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少数民族农民教育培训研究的回顾与前瞻

2022-02-26 01:09杨东方秦文萍
贵州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7期
关键词:少数民族农民职业

杨东方,杨 智,秦文萍

(1.贵州师范大学,贵州 贵阳 550025; 2.贵州师范学院,贵州 贵阳 550018; 3.思南县凉水井小学,贵州 思南 565100)

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农民教育一直是我国社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回顾70多年的发展历程,农民教育主要是在政策的推动下开展,主要经历三个阶段:社会解放与投身新中国全面建设阶段(1949—1978 年)、劳动解放与农村生产力活力释放阶段(1978—2012 年)和个性解放与美好生活建设阶段(2012 年至今)[1]。巩固和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深入推进乡村振兴是我国引导个性解放和建设美好生活的重要手段;农民教育培训能从志力、智力助推的角度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实。因此梳理我国少数民族农民教育培训研究的历程,对于当前农民教育培训的实施具有重要的启示。

一、我国少数民族农民教育培训研究的回顾

(一)少数民族农民教育培训政策研究

我国农民教育培训是党和国家主导的重要事业,在此过程中也有社会力量的积极参与和农民自身的积极投入。总体上看,我国农民教育仍是政策主导的工作,因此农民教育培训政策的研究对于我们深入理解农民教育具有积极的价值和意义。就笔者搜集到的资料来看,我国少数民族农民教育培训政策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政策的演进研究、农民教育政策的发展研究以及农民教育政策的制定研究三个方面。

1.农民教育政策的演进研究

农民教育政策演进的研究主要梳理农民教育政策的演进历程,探索农民教育政策演进的影响因素,以及农民教育发展的脉络,为未来农民教育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刘义兵等梳理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农民教育政策的演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农民教育的实施经验是“五个坚持”,即坚持党对农民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以人民为中心”的农民教育根本立场、“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农民教育根本原则、“服务农民全面发展”的农民教育根本目的、“农民作为成人学习者”的农民教育基本规律[1]。樊荣等对农民教育政策演进进行了梳理,分析农民教育政策的外围环境、教育政策、政策实施之间的关联性,揭示当代农民教育政策的演进逻辑,取得的成就与历史经验[2]。曲铁华等对我国农村职业教育政策进行梳理发现,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政策日渐成熟,关注到经济和人的发展,有培育试点、培育主体、培育经费投入以及资格认定等相关规定,体现出了政策的延续性与层次性,部门的合作性与协调性、内容的完善性与科学性等特点,但在立法保障、公平性、执行性和效益性方面依然有拓展和完善的空间[3]。

2.农民教育政策的发展研究

农民教育政策的发展研究主要讨论我国农民教育政策制定与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农民教育发展的基本方向。杨景鹏认为我国农民教育政策存在政策研究及其实践滞后、政策决策过程专断、政策解释及宣传不到位、政策执行偏离和随意等问题,提出了我国未来农民教育政策的发展需要明确农民教育在国家教育体系中的定位,明确农民教育政策的载体作用以及注重农民教育政策执行灵活性和规范性的统一[4]。储成伟阐述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农民教育政策的发展逻辑,提出在政策变迁的过程中,农民教育政策的价值取向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并且在“市场失灵”和“政府调控”两个命题中相互补充,寻求市场与政府调控的最佳结合点[5]。李凌认为农民教育政策的实施中存在统筹规划不够、教育资源缺乏有效整合、教育理念需要更新,政策自身存在规范的对象不明确、政策目标脱离实际、政策缺乏连续性等问题,提出了加强农民职业教育立法,建立健全农民职业教育的管理体系,分级实施职业农民培养,构建农业职业教育立交桥,确立初中高职教育贯通机制[6]。李雪蓉阐述到我国农村职业教育政策变迁的历程和动因是从改变办学观念、维护政策的稳定性,重视教育立法、加大教育投入力度,改革管理体制,增强办学的灵活性,转移关注点,促进主体需求增长等几方面,探讨如何完善农村职业教育政策,推动农村职业教育事业发展问题[7]。

