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职业技术教育嬗变中教学方式与学习范式的关系

2022-03-31 08:18:50陈中永那日苏
关键词:师徒工匠职业

张 鹏,陈中永,那日苏

(1.包头师范学院,内蒙古 包头 014030;2.内蒙古师范大学,呼和浩特 010022)

1 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的演变历程

职业技术教育作为国家和社会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就已存在并延续至今。在我国悠久的职业技术教育史中,师徒制始终占据主要地位。在诸多技术技能行业中,如建筑、手工艺、纺织、陶瓷、雕刻等领域,乃至武术、戏曲曲艺等行当,师徒制是将我国各项先进的技术和传统文化一代代传承至今的主要形式。师徒制最早出现在手工业领域,最初的形式是家庭手工业作坊中子承父业式[1]。而后随着社会分工逐步深入、生产规模扩大,子承父业的形式已无法满足社会生产需求。师徒制从家庭内部扩大到社会,师傅对外招收徒弟,徒弟拜师学习技术手艺并为师父效力,此时的师徒制也包含师傅对徒弟的雇佣关系。徒弟学成后便可独立从事相关行业的工作。后来随着工业发展,大型工厂和机器设备出现,师徒制在工厂中起到了培养新劳动力的作用,快速培养了大量适应机械化大生产的熟练技术人员。近几十年科技进步迅猛发展,电气自动化的应用使得生产设备不断更新,技术工人的工作内容也由原来简单重复的对机器直接操作转变为操作计算机、编写程序等,再由计算机控制机器的一种间接操作。这就需要劳动者具备相应的专业技能知识,而这些知识在课堂的传播更为高效。职业技术教育需要学校教学提供支持,校企合作的现代学徒制随之应运而生。这两种职业教育形式也各有其特点。

1.1 师徒制阶段

师徒制作为一种职业技术的传承形式,被认为是职业技术教育的最早形态[2]。师徒制在新中国成立后并没有被摒弃,反而得到了传承和发展。笔者所述师徒制阶段是指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这一阶段主要分两个时期,主要是生产现场的师徒制[3]。一是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的过渡期,师徒制在职业技术教育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特别是在“一化三改”总路线实施中,对培养人才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一时期社会主义工业化过程中的工厂建设、工业生产需要培养大量技术人员,这也给师徒制的发展提供了肥沃土壤,此时培养的人才成为提高我国生产技术和工业化水平的主力军。二是社会主义建设阶段到改革开放,师徒制是我国大多数行业培养劳动力的主要方式。整个师徒制阶段的职业技术教育教学主要在工厂的生产现场进行,工厂职工大多十几岁初高中毕业后就成为学徒,几年后学成出师且可独立工作。然而中学文化程度只能满足日常知识储备,工作所需的知识和技能都由师傅在生产实践中进行教学,其核心特征就是师徒关系与言传身教[4],因而师徒制实践性强,培养的人才经验较丰富。

1.2 现代学徒制阶段

现代学徒制阶段是指20 世纪80 年代中后期至今。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国家政策的调整,传统的师徒制转变为现代学徒制,科技进步也使工人需掌握更加丰富的知识以适应生产力发展。以车床、铣床发展到数控车床、数控铣床为例,工人需要在操作车床、铣床技术的基础上,再学习一定的计算机知识才能操控数车、数铣,这些知识更适宜在课堂教学中传授。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生产力的发展也促使职业教育的内容发生深刻变化。国家顺应时代发展颁布了一系列文件,1981 年原国家劳动总局颁布了《关于加强和改进学徒培训工作的意见》,原劳动部在贯彻《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中将招学徒工改为招定向培训生[3],使得现代学徒制逐步取代传统师徒制从而登上历史舞台。现代学徒制的职业技术教育教学主要在学校课堂中进行,职业院校相较于普通中学的学生能学到更多的职业技能。现代师徒制以校企合作的形式开展,学生先在学校进行基础理论知识学习,而后在企业进行技能实践[1]。现代学徒制的教学过程大多在课堂进行,因而其理论性较强,但也逐渐冲淡了师徒制中师傅与徒弟之间的联系。

