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曙
(常州工学院,江苏 常州 213022)
世俗化是传统宗教面对商业社会必然的转型,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都有体现。江南道教音乐原属于当代音乐的小众组成部分,在社会发展中需走下神坛,在面对当代世俗化问题时,要加入文化品牌序列中,并通过一定的商业途径实现自身目的。
道教属于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道教仪式的音乐通过奏乐、唱诵、舞蹈、做法等方式展现繁盛的活动,融合了远古时期的巫术祭祀礼仪、音乐、舞蹈,殷商楚国的宫廷祭祀音乐、徒歌和弦歌,汉代鼓吹乐,北魏直诵和乐诵、经书、仪典,南朝步虚乐章和梵咏,隋唐以来模仿自龟兹的丝竹乐队(包括琵琶、横笛、笙、排箫、杖鼓、拍板等),唐朝宫廷的雅乐再配上道教的斋樵科仪,更历经道教音乐的宫廷画和明清世俗化变革,最后自成体系形成具有独特宫廷色彩的民间化宗教音乐。
江南老一辈道士自幼学习吹拉弹唱,乐器样样精通。江南正一道士素以吹、拉、弹、打、唱为做法事的基本技能,他们在斋坛上用独唱、吟唱、齐唱、鼓乐、吹打、器乐演奏等形式,在科仪法事中由道士团的中尊在道坛前担任科仪主导,根据不同科仪念咒起符、引歌赞颂、载歌载舞,后场乐器团通过一连串仪式配合音效,担任伴唱、伴奏或过场角色,两者配合默契,使得法事圆满举行。琴家阚献之、南鼓王朱勤甫、天才音乐家华彦钧(阿炳)等均为无锡道教音乐的杰出代表。如今具备老一辈道士音乐能力的人甚少,所以如何保护并传承江南道教音乐已成为重要话题。
艺术若要在发展中获得传承,必须具备文化认同。江南道教音乐的世俗化品牌文化认同是指以江南道教音乐世俗化为本体,利用其和道教文化品牌的融合,传递相关品牌观念和人文精神,促使其和音乐用户产生情感共鸣,以此增强用户对品牌的信任度,实现用户对江南道教音乐的满意度和品牌推广,促使非遗在当代具有时代特色。
当前主流音乐接受共鸣和冯特理论。共鸣理论认为,音乐传播成功的关键在于其能否获得用户的情感共鸣,并在用户心中建立一定的联想度。冯特理论认为,情绪由一定的三维量构成,即情绪能通过愉快/不愉快、紧张/放松、兴奋/抑郁进行界定。这种情感和音乐本身的文化、旋律、协调性、强度都有关系。
宗教应推广给自由选择的用户。这种多元式情形就像宗教在市场中的竞争现象。“神圣”社会向“世俗”社会的转化,即宗教“昔日神圣的价值被祛除魅力的过程”。[1]江南道教音乐的世俗化传承也在此背景下展开。世俗化最重要的结果是打破了政教合一,同时世俗化的社会也对神圣化与独断化的社会思想除去了垄断式的宗教咒语。正如有学者将世俗化理解为人从宗教和神的庇护中解放出来,也指人的注意力从来世转向此生。[2]
江南道教音乐世俗化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在知识经济时代,作为特殊文化的宗教音乐在世俗化进程中,需要遵循知识经济的发展规律,这样才能实现传统江南道教音乐到商业化传承的转身。[3]具体而言,江南道教音乐世俗化文化认同的原因有三方面:第一,江南道教音乐的世俗化品牌认同带有很强的普遍性。音乐不断充斥在人们的生活中,江南道教音乐完全能和现代音乐设备结合,将音乐传播至社会多个角落,使用户不断接触并接受,以此获得品牌形象。第二,江南道教音乐是道教仪式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人需掌握仪式节奏,具备一定的包容度,既能烘托气氛、营造宗教环境作用,又可吸引信众直接感受仪式。因此,江南道教音乐进行世俗化展示,必然会进入品牌推广序列,同时也要不断吸收外部商业气息,从而塑造为具有时代特点的江南道教音乐。第三,江南道教音乐推广符合当今市场化需求。该音乐具有一定的文化范围,如果在道教相关场所使用其作为背景音乐,能吸引用户对道教文化的关注度,引发用户情感,从而不自觉地关注道教文化、认识道教并形成一定的品牌认识效应,进而实现道教品牌宣传的目的。