3.农民教育政策的制定研究

农民教育政策的制定研究以解决农民教育问题为出发点,对农民教育有着推动指导作用。周艳丽等阐述解决农民教育问题以政策体系构建为重点,可以从细化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立法,逐步提高农业生产经济效益,科学引导农村土地有序流转,加强对农业机械的推广应用,全面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水平以及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开展[8]。张冠男对农民教育政策的制定提出采取整合培训资源、联通培训网络、迭代培训内容并适当考虑对弱势者特殊支持的方法,将会对今后的新型农民培训起到优化作用[9]。杨琴等有针对地提出搭建信息沟通平台,加强职业教育与培训供需对接的精准性与有效性,优化新型职业农民“育训”结合机制,促进新型职业农民学历与能力“双提升”,优化外部环境,建立多元化职业教育与培训服务体系,各级教育与培训主体内部建立新型职业农民职业教育与培训质量保障体系,以政府为主导,多元协作,构建全方位新型职业农民职业教育与培训质量保障体系[10]。

(二)少数民族农民教育培训重要性研究

为实现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和推动农村经济的繁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农民是推动农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农民掌握现代科技水平的程度直接影响到农村经济的发展水平。因此,对农民进行相关的教育培训有利于提升农民的综合素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目前对少数民族农民教育培训重要性研究主要从乡村振兴的视角、“互联网+”时代背景和新时期农民教育培训进行阐述。

1.乡村振兴视角下的农民教育培训的重要性研究

乡村振兴视角下农民教育培训的重要性主要讨论农民的综合素质对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意义,即有利于促进新农村的发展和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李霞微认为乡村振兴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手段,是社会分工细化的时代产物,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现实需要[11]。陈别锐等阐述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我国农业发展新阶段的客观需要,并剖析了其重要性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客观需要,促进农民就业和创业的有效途径,促使农民掌握现代农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重要渠道,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是专业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的迫切需要[12]。刘宝磊认为乡村振兴发展战略指导着农村经济发展与农业结构革新,积极从职业农民培训角度出发,并分析了湖南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在乡村振兴战略发展中的重要性,为乡村农业转型提供了有效路径,帮助农村实现知识资金富集,转变农民身份为现代职业[13]。邹世允等认为在中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工作是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加快推进现代化农业发展的重要课题[14]。

2.“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的农民教育培训的重要性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的农民教育培训的重要性主要讨论综合利用网络资源培养高素质职业农民队伍。网络技术能广泛地推进现代农业转型,能满足农民提升技能的需要和完善个性发展的需要,以及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任凡认为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主导产业,农民是农业发展的主导力量,其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的农民教育培训表现在培养一批高素质职业农民队伍,推进现代农业转型升级,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15]。李锦桐认为“互联网+”时代的农民教育培训的重要性是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有利于我国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有利于我国新型职业农民素质的提升[16]。时霞认为“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的农民教育培训能提高农民技能,缓解教育与劳动矛盾,满足农民个性发展[17]。邱桂玲认为开展农民培训有利于培养高素质的职业农民队伍,积极推动现代农业转型升级,创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18]。

3.新时期农民教育培训的重要性

新时期农民教育培训的重要性主要讨论该时期的经济发展,农民的收入和素质及保证粮食安全。余永康认为,国家发展的新时期农民素质,尤其是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还不能完全适应发展现代农业和推进城乡一体化等方面的实际需要,离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新型农民的要求还相距甚远[19]。这就说明了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对发展农村经济和新农村建设起着重要的作用。陈秀华认为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每个行业对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农民教育培训的重要性体现为经济发展的要求,能保证粮食安全,提高农民收入。农业产业化需要一大批懂技术、会管理的高素质农村劳动者,应当提高农村教育培训和农业科研在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地位,把农村职业教育与人才培养作为基础工作来抓[20]。