2 教育心理学中的学习理论

教育心理学中的发现学习理论和接受学习理论都是经典认知理论的学习范式[5],经常拿来比较研究。两种理论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将新知识纳入自己的认知结构,只是在学习形式上相对对立。在实际教学与学习中,应将两者有机结合[6-7]、相互交融。

2.1 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

发现学习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出。发现学习是指学生利用教材或教师提供条件,自己进行独立思考,自行发现知识,掌握其原理和规律的一种学习[8]。发现学习既是一种由学习者用心参与、主动探索,以寻求知识的学习方法同时又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是学生在教师鼓励下,积极主动探索需要学习的概念,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的过程[9]。发现学习是由教师设置问题情境,学生根据线索自主探究,再对结果进行验证和总结,以培养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2.2 奥苏贝尔的接受学习理论

接受学习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提出,他将接受学习分为两种:机械的接受学习和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并提倡有意义的接受学习[10]。在接受学习中,学习的内容基本是以定论的形式传授给学生。学生只需把教学内容加以内化,即将新的知识结合进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中[8]。目前学校教学多为接受学习的形式,且该形式能较快速高效地传播知识。

3 师徒制教学中主要体现发现学习

师徒制在工厂的现场教学一般是师傅给徒弟设置一个问题或一项任务,即发现学习理论中的“设置问题情境”。师傅在实际生产过程中给出示范,即发现学习理论中的“由教师或教材提供条件”。徒弟对师傅的示范进行观察、模仿,并进行思考和尝试,通过探索获取其中的知识和技巧,这就是获得知识技能和解决问题策略的主动探索和发现的过程。我们不否认师徒制教学中包含接受学习的成分,但该过程更多地体现了发现学习过程。我国职业技术教育师徒制阶段的生产设备多是直接操作,如手动操作车床的光杠丝杠、调节给进量等,传授内容大多是如何操作机器。这类知识和技能无法用公式定理来表达,须由人的经验积累得出,不同的人经验也不同。因此在师徒制中的发现学习教学中,以传授程序性知识、动作技能和经验直觉性知识为主。

4 现代学徒制教学中主要体现接受学习

现代学徒制主要在学校进行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再到企业开展生产实践。目前多数学校的教学中,接受学习是最主要、快捷、高效的一种形式。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才培养的需要,我国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已取得阶段成效[11],主要体现在对现代学徒制的研究日渐深入、实践凝练逐渐丰富、问题研究备受关注这三个方面[12]。区别于师徒制一对一或一对几的教学,现代学徒制在班级授课能将知识更高效、广泛地传播。该形式由教师在课堂讲解知识,学生通过课堂听讲和课后练习将知识加以巩固和内化。同时,现代学徒制以在校学习理论知识为主,如操作数控车床是将工艺参数、切削轨迹等编写成程序输入数控装置,从而控制车床,因此就需要学习机械、电气、计算机编程等知识。在现代学徒制的接受学习中,学校传授的知识更多是陈述性知识、概念理论、逻辑性知识,之后在企业的实践则是将陈述性知识通过练习转化成实操,并运用到程序性知识中[13]。以上两种职教形式与知识类型及学习理论的对应关系见表1。

表1 职业教育形式与知识类型及学习理论对应关系

5 新时代我国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建议

为顺应新时代的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也应砥砺前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近年来,国家提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工匠精神”的号召,“中国制造2025”战略等,这些都是指导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思想和方针。新时代职业教育要处理好就业与育人、人的发展与企业需求之间的失衡,寻求一种更加均衡、全面和系统的职业教育发展模式[14]。同时也要正确面对现代学徒制中存在的问题,有的放矢地进行改进,加强校企合作,深化现代学徒制理论和制度建设,打造符合我国国情、适应我国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学徒制。

