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伟
(华中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430079)
当前,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高等教育的教育模式与人才培养体系面临前所未有之挑战。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是党在新时代的人才培养定位,是对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的阐释和表达。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2018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坚持将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新格局,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教育系统围绕“三全育人”的理论蕴涵、实践导向与发展趋势进行了多维度的探究。2019年,教育部发布《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积极开展“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建设试点工作,并设立了10所试点高校,2021年扩大至100所,2022年推广到1000所,计划到2023年力争实现高校全覆盖。可见,“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改革是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守正创新和高等教育创新发展的一种战略性选择,“建设什么样的‘一站式’学生社区,怎样建设‘一站式’学生社区”成为学界研究和实践探讨的重要问题。厘清“一站式”学生社区的内涵与实质,分析“一站式”学生社区的育人功能,研究“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的实践路向,对于建构新时代“一站式”学生社区具有重要意义。
“一站式”的概念译自英文词语one-stop,意指一种综合性、集中性、全方位、一次性和一体化的服务模式。高校“一站式”服务模式意在解决管理服务碎片化、条块化和本位化问题,通过项目集合、资源集约,建成流程精简、职责明确、服务便捷的“一体化一站式”学生事务服务平台,提升管理服务质量。随着信息化发展,高校“一站式”服务由传统的物理场域延伸至互联网场域,成为“线上线下”一体发展的平台。
“社区”的概念译自英文词语Community,最早提出者是德国社会学家费迪南·滕尼斯,他将其定义为居住在某一地方的人们结成多种社会关系和社会群体,因从事多种社会活动所构成的社会地域生活共同体[2],由我国社会学家费孝通建议译为“社区”。社区是高情感维系和价值认同的小区域有机体。目前,学界对社区的涵义仍有不同理解。费孝通将其定义为“若干社会群体(家庭、氏族)或社会组织(机关、团体),聚集在某一地域里所形成的一个生活上彼此关联的大集体”[3]。我国民政部将其界定为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是社会的基本单元,是人们社会生活的共同体和人居的基本平台。综合上述概念,社区是由人口、空间、文化、结构、功能五个基本要素构建的共同体,主要划分为以地理区域为参照的地域性社区和以功能导向为参照的功能性社区。
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内容,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关系决定着人的发展广度与深度,全面发展的人必然伴随着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而发展。这就十分明确地说明,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必然导致人的全面发展。由此可见,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的内涵,是马克思主义视域下“人的全面发展”载体的构建,通过建构人本化、集约化、高端化的社会关系,促进学生的自由全面的发展。
当前,高校仍然存在教学与生活分离、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分离、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知识教学分离等“碎片化”“零星化”“分散化”现象,班级和宿舍依然作为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和实施管理服务的主要渠道和基本组织。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是思想政治教育治理的手段,立德树人才是最终目的。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的实质,就是在“三全育人”理念的指导下,为应对立德树人工作面临的现实挑战而建构的育人空间形态,通过空间治理、提能增效,促进教育资源整合和思想政治教育供给结构改进,转变寝室楼宇单一生活空间功能,构建多样化育人新场域,营造浓厚的育人氛围,建成学习型、服务型、成长型功能性社区,以增强育人场域的亲和力和科学性、协同性、实效性,从而畅通育人“最后一公里”。
教育部等八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教思政〔2020〕1号)中明确指出,“要将‘一站式’学生社区打造成为集学生思想教育、师生交流、文化活动、生活服务于一体的教育生活园地”,这就要求“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要着力发挥思想引领、道德培育、文化涵养、服务育人以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育人功能。
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面对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的冲击,学生生活在多种价值观的交织与融合中,既有现代的,也有传统的;既有社会主义的,也有资本主义的;既有现实世界的,也有虚拟世界的。新时代高校党的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要求,侧重于人才培养核心点,聚焦在时代新人培育,落实在青年学生的价值引领上。“一站式”学生社区实现了育人工作理念、主体、组织、内容的价值一致性,将党建工作延展至学生日常教育管理服务一线,依托充沛的校内外资源、畅通的师生互动、优质的育人力量,充分调动学生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引导学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自我追求、外化为自觉行为,是新时代高校加强党的建设、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抓手。同时,“一站式”学生社区充分发挥了基层组织的核心功能和战斗堡垒作用,加强了党的领导,实现了有学生党员的地方就有学生党组织,就有健全的党组织和组织生活。组织学生党员参与社区事务管理,以党建带团建、促班建,将党建工作扎实有效地落实在广泛的学生群体中,实现“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一个党员带动一片”的引领效果。
