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工科技能型人才就业对口率提升研究

2022-02-26 05:05陈瑞森
广东职业技术教育与研究 2022年3期
关键词:技能型职业技能校企

陈瑞森

(厦门海洋职业技术学院,福建 厦门 361000)

随着“工业4.0”和“中国制造2025”计划的推进,社会需要更多的技能型人才,技能型人才供不应求,高职院校肩负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和大国工匠的责任与使命。麦可思发布的《2019年就业蓝皮书》显示,2018届高职毕业生的工作与专业相关度为62%,深圳职业技术学院近三年工科技能人才就业专业相关度在50%~60%[1],分析以上统计数据可以看出,高职工科毕业生存在所学非所用的现象并且比较严重。学以致用反映了学校教育资源配置的合理性,也是体现高职教育水平的重要指标,提高就业质量,提高高职院校工科技能型人才的就业对口率,有利于高职教育发展的可持续性和社会的稳定。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提高高职工科专业就业对口率。

1 造成工科技能型人才就业对口率不高的因素

1.1 缺乏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相关研究报告显示,真正掌握自身职业定位的学生不到毕业生总人数的5%[2],这表明,高职学生缺乏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未来就业行业认知不足。目前,高职院校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普遍存在以下问题:没有形成完整的课程体系;师资缺乏,缺乏具有专业职业生涯师资格的教师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专家,大部分职业生涯教育课程由学校就业部门的工作人员和辅导员兼任,这些人员对职业生涯教育的相关职业知识和技能了解不够深入,无法帮助学生进行准确的职业生涯定位;职业生涯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度不够,高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目标、内容等方面与专业没有充分融合,高职学生对专业、职业及岗位的内在联系认识不足;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时较少,安排不合理,大部分高职院校仅在学生大一学年用较少课时对其开展职业生涯教育,甚至有的用专业介绍代替;大二学年也并未开展职业生涯教育;仅在学生毕业前简单开设就业指导课程,并予以就业规划。

1.2 职业素养有待提高

职业素养包括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两个层面,毕业生的职业素养体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是企业关注的焦点。目前,高职院校也都在加强职业素养教育,但往往更偏重职业技能,在职业精神方面的培养有待提高。在职业技能培养方面,高职院校遇到的主要困难有校企深度合作的学徒制、二元制面向的学生有限,大部分学生受限于校企浅层次合作,学生的学习与未来面向的职业无法紧密联系,学生的职业技能无法支撑未来职业的特定岗位群、岗位迁移,以及未来社会生产、服务的转型升级所需。职业精神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有职业精神培养未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未落实到教学各个环节,职业精神的培养需要与专业教学、职业技能训练、课外实践活动和企业顶岗实习等充分结合,体现职业精神的思想性特征和整体性要求。

2 优化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高职学生进行自我定位,合理整合和利用各种资源,促使学生主动学习从而提升职业竞争力。现在出台的新高考方案,已经把职业生涯规划前置到高中,高职生进入大学前已选择了明确的专业,这说明大部分高职生对未来的职业或工作岗位已经有了较清晰的定位。高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如果能在目标、内容等方面与专业充分结合,则会积极推动高职生的专业学习以及未来职业的发展,从而提高专业就业对口率。当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向基本上体现出以下逻辑关系:专业群—专业—职业—岗位群,因此,同一专业群的学生在职业初始、职业能力、职业发展预期以及方向等方面具有较强的共性。“职业生涯规划”作为一门课程,应该结合人才培养目标制定教学内容并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做到教学目标明确,内容针对性强。高职“职业生涯规划”课需结合学校定位,与专业建设相结合,因此,需要通过专业带头人、教研室主任等专任师资把“职业生涯规划”纳入专业课程中。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除了设计好教学目标、内容以及与专业融合外,还需要配好师资力量,最好由专业从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并具有全球职业规划师(GCDF)等资格证书的教师主导,专业教师、辅导员、产业及企业师资共同参与,同时结合网络资源,让学生及时了解行业、岗位、职业等最新信息。