(三)少数民族农民教育培训模式的研究

国内关于对农民培训模式概念没有统一的界定,各个学者从不同的角度阐述对其理解意义各有不同,其中对农民培训模式的研究最全面的是赵正洲、王鹏等(2005),他们将农民培训模式定义为:在一定客观条件下,针对农村区域的农民进行技能培训或短期再教育活动的标准样式和理论体系,其基本内涵包括三个方面,即农民培训模式是在一定社会条件下形成的培训样式,是反映某地区社会、经济、资源、文化等特点的培训样式,它反映培训活动的过程和方法[21]。从笔者收集的资料看,我国农民教育培训模式有现场传导型农民培训模式、能人培育型农民培训模式和媒体传播型农民培训模式三种模式。

1.现场传导型农民培训模式研究

现场传导型农民培训模式以探索专家在现场与学员互动,注重学用结合、观念上的引导、意识方面的革新、政府的支持力度及建立完善的农民职业教育培训机制为主要内容。汪学军等认为以立足农时特色,“一年四训”培训模式,按照农业生产规律,“课堂教学与基地实训”相配套,“教师主导与学员互动”相配合,“分段培训与生产季节”相衔接,“经营管理与产业融合”相匹配的要求,全面落实创新试点培训[22]。王伟认为“专家+学员”模式,充分运用网络和智能手机的优势,达到专家与学员互动,随时解答问题,增强学员信任感;“桌头+地头”模式,注重学用结合,提升专业技能水平;“求知+求学”模式,关注发展前瞻,提升专业素质水平;“核心+中心”模式,从培训中遴选出文化程度高、技术好、思想先进的学员为核心学员,并聘用为农民技术指导员,指导当地学员及其他农户搞好生产,解决生产中急需解决的问题[23]。沈霞指出对我国农民进行观念上的引导,意识方面的革新,政府加大对农民职业教育培训的支持力度,建立完善的农民职业教育培训机制[24]。姜长云指出,农民培训模式本身是一个多层次的体系,模式的划分应该采取多因素有机结合的方式,综合考虑农民教育培训的实施主体、投资机制、运行机制和管理机制等多方面内容,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灵活地采用各种模式对农民进行培训。[25]

2.能人培育型培训模式的研究

少数民族农民能人培育型培训模式是探索多维度培养高素质农民的重要方式,是乡土人才双提升的通道。加强培养高素质农民队伍建设,校企合作可发挥各自优势。李小民认为应打通乡土人才“学历+技能”双提升通道,因材施教构建高素质农民多元化培养模式,送教入户把教室搬到田间地头,产学研贯通锤炼“三农”高技能乡村工匠[26]。胡顺祥认为应从高度、精度、深度三个方面探索高素质农民教育培训模式,采用点、线、面三条培养路径,丰富培训方式,拓展培训内容,提升培训质量,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受到了广大农民的好评,为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积累了经验[27]。胡越认为加快培养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农民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因素之一,农业企业是培养高素质农民的重要力量,学校与企业合作可发挥各自优势,在遴选培养对象、农民田间学校、提供技术服务、开展科学评价、落实扶持政策、推进教学条件和信息化建设、开展模式研究等十个方面深入合作[28]。

3.媒体传播型培训模式研究

少数民族农民媒体传播型培训模式研究主要讨论新型职业农民的特征及培训的新定位,以互联网信息技术为手段,切实贴合农民务农需求,建立终身培训教育体系,将技能培训与学历教育有机融合,大胆探索培养农村实用人才的模式。曹海莹认为应明确培训主体和培训个体各自的责任,打造教育平台,健全培训体系,落实教育改革[29]。王淑娟等阐述了“互联网+”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的特征及培训的新定位,从转变教学理念与目标、课程与方法、教师与学生、教学环境与手段及教学评价与考核入手,创新培训模式,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理论混合培训模式[30]。王丹等指出高校要以互联网信息技术为手段,以农民终身教育常态化为己任,紧扣OBE理念精髓,切实贴合农民务农需求,搭设互联网培训平台,开放农业共享网络联盟,实施“线上+线下”混合培训,推进产教协同育人,建立终身培训教育体系,从而为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做出贡献[31]。张海燕认为围绕技能培训与学历(学制)教育相结合的“互联网+农民教育”人才培养新模式,把提升农民从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作为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将技能培训与学历教育有机融合,在培养新生代农民工、新型职业农民、农村实用人才方面进行大胆探索,激发广大农民的创业热情和创业意识[32]。