马克思主义道德观认为,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和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道德培育关乎个人成长,也关乎民族振兴、社会进步、国家发展。立德树人是高校人才培养之基,更是兴国之本。“一站式”学生社区是新时期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阵地,是推动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育和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阵地。“一站式”学生社区蕴含的道德培育功能是由其本质属性所决定的,学生社区作为一个特定的地缘性生活共同体,具有育人主体多元化、育人资源共享化和育人场域扩展化的典型特征,而学生群体具有年龄层次相邻、知识结构相仿、生活经历相似及兴趣关注相近的鲜明特点,因而当教育主体在学生社区设置不同的道德培育主题、情景、活动时,更容易建立群体情感联结,达到同频共振、同向同行、时空共进,从而反作用于学生个体以提升认知、陶冶情感、调节规范,达到道德培育的作用,这也正是人们内在成长的需求。
从人类学角度看,文化是一个共享并协调的意义系统,通过人们习得的知识而传达,并通过阐释经验和产生行为而付诸实践。社会则是一群相互作用的个体,在人类中与文化相互依赖。文化环境是影响人的素质生成的最基本、最复杂、最深刻、最重要的元素[4]。一方面,“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对校园自然环境和文化环境的需求为学生营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围,通过创建文化空间、树立文化符号、创作文化产品、举办文化活动,弘扬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悠久的历史文化、灿烂的民族文化和厚重的红色文化,建立学生与优秀文化的联结,增强学生坚定的“文化自信”、宽厚的文化积淀、丰盈的人文情怀和充沛的人文素养。另一方面,学生社区在自身发展中,也将随着科学的管理体系、人与人的相互作用,逐步凝练独特的、富有精神内核的社区文化,进一步涵育学生德行、滋养学生心灵,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和生活方式等。
高校服务育人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需要。广义的“服务育人”强调“大服务”理念,即高校各个工作部门都和学生息息相关,所有工作环节都具有服务学生的意义[5]。“一站式”学生社区构建了围绕学生、关爱学生、服务学生的服务育人体系。在服务场域方面,强调“线上线下”联动,线上建立学生社区互联网服务平台,线下设立舒适美观的功能区域等,让与时俱进的互联网思维和现代服务理念融入高校服务育人体系,极大地改善社区学习、活动和生活空间的服务功能,实现社区育人全要素全时空的工作格局,进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实效性。在服务职能方面,践行“一线规则”,形成“下沉式服务”格局,促使教育、管理、服务资源的统筹、分配、重组之间同向同行,满足学生需求,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及人格完善。同时,学生社区以服务守牢安全底线,将校园安全稳定工作纳入学生社区思想政治教育中,提供安全稳定的校园生活学习环境,提升了学生社区的应急管理工作能力。在服务队伍方面,“一站式”学生社区促进学校有关学生工作的架构重新设计,协同了辅导员、学业导师、党政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后勤服务人员及学生骨干等多支队伍进驻社区,以扁平化的组织形式减少了行政管理层级,在“三全育人”的逻辑联系和发展历程中提升了服务效能。
马克思指出:“‘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6]尊重人的发展需要,是人类进步、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正视、重视、理解学生成长发展需求,是激发思想政治教育内生动力的重要内容[7]。“一站式”服务通过提能增效,极大地降低了学生在处理日常事务的时间成本,让学生拥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回归到自身的成长和发展之中。学生社区通过优化管理机制、贴近时代需求、回归教育本源、关注学生成长,重视、回应、关切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和全面发展的合理诉求。兴建社区学生组织,成立社区党总支委员、学生代表大会、宿舍生活委员会等专项委员会,搭建各类平台可以帮助学生参与社区实践工作,提升自身综合素质。以朋辈互助为核心,开展各类学生教育和服务,重视自我教育在人才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助力朋辈间共同进步。因此,“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是学生的成长发展需求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目标的内在统一,是思想政治教育供需关系的统一,极大地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增强了学生在服务自我成长中的自主性,彰显了学生主体责任和主体价值,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目前,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正处在由点及面、快速发展、全面铺开的重要阶段,各高校围绕建设目标,结合学校实际,多以“书院制”“住宿学院制”“智慧校园”“结构化整合”等形式积极探索“一站式”学生社区的建设实践。“一站式”学生社区的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进一步加强党的领导、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坚持问题导向,建好科学系统的制度体系和评估体系。