在世俗化文化认同进程中,要获得民众认同,具体要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江南道教音乐属于民族宗教音乐的分支,宗教性是其一大特征,也使其在传统的基础上多了一丝宗教意味。在知识经济时代,江南道教音乐不但是宝贵的传统宗教文化资源,也是民族经济发展的资源基础,开发道教宗教音乐,能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这也是江南道教音乐的必然出路。江南道教音乐能成为独立的音乐样式,是因为与其他音乐种类不同的特质。文化认同不是一成不变地继承过去,而是通过运作将知识转化为经济效益,但该行为是在市场环境中进行,这就需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当前市场环境下,音乐产业已形成较完善的文化产业链,对江南道教音乐来说,要在众多音乐样式中形成一定的发展空间,这就需要在保证其原本民俗特色的同时在音乐运作方面做到与时俱进,并通过差异化特点,使其和其他音乐在市场中区分出来。同时,宗教性是江南道教音乐的基本特点,虽然宗教性可以淡化,但并不意味着江南道教音乐的道教特色、道教风情也要因此而淡化。反之,为了实现江南道教音乐知识经济效益的开发,需要强调其宗教性,这是市场经济环境下江南道教音乐发展的必然之路。
创新是时代的灵魂,知识经济时代的效益实现不是将知识文化简单包装后推向市场,而是要结合时代不断创新,在丰富知识的同时更契合民众需求。对江南道教音乐而言,其本身就是在道教社会情境中的文化产物,为道教文化服务是其产生的社会基础,这也意味着江南道教音乐要为道教的神圣性和可信性服务,并推动道教对民众精神导向的功能性发挥。因此,江南道教音乐会形成各种题材内容,并为适应道教而转换为各种仪式。但在当前商业时代下江南道教音乐也需走下神坛,由娱神转为娱人,并调整其围绕道教形成的内容和仪式,以此满足现代大众的音乐娱乐需求,并在商业时代的世俗化发展中更为顺畅。
江南道教音乐不仅能挖掘出道教所特有的价值观念,也能感受道教所特有的伦理秩序。江南道教和文化的紧密结合,使其不仅是单纯的音乐表达,而且包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这些文化内涵是形成道教音乐生命力的重要因素。在商业化时代下,开发道教音乐文化知识是道教音乐开发的重要方面。文化内涵就是利用道教音乐将知识资源转化为经济效益,在道教音乐的世俗化基础上对江南道教音乐进行创新,使其坚持文化内涵的同时获得更多活力,以保证其可持续发展。
为适应社会需求,较多宗教音乐呈现出商业化展示,江南道教音乐也表现为世俗化特点。但在其发展进程中,要结合江南道教音乐的市场特点,并遵循以下两个原则:
江南道教音乐的制作人对其享有版权,所以音乐制作中以及在进入相关场合时要有一定的版权意识。如果出现著作人名不详的情况,就需向中国音乐著作协会提交版权费。江南道教音乐亦可利用自身的网络版权保护行为形成网络热点,呼吁更多的音乐制作人注重版权保护,同时也能进一步提升关注度。高度重视版权保护,一方面可实现江南道教音乐的推广目的,另一方面又能给社会和人们留下一定的文化保护印象。
江南道教音乐的推广=江南道教音乐+推广,如果利用自身文化品牌进行推广,其自身也就和用户进行了交流,并给用户留下深刻印象,促使目标用户受道教音乐文化信息刺激后,能自愿通过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参与传播,实现传播的最大化。江南道教音乐传播需要品牌长期将音乐作为推广主题。如果只抓住某项活动进行一次推广,就无法形成大规模传播,深度也不够。江南道教音乐品牌推广在其文化传承和传播中占据重要地位。可利用一系列热点持续、时间长的活动,使品牌实现深入人心的长久作用,并在品牌使用时避免出现问题,以充分发挥其文化推广作用。
江南道教音乐作为江南特有的非遗进入世俗化展示,能让人们体会到该音乐的韵律、特有的哲学内涵以及诗的意境,并在享受音乐的同时净化心灵。相比传统的道教音乐,世俗化的道教音乐更侧重保健和娱乐功能,能促进人们身体健康,娱乐人们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