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庆航
(广东警官学院 侦查系,广东 广州 510440)
当前社会下多元价值并存,中外意识形态糅杂,致使社会环境复杂且严峻。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由封闭保守向开放包容演变,信息渠道来源由单一化逐渐趋向立体化。这些外在客观因素的改变,在一定意义上对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制起着积极的导向作用。公安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承担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也履行着育警铸魂的神圣职责。值得一提的是,公安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公安教育中发挥着先导性、基础性的作用,并不断完善发展,逐渐形成了富有中国特色的公安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范式。新时代公安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守正创新,顺应时代背景,实现公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部门不断地在思索着如何科学系统地规划公安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路径,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公安教育办学水平的高低。以公安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培养方式为标准,可将其分为显性思想政治教育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两种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在内涵与特征上均表现着不同之处。辩析两者内容的异同点,可为在横断面探究公安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规律奠定基础。
何谓显性思想政治教育,它是指公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通过公开的方式,在公众场合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传输给学生的教育模式。公安院校往往通过组织开展课堂教学、专题辅导、学术报告等多种方式,为学生讲授思想政治理论课。显性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教育手段的一种,无论是教育形式的公开还是教育手段的外化,均是立基于教育主体的明确意图。不可否认,该教育模式曾在中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内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高校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教育任务的主要表现方式则是各高校开展的形式各异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1],这一重要理论阐述,着重指出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作为当代高校培育时代新人的重要载体之一。故此,所谓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则是用先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头脑,其理论性主要体现在内容的精深上。
反观我国公安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在不同的演进发展阶段中,显性教育模式一直居于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主要位置。究其原因,可概括为如下两点:其一,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在我们社会当中到处充斥着中西方思潮的激烈碰撞,长此已久下去,将会引发上层建筑机制上的动摇与瓦解,唯有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为思想引领,才能抵制西方腐朽思想的不断侵蚀。其二,理性思潮的盛兴,促使着公安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倾向于组织性与规范性。唯有如此,才能确保公安院校大学生对正确社会发展道路的选择与对科学社会主义内涵的坚守。然而,我们也要清醒地察觉到,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不是单维向度的知识传输,而是将知识以一种客观外化的行动去践行并予以完善。由此,显性思想政治教育须注重思政课的实践性,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公安院校作为一类应用型高等院校,始终秉持“政治建校”的办学理念,将对党忠诚、服务人民、执法公正、纪律严明的十六字方针贯彻到公安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流程中,努力培养新时代公安复合型应用人才。公安院校大学生显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归结起来大致有以下四个方面:第一,教育目标明确;第二,教育手段外化;第三,教育意图明显;第四,教学形式公开。
何谓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它是指除公安院校大学生接受专门思想政治理论课以外,寓教于社会实践活动中,客观存在的一种思想政治教育模式。20世纪20年代初,美国学者约翰·杜威(John Deway)提出了“附带学习”的教育理念,不久,他的学生威廉·赫德·克伯屈(William Heard Kilpatrick)进一步发展了他的教育理念,并构建了“附学习”概念体系。认为“附学习”是一种宏观、概况式的教育模式,一般是集人的行为思想、人生态度及道德习惯等为一体的,通过持久的学习过程,以此来获得教育水平上的提升[2]。同时期,我国学者也提出了隐性教育概念,但却直到20世纪90年代末,学界才正式开启了对此命题的系统研究。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是两个内涵及外延均有交集的概念。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教育范畴的属概念,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则是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范畴中的一个子概念。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为了实现教育目标,利用一定的教育媒介,采取公开或隐蔽的教育方式,在无意识状态下对学生所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3]。进一步而言,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均是围绕着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而开展的一种教育实践。国内曾有学者在其著述中指出:“无论是显性教育抑或隐性教育,其本质上都是采取多点渗透或暗示激励的方式,让学生于无形中获知教育内容。”[4]在公安院校当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通过运用教育艺术和教育技巧,将思政内容融入实践活动中,其施教过程本身体现了工具主义价值。
