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斯特
(东北师范大学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吉林 长春 130024)
中国青年志愿服务是中国志愿服务事业的重要组成,在不断的探索中积累了丰富经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有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独特的国情”。[1]376中国青年志愿服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逐步发展,具有独特的历史进程、文化属性、价值功能。在历史进程上,我国的青年志愿服务并非一蹴而就,从建党初期已有发端,伴随革命和建设事业的成长,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探索中发展壮大;在文化属性上,青年志愿服务精神既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得以溯源,又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契合,体现着鲜明的本土特色;在价值功能上,我国的青年志愿服务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方方面面,在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水平、发扬良好精神文明风貌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精神助力。一直以来中国青年志愿服务根植于中国大地,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道路,围绕党在革命、建设、改革等各个历史时期的中心任务作出了重要贡献。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肩负着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重任。在党的指引下,中国青年首先觉醒起来,主动将自己的人生奋斗与民族的前途命运结合起来,寻求改造中国的现实途径,以“救国、救民、改造中国”为己任,以自发行动唤起全民族追求真理、追求进步的觉醒。
这一时期的青年志愿服务是同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主要表现为青年群体自觉走在革命实践的前列,围绕帮助劳苦大众争取翻身解放的目标进行的积极探索,展现出英勇奉献精神。毛主席曾指出,青年是“民族解放斗争的先锋”。[2]565坚定不移跟党走,踊跃投身革命的洪流之中,宣传革命思想、挽救民族危亡就是革命战争年代青年志愿服务的具体诠释。中国青年救国图存,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坚定听党话、跟党走,自觉投身反帝反封建斗争,参与“打倒列强,除军阀”的大革命,参加创建和巩固革命根据地的斗争,投身“打日本,救中国”的抗日战争,为建立新中国冲锋陷阵、抛洒热血,不怕牺牲;中国青年救民启智,任劳任怨地为人民群众服务,跟着党深入农村办夜校,义务向农民传播文化知识,自愿帮助政府进行户口调查、土地情况登记,帮助农民下田劳作,关心群众疾苦,为党和党的革命事业赢得民心;中国青年改造中国,在民族遭遇危机时挺身而出,在生与死、苦与乐、得与失的考验面前自发选择民族与人民,在思想启蒙和救亡图存中自觉担起时代责任,成为改造中国的开路先锋。纵观这一阶段青年的志愿服务精神,爱憎分明,带有鲜明的阶级色彩,表达为对无产阶级的热爱以及对侵略者和剥削阶级的仇恨。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青年志愿服务,集中体现为中国青年的自我觉醒与自我牺牲。他们坚定不移跟党走,为支持民族解放事业和人民革命斗争而勇敢忘我地投入,是志愿服务精神的生动诠释,也是中国共产党忘我奋斗的鲜活映照。这一时期虽然尚未萌发出青年志愿服务事业,但是青年表现出的“自动自发、自愿自觉”高度契合着志愿服务精神,为中国特色的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滋养的土壤。
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内各项事业百废待兴。为了巩固新生政权,恢复发展国民经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青年群体在工业、农业、文化各条战线上焕发出前所未有的干劲,忘我地投入到社会主义建设之中,成为生产建设中当之无愧的主力军。“义务奉献”成为这一时期青年志愿服务的主线,而这一阶段涌现的雷锋等英雄模范人物也成为影响一代代青年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鲜活印记。
