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在情感里冷静地翻滚(创作谈)

2022-02-26 04:24苏迅
广西文学 2022年2期
关键词:纯文学苏州学术

苏迅

散文之难,令我望而生畏,继而却步,最终歇手,停顿了十余年之后,转向小说。最近的数年,每年偶得一兩篇“散文”,或长或短,自己看了还算慰心,而整冠束带向人,嘴上总是敷衍:瞎写而已,纯属胡闹。说是“散文”,自家并不确信。《我与地坛》史铁生自己认为是散文,最初发表时《上海文学》却将之归在小说栏目,王安忆的《蚌埠》《杭州》也间或见诸一众小说和散文的选集之中。有研究者认为,此正说明散文这一文体的模糊与暧昧。我却以为,这里面映射出中国散文在最近三四十年的发展与流变。

从20世纪90年代散文热兴起,散文写作一哄而上,但凡文艺青年或文艺老年捉笔初尝梨子的滋味,必拿散文开刀。一时之间,只听说不会写小说、不会写诗歌,而绝无不会写散文的作家。散文的门槛降到尘埃里,率尔操觚立为文字,似乎一概可命之为“散文”。即便如此,恐怕也没有任何一个人会怀疑:散文是一种纯文学文体。既然是纯文学范畴,怎么可能没有门槛、没有专业标准呢?这是一个常识问题。

散文兴起之初,文学尚与学术、新闻等混杂一块,之后随着科技、信息和社会发展,在特殊时期附加于文学之上的新闻性、知识性等外在属性逐渐被剥离,文学的本体领域逐渐清晰,文学逐步回归其本位。散文的界限和内核也随之明朗起来:该归学术的归学术,该归新闻的归新闻;处在通俗文学范畴的归通俗文学,处在纯文学的归纯文学。

对于散文创作来讲,有一些标准是确定无疑的:如散文的主要情节不能够虚构,散文写作注重文字技巧,情感质量决定散文的质量,等等。散文的情感质量,是作者个性化的人生体验,从感性角度说就是作者的情绪,从理性角度说就是作者的见识,这是文学作品得以成立的主心骨。缺乏情感质量的作品,是否能够算得上是文学都很值得怀疑。从这个角度讲,一个人一辈子到底有多少个体化的经验、个性化的情感可供抒发,就很值得考量。因此我历来认为,作家的散文创作量一定是有限的,“著作等身”绝对不是能够加诸散文作家的标签。我曾经为一位艺术家写一篇三千来字的印象记,跟她相交十余年方敢动笔,她与小辈读后都比较认可,认为抓住了本人的个性和特征,而所写的均是日常琐屑。

写《古城记忆》,则调动了我二十余年的生活积累。明眼人自然能够看出,我所写的古城是苏州。这座城市是我文化上的乡土,我的心灵与精神多年以来仰仗于它的滋养。曾经有十五六年时间,我几乎每个星期都会去苏州,去走、去看、去听,切实进入它的世俗生活,曾经有一度我对于苏州老城的熟悉程度远远超过自己家乡这座城市。作为一个外来者,可能观察和感受相对敏锐些,而作为一个熟识者,对于这座城市的历史、现状和未来形成了自己的看法,当然对它的优点或弊端也能够体察得较为公允一些。我深深爱着它,我的爱附丽于歌唱和批评。

散文创作是建筑在熟悉基础之上的个性书写。在娱乐化、碎片化、反智化横行的今天,文学界的流风深受习染,散文领域受灾尤重。在跟苏州这座城市共呼吸二十余年之后,我的思绪如水,那些文字就自然流淌出来了,它们在情感漩涡之中翻滚,我尽量克制住,冷静地捕捞。我觉得可以为我的文化乡土写一个篇什,这些文字须是对得起我自己的。

猜你喜欢
纯文学苏州学术
Pingtan in Suzhou 苏州评弹,值得一听
苏州伴宅
“洋苏州”与“新苏州”演奏和弦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
为什么当代人都不喜欢看纯文学?
接受理论与村上春树的文学创作
纯文学杂志的读者呢
关于纯文学的论纲
董进霞 治的是学术 过的是生活
梳理学术渊源 审视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