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育”在时代新人培养中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研究

2022-02-26 08:21
高校后勤研究 2022年7期
关键词:德智体美食育教育

李 博 陈 慧

“食育”在时代新人培养中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研究

李 博 陈 慧

[同济大学、南京玄武高中]

“食育”是指以食物的生产、分配、消费以及背后的文化知识等为载体而开展的教育活动。本文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对资本主义国家“食育”进行批判,在此基础上建构新时代中国高校“食育”新理念。“三全育人”背景下,“食育”在大学生的养德、增智、健体、赏美、惜劳方面具有重要价值意蕴,针对当前高校中存在的“食育”缺失、“食育”短板等问题,文章运用“三圈三全十育人”理念统筹和整合“食育”资源,提出加强“食育”的总体统筹和规划、定期开展“食育”课程和理论讲座、举办有关“食育”的实践活动、开发“食育”校外资源等建议。

食育;德智体美劳;价值意蕴;实践路径

物质和能量转换是人存在的现实基础,恩格斯指出:“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1]人类实践和历史活动是以满足基本生存需要为必要前提,饮食对人的存在、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把食物作为一种教育资源,发掘其在促进时代新人全面发展中的价值,尚属新兴的教育教学研究方向。从日常食物、饮食为起点,以“食育”为切入点开展“三全育人”工作,有利于帮助“00后”高校学生增加对食物生长、运输、制作以及食物蕴含的民族文化的了解,培养新时代青年学子节约粮食、关注“三农”、积极投身农业科技现代化建设的热情。深入对“食育”的研究,积极把“食育”融入到高校学生德智体美劳教育全过程,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食育”概念缘起以及新时代“食育”理念的重构

(一)“食育”概念缘起

“食育”能够通过饮食文化的传递达到潜移默化教育作用,既体现了育人途径又表现了育人目的和作用。“食育”这个词最早出现在著作《食物养生法》中,此书由日本著名的养生学家石冢左玄于1896年所著,他主张“体育智育才育即是食育” 。[2]虽然“食育”一词在我们国家出现的时间较晚,但也有一些涵义相近的论述,如段玉裁注解说:“孟子曰:中也養不中。才也養不才……不从子而从倒子者,正謂不善者可使作善也。”[3]另外,自古以来关于节约粮食、体恤农民、关心农事一直是中国重要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内容,对国人的价值观、行为举止甚至是民族性格产生了深远影响,实际上这已经属于“食育”范畴,并且发挥了“食育”的作用。

(二)资本主义国家“食育”的经验与批判

一般来说,餐饮科学性、健康状况与社会经济发展程度呈正相关。先行发展起来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大多开展了关于饮食的教育,并积累了一些经验,对我国开展“食育”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如:日本的“全民食育”实践,英国的“校园菜园计划”探索,美国的“可食性校园计划”研究等。马克思曾经说过:“饥饿总是饥饿,但是用刀叉吃熟肉来解除的饥饿不同于用手、指甲和牙齿啃生肉来解除的饥饿。”[4]“食育”具有社会性、条件性和阶级性特征,虽然资本主义国家“食育”活动对个体在饮食习惯、道德素养等方面提出了要求,却忽略了整个社会范围内由于食品安全、食品分配、食品消费等所产生的阶级矛盾、社会分化。如美国虽然在学校开展“食育”,但其国内存在大量的粮食浪费现象,对外则是不健康食品的转移,以及让人诟病的“粮食帝国主义”。无独有偶,日本一边在开展成熟、精致的“食育”,一边却以“科研”的名义开展大量远洋捕鲸活动,导致鲸鱼数量锐减破坏了海洋生态,属于典型的“知小礼而无大义”。

(三)新时代中国高校“食育”理念的重构

“食育”在中国高校中尚属初始阶段,吸取国外有益的“食育”经验是发展我国“食育”的必要环节,要在批判的基础上赋予“食育”以鲜明的民族特征、中国特色,超越资本主义“食育”。在新时代发展阶段,粮食安全问题愈发突出、日益严峻,已经成为事关共同富裕、国家安全、传统文化、健康生活、生态文明、青年教育、“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议题。可以说,时代和实践的发展已经为中国高校提出了开展“食育”的现实要求,在新时代的新人培养中,高校“食育”不是在“德智体美劳”之外增加新的元素,而是着眼于时代新人德智体美劳素质的提升,把“食育”作为载体贯穿于“德智体美劳”的培养中,努力培养时代新人。

从主体发展角度,学生对“食育”产生了多样化、个性化需求,但是国内高校所能提供的“食育”课程却明显不足,“食育”质量亟待提升。这种情况也说明现阶段中国高校关于“食育”方面的研究以及实践活动都还处于萌芽或起步阶段。本文从主体需求入手,立足德智体美劳五个层面的教育目标,将研究对象固定在高校学子上,通过梳理高校“食育”对于时代新人的影响,挖掘“食育”的重要作用和时代价值,全方位辅助青年一代健康发展,推动其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食育”对新时代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价值意蕴