5.1 师徒制与现代学徒制相结合,理论与实践并重

师徒制教学是在生产现场,而现代学徒制教学主要在课堂。单纯的学校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无法从根本上消除教育脱离实践的“顽疾”[3]。笔者曾就本文研究的问题,对北京原解放军某厂资深技工张师傅进行半结构化访谈。张师傅于20 世纪70 年代参加工作,那时工人大多是初中毕业或上山下乡回城进入工厂,以学徒身份跟随师傅边工作边学习。这些人普遍学历不高,但勤劳肯干、技术过硬。80 年代末90 年代初以后,进厂职工的学历明显提升,但这些大中专毕业的职工反而存在不熟悉生产设备、操作不熟练等问题,可见现代学徒制存在缺乏实践锻炼的问题。现代学徒制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但应传承和吸收师徒制的优点,将发现学习与接受学习更好地融合,通过产教融合、工学结合、校企“双元”育人的途径,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注重技术技能的锻炼,逐渐克服脱离实践的“顽疾”。同时要结合培训课程进行心理训练,由于心智技能在技能学习中处于主导地位,加强技能的心理训练可以提高教学效率,改善学习方式[15-16]。现代学徒制下培养的学生具备夯实的理论知识基础,新时代职业技术教育要在此基础上紧密联系实践,培育理论精、技术强的优质人才。

5.2 职业技术教育需紧跟科技进步,完善高层次职教

科技的进步带来生产方式的变化。封建社会是手工业时代,人们多是对原材料进行直接加工和操作,如缫丝纺线、对木材直接加工形成木制品;进入工业化时代,人们的劳动内容转变为对原材料的间接加工,对机械化生产设备的直接操作,如操作织布机、机床等;电气自动化时代的工业生产中,人们的劳动内容发生了更大变化,转变成为对机器的间接操作,如数控车床、工业机器人等生产设备按照人们编写的既定程序自主运行。职业技术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也随着科技的进步而发生变化,将来智能制造会深入社会生产的各行各业,引起生产方式的深刻变化。届时,劳动密集型生产将越来越少,生产线上的工人将更多地被机器人所取代,工人的工作内容变为控制和修理机器。职业技术教育也应紧随科技进步的步伐,不断更新知识体系、教学内容和教育形式。要不断扩充知识体系,将计算机、信息技术等领域的知识纳入其中;进一步丰富教学内容,在巩固基础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学习新兴技术,拓宽知识面;深化翻新教育形式,深化校企合作,将企业的技术和设备融入学校的教育教学中。此外,国务院2019 年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要推动具备条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变,将职业教育在本科层次开展。同时要将职业需求、产学研用、实践能力结合起来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因此,在顺应科技发展的同时,要重视培养高层次应用人才,推进高质量的职业教育。

5.3 培育工匠精神与大国工匠,提高技术工人的社会地位

2015 年中央电视台推出的系列节目《大国工匠》引起社会广泛反响,技术工人再度获得人们的关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一个高级技术工人相当于一个中级知识分子。但近十几年由于普通高校扩招,职业院校生源不足、质量下降[17]并引发了“技工荒”现象,人们普遍认为普通高校优于职业院校,这种偏见在一些西方国家同样存在[18]。要改变这一社会普遍偏见,应切实提高技术工人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重视和发展职业教育。职业教育的核心问题在于使个人做好在社会中承担职业角色的准备,并为持续发展打下基础[19]。职业教育培育技术人才为国家建设提供人力资源,正所谓“匠人营国”,以大国工匠为代表的高技能人才是中国制造、中国创造、中国智造的强有力支撑[20]。职业教育承担着弘扬工匠精神、培育大国工匠,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的重担。职业院校要从学校培育环境、外部社会环境、内生力量、实践行为等因素入手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21],将工匠精神根植于现代学徒制中[22]。可开展工匠精神相关培训活动,将顾秋亮、高凤林这样的“大国工匠”请进课堂,以其亲身经历感染和教育学生。具备工匠精神才能成就大国工匠,这样离实现“中国制造2025”的目标就更近。这就更加需要将师徒制和现代学徒制相结合,建设发现学习和接受学习并重的新型职业技术教育模式。

猜你喜欢
师徒工匠职业
90后大工匠
国企管理(2022年3期)2022-05-17 01:38:45
唐僧师徒再就业
趣味(语文)(2021年9期)2022-01-18 05:52:50
工匠风采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金桥(2021年8期)2021-08-23 01:06:44
可爱的师徒
儿时与空姐合影 15年后两人成师徒
时代邮刊(2019年24期)2020-01-02 11:04:54
工匠神形
当代工人(2019年11期)2019-07-10 14:59:10
职业写作
文苑(2018年20期)2018-11-09 01:36:00
我爱的职业
工匠赞
大江南北(2016年6期)2016-11-21 21:1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