(四)少数民族农民教育培训问题研究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非常重视农业的投入和发展,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取得一定的成绩,但在培训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具体问题。因此,农民教育培训问题的研究是为了解决农民培训过程中出现的症结,并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国各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的路径。从研究资料来看,我国少数民族农民教育培训问题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供给侧存在的结构性问题、管理方面的问题和培训体系的问题三个方面。

1.少数民族农民供给侧存在的结构性问题

为了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实现乡村振兴,农民需要具备更加专业的农业知识和生产技能以及经管能力。少数民族农民供给侧存在的结构性问题研究探讨为了迅速发展农村经济,农民职业教育培训规模发展过快与质量提升滞后之间所产生的一系列矛盾。胡艳华认为农民职业教育培训规模扩张过快与质量提升滞后之间的矛盾,以及资源配置的区域、城乡、部门之间的失衡以及“无效供给”过度和“有效供给”不足并存,这是农民职业教育培训供给侧存在的典型结构问题[33]。许兴苗等指出需求管理方法导致农民教育培训供给存在的内容、层次、方式、周期和服务等五大方面问题影响了农民教育培训的效果,从而引发有效需求不足[34]。陈春霞,石伟平认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供给侧改革存在人力资本薄弱,供给对象素质不高,培养目标不明确,供给结构不合理,师资队伍薄弱,供给质量不高,经费投入少,供给保障不足等问题[35]。

2.少数民族农民培训管理方面的问题

少数民族农民教育培训管理主要探讨政府、培训机构及农民自身三个层面的问题。吕莉敏等认为政府层面缺乏农民培训的相关法律法规,农民培训政策落实不到位,农民培训经费不足,农民培训资源分散等不足。培训机构层面体现在缺乏有效的评价机制,培训师资队伍薄弱,培训内容不实用等方面。农民自身层面主要表现在农民对参与培训的积极性不高[36]。周静认为农民整体素质不高总体表现在农民的文化程度偏低,科技素质偏低,农村劳动力的素质总体呈结构性下降;农民参加教育培训的积极性不高体现在农民自身存在的局限性,教育培训的方式方法有待改进,还存在思想认识不到位,资金投入不足,培训工作缺乏总体部署,培训机构师资力量薄弱等问题[37]。郭明雨指出教育培训涉及部门缺乏统筹协调,导致资源浪费,农民培训需求呈多样化趋势,培训内容亟需更新,培训方式传统,学习效果差强人意,部分地方政府经费投入不足,工作开展后续乏力[38]。

3.少数民族农民培训体系问题

少数民族农民培训体系问题研究主要梳理了培训经费投入不足,师资力量薄弱,政府和企业的重视程度不高,颁发的培训政策落实不到位,政府各部门分割,资源利用率低,培训后的农民服务能力仍较差等问题。岳培荣认为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存在经费投入不足,投资渠道单一,师资力量薄弱,部门分割,资源利用率低,教育内容针对性不强,服务能力差等问题[39]。贾贵浩认为对农民教育培训的重视不够,培训政策落实不到位,培训内容针对性不强,方法单一,经费不足,师资力量薄弱等问题[40]。牛胜强指出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存在政府主导的农民教育培训作用有限,企业和地方政府对教育培训工作重视不够,政府公共服务不到位,教育培训质量不高和劳动品牌缺乏特色等问题,导致劳务输出品牌效应不显著[41]。