2018年9月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5]的教育使命,为立德树人指明了具体方向。因此,积极探索“食育”在促进新时代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中的价值和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食育”养德

中国古代有“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俭以养德”的说法,这与当今节约粮食的思想十分契合。2020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切实培养节约习惯,在全社会营造浪费可耻、节约为荣的氛围。[6]“食育”养德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政治观念的重要教育手段。“德”既指私德也包含公德。借助“食育”可以在多方面提升大学生的德育水平,比如一些大学生不注意个人行为,在食堂插队、不注意节约粮食,养成一些不良习惯。可以通过“食育”对其加强社会公德、个人品德、家庭美德教育,帮助其提升个人素养。

(二)“食育”增智

通过食物可以发掘其蕴藏着的丰富的科学知识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内考察、开展外事活动中,带火了一批充满中国文化底蕴和地域风情的中国美食,食物和饮食担当起了文化的载体和媒介。[7]正如一些学者说的“加强‘食育’教育是丰富知识,发展技能,传承传统文化的需求”[8]。这对今天的高校育人具有较大的启发意义。一方面,高校“食育”可以提升学生关于农业生态、农业产业、农业种植、餐饮礼仪等方面的知识,这是最直接的育人效果。现实中,大学生在离家入校后,对饮食相关知识的需求会逐渐提高,他们会开始关注如何通过饮食使自己保持健康的问题,这对“食育”有了较大诉求。另一方面,通过高校“食育”可以提升学生对饮食文化相关内容的兴趣,加深学生对传统的、国际的饮食文化的了解,推动树立民族自信心、自豪感。以同济大学为例,学校通过举办少数民族饮食文化展、德国饮食文化周等,使学生了解了不同民族、国家的饮食特色和饮食文化,促进了学生对不同的餐饮文化的兴趣和认知,并帮助他们借助餐饮文化拓展世界视角。

(三)“食育”健体

食物是人体重要的能量来源,是健康身体的基础保障。食物与健康之间的关系十分紧密,马克思在调查英国工人收入的情况时就得出结论:他们(指工人)的饮食非常坏,以致必然发生许多严重的有害健康的不足现象。[9]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中,恩格斯明确指出:“引起其他许多疾病的直接原因,与其说是在于工人的居住条件,不如说是在于饮食方面。”[10]“食育”在养德增智的同时,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同学们的餐饮选择、餐饮行为。现代大学生饮食不规律、饮食不健康、暴饮暴食、酗酒等问题频繁出现,“食育”可以发挥出解决这些问题的独特作用,引导大学生养成合理健康的饮食习惯。同时,大学生通过“食育”将更加了解人体运行的机能,并形成正确的饮食意识,由此帮助每一位大学生保持良好的身体素质。

(四)“食育”赏美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学校美育工作,把美育工作摆在更加突出位置。“美”是一种物质特性的表现,也是带有抽象性的概念,“美”是依托于物的形体之上,由物来折射出的独具特色的“美”。在不同的烹饪方法下,食物会展现出不同的特点与美感。不同的菜系佳肴展现出不同特色的美,精致的食物会让人感觉到赏心悦目。通过“食育”可以启发大学生们去发现食物的美丽,感知生活的美好。从现实角度讲,当代大学生对于美食的热情空前高涨,会经常结伴去打卡“网红”美食,享受食物带来的知觉、嗅觉、视觉的满足感。同其他教育方式、教育内容相比,“食育”以一种亲切的方式参与到大学生的教育过程中,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和认可。

(五)“食育”惜劳

人的劳动既是创造满足人类物质生活资料的社会活动,又是有目的、有意识、主动改造自然的活动,在自然中取得自由的创造性活动,其过程中包含了高于动物的人所具有的理想、信念、意志、情感、智慧和力量等因素。通过“食育”让每一位大学生都能够深化对劳动的认知,更加懂得“惜劳”的意义,引导他们珍惜劳动果实,学会自己动手去劳动,使他们通过自己亲手去做一桌饭菜来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最大程度上从劳动方面来达到教育目标,这也是“食育”重要的价值传达。在“食育”实践中,制作美食是重要的教育方式。一些高校通过定期开展各种“厨神争霸赛”“高校美食节”“冬至饺子行”等系列活动,鼓励每一位大学生亲自参与其中,动手制作美味菜肴,让他们深刻地明白食物制作流程、制作工艺和制作的艰辛,以此影响他们用实际行动来珍惜食物、珍惜劳动所得。

