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经筋学说与肌肉链理论探讨腰痛症的治疗思路

2022-02-26 07:15胡启旻周红海黄杨俊冯敬燊
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2年6期
关键词:循行经筋结点

胡启旻,周红海,黄杨俊,冯敬燊

(1.广西中医药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广西 南宁 530200;2.广西中医药大学骨伤学院,广西 南宁 530200;3.柳州市中医医院,广西 柳州 545001)

腰痛症是以腰部疼痛为主要症状,常常伴有放射到臀、腿部的酸胀疼痛感,或麻木不适感,多数患者伴有腰部功能障碍的一类中医病症;常见于急性腰扭伤、腰背肌筋膜炎、腰椎间盘突出症等多种疾病。自1990年至2017年,腰痛患者数量大幅增加,患病率也随着人口老龄化而上升[1],成为全世界骨科、康复科的主要就诊病种[2]。在临床中经筋学说与肌肉链理论对腰痛病症的治疗都有指导作用,它们既有相联系的地方,又各有特点。本文基于经筋学说与肌肉链理论间的关联探讨腰痛症的治疗思路,以期为临床诊疗提供借鉴与启发。

1 经筋学说与肌肉链理论的概念与异同

1.1 经筋学说与肌肉链理论的基本概念 经筋的有关内容最早记载于《灵枢·经筋篇》。经筋是经脉系统的一部分,是十二经脉之气“结、聚、散、络”于筋肉、关节的体系,与肌肉系统有关,和经脉相互关联,起于四肢末端的指爪,沿四肢上行于颈项,终结于头面部,作用为联络四肢百骸、主司关节运动[3]。经筋性结构受创或劳损后,经筋性组织产生保护性挛缩、扭转、牵拉或位移而失去平衡,经筋性组织随之产生一系列挤压、挛缩、积聚、粘连等病理性改变,造成筋路受阻、气血瘀滞、血不荣筋、气血传导不畅,导致临床各类经筋性病症产生。

肌肉链(muscular chain)又称为肌筋膜链(myofas⁃cial chain)[4],最早由Françoise Mézières 提出,由Ida Rolf 及Tom Myers 完善[5]。肌肉链理论指出人体的运动是由肌肉与各脏器系统、肢体关节等多方面协调和联动来完成的,并将主要传导能量和对抗阻力的各个协同肌的力线连接起来,形成一条以力学传导为主导的肌肉运动链。其中腰部个体纤维组织的激活或抑制可以牵连整个肌肉骨骼系统,甚至神经、血管、腹腔脏器的位移与收缩,引起各种屈伸或者旋转运动[6-7]。附着于脊椎椎体的诸多肌纤维通过连结延伸,使脊柱乃至四肢的肌肉筋膜和骨骼串联成一条延长、多关节、具有韧性弹性、稳固的肌肉链。肌肉链理论强调腰部姿势的垂直与放松、屈伸与旋转、支撑和稳固的重要性。该理论认为腰部储蓄和释放力量、转换联动上下肢等运动都是以肌肉推动腰椎、韧带、筋膜等附件来完成的。脊柱肌肉链可分为主运动的螺旋肌肉链以及主放松的垂直肌肉链,腰椎的动静态稳定建立在整个脊柱肌肉链稳定的基础上[8]。

1.2 经筋学说与肌肉链理论的异同 经筋学说认为十二经筋是十二经脉气血积聚、联系濡养肌肉关节的系统;经筋结、聚、散、络于关节肌肉丰厚处,使周身百骸互相连接,产生束骨利关节的功能[9]。比如腰椎的正常生理功能有赖于该部经筋“结于臀,上挟脊上项”,循行于腰部的各个经筋的联络统摄;腰部经筋分为阳筋与阴筋:阳筋为足太阳经筋,循行于后背部主伸展,足少阳经筋循行于胁肋部主旋转,足阳明经筋行于腹部主屈曲;阴筋为足少阴与足太阴经筋,皆循行于腰内部,与腰部的前屈运动有关。各经筋气血充盈,腰部的筋肉得到濡养,则经筋可统摄腰部运动[10]。肌肉链以肌肉为媒介,强调实质解剖上的力学传导;骨骼与肌腱为力量转换联结,形成各种肌肉骨骼力学传导链;各肌肉链负责传导不同方向、部位、功能的力量。经筋理论用经络经筋循行系统与中医整体观阐释人体运动,肌肉链理论则注重机体局部肌肉筋膜系统与整体力学传导链的互相影响[11],经筋与肌肉链皆为人体肌肉骨骼的动、静态运动的支撑与联结、传导途径,但二者的循行路线、连接点、作用原理,乃至对临床治疗的指导方向是有区别的。