(五)少数民族农民培训的对策研究

少数民族农民培训的对策研究是为了解决在新型农村成人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与改革中遇到的问题和矛盾,并从中采取有效措施解决实际问题,从根源上给予农民再教育的帮助,为政府教育部门及教育培训机构对农民的教育培训内容和方向提供参考。

1.少数民族农民职业教育培训供给侧改革的策略研究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更好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42]。胡艳华认为农民职业教育培训供给侧改革的策略需要从完善体制结构、优化制度结构、完善治理结构以及扩大供给的有效性和精准性等方面来推进农民职业教育培训供给侧改革的实施[33]。许兴苗等认为农民教育培训供给侧改革要从培养模式、供给方式上进行转型,从培训资源开发、培训评价体系上进行改革,从实施“互联网+”行动、提供精准服务与创造新供给入手开展创新[34]。陈春霞、石伟平归纳总结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供给侧存在的系列困境,并尝试性提出顶层设计,统筹农民培育供给规划,分类设计,创新农民培育供给模式,协同创新,提升农民培育供给有效性,优化环境,保障农民培育供给条件[35]。

2.少数民族农民培训管理的对策研究

少数民族农民教育培训管理的对策研究主要讨论加强组织领导工作,发挥各部门间的联动性,加大资金投入农民培训工作,并探索创新培训方式,根据培训需要不断整合培训资源,提高培训质量和效果转化率,提升师资水平。吕莉敏、马建富等认为应高度重视培训工作,营造良好氛围,加大投入,为培训工作提供经费支撑;完善机制,为培训工作提供有力保障;创新思路,提高培训的质量,丰富内容和形式,提高农民培训的有效性[36]。周静认为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创新培训方式提升培训效果,不断加大对农民培训的资金投入,整合培训资源,加强教师队伍建设[37]。郭明雨认为应加强教育培训的管理工作,发挥部门联动合力,丰富教育培训内容,满足农民多元化需求,创新培训方式,提高培训效果转化率,建立可行性的资金投入制度,确保教育培训质量[38]。

3.少数民族农民培训体系的对策研究

政府要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探索建立多元化教育培训体系和投资体系,整合教育资源共享,完善教育培训法规和制度,切实规划好与农村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农民教育培训体系,从而使农民终身教育成为现实。岳培荣认为培育新型农民应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建立多元化投资体系,加强农村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构建科学的农村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提高为当地农村经济社会服务的能力[39]。贾贵浩认为政府应高度重视并完善农民教育培训法规、制度,整合、充实农民教育培训基金[40]。牛胜强指出政府要加强规划和政策引导,加强培训机构建设,建立健全培训体系,实现优势教育资源共享,构建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村教育结构和层次体系[41]。

二、我国少数民族农民教育培训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少数民族农民教育培训得到迅速的发展,对提升农村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推动当地的农业经济发展和实现农业现代化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我国在农业教育培训研究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在培育农村职业技术骨干和发展农村经济时也发现了一些不足。

(一)少数民族农民教育培训研究的不足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民教育培训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综观我国少数民族农民培训研究,目前虽已受到学术界关注,但取得进展性成果的研究不多,研究视角和内容不够丰富,存在很多局限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研究的创新性不足

大多数的文献资料表明,少数民族农民教育培训研究倾向于农民教育培训的实际情况(培训的必要性、原因、问题和策略),偏重于对农民的职业教育或农业的技术培训等单方面的研究。有少部分的文献是关于少数民族培训管理机制和培训体系优化的探讨,缺乏来自不同学科交叉研究,而研究农民教育培训的内容出现大量的重复,创新性、突破性的研究成果较少。

2.研究方法较为单一

关于少数民族农民培训的研究大多是围绕某一区域展开实地调查,进行定量研究,研究方法局限于问卷法、访谈法和文献分析法,量化研究较多,质性研究相对较少。为了进行深入的研究,应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国农业发展的路径,应探索运用新的研究方法,逐渐完善研究过程。

