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融入地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
——以湘江战役相关资源为例

2022-02-26 14:18:36龙媛肖佑林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湘江战役红军

龙媛,肖佑林

(桂林理工大学 旅游与风景园林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4)

一、引言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2016年12 月7 日至8 日,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议上强调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这一重要论述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指明道路和方向。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过程中凝聚的、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为核心的红色遗存和红色精神[2]。红色文化蕴涵着丰富的精神内涵,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理论资源,是引领青年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培养责任担当的“最佳教科书”,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仅可以促进红色基因传承,还可以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感染力、针对性和实效性。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也强调“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根铸魂”[3]。

湘江战役是广西宝贵的红色文化资源之一,是红军长征途中的壮烈一战,是考验政治信仰、军事战略和思想意志、生命能量极限的一战。湘江战役的硝烟虽早已散尽,但其蕴含的长征精神跨越时空、深植于祖国大地,随着时代的发展引领着人们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赓续红色血脉,传承革命精神,将湘江战役红色文化融入广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充分发挥地方红色文化立德树人功能、培育紧跟时代步伐的新青年、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

二、湘江战役红色文化的时代价值

2021 年4 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广西,首先来到位于桂林全州的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园,向湘江战役红军烈士敬献花篮,并参观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馆。习近平总书记说:“我到广西考察的第一站就来到这里,目的是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之际,缅怀革命先烈,赓续共产党人精神血脉,坚定理想信念,砥砺革命意志。”[4]

1934 年10 月,由于“左”倾教条主义错误,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被迫实施战略转移,开始长征。1934 年11 月底至12 月初,中央红军为了突破国民党军队的第四道封锁线,在湘江两岸打响了最惨烈、最悲壮、关乎中央红军生死存亡的关键一战——湘江战役。在此战役中,数以万计的红军将士凭借钢铁般的意志,以血肉之躯撕开了敌人重兵设防的湘江封锁线,粉碎了蒋介石围歼中央红军于湘江两岸的企图。习近平总书记高度评价湘江战役,始终牵挂在湘江战役中牺牲的革命先烈,明确要求做好烈士遗骸收殓保护工作、规划建设好纪念设施[5]。湘江战役红色文化的精神价值,在党、国家、社会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革命信仰

湘江战役中红军之所以能在万般险恶的情况下突破敌人的重围,首要的原因是他们拥有远大坚定的革命信仰。湘江战役中,红军将士在新圩、脚山铺、光华铺等地同国民党军展开阻击战,面临九死一生的险峻环境,红军将士毫不畏惧,“用鲜血和生命守卫渡江通道。在新圩阻击战中,为掩护军委两个纵队过江,红三军团第五师坚决执行‘不惜一切代价,全力坚持三天到四天’的铁令。红十四、红十五团指战员在敌我兵力悬殊的不利情况下,发扬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与敌人一个山头一个山头拼死争夺,浴血奋战三昼夜,伤亡2000 多人,营以下干部大部分牺牲。红军将士以血肉之躯突破国民党军第四道封锁线,在血与火中杀出了一条走向新生、走向胜利的革命道路”[5]。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 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长征胜利启示我们: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没有牢不可破的理想信念,没有崇高理想信念的有力支撑,要取得长征胜利是不可想象的。”[6]湘江战役中体现出的坚定革命信仰,是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用鲜血传承的,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

(二)对党忠诚

湘江战役中的红军战士,拥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对党有着无限的忠诚。湘江战役的血与火铸就了一支对党无限忠诚的“铁军”,成为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中能战胜一切困难的强大力量。在湘江战役中无数的红军战士拥有对党绝对忠诚的坚定信念,其中红五军团第三十四师,作为保证红军西征转移的后卫队,冲破桂军包围后未能渡江,师长陈树湘又率领部队向着相反方向突围回征湘南,坚持革命斗争。后陈树湘师长在道县腹部中弹身负重伤,昏迷中被敌俘获,敌人用担架抬着他准备到湘军司令部邀功,在途中他苏醒后,用手从腹部伤口处断肠明志,壮烈牺牲时年仅29 岁。这就是对党和革命事业的无限忠诚。这也是红军能够突破湘江封锁线战胜敌人、克服任何艰难险阻的伟大精神!2021 年3 月1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强调:“我们党一路走来,经历了无数艰险和磨难,但任何困难都没有压垮我们,任何敌人都没能打倒我们,靠的就是千千万万党员的忠诚。”[7]在革命战争年代,正是依靠着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对党无限忠诚,无数红军战士不畏牺牲、浴血奋战赢得了一场场战争的胜利,为中华民族的未来打下基础,成为指引中国不断腾飞的精神力量!