2 基于经筋学说与肌肉链理论对腰痛症的认识及治疗思路

2.1 对腰痛症病因的认识与治疗思路 经筋学说与肌肉链理论主要涉及软组织,腰部软组织损伤性质可分为撕裂、断裂、解剖变形、肌肉韧性下降等[12],经筋病变可分为筋伤、筋痹、筋痿、筋挛、筋缩、筋软等[10]。支撑与伸展腰部的经筋主要是足太阳经筋,与腰大肌有联系;足阳明经筋为循行于腹部的经筋,与腹直肌有关联,与腰部屈伸活动有关;少阳经筋分布于躯体两侧,《灵枢·根结篇》提出“骨摇者取少阳”,少阳经筋与腹外斜肌、腹内斜肌、前后锯肌以及臀腿部的臀中肌、阔筋膜张肌等肌肉相关,与腰部的旋转有关;足太阴经筋有“其内者,著于脊”的记载,与腰椎韧带、筋膜乃至脊髓、神经等相关。这些经筋受外伤、外感六淫特别是风寒湿的侵袭,导致气血运行不畅,气血不荣筋,都会引起腰痛症。肌肉链理论认为腰椎的稳定性建立在腰部周围肌肉的韧性与力量上,腰部与腹部肌力不足易出现腰痛症[13-14]。慢性腰痛,与腰椎肌肉反射抑制机制降低、肌肉链力量减弱或经常代偿性收缩而导致僵硬有关[15]。扭挫伤、长期错误姿势的劳损,都可导致腰部肌肉僵硬、筋膜损伤,然后影响到腰椎正常排列的稳定、腰部肌肉链的静态稳定,或者产生不平衡的螺旋运动,从而形成腰痛症。

经筋学说治疗腰痛证主要从经筋的整体循行入手,分清不同经筋的络属进行调节。《灵枢·经筋篇》提出“经筋之病,寒则反折筋急;热则驰,筋纵不收,阴痿不用。阳急则反折,阴急则俯不伸”,故经筋学说指出治疗腰痛症需强调阴阳、寒热、虚实的辨证;《灵枢·邪客篇》又提到“邪气恶血,固不得住留。住留则伤筋络骨节,机关不得屈伸,故拘挛也”,说明人体筋肉骨骼受伤,与邪气恶血留滞经络、经筋有关。因此从经筋理论论治腰痛症,既要注意相关经筋的理顺、气血冲养,更要注意调和寒热、行气活血、驱邪化瘀、养血舒筋的治疗原则,不单纯注重恢复肌肉运动功能。肌肉链由肌肉力学传导链组成,治疗思路主要通过调节肌肉链的连接点,牵伸、理顺螺旋形和直行链的链通路、交叉通路,使之平衡,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2.2 对腰痛症病机的认识与治疗思路 筋结点为经筋循行的结聚不通的部位,即病灶点,经筋理论以查筋找结作为诊断依据。筋为病,常因筋中实而不通致气滞血瘀,形成条索、结节状的筋结点[16]。按压筋结点会导致酸沉胀麻疼,按压后能缓解局部或远端疼痛的症状。腰痛症症状一般于腰椎两旁夹脊处、骶部或者患侧臀部寻找压痛点或筋结点。腰痛症的筋节穴位以痛为腧、以结为腧、以舒为腧。治疗时应施用针灸以缓和之、推拿以柔顺之、火针以温通之、针刀以挑散之,达到松解筋结点的效果。经筋理论要求准确地辨证施治,同气相求,才能取得显著的临床疗效。

肌肉链的着重点在扳机点,该理论认为扳机点是肌肉链长期传导力量不均,肌肉长期代偿性收缩,血液循环不畅,肌肉局部产生疼痛的炎症,可牵扯至远端节段,出现感觉异常[17-18]。腰痛症为腰臀部附着肌肉因力学传导障碍形成扳机点引起的。Kameda 等[19]研究发现腰背部与髋臀部肌肉中扳机点会引起局部与远端疼痛,导致慢性非特异性腰痛症患者的疼痛症状,并提出主动松解软组织和扳机点的手法是治疗腰腿痛的有效疗法。肌肉链理论治疗急性期的腰痛症强调首要治疗扳机点,对慢性期腰痛症的治疗则以放松肌肉链中短缩的肌肉组织,达到缓解疼痛状态;治疗方法有拉伸放松、喷雾冷却、肌能训练、松弛施压手法等[20-23]。研究发现255 个扳机点位置与中医的穴位有解剖的对应[18,20],筋结点与穴位又有重叠。筋结点与扳机点都是可存在于腰痛症病变局部、或远离病变局部地方形成的反应点。腰痛症的筋结点在与腰部相关经筋循行线上的气血瘀滞处,扳机点是腰部肌肉链力学传导链接上的力学阻滞反应点,对筋结点和扳机点的干预都可以治疗腰痛症,但是其寻找方法、治疗理论是不同的。

