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红医精神融入医卫院校医学生医德教育的探析

2022-02-26 05:05
广东职业技术教育与研究 2022年3期
关键词:医务医德精神

蔡 纯 蒋 琪

(湖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湖南 株洲 412000)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是全面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收官之年,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交汇的历史性节点,我们的广大医务工作者永葆“大医精诚”的初心,勇担“救死扶伤”的使命,为全中国乃至全人类筑起了一道安全堡垒。这是中国人民“红色血脉”的代代赓续,是中华民族“红色基因”的历史传承,是中国“红医精神”的大力弘扬,是医德医风高尚品德的辛勤培育。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医学生,更应该主动接受“红医精神”的洗礼,提升自身的医德修养和医疗技术。

1 红医精神的基本内涵

“红医”即“红色医生”,是在特定的革命历史时期投身革命事业的医疗卫生工作者的代名词。“红色医生”的诞生解决了红军面临的医务人员和药品极度匮乏的难题,挽救了无数革命战士的生命。“红医”们在无私奉献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技能和医德修养,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坚定、技术优良、救死扶伤的“红医精神”。

1.1 “政治坚定”是红医精神的行动指南

在革命战争年代,“红医”们始终忠诚于党,有坚定的革命理想信念,有为革命事业牺牲一切的决心,在党的带领下救治了无数红军战士,保障了革命事业的胜利。在此期间涌现出像傅连暲、戴济民这种不为名利,忠诚于党、热爱医疗卫生事业的坚定的共产主义者。还有像贺诚、唐义贞、彭真、陈志方等对党忠诚,为党的卫生事业做出巨大贡献的“红色医生”[1]。

1.2 “技术优良”是红医精神的根本保障

在革命最艰难的时期,我们党仍然要克服一切困难创办自己的红军医院和卫生学校,不仅解决了红军队伍缺医少药的难题,而且培养了无产阶级医术精湛的“红医”队伍。医疗行业的业务性很强,从事医务工作,必须要有精湛的医疗技术做保障,才能满足红军战士的基本医疗卫生需求。“1931年中国工农红军军医学校建校之际,根据毛泽东同志的指示精神,学校把‘技术优良’作为学校办学方针之一。1932年2月,中华苏维埃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朱德在军医学校开学典礼上也把‘具备科学知识和精湛的医疗技术’作为对学员的要求之一。”[2]此外,还创办了《红色中华》《红色医生》等医学报刊,为广大医务工作者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技术学习和交流平台,极大程度地促进了“红医”们医疗技术的提升。

1.3 “无私奉献”是红医精神的价值导向

奉献精神是“红医”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践行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的具体体现,是共产党员与生俱来的博大胸怀和高贵品质,是在战火硝烟的年代指引共产党人奋勇向前的价值导向。中国共产党人在缺医少药的困境下仍然甘于为国为民奉献、保家卫国,深深感动着时任长汀福音医院院长的傅连暲,他自愿将福音医院改为红军中央医院,同时还无偿捐赠了自己历年积购的药品和医疗器械。此外,还有名医戴济民为红军捐赠自己医院所有能救治伤病员的物资,主动要求降低自己的津贴标准,甘愿同红军将士同甘共苦。以他们为代表的一批中央苏区无私奉献的“红色医生”为中国的革命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1.4 “救死扶伤”是红医精神的目标追求

“救死扶伤”是医务工作者的天职。“毛泽东同志为中国医科大学军医第十四期学员毕业生做了‘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的题词。”[3]在革命战争年代,受伤的红军战士不仅需要身体伤病的救治,更需要得到心理上的人道主义关怀。这不仅是对医德医风传统的继承和发扬,也是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宗旨的落实,更是我们所有医务工作者所应遵循的高尚品德。

2 红医精神在当代的医德映射

面对当今社会各种舆论的压力,不得不让我们重新审视我们的医德教育。正值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借助党史学习教育的契机,结合“红医精神”的历史内涵,充分挖掘医疗卫生领域的红色基因,寻求“红医精神”在当代的医德映射,以便更好地弘扬红色精神,做好医德教育工作。