3.研究内容不够深入

研究内容主要围绕少数民族农民培训模式、 培训内容、职业培训方式等展开,且大部分研究是同质性研究,创新之处较少。如关于少数民族农民职业培训体系的研究,大多是从政府的角度出发,指出其在管理、运行及政策法规存在的问题,而较少立足于培训体系本身如培训时间、培训教材、培训教师等的研究。在少数民族农民培训的内容方面,研究大多从少数民族农民自身的需求出发,指出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但忽视了区域经济发展与社会的要求。

(二)少数民族农民培训研究的展望

近年来,我国少数民族农民教育培训问题引起了社会学界和经济学界的极大关注,认为少数民族农民教育培训问题是涉及农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关键问题,也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的研究重点。国内目前对这一问题的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总体而言不够深入,有些研究成果仅仅停留在理论研究上,仅从单一视角出发,并且对于实践中的可操作性研究不够。今后,对少数民族农民培训的研究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探索。

1.加强少数民族农民终身教育一体化研究

终身教育作为一种价值理念、教育文化、思维方法和发展战略,弥合了学校教育的不足,为实现学习时间灵活化、学习方式多元化和学习供给个性化等提供了可能[43]。终身教育是人们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进行的各种各样学习和培养的综合。我国大部分农民受教育的年限短,掌握的基础知识薄弱,在实现乡村振兴过程中农民能掌握新技能的素质高低直接影响到农业经济发展的水平。农民在从事农业生产劳动过后,很少再参加技术教育培训,少数参加者的学习活动也是间断性,培训效果不佳,从而难达到培训的预期效果。目前我国少数民族农民培训是以职业教育和职业技术培训为主,培训项目分别属于不同的部门。农村职业教育培训属于教育部门,而农民的培训则属于农业、劳动保障、科技、妇联、团委、扶贫等多个部门,这些分割的状态,有的互不协助,有的重叠相加极大的浪费培训资源。在今后的农民教育培训中应加强各方资源的整合,让农民在教育培训中受益,加强农民终身教育培训一体化研究,确定由专门的一至两个部门来负责农民教育培训工作。

2.重视少数民族农民教育培训模式的多样化探索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少数民族农民教育培训模式随着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不断发展和更新。农民教育培训的模式多种多样,可以按照培训主体分为政府主导型、政企配合型和市场主导型,官办、民办和官办民助型,体制内、体制外及体制内外结合的培训模式;也可根据培训方式和机制的不同,分为订单式培训模式、绿色证书培训模式、专家大院培训模式、农田间学校培训模式等[44]。通过对各种培训模式进行分类和比较总结,对少数民族农民培训模式的划分采取多因素有机结合的方式,建立起适合各个地区经济发展需求的农民教育培训模式,从而促进农民参加各种教育培训的积极性,提升农民掌握科技能力的水平,推动当地农业经济发展和实现全民小康。

3.拓展少数民族农民教育培训研究的多维视野

我国少数民族农民教育培训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从政府管理的视角来进行研究,如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社区教育视角下、终身教育视角下等对农民教育培训进行阐述研究。个别研究者也从其他视角进行研究分析,如邹俐俐从社会性别视角下农村妇女在农业和农村发展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通过实地调研了解女性农民在社会活动中参与情况,研究发现,受教育水平低、时间不充裕和观念上的误导是阻碍农村妇女参与农民教育的三大主要因素[45]。要对我国少数民族农民教育培训有一个深入的了解,必须进行多维度多视角研究,从培养高素质农民、完善培训机构和基层组织管理者视角,从教育学、经济学、社会学和人力资源管理等不同学科的视角进行研究,对于全面促进中国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三、结语

新中国成立以来,少数民族农民教育培训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为我国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振兴事业培养了许多的乡村人才。少数民族农民教育培训目前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在教育培训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怎样解决农民教育培训中所出现的问题,这需要我们在将来根据当地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探索出有效的策略。只有解决好这些问题,才能提高少数民族农民参与教育培训的积极性、文化意识和科技素养,从中选拔出一些能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人才,并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猜你喜欢
少数民族农民职业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职业写作
我爱的职业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二)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