2.3 对腰部运动的认识与治疗腰痛症的思路 经筋学说强调“体阴用阳”,有学者认为“阴”指筋膜、肌肉、肌腱、韧带、椎间盘、神经等软组织;“用阳”指经筋驱动软组织起到支撑、固定、平衡、协调运动等各种功能。腰椎骨为阳刚,腰肌筋为阴柔,力在阴阳刚柔中传导[16]。人体肌肉骨骼系统为一个张拉整体结构,刚劲的骨骼与柔韧的筋肉互相协调,舒展力量与收缩力量平衡,支撑人体肌肉骨骼、筋膜关节形成框架,适应动静转化的复杂联动。“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足太阳经筋循行相关的竖脊肌、髂腰肌等主腰椎的伸展;足阳明经筋循行相关的腹直肌、腹横肌等主腰椎的屈曲;足少阳经筋循行相关的前锯肌、腹内斜肌、阔筋膜张肌等主腰椎的旋转。所以腰部的运动是基于足太阳经筋主导的伸展、足少阳经筋主导的旋转、足阳明与足三阴经筋主导的收缩而完成。腰腹部经筋皆源于下肢末梢,结聚于下肢关节,上行散络于胸腹腰背,经筋系统正常则人体能在运动时支撑人体平衡,反之则有“横结”阻滞于直行的经筋,所循行部位会出现掣引、疼痛、转筋、抽搐、关节强直、弛缓屈伸不利等运动方面疾患。治疗要调节阴阳经筋的平衡、和顺、保持其气血旺盛。

肌肉链诊治腰痛症重视整体肌肉的生物张力与协同作用,人体腰部骨骼系统的支撑与稳固,基于诸多静息肌形成的弹性肌肉链的生物张力。运动发生时,整个肌肉骨骼系统会不断调整、协调,从而产生整体的同时运动。肌肉链还强调肌肉的协同作用(mus⁃cle synergies),即各单个肌肉与小关节间的激活,致肌肉的共同激活(coactivation)或共同收缩(cocontrac⁃tion),促进运动节段两端的互相屈伸、牵扯、挤压等协同作用,推动全身的动态运动以及静态稳定。疼痛的存在会影响肌肉运动规律,扰乱肌肉的生物张力作用,影响肌肉链传导力量,导致运动系统活动障碍。腰痛主要是因为腰椎静态时的肌肉僵硬紧张和动态时的肌力减弱造成。因此,在考虑治疗腰痛症的时候,必须把这些链相关的肌肉都放松,恢复其静息期的张力与运动期的整体协同状态。

3 经筋学说与肌肉链理论治疗腰痛症的临床运用

3.1 经筋学说治疗腰痛症 张胜男等[24]对90例下腰痛患者进行经筋刺法治疗,沿足太阳、足少阳经筋寻找筋结点并进行针刺,治疗后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功能障碍改善、腹背肌耐力均优于常规针刺法(P<0.05)。兰小春等[25]对50 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壮医经筋推拿治疗并重点松解经筋循行的筋结点,结果显示其临床有效率为90%,优于常规推拿手法的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egge[26]使用筋针疗法治疗慢性腰背痛,在足太阳经筋循行位上按压“筋结点”,于腘绳肌近“殷门”穴与腓肠肌近“承山”穴的疼痛酸胀处进针,能显著缓解腰痛症症状。由此可见经筋学说运用于临床治疗腰痛症的效果是明显的。

3.2 肌肉链理论治疗腰痛症 施米西科[8]通过锻炼斜方肌与背阔肌肌肉链,牵伸髂腰肌、股直肌、阔筋膜张肌,使腰4/5 椎间盘突出重吸收。Liu 等[27]总结了有关干针刺法治疗腰痛症的有效性证据,包括11项随机对照试验,涉及802 名腰痛患者,并进行了Meta 分析,结果显示应用干针疗法对扳机点进行针刺可显著降低腰部的疼痛强度和功能障碍,联合其他疗法比单纯使用干针疗法降低疼痛强度更有效。研究发现拮抗松弛术与综合神经肌肉抑制技术对活动期间疼痛的缓解,致使扳机点失活和与腰痛相关残疾的改善作用均优于手法释压法[26]。通过肌肉链的治疗,可以使腰椎能较大程度地恢复运动功能,促进关节稳定、增加关节旋转与屈伸的幅度,恢复肌肉弹性与机能。

4 结 语

肌肉链理论与经筋学说在腰痛症的诊断、运动生理、病因、病理、病机、生物力学、病灶点、治疗手段等方面各具有优势,有差异也有共同点。肌肉链理论优于评估腰肌痉挛状态与解决肌肉力学传导障碍;而经筋学说则精于循经寻筋、辨证施治以有效地松解腰部的筋肉络脉,笔者认为两者结合能更好地解决腰痛症的实质性的解剖异常、疼痛麻木、功能障碍等现象,将两大学说的优点有效地结合,能够更有效地治疗腰痛症。

猜你喜欢
循行经筋结点
膝骨关节炎经筋辨证的研究进展
LEACH 算法应用于矿井无线通信的路由算法研究
基于八数码问题的搜索算法的研究
任督脉循行刍议*
火针经筋点刺配合针刺治疗Megie综合征验案1则
论五输穴向心排列与《灵枢·经脉》中经脉循行方向相悖*
督脉循行考
壮医针刀经筋解结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研究
从西汉出土经穴髹漆人像看手厥阴经脉的循行演变*
“在外者不能俯,在内者不能仰”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