中国青年带着“为社会主义建设立功”的青春斗志投身新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建设大潮,为改变国家的落后面貌与人民群众的贫苦生活,不计报酬地奉献着力量。他们自发组成青年突击队、青年节约队、青年志愿垦荒队、青年扫盲队……志愿服务活动在“青”字头队伍中蓬勃开展。1953年北京展览馆建筑工地18名青年团员自发组成第一支青年突击队,示范带动了各战线成立青年突击队的热潮,在国家重点领域的“急、难、险、重、新”任务中发挥“尖刀”与“钢枪”的作用;在增产节约运动中,长春建筑工程公司青年最先组织起业余的义务劳动性质的生产组织——青年节约队,开展修旧利废活动,随后在全国普遍开展;1955年在毛主席的首肯下,第一支青年志愿垦荒队成立,随后一大批青年志愿者加入开发边疆、建设边疆的大部队。一年内全国共有20多万青年先后向荒山、荒地、荒原进军,“艰苦奋斗、勇于开拓、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中国志愿垦荒精神在此生根;在扫盲运动中,大批知识青年积极响应号召,主动深入农村,为广大农民义务授课辅导,担任民校、记工学习班、识字小组的教员和辅导员。无论是农业生产、工业建设,还是文化传播,只要党有号召,中国青年就迸发出无限的奉献热情。“把青春献给祖国”“一切为社会主义”……成为当时流行于一代青年群体中的时尚话语。[3]
这一时期涌现的“雷锋精神”,使青年志愿服务得到了进一步升华,它将义务奉献、助人为乐与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紧密联系在一起,成为一个时代的标志,也成为中国特色志愿服务的重要精神元素。1963年3月5日,毛主席亲笔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在青年群体中得到了最为迅速、最为热烈的响应,全国掀起学习雷锋的热潮。同年7、8月,共青团中央召开团的宣传工作座谈会,对于学习雷锋活动进行了重点讨论,并且具体提出了学习雷锋的无产阶级立场、共产主义风格、助人为乐精神、生活工作作风、学习毛主席著作等5个方面。[4]250广大青年向雷锋同志学习,不仅学习他高尚的思想品德,也学习他的革命热情,尤其是他“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更深刻地诠释了志愿服务。可以说,“学雷锋”活动是新中国初期最具有志愿服务色彩的行动,也是当代共青团历史上的一次持续性最长、涉及面最广、影响最为深远的活动,直至今日“学雷锋、做好事”仍然是青年群体参与志愿服务和实践活动的鲜活样本,“雷锋精神”激励着一代代青年在各行各业奉献拼搏,也成为一代代青年投身志愿服务的崇高追求。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我国进入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无论是经济实力还是综合国力都得到了大幅提升,人们对物质生活的需求更为多样,对新的社会文明、新的社会生活的追求也日益强烈。在党的带领下,中国青年积极融入经济快速发展的潮流,以“友爱互助”为志愿服务的主线,鼓励劳动创造,积极推动关心关爱,倡导社会文明新风,为时代发展建功立业。
这一时期,中国青年大胆创新,在组织形式、思路方法等方面对新时期的志愿服务进行了创造性探索。青年志愿服务告别了传统恩赐式的慈善活动、自发参与式的学雷锋活动,活动逐步组织化、体系化、规范化。1983年北京市宣武区青年志愿服务总队在大栅栏街道探索创造“综合包户”志愿服务项目,开启了我国现代意义上的志愿服务探索历程;1989年天津市和平区新兴街朝阳里社区“义务包户服务小组”诞生,这是我国第一个社区志愿者协会,开启了社区志愿者服务的历史;1990年深圳市诞生全国第一个义工法人社团——深圳市义务工作者联合会,开创了中国内地依法注册志愿服务组织的先河;1999年《广东省青年志愿者服务条例》颁布,迈出了我国志愿服务地方立法的第一步……各地方有益的创新尝试,为国家层面的青年志愿服务事业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1994年共青团中央推动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成立,这是我国第一个全国性志愿服务组织,它充分传达了党和国家对于志愿服务的高度重视与积极倡导,也吸引更多青年加入其中。此后各具特色的青年志愿者服务站遍地开花,为青年志愿服务提供了阵地依托,有效扩大了活动的影响力与覆盖面,实现了从零散自发向组织动员的重要转变。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的成立将地方层面和机构层面进行的自发式活动上升为全国性事业,为社会志愿服务体系的建设迈出了重要一步。
在党的领导和推动下,“志愿者”不再仅仅是一种身份,也日渐发展成为深受广大青年推崇的一种精神内涵和生活方式,一大批影响广泛、特色突出的志愿服务品牌项目蓬勃开展。共青团带领青年开拓创新,在1993年共青团十三届二中全会上提出实施“跨世纪青年文明工程”首推项目——“青年志愿者行动”。该行动覆盖广泛,影响深远,多年来在党中央的关怀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下,领域不断扩大、队伍日益壮大,带动志愿服务成为青年参与社会治理、履行社会责任的一面旗帜,成为青年在奉献人民、服务社会中锻炼成长的重要途径。从最开始的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大中专学生“三下乡”活动,到青年志愿者关爱农民工子女服务项目、青年志愿者援外服务项目等,不仅充分展现了青年志愿服务强大的社会功能和生命活力,也生动诠释着中国社会文明发展、人民友爱互助的魅力。其中,由共青团中央设计、牵头启动的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是共青团支持国家中西部地区振兴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实现了青年志愿服务与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的紧密联动。自2003年启动实施以来,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规模在实践中不断壮大,截至2021年累计招募派遣37万余名大学生志愿者在2000多个县(市、区、旗)基层服务,[5]引导一批批大学生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发展相结合,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受锻炼、长才干、做贡献。青年学生通过开展志愿服务,为西部落后地区带去新的知识理念和技术技能,解决当地发展难题,同时在志愿服务中体验成长,锤炼意志品格,提升志愿情怀,坚定理想信念。