2.1 “家国情怀”是红医精神在当代的普世化表达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革命战争年代的“红色医生”们始终忠于革命忠于党,无惧枪林弹雨、牺牲生命的威胁,满怀保家卫国的决心,挽救了众多红军战士的生命。新时代的医务工作者们尤其是党员医务工作者们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面对生与死的考验,他们迎头而上,舍小家为大家,肩负着亿万人民的生命健康重任,义无反顾,逆风前行。中南大学湘雅医院重症医学科主治医师赵春光给75岁高龄父母的家书中写道:“然情势莫测,若儿成仁,望父母珍重,儿领国命,赴国难,纵死国,亦无憾”。像赵医生这样舍小家为大的医生数不胜数,他们高尚的家国情怀深深感动着亿万中国人民。这是中华民族“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家国情怀的表现,是中国力量和中国自信在当代的普世化表达。

2.2 “舍己奉献”是红医精神在当代的可视化诠释

革命战争年代有傅连暲、戴济民这样为了“红医”的职责与使命甘愿奉献的医者,如今一批批怀有“舍己奉献”精神的医生奔赴前线,与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84岁高龄的钟南山院士在接到卫健委的来电时,哪怕没有飞机、哪怕高铁上只剩下餐桌的座位都要奋不顾身地前往一线。他们“舍己奉献”的精神让中国人民感受到了爱与希望。

2.3 “精益求精”是红医精神在当代的职业化追求

“技术优良”“救死扶伤”是一名医生安身立命的根本,更是一名医务工作者的基本职业素养。面对病魔,他们始终保证自己在救治工作当中不出丝毫差错。医务科研人员也在积极探索治疗方案,不断地研发、实验、探索各种药物和治疗手段,并夜以继日地研制疫苗,虽经历过很多失败,但终将疫情伤害控制在了最小范围,避免了更大的损失。采样和检测的医务工作者在天寒地冻和高温难耐的天气中努力克服身体的不适,确保每一份样本和检测结果都准确无误。我们每一位医务工作者的辛勤努力,他们的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职业态度让我们安心。

3 加强医学生医德教育的路径探析

现今,社会医务工作者承担了前所未有的责任和压力,这同时也是对他们医德医风严峻的考验。在疾病灾难面前,不仅要有精湛的医术,更需要有高尚的“医德医风”初心。通过对“红医精神”的解读和学习,探索多种途径对当代医卫类大专学生进行医德教育,这不仅是对学生个人负责,更是对社会、国家和民族的未来负责。

3.1 “线上线下”双融合

课堂作为德育工作的主阵地,教师可尝试组建“红医精神”研究团队,自觉、主动地去挖掘“红医精神”及其在当代医德映射等的文化内涵[4]。要深入挖掘各校校史、校训、校歌、校徽等的内在本质,并将这些研究内容充分融入思政课堂,丰富课程内容,创新课程形式。专业课教师也要自觉主动地肩负起德育工作的重任,不少医卫类大专院校的教师面对病魔也积极请战,主动参与一线工作中,这一系列伟大行为就是最好的医德教育案例,可以在专业课程的讲授过程中把这些教师的榜样事迹融入课堂,让学生受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的医德人物的感染,从而将医德修养与医疗知识充分融合,帮助学生在潜移默化的专业知识教育过程中接受医德修养的培育。

在现有校园文化活动的基础上创新课外医德教育形式,摈弃形式老套、实施难度大、学生参与性不高、成效不明显的活动,创新更多贴近实际、贴近学生、成效显著的文化活动。如评选“红医”班、“红医”个人,合理利用宣传栏、标语牌、教室黑板报等,把红医故事生动展现出来。开展“传承红医精神,锻造红医品格”主题班会、“不忘红医初心”微电影大赛、“红医故事”诵读会、“红医精神大讲坛”等校园文化活动,邀请优秀校友来校给学生开座谈会等[5]。此外,充分挖掘自媒体资源,在“两微一端”和抖音号等网络平台设置“红医风采”展、“红色之旅”、观览“网上红色医疗教育基地”专栏,宣传红医文化和红医精神。