公安院校作为一类特殊的高等院校,既与普通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上具有某些共通特征,而且自身也表现出十名鲜明的教育特色。一方面,公安院校与普通高校均属于高等教育体系下的一类教育主体,在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框架下,它们都要遵循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规律。另一方面,由于公安院校的教学目标、学生管理制度、就业体制等方面与普通高校均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因此决定了公安院校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不能简单地照搬普通高校那样,否则违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个性化需求。例如,公安院校实行严格的警务化管理制度,学生除了在课堂上课以外,课余时间均要进行集队或体能活动,所以很难像普通高校那样具备以年级或专业进行人员较为集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为此,公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进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紧密结合自身的特殊性来考量,借助碎片化的时间,立足公安特色,采取以区队或大队为单元来进行。但反过来讲,因为学生人数众多、时间也较为零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可能难以得到有效的保证。于是,公安院校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可归结为如下三个方面:第一,教育方式的隐蔽性;第二,教育效果的延迟性;第三,教育过程的非时空限制性。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直重视工具理性、强调科学技术的重要性,导致公安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普遍存在着一种重显性思想政治教育轻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现象,即重理论传授轻思想引领。之所以出现此种现象,是因为在中国这种特殊国情下,传统公安院校通过持续强化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认知水平,促使学生尽快掌握政治、法律、道德等专业的思想政治理论,夯实“忠诚育警”的公安教育理念。伴随着互联网科技浪潮的不断冲击,新技术的迭代升级不仅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而且也推动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制的巨大变革。当初显性思想政治教育所发挥的机能与影响,已经难以应对“互联网+”时代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动态发展特点。结合新形势下全国公安工作会议精神,公安院校大学生不仅要掌握扎实的思想政治理论,做到内化于心,而且也要通过各种实践活动予以验证并完善,做到外化于行。换言之,审视公安院校学生显性思想政治教育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这对看似矛盾的教育模式,积极消弥两者在融合模式上的隔阂问题,为持续推动公安教育取得质上的提升积累经验。
综览公安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实践经验,显性思想政治教育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在有的地方还处于一种相对割裂的状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开发创新程度远不如普通高等院校那样重视,致使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往往容易被教育者所忽视,最终使得公安院校难以在思政教育融合模式上得到理想的聚焦。虽然,公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时会不自觉地将隐性教育的方法应用到其中,但是缺乏对应用效果以及应用经验进行有效的归纳与总结。不妨以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趋势为视角,全面地审视显性思想政治教育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这二者之间的关系。显性思想政治教育与隐性思政政治教育总体上呈现为辩证统一的逻辑关系,但在实际过程中,我国公安院校往往将显性思想政治教育放置于首位。甚至,部分公安院校的辅导员认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只不过是一种形式化的教育方式,若要真正地丰富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内涵,还必须有赖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发挥决定性的作用。
公安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究其本质而言,它是以学生为中心的价值观塑造教育,是为国家培育专门警务人才的职前教育,这就决定了公安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不可能在显性思想政治教育上单独完成所有的教育任务。相比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善于将品质、德行、修养等潜在知识渗透到日常实践中,让学生于无形中得到感悟与熏陶。例如,公安院校作为公安机关的重要组成部分,自身拥有其他普通高校所无法比拟的优越资源圈,那么,在大学生实践锻炼方面,各地公安机关或司法单位均可以为它提供较为丰富的实践平台。通过这些实践平台,公安院校大学生可以深入执法一线,在参加执勤活动过程中,同时接受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浸染与感化。然而,部分公安院校将高校思政育人的任务仅局限在课堂讲授或心理辅导等环节上,忽视甚至摒弃实践活动作为思政育人的有效载体。再例如,智媒化时代虽然带来了十分丰富的网络教育资源,但这些有益的网络教育资源却未能够得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充分的借鉴与利用,学校或二级院系的官方公众号和微博等网络自媒体账号多以发布工作通知或学生部门工作动态为主,而恰恰忽略了有关思政育人专题栏目的开拓与研发。
随着人们社会生活方式的极速变化,当下公安院校“00后”大学生的思想行为逐渐呈现出一些新的特征要素。由于历史缘故,在我国公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队伍中,不乏有些是军转干部或年长者,他们往往与当下“00后”大学生之间存在着明显的代际鸿沟。无论是在话语体系上,还是在思想理念上,他们之间均表现出众多不同之处。这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往往受限于自身的人生阅历,对学习新鲜事物缺乏激情甚至抵触,致使难以与大学生在思想与行动上产生共鸣。同时,狭隘的教育观使得部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忽视了教育对象个体上的差异性,未能采取精准化的思政教育原则,做到因人施教。实际上,传统的三点一线式教育(宿舍—教室—宿舍)已经无法满足新形势下公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需求,广大学生在参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欠缺自主性和能动性。公安院校作为一类行业性院校,不仅承担着为社会育才的光荣任务,而且也担负着为国家育警的特殊使命。但是,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时,由于教育主体缺乏行之有效的教育措施,使得育人与育警的双重任务在融合模式下难以做到协同发展。加之,公安院校大学生在职业选择上具有明确的导向性,这就易于使得教育主体片面地去追求育警教育目标的实现,而导致育人教育目标被孤立。虽然,显性思想政治教育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在本质上都是一种教育模式,但显性思想政治教育侧重于育人,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侧重于育警,两者的教育重点各有侧重。总之,倘若公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缺乏主体能动性,公安院校显性思想政治教育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就难以在融合模式上取得联袂效应。