3 工科技能型人才职业素养提升途径

3.1 职业技能提升途径

职业技能的提升离不开实践,调查显示,影响工科技能型人才就业对口率的因素中,88%的被调查者认为最大的障碍是工作经验欠缺,65%认为实践少,需要建立更多的实习实训基地[3],解决这些困难的关键在于应深度融合校企合作。但目前校企合作遇到的困难主要是企业参与校企合作必须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例如,参加企业实习的学生专业技能不足,职业素养有待进一步提高,实习时企业需要安排专门人员对学生进行培训,增加了企业的管理成本,一般情况下,企业也并不会接收大量实习生。反观高职院校教育者研究基础相对薄弱,科研成果较少,无法解决企业实际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技术或管理难题。企业作为营利性的社会组织,追求商业效益,目前的校企合作模式很难达到共赢,因此,很多校企合作存在“形式合作”和“悬浮式合作”的情况。创新校企合作模式,把封闭的、单一性专业人才培养系统转变为开放的、综合的复合型人才培养系统,才能使学生的学习与未来的职业紧密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从而提高专业就业对口率。在充分挖掘现有校企合作资源的基础上,可以采用以下策略进一步增强学生的职业技能。

3.1.1 “校中企”校企合作模式

借鉴“厂中校、校中厂”“美国的工学交替”等经验,借助高校为大学生提供创新创业的机遇,积极探索建立“校中企”的校企合作模式,“校中企”中的企业由创新创业团队注册、管理,创新创业企业与校外企业进行技术和市场合作。例如,厦门海洋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探猎巡云”为察控一体反无人机系统,学院专注在系统的软件体系上进行研究,硬件由合作企业提供,并根据市场定位予以二次开发(可以根据客户现场需求进行二次开发),2019 年“探猎巡云”产品多次运用在厦门的大型会议、演唱会等活动,盈利 64 万元[4]。项目开发运行中,团队成员专业技能和职业精神得到极大提高,项目获得福建省第六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职教赛道银奖,十佳人气奖第二名。在第七届福建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学院6个项目获金奖,4个项目获十佳人气奖。这些创新创业项目在项目培育、团队建设、项目打造提升过程中都与企业紧密合作,实现校企共赢。除了这些获奖项目,校内创新创业项目能覆盖大部分学生,学生参与创新创业项目实践效果与到企业进行深度实践的效果一样。“校中企”模式有利于建立一个开放的、综合的复合型人才培养系统。同时,工科专业的学生参与创新创业项目还具有以下特点:参与的创新创业项目大部分与自己所学专业具有一定的关联性,项目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应用所学的专业知识,无形中提升了学生专业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在将专业知识用于实践的过程中也会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学生经常需要通过自学来补足一些知识上的短板,从而推动项目的顺利实施,这个过程会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知识整合能力,增强学生以后工作的适应能力;工科学生相对于文科学生而言,在沟通能力以及表达能力等方面稍显逊色,在项目的推进中,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沟通和团队合作能力,这不但有助于顺利完成项目,还对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3.1.2 基于教师顶岗实习的技术服务校企合作模式

在学生到企业进行实习受到客观因素影响的情况下,可以辅助选择基于教师顶岗实习的技术服务校企合作模式,专业教师具备良好的专业技能,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可以节省企业的人力、物力、财力,受到企业欢迎。专业教师在顶岗实习时可以了解生产实际,了解真实的生产工艺、生产流程、了解企业使用的技术及用人需求。教师教学中可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按照企业需求进行人才培养,从而提高专业人才的就业对口率。同时,教师在顶岗实习中可了解企业生产过程中的技术难题,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与企业进行合作,进行技术攻关,解决企业生产中的技术难题,真正实现技术服务的校企合作模式,实现校企双赢。