(三)顾全大局

湘江战役中,红军战士不畏牺牲顾全大局,从战略全局出发为突破敌人第四道封锁线与敌方殊死搏斗。在战役过程中,各级指挥员善于观察发现,应对突发状况能够及时调整,红军将士顾全大局服从命令,为湘江战役的胜利奠定了基础。特别是在各大阻击战场上,接到中革军委“保证我野战军全部突过封锁线”的命令后,全军将士即使面临生死一线危急关头,仍然在“誓死保卫党中央”的铿锵誓言下,绝对服从命令,从而确保党中央顺利突破湘江[8]。团结一致、顾全大局,这既是一种精神,也是一种担当和智慧!在当下,顾全大局就要拥有大局意识,要善于从全局的高度、用长远的眼光观察形势,分析当下、未来可能出现的问题,善于发现总结,从全局出发积极围绕国家、民族的伟大复兴梦而不断奋进。

(四)不畏牺牲

在敌军占优势的情况下,红军战士并没有退缩畏惧,在面对敌军的包围封锁时,不畏牺牲、前仆后继、拼死斗争以血肉之躯筑起保护屏障,为中央纵队以及后续部队渡江争取了更多的时间;完成阻击、掩护任务后,战士们更是不分昼夜,不顾饥寒伤痛,争分夺秒渡江,突破了敌人的封锁。“三年不饮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鱼。”湘江血战最终牺牲师级指挥员7 人、团级指挥员16 人,损失兵员3 万余人。红军战士付出惨重代价突破了湘江防线。湘江战役后,湘江转弯处的岳王塘,江水流速很缓,上游漂下的尸体几乎全都汇集到这里,整个江面,红军尸体密密麻麻,一眼望去,湘江是灰色的[9]。

在这场战役中,红军战士都有着不畏牺牲的坚定意志支撑着他们。在战役过程中面对敌人凶猛的进击,如果没有坚定的意志,畏惧牺牲而不战,坐以待毙或者临阵退缩,那么湘江战役的结局不会如此。“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是有人替我们负重前行!”在新时代的今天,仍有许多人为了社会、祖国、民族的未来,不畏牺牲奉献自己宝贵的生命,成就了今日伟大之中国!

(五)人民至上

湘江战役前期,中央红军长征过桂北,积极宣传共产党的政治主张和民族政策,使广西各族人民认识了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是为各族人民谋利益的军队。红军领导人民开展斗争和广大指战员身体力行,关心群众利益,使各族同胞认识到红军是自己的队伍,并以真挚的热忱和实际行动来支援红军[9]。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给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人民至上的思想从党成立之初贯穿至今,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议指出:“全党必须永远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断为美好生活而奋斗。”[3]

三、湘江战役红色文化融入广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

为促进红色基因传承,增强学生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增强文化自信,坚定理想信念,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推进湘江战役红色文化融入广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一)利用课堂教学主阵地,促进湘江战役红色文化深度融入地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课堂教学是高校工作的中心环节,是提高高校教学水平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的主阵地。要使湘江战役红色文化深度融入地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并取得良好效果,地方高校要利用好课堂教学这一主阵地,要重视结合教学内容把湘江战役红色文化有机融入课堂教学。为此,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地方高校应组建专业化的湘江战役红色文化研究队伍,充分整理、挖掘湘江战役红色文化所蕴含的丰富内容与价值,形成完整化、系统化的研究成果,以利于湘江战役红色文化更好地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桂林一些高校正在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如广西师范大学唐凌教授主持的2020 年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湘江战役研究”项目(20JZD041),课题组正在持续开展湘江战役红色文化研究;桂林理工大学李慧等教师正依托其2019 年教育部人文社科一般项目“红军在广西开展社会调查活动的历史考察研究”(19KJA710020) 开展相关的历史考察研究,等等。

二是教师要加强思想政治理论学习,既要注重提升自身思想政治理论水平,还要注重参与红色文化学习与培训,系统掌握红色文化知识,提升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和能力。其中,思政课教师更要担当重任,因为思政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10]红色文化与思政课的教学价值契合度高,在思政课教学中深挖红色文化的深厚内涵,将其转化为教育资源,既能促成红色文化的传承,也能有效提升思政课的教育效果。因此,教师要充分发挥高校思政课的作用,促进湘江战役红色文化与地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11]。

三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积极探索和创新教学方式,提升湘江战役红色文化深度融入广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如思政课教师上课时可用讲授法,平时用心积累素材,在教学时将时政热点与湘江战役红色文化相结合,通过在课堂上讲述湘江战役中陈树湘、易荡平等烈士悲壮而感人的事迹开展教学,并利用VR 技术等营造沉浸式学习氛围,让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能深入理解和领悟湘江战役红色文化的精髓;可用讨论法,教学时由教师引导学生在课堂上畅所欲言;可用教育戏剧法,让学生现场演出湘江战役红色经典情景剧等开展情景式教学,选取一个湘江战役经典片段,由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让扮演者和现场观演者深刻感受湘江战役红军将士为革命牺牲的崇高品质;也可用小组合作学习法与调查法,由任课教师课前预先布置研学任务,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以小组为单位开展研学和讨论,并做好相应的学习讨论记录,上课时让每个小组派代表展示与分享学习成果;同时鼓励学生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将网络科技融入湘江战役红色文化思想政治教育,让学生勤于、乐于参与其中。由此,不仅可以提高思政课的吸引力和教学实效,也有利于引导高校学生传承红色基因,培育其爱国主义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二)融入校园文化和校园活动