随着人们生活迈入“互联网+”时代,就公安院校“00后”大学生而言,其生活方式也早已融入到了虚拟的网络世界。互联网作为一种新生代事物,它既能够正确地引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趋向,也能够从某种层面侵蚀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故公安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对于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学者而言,如何能够充分发挥网络智媒化平台的优势作用,以此促进高校显性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则成为当下所重点关注的课题之一。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理论与实践总是存在着一定的隔阂,当前公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网络技术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问题存在认识不足的现象,甚至对网络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排斥态度。新时代公安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随着外部教育环境与教育形势的变化而发生了深刻的改变,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做到与时俱进、因势而变。具体而言,一方面,当前我国公安院校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仍体现为简单的拉横幅、挂标语、设路牌等传统方式,而且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开展活动时,也不能够精确把握教育的内容和教育的重点,致使教育模式老套单一,教育载体与教育目标背道而驰。另一方面,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及各种智能化物质载体被广泛地推广运用,这在一定程度上为公安院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提供了有力的物质平台和技术支持。同时,鉴于互联网技术的非中心化与互动性特点,智媒化信息传播渠道极大满足了大学生对多元化信息的个性需求,并成为公安院校开展显性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主要平台。然而,由于公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于当下网络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力度跟不上信息化技术的迭代升级,导致凭借网络智能化平台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能力明显滞后于普通高校,而且方式上缺乏创新性和实效性[5]。例如,在显性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在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的形势下,一贯深受师生们广泛推崇的信息化智能平台,诸如超星学习通、腾讯会议等网络载体,它们成为教师与学生进行信息沟通的便捷化工具。即使利用网络平台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讲授,整体来看,教育形式上仍过于刻板单一,课堂吸引力和创新性欠佳,而且未能完全挖掘出网络育人的潜能。另外在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我国部分公安院由于认知的局限性,往往只看重网络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作用,忽视了“大思政”格局下实践活动中潜在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挥。
当前社会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世界百年之未有之大变局的历史交汇期,中外文化思潮相互交织,社会价值观日益多元,这无疑给公安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带来了新契机。新时代公安院校要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在全面把握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和特点的基础上,兼顾显性思想政治教育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使得二者相互融合、协同发展,以免陷入非此即彼的误区[6]。基于经验实证主义研究法,若要在公安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上实现“强隐彰显”,则既需要从理念上去厘清二者的关系,也需要从机制上弥合隔阂,进而实现有效衔接。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思想政治教育要深入挖掘隐藏在专业课程和其教育方法中的思政元素,实现全程全员全覆盖的思政育人效果。”[1]“大思政”格局下,公安院校组织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主体,除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之外,还有各类专业课教师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们,他们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主体。多主体的交互协同,以思政课程引领课程思政,以课程思政助力思政课程,以此来促进显性思想政治教育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交融并举。公安院校作为党和国家高等教育事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安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始终坚持党的绝对领导,在思想行动上做到与党和国家的意志相统一。传统公安院校中的学生党建工作,主要表现为主题班会、讲座培训、海报宣传等方式,虽然能够取得一定的教育成效,但由于受到时空上的束缚,党建育人的实效比较有限。为了满足大数据时代的现实需求,应当加强显性思想政治教育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融合,更好地服务于公安院校学生党建工作。基于公安院校的专业属性,尝试搭建具有鲜明公安特色的智慧党建一体化操作平台。该操作平台的交互性与智能性特征,不仅解决了公安院校大学生课余时间相对零碎的问题,而且增强了辅导员与学生的紧密联系程度。这种操作平台可以定期为公安院校学生们推送关于公安队伍的先进事迹与光辉事例,并可以组织邀请公安英模进行网络党课的讲授。进而,有利于引导学生们树立忠诚、责任、服务的公安理念。积极构建形式多样的公安院校思政网络党建交互式平台,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弥补了显性思想政治教育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在融合衔接上的不足。
我国公安院校是以公安学、公安技术学为主的专业性较强的高等院校,学生就业渠道单一,主要面向全国各级公安机关。大学生作为公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对象,其本质上为物质世界中的理性主体,于是在从事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时必定要围绕着学生们的生活实践来进行。所谓生活化教学就是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学生的生活实践中,借助鲜活的物质实践来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以此提升公安院校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生活化教学主要体现在公安院校的校局合作上,校局合作是公安院校与各级公安机关为了共同培育适应社会发展和公安实践需求的专门警务化人才而采取的一种联合培养人才的教育模式。该种人才培养模式是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为指导思想,结合新时代公安工作的特点,届时实现融思政教育于社会实践当中。虽然,校局合作模式是公安教育体制下的一项有力改革举措,但也要清晰地看到存在着一些缺憾和不足。