3.1.3 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建设

教师在顶岗实习、了解企业实际生产后,可以和企业人员一起开发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对岗位进行分析并提炼典型工作任务,在此基础上进行学习领域描述,并设计学习情境;最后,根据学校的教学设备和教学环境进行学习情境的教学资源建设,即完成工学一体化课程建设。工学一体化课程在实施教学以后,要及时组织企业专家、学生等人员对教学进行评价,根据评价及时改进课程,经过多轮循环改进使工学结合一体化的课程教学更符合企业实际需求。这样,学生通过对工学一体化课程的学习,能够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的统一。在维修电工课程中,家庭照明电路的安装是学生的一项典型工作任务,学院分析了任务中涵盖的主要技能操作点,即电表安装、空气开关安装、日光灯安装、插座安装、双掷开关安装以及用电设备的并联连接,结合学生教学环境开发了一套简易的照明电路安装系统,在此基础上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教学效果良好。

3.1.4 实施“1+X”证书制度

现有的职业资格证书是一种准入类职业资格证书,主要体现特定职业的实际工作标准和规范,无法体现证书持有者的个性化职业能力水平,证书持有者容易缺乏自我认知。“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具有教育证书和劳动证书双重性质,客观反映了证书持有者在相关职业技能领域的职业技能水平。通过相关内容的学历教育学习和培训,学生可以获得与专业匹配或跨专业门类的不同等级专业技术证书,甚至可获得“软技能”证书,从而提高未来职业高度,因此“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是一种全面的、具有个性化评价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5]。“1+X”证书制度聚焦现代产业发生的变化,探索复合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具有创新的评价模式,有利于增强学生自我角色的认同感。在一些校企深度合作受限的情况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职业教育与行业企业发展脱节的问题。因此,实施“1+X”证书制度有利于学生职业技能的提升,也是高职院校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一项重大制度。

3.2 职业精神提升途径

职业精神强调的是思想道德、职业态度和心理品质,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精神,其职业发展才具有可持续性。提升职业精神需要与专业教学相结合,落实到教学各个环节,专业教学和职业精神的培养是相辅相成的,例如,专业教学中引入的合作教学、项目教学以及情境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管理意识和适应职业环境的能力,但教学中要避免脱离实际或照本宣科地开展职业精神教育。参与企业顶岗的专任教师要更好地理解企业需要的职业精神以及职业精神对学生职业生涯的意义,这样才能把职业精神的培养更好地融入人才培养的理念、思路中,才能更有针对性,更生动、更有说服力地把职业精神融入专业教学中。在职业精神与专业教学结合的过程中,要充分挖掘专业特点和优势,建立专业核心价值体系,通过体系来引领职业精神贯通于教学全过程,这样才能实现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的建设与发展[6]。学生在专业实践实训中也会促进职业精神的养成,如磨炼技艺,体验精益求精和严谨专注的工匠精神。学生参与“校中企”的创新创业项目时可以培养创新能力、沟通交际能力、责任心和意志力、抗压能力、团队合作精神等优良品质。学生职业精神的进一步提升,还需充分挖掘校内外各种资源,如课程思政、校园文化、社团文化甚至网络资源等。厦门海洋职业技术学院的校主陈嘉庚先生是“华侨旗帜,民族光辉”,其一生践行高尚的价值理念,留下的嘉庚精神具有深厚的文化和实践基础,厦门海洋职业技术学院的校园文化融入了嘉庚精神,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是学院对学生进行职业精神教育不可或缺的资源。

4 结语

时代在发展,“工业4.0”和“中国制造2025”计划都需要大量的技能型人才,本文从职业生涯规划和职业素养两方面介绍了提升工科技能型人才就业对口率的一些措施,这些措施在我校的具体实施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猜你喜欢
技能型职业技能校企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人社部将组织开展2021年全国行业职业技能竞赛
大英县职业技能培训调研
高职院校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
应用技能型人才培养框架下《PLC与变频器应用技术》课程改革与实践
试析职业技能鉴定质量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及落实方案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机械制造专业校企联合培养机制的探讨
农村技能型供水管理人才培养浅析
校企合作五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