三、高校提升“食育”工作水平的创新路径

创新“食育”机制是“食育”发展的内在要求,本文借鉴思政课程创新经验,以“三圈三全”模式,联动内圈中圈外圈各方资源,全面统筹各领域、各环节力量,构建一体化的工作体系[11],为高校“食育”实践提供参考。

(一)做好“食育”的总体统筹和规划

“食育”是体系性工作,需要配套的“顶层设计”。教育管理部门作为重要主管、参与主体,应关注、引导、帮助高校“食育”工作的开展。教育法律法规是具有强制力、约束力的一种手段,教育管理部门应该推动高校“食育”立法,以法律的形式保障“食育”的有效推行。目前,美国、日本等国家都先后开始制定相关法规,这对改善国民营养、弘扬本国饮食文化都起到了较好的监督保障作用。[12]以立法的方式,指导学校、社会、政府三个层面协同合作,共同提高对于“食育”的支持力度。同时,教育管理部门可以将“食育”活动的开展作为高校建设的一个环节,定期开展活动总结大会,创新“食育”管理方案,充分发挥“食育”的作用,将“食育”与学科教育融为一体,帮助新时代的青年学子全面发展。

(二)开设“食育”课程和理论讲座

邀请国内外知名的专家学者,开设“食育”课程和理论讲座,是推动“食育”教学质量提升的有效手段。由于高校缺乏“食育”课程,部分学生会利用自己的课余时间在网上搜集“食育”相关内容,但这些网络课程水平参差不齐,缺乏体系性、导向性、针对性,甚至是相关课程的科学性都难以保障。而且在知识付费的商业鼓吹下,部分收费内容会增加同学们的经济压力。所以,高校要根据同学们的需求,聘请专家学者给同学们开设美食、食物讲座,针对同学们的个性特点和立德树人的教育任务,积极开发“食育”教材和教育体系,推动“食育”实践发展。

(三)积极开展“食育”实践活动

实践是学生学生感知“食育”的最佳途径。相比理论知识的学习,许多学生更喜欢学以应用、学以致用。高校可以不定期地组织学生接触乡村的农田,真实地体验农作物的生产过程。一方面,可以帮助农民减轻劳动负担;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切实体会到粮食生产过程的辛苦,自觉减少食物浪费。同时,现在农村一般用机械收割农作物,学生可以借此机会了解到科学技术对农业生产力提高的作用,激发同学们创新实践的积极性、主动性。实践不是唯一的,而是根据不同地域、不同农业生产特点,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如同济大学每年会定期开展“美食摄影”“甜品手作”等系列活动,鼓励在校学生积极参加,将对美食的热爱赋予上对生活的热爱,从活动中发挥“食育”的作用。

(四)做好校内外“食育”资源的整合

高校“食育”不仅要依靠校内资源,更要借助校外各种平台,合力开展。整合资源能够最大程度地发挥“食育”的效用,高校不仅要积极开展“食育”课程以及专题讲座,将课堂理论运用到社会实践当中,还要积极宣传“食育”,逐步提升“食育”的知名度、参与度,做好“食育”联动机制,将“食育”环节丰富起来,将学生“食育”工作与社区资源结合起来,做到资源的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联动可以从不同角度传递出“食育”的不同方面,使学生更加立体、全面地了解和接受与“食育”相关的内容。校内“食育”资源具有专业性、针对性,校外“食育”活动具有丰富性、实践性,相互补充,相互协调,形成一个系统联动的合作机制,将“食育”育人效果发挥到最大程度,从而帮助学生真正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002.

[2]石冢左玄.化学的食养长寿论[M].东京:日本CI协会,1896.

[3]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692.

[5]人民网.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EB/OL].(2018-09-11)[2021-11-05].http://edu.people. com.cn/n1/2018/0911/c1053-30286253.html

[6]辛识平.将“光盘行动”进行到底.[EB/OL].(2018-08-12)[2021-11-20].http://www.xinhuanet.com/2020-08/12/c_1126357648.htm

[7]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网.习近平带火的这些美食,粉了![EB/OL].(2021-04-27)[2021-11-20]. https://export.shobserver.com/baijiahao/html/363118.html

[8]刘云红.高校食育的探索[J].辽宁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18(2):84.

[9]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第五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2:755.

[1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12:385.

[11]人民网.上海教育系统深化“三圈三全十育人”推动高校立德树人新发展.[EB/OL].(2019-01 -15)[2021-11-20]. http://edu.people.com.cn /GB/n1/2019/0115/c1006-30541979.html

[12]赵节昌. 基于中国饮食文化的“食育”发展思考[J]. 农产品加工,2018(07): 84.

(责任编辑:胡新龙)

猜你喜欢
德智体美食育教育
我是“食育”小画家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南昌市师范院校食育开展现状及促进策略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本期话题:如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
3—6岁幼儿家庭食育开展建议
“食育”也需进校园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谈职高音乐与素质教育之间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