一方面,部分公安机关认为公安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水平明显滞后于公安警务实践的现实需求,致使当下公安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不被公安机关所认可;另一方面,部分公安院校自身创新能力不强,不注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制的革新,使得公安机关对公安院校缺乏合作激情。为此,结合新时代公安院校发展实践,我们要着力探索公安院校学生显性思想政治教育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相统一的育人机制,在校局合作实践中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公安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融合不是形式上的简单叠加,而是育人模式构造上的彼此嵌入以及育人效果的相互补充。因此,要持续强化公安院校与实习或实践单位的协同育人,在学生实习、见习和重大安保执勤等活动期间,进一步明确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分工,通过公安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上的拓展,确保公安院校思政教育工作的连续性和整体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公安工作会议上指出:“各地公安院校要把理想信念教育作为育警铸魂、固本培元的战略工程,坚持常抓不懈。”[7]新时代公安院校在谋求差异化发展的同时,也要结合自身的特点做到个性化发展,创建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校园文化,打造公安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范例[8]。以往公安院校多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为根基,通过开设系列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凸出解决了大学生中存在的政治信仰动摇、意识形态浑浊、奋斗目标模糊等问题。显性思想政治教育犹如大学生的精神之钙,惟有补足了自身的精神之钙,才能树立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观,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头脑,将自身前途与祖国的改革发展同向同行。通常来讲,大学生思政课作为显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载体,侧重于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而非评价学生的成绩优劣。然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在本质上是一种潜在的教育方式,一般不以考试或考核来评定学生思想政治素养水平,而是让学生们在实践中积淀,在职场中历练,其中体现出了渗透式教育的理念。所谓渗透式教育,是指以显性教育为引领,在一定的教育环境下通过语言载体,让参加者体验到的一种浸染式教育[9]。因此,就公安院校学生显性思想政治教育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模式而言,可以借鉴渗透式教育的教育方式,使学生从更高层次上把握与领会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例如,公安院校要充分发挥自身政治育警的作用,提升公安院协同育人的联动效应,积极探索警企联谊、厅长上第一堂思政课、公安英模进校园等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形式。
虽然从性质上来看,显性思想政治教育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不同表现形式,但二者却以不同的话语体系传达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不断加强话语方式和传播手段的创新,让党的理论可以‘飞入寻常百姓家’。”[10]公安院校担负着为国家和社会输送合格人民警察的神圣使命,它与普通高等院校相比,其政治专属性尤为明显,这就决定了公安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天然地带有鲜明的公安特色。一般而言,公安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其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客观上来看,双重主体的教育功能必然优于单一主体,但如果两者各自为政的话,且在各自相对独立的话语体系中开展活动,在某程度上容易打破显性思想政治教育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生态系统上的平衡。为了促使显性思想政治教育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融合,基于“大思政”格局,要积极创建共同的思政教育话语体系。一方面,说好中国话语,突显公安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鲜明特色。学习与阅读马列主义经典著作是高等院校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其具有内在的学术话语方式和思想理论品格。公安院校学生显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经验告诉我们,要坚决摒弃经院主义、教条主义,而且要将西方学术话语范式转化为中国本土化的话语范式,促进马克思主义原理与公安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相结合,形成适合公安院校大学生所易悟易懂的话语体系。另一方面,唱响时代最强音,搭建新时代公安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平台。在当前互联网时代下,公安院校“00后”大学生群体有着自身的发展需求和期待。通过建构公安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旨在增强显性思想政治教育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解释力和说服力,积极回应广大学生们的新需求、新期待、新向往。在显性思想政治教育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模式下讲好中国话语与时代话语,并非易事。于是,探究适合公安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政话语体系,既要把思想政治理论课讲出中国味道,又要把思想政治理论融进当代公安院校大学生培养体系中,实现显性思想政治教育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在融合功能上的最大化。
后疫情时代下的中国,社会形势严峻且复杂,加之,信息化浪潮的冲击,使得我国公安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风险和挑战。这要求我国公安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紧跟时代发展步伐,着力培育适应于当前社会发展所需的公安高等专门人才。当公安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遇到瓶颈时,我们要深刻地反思公安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所存在的不足与缺憾,认真剖析原因,提出解决对策。虽然公安院校学生显性思想政治教育与隐性思想教育各自都对大学生的人格塑造起到教育、熏陶、感染的作用,但是二者在教育方式、教育理念及教育构造上均存在着诸多不同之处。因此,迫切需要研究者们立基于习近平法治思想去探究公安院校学生显性思想政治教育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在融合性上的演变规律,逐步促进显性思想政治教育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使二者优势互补,相辅相成,进一步提升公安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质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