“双师”团队的建构提供帮助[6]。建议高职高专院校与一些规模较大、较有社会影响力的“古琴艺术”机构或者商业性组织、古琴琴馆、民间古琴团体等开展合作,让教师到企业、“古琴艺术”机构挂职锻炼,帮助他们积累工作经验。每次挂职完结都要接受高职高专院校、企业的双重评价,只有评价合格才能参与下一次的学生实践教育活动。“校企合作”的双师培养机制还可以方便教师带领学生到合作单位深入实践,让学生了解自身有哪些不足,哪些地方需要完善,努力使自己在毕业时成为合格的实用型“古琴艺术”人才。
综上所述,高职高专院校音乐专业开设“古琴艺术”课程,顺应社会人才的需求,高职高专院校应围绕“古琴艺术”特色教学方向展开教学改革,针对存在问题确立整改方向,通过特色教学实施策略实现目标,以培养出更多符合社会需求的高质量的“古琴艺术”人才,支撑“古琴艺术”行业运作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