在改革开放的时代感召下,青年志愿服务迈出了“走出去”的步伐。2001年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共青团中央以国际志愿者年为契机,发起成立“2001国际志愿者年委员会”,协调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系列活动,向世界各国充分展示中国特色志愿服务的形象;2002年共青团中央、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启动中国青年志愿者海外服务计划,选派青年志愿者赴老挝开展服务。此后,我国每年坚持向亚、非、拉等多个国家派遣优秀青年志愿者,开展文化、医疗等领域的志愿服务工作,积极服务受援国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中国青年志愿者在世界舞台上展示着青春热情,描绘着青年志愿服务的中国色彩。同时,青年志愿服务在国内也获得了更为广泛的社会化参与,在历次大型赛事和急难险重任务中充分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等各类大型赛事中,有近千万青年志愿者提供了优质高效的志愿服务;仅在汶川地震的紧急救援和灾后重建工作中,就有561.2万人通过各级共青团组织报名参加抗震救灾志愿服务,直接和间接参与了抗震救灾的志愿者各地共有491.4万名,[6]青年志愿者伸出援手,让灾区人民感受到友爱和温暖。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青年志愿服务稳步发展。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做出《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首次提出建立社会志愿服务体系,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完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的要求,青年志愿服务体系逐步建立起来。同时,青年志愿服务围绕扶贫济困的主题,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为促进社会公平和谐作出贡献;围绕经济建设大局,发挥青年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才能,组织动员青年力量,有效配置人力资源;围绕深入实践的主题,为广大青年提供锻炼成才的舞台,体现着党一直以来“以人为本”“在实践中育人”的优良传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志愿者事业要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同行”,[7]为新时代中国特色志愿服务的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青年志愿服务的体系逐步形成,在促进精神文明建设、推动社会治理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2016年中央宣传部等8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支持和发展志愿服务组织的意见》,明确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布局合理、管理规范、服务完善、充满活力的志愿服务组织体系”,[8]标志着我国志愿服务进入组织化、规范化、现代化发展的新阶段。志愿服务组织的建立能够对散在的、个体的志愿服务行为进行有效整合,其规范化发展能够促进志愿服务活动进一步深入人心,内化为人民群众的情感认同,进而外化为高尚的社会行为习惯,引领良好社会风尚。同时能够有效扩大活动的影响力、增强组织的凝聚力、提升文化的感召力,使志愿服务在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全国志愿服务信息系统的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5月底,我国实名注册的志愿者数量已经达到2.22亿人,全国志愿服务团体总数126万个,志愿服务项目总数924万个。依托各级各类志愿服务组织,青年志愿服务力量资源坚持下沉基层一线,主动融入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围绕教育、文化、健康、养老等领域,培育了一批满足群众需求的、质量优秀的志愿服务项目,如依托科协科技馆体系、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等机构,开展科普知识讲解、科普剧排演、科技文化宣传进社区等科技志愿服务;医疗类志愿者协会发挥专业优势,开展低收入人群免费医疗、急救知识社会宣传等常态化医疗志愿服务;广泛开展“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百姓春晚”等文艺志愿服务活动,以充满感染力、亲和力的方式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推动党的创新理论传到千家万户,强化了基层思想文化阵地建设。