3.2 “校内校外”双协同

3.2.1 积极组建校内全员育人团队

在“专业教师+思政教师+班主任+辅导员”育人队伍的基础上,各学校可以加设“学生成长导师”制,即每一名党员专业教师辅导三名学生,通过思想引导、学业辅导、心理疏导、生活指导、成长督导,让医德教育渗透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中,体现德育工作的实效性、针对性、亲和力和感染力。同时发挥好学校各部门教职工和团学会干部的朋辈作用,提升教职工的德育意识,培养一批道德修养突出的学生干部,评选出“德育之星”,在学生中发挥模范带头作用,让学生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德育熏陶。

3.2.2 创新开发校外实践育人课堂

“奉献、友爱、互助、进步是志愿者精神的核心内涵,也是红医精神的延续。尝试借助红医精神开展一批志愿服务项目,打造学校的特色品牌,如到社区或者周边中小学开展安全用药宣传、急救知识宣传、青少年近视防控、病情防护知识宣传等志愿服务活动,引导学生在实践体验中感受红医精神的魅力。”[6]利用暑假“三下乡”活动,寻找红医人物,收集“赤脚医生”的感人故事,收集本校毕业生基层从医的故事,丰富红医精神的“传承”精神。

3.2.3 组织学生参观考察红医教育实践基地

在特殊的时间节点,如5月12日(护士节)、7月1日、8月19日(医师节)、10月1日等节日组织学生参观考察红医教育实践基地。参观井冈山、兴国、于都等红色医院旧址遗迹,开展现场体验式教学。加强产教融合,学校要与合作单位保持良好的沟通,达成协同育人的共识,保证学生在离开学校以后也能得到较好的医德教育,保证他们始终践行“大医精诚”的初心。

3.3 “过程、结果”双驱动

3.3.1 树立全过程医德教育的意识

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而言,医德教育不能一概而论,要因材施教、因地制宜,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分别开展贴近他们实际的医德教育。从新生入校开始,对他们进行军训及入学教育,用“红医精神”及“校史、校训、校歌、校徽”等思想文化武装他们的头脑,深入红医文化和医学院校文化的宣传教育,激发新生学习医学的热情,不断增强新生对学医的自信和兴趣。在对学生进行日常教学和管理的过程中,不仅可以从日常教学、校园文化活动等方面强化对学生的医德教育,还可以有效利用身边积极向上的教师、同学、校友等优秀典型案例对其予以进一步的医德教育,同时鼓励学生将自己的所学运用到社会实践当中,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以此来检验学生的医术和医德教育结果。毕业之后可以邀请优秀毕业校友给学弟学妹进行优秀事迹宣讲,毕业生们不仅可以给学弟学妹树立优秀榜样,还能够检测自己医德学习成果。

3.3.2 改进医德教育评价标准和考核形式

改变传统的只以期末考试分数评价标准和形式,在笔试考试标准之外,加入学生参加医德文化和实践活动的频次、效果,领导、教师、同事、同学、患者分别对学生医德行为进行评价,避免以分数论品德的单一片面的考核形式,体现了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考核形式,这样能更加全面地反映出学校医德教育成果。

4 结语

医卫类大专院校承担了为广大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培养和输送医疗卫生人才的重任,在当下充分利用“红医精神”培养“医德双馨”的医疗卫生人才刻不容缓。只有从学生时代培养起医学生的医德,才能让他们牢记“大医精诚”的初心,承担“救死扶伤”的重任,为打造健康中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猜你喜欢
医务医德精神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誓 言
——医务工作者之歌
拿出精神
新媒体视域下医学类高职生医德教育
医务社工的上海故事
医务社工的昨天和今天
加强护理人员医德医风建设的途径与策略
处境尴尬的医务社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