“大学校园红色文化的属性决定了其能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价值引导和精神支持”[12]。除了在课堂上通过文字讲解、视频观看等方式进行湘江战役红色文化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外,还可通过校园文化和校园活动的方式融入。

在校园文化融入方面,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一是在校园文化景观设计中,开辟专门的湘江战役红色文化长廊,或将湘江战役红色文化有机融入长廊、雕塑、建筑等人文景观中,展现红军标语、红军英雄人物及事迹,以沉浸渗透的方式让学生在日常校园生活中感知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二是利用新媒体融入。在网络新媒体快速发展的时代,可利用网络新媒体传播速度快、范围广等特点,将湘江战役红色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在校园内营造浓厚的红色文化氛围。如在校园内可建立专门的“红色文化”网络平台、开设微博及微信公众号等。通过在网络平台上推送、发布相应的湘江战役红色文化内容,让学生更加便捷、快速地接受湘江战役红色文化的教育和熏陶。三是将教师团队研究湘江战役红色文化的成果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转化为学生认同、认可的话语体系。

在校园活动融入方面,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结合重大节日、纪念日等时间节点,如在纪念五四运动、七一建党节、八一建军节等重大节日、纪念日,组织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的各类教育活动,开展诸如“我讲湘江战役故事”“我看湘江战役”主题的征文比赛、红色诗歌朗诵比赛等,并将这类文化活动常态化,让这类文化渗透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从而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革命精神的洗礼。二是引导和鼓励学生成立红色文化相关的专业社团,观看湘江战役红色文化影视作品和阅读相关书籍,撰写心得体会;学唱红歌,研究革命战争题材的影视作品、红色诗词和红色文化,将学生培养成为红色文化的积极践行者和传承人。学生还可以通过表演的方式,把社团相关活动录制成微电影。还可组织观看红色教育影片、红色文物展览等活动,让学生在生动而鲜活的现场活动中增进对湘江战役红色文化的认知和感悟。通过发挥优秀同辈群体的作用,开展常态化的红色教育活动,有利于营造一种浓厚的红色文化学习氛围。

(三)开展形式多样的湘江战役红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校外活动

大力弘扬湘江战役红色文化,除了要重视发挥第一课堂作用,还必须注重构建第二课堂。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地方高校可利用寒暑假,以及团日、党日革命烈士纪念日等组织学生前往兴安、全州、灌阳等县湘江战役红色文化资源相对集中的革命纪念地开展缅怀活动,开展重走长征路体验活动,开展湘江战役红色遗迹社会调研,等等。目前“广西共登记红军长征过桂北遗址遗迹118 处,征集文物、档案资料1143 件,其中湘江战役遗址共21 个点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2]。可把兴安红军突破湘江烈士纪念碑园、全州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园、全州安和镇红三十四师烈士墓、全州石脚盆红军跳崖处、灌阳新圩阻击战酒海井红军纪念园、国家长征文化公园等纪念场所、旧址作为湘江战役红色文化资源教育实践基地,让学生在实践中亲身体验红色文化,理解和感悟红色文化,增强对红色文化理论知识的认同。二是高校与地方行政机构、红色文化碑园管理处等协同合作,促进建立多方联动育人机制,以多样化的校外活动促进湘江战役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如,可利用网络技术,与湘江战役红色文化纪念园等相关单位地校联合,组织开展“云课堂”“云参观”“云交流”等形式的活动,让思想政治教育由课堂延伸至校外,潜移默化地接受红色文化的熏陶,激发学生对红色文化的热爱,激励他们树立崇高的理想,不畏困难的斗志,在把红色文化内化于心的同时将红色文化的价值观念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外化于行。

四、结语

湘江战役红色文化是广西丰富的地方红色文化资源的重要代表,是广西乃至全国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资源,各高校应该对其充分挖掘和利用,在长效育人保障机制下,利用专业的教师队伍,充分运用网络新媒体力量,不断强化高校学生对湘江战役红色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通过丰富、多样且深刻的方式将湘江战役红色文化有关内容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充分发挥湘江战役红色文化的育人育才作用。湘江战役红色文化蕴涵着丰富的时代价值,必将指引高校青年学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将个人理想融入党和国家事业之中,将个人成长与国家发展、国家命运、民族未来有机结合,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猜你喜欢
湘江战役红军
湘江渡
心声歌刊(2021年1期)2021-07-22 07:52:18
悠然湘江上
战役中的你
黄河之声(2020年5期)2020-05-21 08:24:38
红三十四师浴血奋战湘江之侧
文史春秋(2019年7期)2019-09-10 08:36:44
少寨红军桥
乡村地理(2018年2期)2018-09-19 06:43:44
十送红军
老友(2017年12期)2018-01-23 06:40:32
再唱十送红军
倔强的小红军
连环画报(2016年10期)2016-12-16 05:13:35
湘江等
音乐周报(2009年4期)2009-02-26 08:18:18
备而不发,功不可没——评抗美援朝“第六次战役”
军事历史(1998年6期)1998-08-21 03:0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