首先,强化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有助于全校教职工提高站位、统一思想。“一站式”学生社区需要统筹各要素的有效衔接和高效协同,推动校院领导、专业教师、思政队伍、管理力量、服务资源下沉到学生身边,形成强大育人合力,进而整体提升育人质量,服务学生成长成才。这就要求全校教职工切实提高政治站位,从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的角度来认识“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从而打破壁垒、弥合差异。其次,强化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有助于建设方案顶层设计、宏观规划。各高校的发展情况、基建情况、人力物力财力各不相同,因而学校要在顶层设计上围绕社区的体制机制、项目布局、队伍建设、条件保障等方面进行系统谋划,高屋建瓴地主导“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方向。最后,强化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有助于党的工作全面推进、全域覆盖。要建立由上至下的党组织架构,实现纵向拉伸,筑牢党的基层阵地堡垒,成为各层各级党组织服务功能、思想政治教育、党员培养、学生组织、社团管理等方面工作有力推进和宣传展现的重要平台。划定党支部责任区、党员工作站、党员寝室、党员示范岗等功能空间,积极发挥党员在社区建设中的先锋模范作用。
“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是我们党百年奋斗的宝贵历史经验和成功密码。“以学生为中心”是“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在高等教育领域的逻辑必然,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理论要旨。建设“一站式”学生社区,要突出人本观念和人文关怀,将人的实际发展需求纳入重点关注范畴。一方面要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要重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有效发挥,转变学生被动求学求知的僵化观念。在工作设计中换位思考了解学生所思所想;在教育手段上选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在工作举措上把握好差异性原则;在工作评价上倾听学生的声音。另一方面要关照教育队伍建设,突出供需平衡,提升内生动力。教育队伍为打破传统教育模式作出的调适与转型是“一站式”建设成功的关键。在教育队伍专业化发展上,要及时作出适宜调整,在专业技术职称评定、干部选拔任用、员工考评激励等方面结合社区工作实际更新政策设定,激发教育队伍的内生动力。同时,“一站式”学生社区的深度融入将构建更加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使得“文化反哺”现象将更为普遍,这就要求高校要建立更为丰富的培训体系,帮助教育队伍更新教育观念,建立与学生需要相适应的知识体系,突出供需结构平衡,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
坚持问题导向,是新时代干事创业的必然要求。一是以网络型多元治理模式破解育人力量松散难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要发挥整体功能,必须统筹系统内外各领域、各环节、各方面的资源和力量,形成网络型多元治理模式[8]。“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的难点在于人员协调和资源整合。要通过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协商等途径,建立常态沟通互动机制,增强部门间的交流和合作,做到育人环节和育人渠道的衔接有序。要将思想政治工作制度贯穿于学科体系、教学系统、教材系统、管理制度等多个系统中,要加强校内外协调和校社家联动,促进“十大育人体系”和人才培训机制的融合贯通。二是以系统性治理模式破解学生事务庞杂分散难题。要处理好高校信息系统多、乱、杂的弊病及“信息孤岛”的问题,集成服务项目,整合子系统,让学生“一站式”“一键式”解决各类学生事务,简化事务时耗,避免精力内耗,驱动社区育人质量提升。三是以大数据治理模式破解育人工作供需离散难题。构建“一区一策”“一人一策”的精准教育体系,以“动态调研”“数据画像”等大数据手段,对学生个体、群体的现实需求、思想动态等精确把握,推动社区学生工作向精准服务、个性教育等方向发展。
“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的人、事、物等“四梁八柱”构筑起来后,应当加强制度、规则、机制等“软环境”建设,用系统化、规范化、科学化的制度体系推动社区规范运行。一是要注重制度建设的系统化。学校要出台完善的社区建设指导性意见,对社区建设的目标要求、内容重点、体系设计、教管服务、队伍建设、评价激励、实施保障等作出整体规划并注重动态运行、持续发展。要围绕社区人员组成及其职责范围,社区事务范畴及教育活动管理审批,社区空间场域的运行管理等关键因素出台系统性强的政策制度。以制度强保障,以制度促规范、以制度促提升。要修订完善与“一站式”学生社区定位一致的学生管理条例,巩固规范学生日常行为管理的基础。二是要注重制度建设的规范化。要提升社区各场地、各平台的使用频次,降低空置率。管理制度机制规范完善,使每项工作有章可循、有规可依。要建立适合多部门协作的工作制度及考评指标,按照分层、分级、分类原则激励各部门做到协同育人。三是要注重制度建设的科学化。要创新建设评价机制、完善过程性评价办法、建立综合评价体系,作为推动工作、指导实践、促进发展的政策依据。
质量评价是实践工作的标尺和指引。“一站式”学生社区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大实践,要推动“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的长效化、持续化发展,需要建立科学有效的综合性评价机制,来总结、反思、改进建设过程。对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的评价,应回归到思想政治教育“四要素”上。从主体要素来看,教育队伍的知识水平、道德素养、能力素质决定了“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的质量,影响到学生社区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效果。从客体要素来看,学生的思想理论水平、道德素质状态、政治意识强弱,是判断“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效果的重要维度和依据。高校要对学生在“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前后的政治思想变化情况进行分析掌握。从介体角度看,在“一站式”学生社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方法、载体均属这一范畴,如高校围绕“五育”开展的主题讨论、理论学习、文体活动等,对介体的评价反映了时代所需,反映其是否达到了“八个相统一”的要求。从环体要素来看,包括“一站式”学生社区的空间设置、功能定位、文化环境和制度环境,对其评价是确定“一站式”学生社区是否达到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需要的关键所在。总之,在“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中紧紧围绕建设目标和实践路向建立综合性评价体系,对抓好抓实“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具有重要意义。