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推进诚信建设和志愿服务制度化”,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把“健全志愿服务体系”作为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制度的重要任务之一,国家的明确定位为青年志愿服务事业的蓬勃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同时,志愿服务的法制化建设成效显著。2014年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印发《关于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的意见》,2016年中央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审议通过《关于支持和发展志愿服务组织的意见》,2017年国务院颁布《志愿服务条例》,系列文件的相继出台标志着我国志愿服务事业进入了法治化的新阶段,同时为青年志愿服务健康有序发展提供了制度轨道。服务制度更明确、服务平台更灵活、评估机制更完善,助推志愿者组织的发展更规范、更专业、更多元化,促进志愿者、志愿服务组织更有保障,使志愿服务工作“人人可为、处处可为、时时可为、事事可为”更为可能。
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斗争中,新时代中国青年志愿者成为抗疫一线的重要突击力量。2020年以来,有32万余支青年突击队、550余万名青年奋战在抗疫一线,[9]为打赢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作出了重大贡献。习近平总书记给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全体“90后”党员回信,肯定广大青年在疫情防控斗争中“彰显了青春的蓬勃力量,交出了合格答卷”。[10]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称赞青年一代“不怕苦、不畏难、不惧牺牲,用臂膀扛起如山的责任,展现出青春激昂的风采,展现出中华民族的希望”。[11]在疫情大考面前,广大青年志愿者把青春之小我融入祖国与人民之大我中,听党指挥,展现了良好大局意识;守望相助,展现了高尚道德品行;逆行而上,展现了强烈责任担当。青年志愿者在疫情防控工作中的表现,是新时代青年志愿服务的一个缩影。新时代青年志愿服务除了传播温暖、奉献爱心的传统价值功能外,与强国时代青年履行历史使命更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自觉承担起指方向、聚民心、育新人、兴风尚的时代责任,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进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越来越积极的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只有回看走过的路、比较别人的路、远眺前行的路,弄清楚我们从哪儿来、往哪儿去,很多问题才能看得深、把得准”。[12]中国青年志愿者事业既是新时代我国青年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共产党一百年来带领中国青年不懈奋斗的经验凝结。梳理这段历史,我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青年志愿服务始终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广大青年自觉参与的、有着鲜明价值导向和精神追求的、与西方义工有着显著区别的一项伟大实践。中国青年志愿服务从幼小到强大的发展历程饱含着宝贵的实践经验。一是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始终紧紧围绕着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和价值追求,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无论何时何地,都站稳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使命,这始终是中国青年志愿服务的实践要求与行动指南;二是始终坚持到基层和群众中去,始终以真情暖人心,帮助老百姓切切实实地解决实际困难,让党的方针政策切实落地,“从群众中来”是中国青年志愿服务的有力保障,“到群众中去”是中国青年志愿服务的光荣使命;三是始终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始终凝聚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彰显着理想信念与责任担当,引导青年争当正能量的倡导者、新风尚的践行者,在志愿服务实践中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党的红色基因;四是始终坚持发挥青年的活力与创造力,始终信任、依靠青年,党以自身的奋斗目标激励感染青年,凝聚一代代青年在志愿服务事业中接续奋斗,激活中国青年志愿服务的生命力,引导中国青年在为祖国和人民的奉献中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